档案学专业认知进阶过程探析*
2015-03-30聂二辉
聂二辉 周 旖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大学生的专业认知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对将来从事具体职业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有较清晰的整体认知[1]。档案学生专业认知不同程度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处于不同的阶段,笔者将其归纳为不排斥、接受、认同、兴趣和奉献五个阶段。作为档案学生专业认知的完整过程,是档案学生从接触档案学到献身档案学的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内,可能存在跨阶(即跳过一个或多个阶段)或退阶(从前面的阶段后退到后面的阶段)的现象,但并不影响整个进阶过程。
档案学生专业认知与专业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密切相关,与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不可分离。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形成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的基础,进而影响其专业意识以及从业后的职业表现[2]。对于档案学生专业认知的研究,能够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并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提供进阶建议或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
1 不排斥——档案学生专业认知的酝酿阶段
大学生只有在专业是档案学或研究方向是档案学的情况下才被称为“档案学生”。档案学生从接触档案学的那一刻起,进入到专业认知的起始点,是档案学生专业认知的酝酿阶段。如果档案学生一开始选择的是拒绝或排斥,那专业认知就无从开始,没有探讨的意义。
酝酿阶段,档案学生专业认知还未呈现,处在意识之中。档案学生对于档案学,不远离,也不靠近,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除了学生被打上了“档案学”的标签外,其他没有什么变化。档案学生专业认知酝酿阶段的集中表现是档案学生对档案学的不排斥,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保持距离而没有扩大距离,不去接近但也没有拒绝接近。这是一种微妙的相处状态,无法明确区分,但可以被感知。
大学生在成为档案学生之后,其专业认知的进阶过程也随即开始,在最初的酝酿阶段档案学生专业认知呈现出两个特点:
第一,思想上对于“档案学”不排斥。大学生在经过专业选择和调剂之后,主动或被动地成为档案学生,其本身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只是有了要读的科目和要学的知识。所谓思想上对于“档案学”不排斥,是指一种心理状态,即“你是你,我是我”,双方各是独立的个体,在未曾彼此知晓前如此,知晓后也是如此。某种程度上讲,档案学生既没有想要接触档案学的意识和欲望,也没有排斥或者拒绝档案学的冲动。二者是名义上交叉,实际上平行的关系。
第二,行动上对于“档案学”不远离。档案学生对于档案学没有产生行动上的排斥,虽没有靠近接触的行动,但也不存在远离排斥的现象。档案学生可能不清楚档案学是什么、能做什么,但如果有人去介绍档案学、传播档案学,档案学生能够不抵制,并愿意去了解,获得对档案学的一些认识。这是行动上对于“档案学”的不远离,某种程度上讲是对档案学的一种尊重。如果将档案学看成“人”的话,就意味着其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档案学生没有去干涉,并给予了相应的尊重。
2 接受——档案学生专业认知的起步阶段
接受是档案学生专业认知的起步阶段,表现为档案学生对档案学的逐步了解,包括对档案学科的认识、对档案学人的知晓、对档案工作的初步印象以及对档案事业社会地位的熟悉等方面。
2.1 档案学生专业认知起步阶段的特点
档案学生专业认知在起步阶段突显的是接受,是档案学生适应档案学的一种行为,一种接纳,一种态度。档案学生专业认知在接受这一阶段所体现的特点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心理上对档案学生身份的接受。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身作为档案学生的接受,学生在开始入读档案学时,被动增加了一个“档案学生”的标签,在专业认知的起步阶段,能够承认自己是档案学生,愿意接受新增的这一身份;二是对档案学专业的接受,在成为档案学生之后,必不可少的将会接触档案学科,在专业认知的起步阶段,能够对档案学专业进行学习,可以去了解其研究进展、学人贡献等方面。
第二,行为上对档案学知识的储备。档案学生对外在的关于档案学的一些活动或项目能够进行参与,直接或间接、主动或被动的获取到档案学相关知识,即便未能吸收内化,也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基本的储备。档案学生与档案学在行为上有所交叉,前者获得后者内在的知识,后者成为前者的依托,互相体现价值所在。
2.2 档案学生专业认知酝酿阶段—起步阶段的进阶策略
档案学生专业认知在酝酿阶段表现为不排斥,是一种最开始的状态。作为档案学生专业认知的酝酿阶段,它提供一种较为模糊的方向,一种可以去“试试”的心态。结合这一阶段档案学生的特点,提出两种推动进阶到起步阶段的策略:
第一,调整专业学习心态,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学生在接触一个新事物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档案学生也是如此,适应阶段心理接受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一些措施进行增强,比如自我暗示。档案学生对于一个自己不排斥的学科,尝试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静心去了解档案学,认识档案学,逐步发现档案学的美。
第二,前置专业导论课程,突显专业特点优势。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把专业概论课程尽量往前提,排在基础课之前[3]。档案学生在接触档案学的同时也会被开设较多的公共课和基础课,而专业导论课是切实疏通专业情绪的一个有效途径[4],将专业导论课程前置,能够较早的让档案学生对档案学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在导论课程中,对于档案学专业特点和优势要做详尽的阐述,包括档案学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学校学院的特点和优势以及所在省市的特点和优势,逐步培养学科自信力和学科自豪感。
3 认同——档案学生专业认知的发展阶段
档案学生专业认知在发展阶段集中体现为认同,它包括对档案学科的认同、对档案学人的认同、对档案学科下自我的认同以及对档案事业在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认同等方面。认同是档案学生在专业认知上的一个飞跃,它体现了人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对自我的省思。档案学生专业认知在发展阶段,能够使档案学生对档案学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树立正确的档案观。
3.1 档案学生专业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
第一,感知上对档案学的认同。包括对档案学科的认同和自我的认同,前者是认可档案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同其他学科一样能够独当一面,能够服务社会,为社会公众所认可;后者是对自己档案学生身份的一种认同,不仅能够接受这种身份,同时认同这种身份下自己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认同。
第二,实际上对档案事业的认同。在这一专业认知的阶段,档案学生尽管还未视档案事业为未来之归宿或奋斗目标,但出于对档案学的认识,已经认同档案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贡献,包括奉献档案事业的档案学人,他们对于社会发展同样起了作用。这就包含了两个层面,一个是档案事业本身,另一个是奉献档案事业的学人。
3.2 档案学生专业认知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的进阶策略
第一,档案学领域内知名学者的引导。档案学知名学者通过开设讲座,用通俗易懂的内容获得档案学生的共鸣,用个人风范、渊博学识令档案学生折服,使其逐步树立榜样,对档案学充满憧憬和信心。利用新媒体等平台传播档案学知名学者的个人事迹,通过展现档案学人的成长史让档案学生了解档案学科的发展史,进而加深对档案学生身份的接受和认同。借助档案学知名学者之口,传递档案学科的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贡献等,让档案学生对于所学专业有一个基本的认同。
第二,“过来人”的正向引领。所谓“过来人”,是指对档案学生有较大影响的辅导员、班主任以及高年级师兄师姐。他们对档案学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和认识,并处于能够影响“新人”的角色。从他们口中传递出来的关于档案学的认识,在保证客观中立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要更加侧重其有利之处。在“过来人”与“新人”的接触过程中,“过来人”要成为典范,要为“新人”树立榜样,并结合诸多优秀学生的案例提供成长建议,让“新人”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第三,同行者的分享交流。对于档案学生而言,除了档案学教师和“过来人”之外,同行者,即身边的档案学生是日常主要的接触群体了。提供契机促进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分享,既有助于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也便于日后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时还能够促进相互之间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4 兴趣——档案学生专业认知的成熟阶段
兴趣是档案学生专业认知的成熟阶段,它集中体现了档案学生对于档案学的需要,是投入时间和精力到档案学的动力之源,能够产生积极的、带有倾向性的态度和情绪。档案学生在兴趣这一专业认知阶段,对档案学具有一个较为稳定的认识,能够发挥对档案学的效能,可以起到一种推动作用,也是奉献这一专业认知的基础。
4.1 档案学生专业认知成熟阶段的特点
档案学生对档案学有一种积极对待的动力,能够贴近档案学,与其相伴为伍,能够深入了解档案学,发现它蕴含的美,这就是所谓的兴趣——专业认知的成熟阶段。它表现为两个特点:
第一,档案学生主动贴近档案学。档案学生对档案学持一种亲近的态度,对档案学研究内容和档案工作有一定的兴趣,能够在档案学领域开展一些有兴趣的活动或项目,主动向档案学靠拢,逐步推动档案学的发展。此外,对档案学的兴趣,不仅表现为对档案学本身,也表现为将档案学运用到其他地方,将档案学的知识体系放置于其他学科或工作中发挥促进作用。档案学生主动贴近档案学,能够成为档案学发展的储备人才,也能够具备将档案学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的能力。
第二,档案学生主动发现档案学。每一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内涵,也有蕴藏在其中的美妙。档案学也不例外,档案学生对它的兴趣,能够使得档案学生主动深入了解档案学、研究档案学,发现档案学所蕴藏的美。档案学生在发现档案学的过程中,也是体现其自身价值、实现专业目标的过程,能够给予档案学生一种学科自豪感和自信心。
4.2 档案学生专业认知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的进阶策略
认同作为档案学生专业认知的发展阶段,是整个认知过程的关键阶段,也是认识上的一种飞跃,如何能够推动专业认知从认同更进一步?可以尝试以下策略:
第一,研带本、本促研,科研中获得快乐。档案学研究生队伍正在逐步壮大,其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相较于本科生来说较高,可以形成很好的榜样作用。建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结对机制,以科研项目或训练、话题讨论或分享、论文写作或指导为抓手,加强研本互动,提升相互间的专业认知能力。此外,研究生在带动本科生的过程中,本科生也是研究生的重要辅助力量,逐步形成“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科研小团队,达到“研究生带动本科生、本科生促进研究生”的目标。
第二,融合已有之兴趣,碰撞中获得动力。档案学生在接触档案学前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会有自己喜爱的学习领域,将其与档案学结合到一起,将已有知识体系运用于档案学,或将档案学的内容放于原有体系下,通过合二为一或夹带的方式,取得在专业认知上的突破。
第三,专业现状调研,交流中获得信心。档案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虽然不长,但从民国算起也有八十年了,国内有相当一批从事档案工作和档案研究的学人。档案学生通过对档案学工作者、档案学研究者、档案学利用者等方面的现状调研,在过程中与前辈们交流,获得新知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对档案学的认知。此外,在调研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已有的专长,逐步发展为兴趣点,也可以在调研过程中挖掘兴趣点。这有利于提升档案学生对档案学的信心,逐步推动专业认知从认同到兴趣的进阶。
5 奉献——档案学生专业认知的常态阶段
奉献是对自身事业的全身心付出,是一种常态化表现。档案学生对档案学的奉献是专业认知的常态阶段,这种常态主要体现为档案学已经成为了档案学生的追求,以之为业,以之为伴。档案学生奉献档案学的时候,即进入到专业认知的常态阶段,这种常态表现出了档案学生致力于档案学发展的意愿,投身在档案工作中的乐趣,服务于档案学科进步的信心和使命,将档案学视为自身追求的一项事业。
奉献作为档案学生专业认知的常态阶段,有其表现形式和特点,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现实中会有一些人虽从事档案工作,但并未对档案工作具有兴趣,没有兴趣,也就谈不上专业认知上的奉献,谈不上奉献,但事实上又在从事档案工作,看起来这是一个矛盾。其实不然,笔者所言是专业认知,是一种意识层面的现象,尽管意识可以通过实际进行培养,但实际并不能完全代表意识。也就是说,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如果他没有对档案学的兴趣,那么专业认知上也不可能达到奉献,尽管实际上就在“奉献”档案工作,也只是在实际层面的,而非意识层面的。
兴趣是奉献的前提,档案学生只有具备了对档案学的兴趣,才能够拥有奉献档案学的勇气和决心。如何推动档案学生专业认知从兴趣到奉献的转化?可以借鉴以下策略: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推进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学生在学习了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后,去相应行业的岗位实习,熟悉行业环境和具体工作流程,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初步形成该行业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发现自己的知识、能力及个性的缺陷,以便在后续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自我完善及科学地制订或调整职业生涯规划[5]。专业实践是培养专业素养、深化专业认知的重要环节,这已成为档案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它能够加强档案学生的专业认知,让档案学生对未来前景有一个亲身体验。虽然各个高校档案学生专业实践形式不一,但基本上以从事档案学相关工作为主。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推动档案学生专业认知从兴趣到奉献的逐步转变。
第二,加强实践督导,实行双导师制。档案学生专业实践期间,给予更多的追踪和督导,既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专业实践,也能够及时发现专业实践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并给予理论指导,在实践中促进档案学生专业认知的转化。在档案学生学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达到理论指导和实际引导相结合的目标,让档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结语
档案学生专业认知从不排斥到奉献是一个完整的进阶过程,本文对档案学生在意识层面的成长有一个基本的描述,档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状态对应不同的阶段,自己或所在学院可以通过一些进阶策略来实现蜕变。但需要指出的是,档案学生专业认知的各个过程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和划分标准,只是通过状态上的呈现进行模糊的区别。此外,在每一个认知过程所提出的进阶策略并非一定要在特定的阶段才能实施,它可以灵活实践,不排除前后互用或强化。
[1]毛芳才.提升大学生专业认知能力的途径探究[J].高教论坛,2012(9):82-85.
[2]蔡笑,夏怡.高职建筑装饰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状况调查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8(12):12-22.
[3]鄢泰宁.为新生开设专业概论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J].中国地质教育,2008(2):76-77.
[4]汪育文.大学新生专业认知教育亟待加强[J].高教高职研究,2010(4):204-206.
[5]张涛,刁宗广.应用型本科专业认知实习运作模式研究——以合肥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201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