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视野下的浙东渔歌
2015-03-30沈燕红
沈燕红
海洋文化视野下的浙东渔歌
沈燕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800)
浙东渔歌是浙江东部海岛或沿海地区渔民在海上捕鱼作业或休渔晒网时自编自唱的民间歌谣。渔歌中的“海”、“船”、“鱼”等典型意象或物象,呈现出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是浙东渔歌的一大特征;浙东渔歌按内容可分为劳动渔歌、风土渔歌和生活渔歌等,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浙东渔歌给人留下宏阔的审美感受,蕴含刚毅的人文精神,具有丰厚的遗产价值。
海洋文化;浙东渔歌;特征;内涵;价值
民间文学大师钟敬文先生认为:“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①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38页。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歌谣》一书中,把民间歌谣按职业分为“农歌”、“牧歌”、“山歌”、“渔歌”、“船歌”、“樵歌”、“采茶歌”等。“海洋渔歌”作为民间歌谣的一种,是涉海渔民集体创作的成果,广泛流传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渔业地区,如山东胶东半岛、江苏启东、上海崇明、浙江舟山和宁波、福建南部及广东、广西等地。这些渔歌既有渔区共性,又有地域个性。浙东渔歌,顾名思义,是浙江东部海岛或沿海地区渔民海上捕鱼作业或休渔晒网时自编自唱的民间歌谣。一方面,浙东渔歌以浓郁的海洋气息和独具的地域特征,呈现出海洋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数量众多、特征鲜明的浙东渔歌,给民间歌谣宝库增添了色彩、丰富了内涵。本文拟从海洋文化的视角观照浙东渔歌的特色、内容与价值,以期对海洋文化与渔歌研究均能有所裨益。
一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②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页。渔歌即为渔民在利用海洋、征服海洋的劳动过程中的衍生物,反映着人与海、人与岛乃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海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浙东靠海,拥有众多的岛屿、漫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浙东海岛或沿海地区的地理生态、气候环境、历史风貌、生产生活、民俗习惯等无不带有“海”的烙印,反映在民间歌谣里,就是产生了大量富有海洋文化色彩的渔歌渔谣。其中描述“海”、“船”、“鱼”等典型意象或物象的渔歌,海洋特征尤为鲜明。这在舟山、宁波一带的渔歌渔谣中可以找到很多的例证。
(一)先看“海”。浙东地区海洋文明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先民就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有关资料表明:“考古发现,生活在东南沿海‘饭稻羹鱼’的古越人,在六七千年前即敢于以轻舟渡海;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木桨、陶舟模型与许多鲸鱼、鲨鱼的骨骼,都表现了海洋文明的特征。”①史式、黄大受:《重写中华古史建议书》,《文史杂志》1999年第2期,第76页。千百年来,浙东渔民在向大海讨生活、与风浪搏斗中,创造了诸多与海水、海风、海浪相关的渔歌渔谣。如舟山定海渔歌《金塘谣》②文中自《金塘谣》以下,所举例歌谣均来自:《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舟山市歌谣谚语卷》,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
无风无浪,升米过金塘;
有风有浪,斗米过金塘;
大风大浪,石米也难过金塘。
金塘洋属于东海洋面的一部分,海峡不宽,但水深流急,若遇风浪,行船更加困难。“升米”、“斗米”、“石米”指渔民的饭量。石(念dan,第四声)是容量单位,1石等于10斗,1斗等于10升。1石米也就是100升米,而1升米大致现在的1.25斤,所以1石米约125斤。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海风和海浪的日子,过金塘洋只需吃一升米饭量、花一顿饭的功夫;有风有浪,渡金塘洋则要花十倍的力气和时间;若遇大风大浪的恶劣天气,哪怕你把一石米都吃完了、用上了百倍的功夫,还是难以渡过金塘洋。这首歌谣用饭量的倍增来表示力气的加大和时间的推移,非常形象地说明了金塘洋在风高浪急的环境下行舟艰难的境况,写出了海岛民众海上生活的不易。
其他渔谣如:“莫看海上平如镜,要知海底万丈深”、“海上风如虎,三日两头追屁股”、“东风浪淘底,西风海面刨”、“海洋能驶八面风,全靠老大缭好篷”、“不到外海洋,难识大风浪”、“浪头圆圆浪面大,及时掉头转回家”、“老大好做,西垢门难过”、“胡须冰白,勿晓得仇家门水法”等,与海风、海浪、海水紧密关联,海味十足。
(二)次看“船”。浙东古属越地,舟船是主要的海上作业工具和交通运输工具。历代古籍记载着越人日常生产、生活与舟船的密切关系。如《淮南子·齐俗训》云:“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③《淮南子·齐俗训》。《太平御览》引《慎子》曰:“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也;行陆者,立而至秦,有车也。秦越远途也,安坐而至者,械也。”④(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31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鱼盐之利,舟楫之便,是浙东先民对海洋的早期认知。借助舟船,先民从陆地走向了海洋。据《浙江当代渔业史》记载:“浙江沿海使用渔船约有7000年的历史。”⑤张立修、毕定邦:《浙江当代渔业史记》,杭州:浙江科协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92页。浙东渔歌中有大量的舟船之歌,是海洋渔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如舟山岱山渔歌《木帆船》描述了当年云集岱衢洋捕捞大黄鱼的各地渔船:
东海渔场满洋船:灵巧活络带角船,
红红船头红头船,船头尖尖白底船,
船上加船背对船,四张帆篷沙飞船,
五颜六色打洋船,独艘作业流网船,
温州台州八桨船,雄壮矫健大对船,
收购海鲜冰鲜船,红旗飘扬高产船。
昔时渔船均为木船,在漫长的岁月里,渔民世代沿用木帆船以古老的方式进行生产。“带角船”因船头造型有角而得名,船首两侧有船眼,如若眺望大海。浙东渔民有一习俗,新船造成下海前要安装船眼,且须择吉日举行隆重的仪式,因为木船在渔民心目中是神圣之物,被尊称为“木龙”,故有龙眼。“带角船”是小对船的一种,结构简便,小巧灵活。民间流传有“呆大捕、死张网、活络要数小对郎”和“小对抲抲,吃用勿愁”之渔谣。小对船船首涂红色的,俗称“红头对”,其形似雄鸡,又别称“雄鸡对”;其中亦有白色船底者,称之“白底对”。“大对船”是明代后期至清初舟山、宁波、鄞县、镇海等地区独有的一种渔船,是浙江海洋渔船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使用年代最久的重要渔船。素有“千万渔舟扬赭帆,海上飞驶大对船”的渔谣。“背对船”系冬汛大对渔船与背舢舨渔船;“沙飞船”指江苏启东、吕泗一带的渔船;“打洋船”指福建沿海各地的渔船。
东海渔民对渔船厚爱有加,能如数家珍般从船型特点、外表颜色、制造材料、使用功能等角度一一列举出来自沿海各地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不同渔船的名称。
(三)再看“鱼”。浙东海域蕴藏着品种繁多、数量丰富的鱼类,正如渔歌所唱“大海是个聚宝盆,各种鱼类数不清”。清·康熙《定海县志》载西晋文学家陆云《答车茂安书》中,已有“东临巨海,往往无涯,记船长驱,一举千里。……采蚌捕鱼,鳣鲔赤尾,锯齿比目,不可纪名。鲙鳆,炙鳖,烝石首,臛鮆,真东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也。及其蚌蛤之属,目所希见,耳所不闻,品类数百,难可尽言也”①陆云:《答车茂安书》,康熙《定海县志》卷7,见舟山市档案局馆:《康熙定海县志点校本》。的描述。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采蚌捕鱼、鲙炙俊味”是沿海居民的传统饮食习俗,鱼、蛤类成为了东海子民赖以生存的重要海洋生物资源。所以,浙东渔歌有很多是以“鱼”为主角的渔歌。如舟山普陀渔歌《大海是个聚宝盆》:
大海是个聚宝盆,大小宝贝数也数勿清。
黄鱼条条象金砖,带鱼尖尖银光闪;
乌贼抱个大铜鼓,摇头晃脑喷墨水;
鳓鱼肚皮象利刀,银鳞银甲全身宝;
海蜇头里戴把伞,扁扁舌鳎单边眼;
小咀鲳鱼笑嘻嘻,花鱼大勒象团箕。
大海是个聚宝盆,四季海宝数勿清。
浙江舟山素有“东海鱼仓”之美称,有海洋生物1163种,历史上捕捞的主要鱼类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鳓鱼、马鲛鱼、海鳗、鲐鱼、马面鱼、石斑鱼及梭子蟹和虾类等40余种。渔歌《大海是个聚宝盆》对东海常见鱼类的颜色、形状、动作等特征通过明喻、暗喻、拟人等手段进行了简练生动、形象贴切的勾勒,流露了渔民对鱼类的欢喜和对大海的感激之情。其他直接唱鱼的歌谣还有如《鱼名谣》、《对鱼》、《鱼名数也数不清》、《十二个月鱼名》、《鱼鼓调》等,让人们见识了东海鱼类的丰饶。
以上各撷取“海”、“船”、“鱼”为主要吟唱对象的一两首浙东渔歌,从中可管窥其浓郁的海洋味和鱼腥味。其实,“海”、“船”、“鱼”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依存,交互渗透,共同统一于人与海之关系中,呈现出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反映着浙东渔歌的一大特征。
二
“真诗乃在民间”(明·李梦阳《诗集自序》),浙东渔歌作为民间口头文学,是古往今来涉海渔民“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诗经·魏风·园有桃》)的产物,是他们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和劳动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着浙东渔区的民情习俗、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属于珍贵的海洋本土文化,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我们可以从劳动渔歌、风土渔歌、生活渔歌三个方面来考察浙东渔歌的海洋文化内涵。
(一)劳动渔歌
劳动歌是“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歌谣。它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②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40页。劳动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淮南子·道应训》中有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举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③《淮南子·道应训》。这种早期的“举重权力之歌”,即为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是最为简单、最为古老的劳动歌谣。原始先民在出海捕鱼、江河拉纤、森林伐木、深山采茶、凿井制盐、修建洞穴、加固河堤、竹麻造纸等劳动中,创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劳动号子。凭借着口耳相传,这些劳动号子代代承习、生生不息,直至今日仍在劳动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渔歌号子是劳动号子的一种,是渔区重要的民歌体裁。传统的海洋捕捞业生产任务十分繁重,无论是渔船出发时的拔船、起锚、升篷,洋面捕鱼时的撒网、起网、收鱼,还是舟船行驶中的摇橹、撑篙,渔船靠码头后的挑舱、过鲜,以及岸上的船只修理、晒网、补网等,都需要渔民团结合作、同心协力才能完成。为了集中用力,统一节奏,缓解疲劳,渔歌号子就从最简单的“嗨唷、嗨唷”声中诞生并代代延续。渔歌号子的创作者和主要传唱者是渔民和船工,所以渔歌号子也叫渔民号子。
凡涉海捕鱼地区都有自己的渔民号子,浙东南沿海的渔民号子按区域可分为:“舟山渔民号子”、“象山渔民号子”、“沙柳渔民号子”、“椒江渔民号子”、“温岭渔民号子”、“清江渔民号子”、“瓯海渔民号子”等。①浙江舟山普陀渔民号子:《起锚》[EB/OL].中国古曲网:http://info.guqu.net/mingemingqu/.其中以“舟山渔民号子”最具代表性,于2008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保护名录。如流传在舟山渔民中的《起网号子》极富地域特色,是浙东劳动渔歌的代表作品之一,由著名音乐家周大风早年在舟山记录:
(领)杀拉拉子(齐)嗨唷!
(领)杀拉拉子(齐)嗨唷!
(领)杀拉拉子……(齐)嗨唷嗨唷!
(领)嗨!——天上有多少星星,(齐)嗨唷!
(领)地上有多少人丁,(齐)嗨唷!
(领)海上有多少珠宝。(齐)嗨唷!
(领)诸葛亮,(齐)嗨唷!
(领)刘伯温,(齐)嗨唷
(领)数拉格数勿清呀!(齐)嗨唷!
(领)嗨唷!(齐)嗨唷!
……
(领)杀拉拉子——(齐)嗨!
起网又叫拔网,这首号子是舟山渔民在远洋作业起网时所唱。远洋作业渔船比近海捕鱼船大,渔网也大而重。从开始起网到最后把满网的鱼蟹拉上舱面,渔民均会唱号子以协同借力。众人一声声的“嗨唷”,让人感受到拉网的紧张气势。而最后一句“(领)杀拉拉子——(齐)嗨!”,则是紧张劳动结束后情绪的集中释放。“海上有多少珠宝”、“数拉格数勿清”,是渔民期望渔获丰收心理的巧妙传达。从这首起网号子不难发现舟山渔歌号子的典型特征:一人领唱,众人相和;方言演唱,多用衬词;即兴编词,发挥自由;节奏强烈,激昂雄壮。舟山渔歌号子充满着海岛渔民淳朴、粗犷、开朗的个性和豪迈、奔放、乐观的精神,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海洋文化内涵丰富。
浙东劳动类渔歌中既有气势雄壮的“渔歌号子”,也有轻松活泼的渔歌小调如《四季渔歌》和渔谣渔谚,可称得上是渔歌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二)风土渔歌
风土歌是反映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的民间歌谣。所谓风土,本指一方的气候和土地。宋代梅尧臣《九月见梅花》诗:“江南风土暖,九月见梅花”,即用本义。风土,多数情况下泛指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唐朝刘长卿《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赠袁赞府》诗:“南方风土劳君问,贾谊长沙岂不知。”风土包括民风、民俗、土地、山川、气候、物产等,风土歌也就有地名歌、物产歌、名胜歌、节令歌、气象歌、风俗歌等。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山水名胜、风土物产、民情风俗,因此风土歌谣往往表现出各地独特的文化风貌。所谓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一方风土也孕育了一方的歌谣。风土类歌谣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对地方历史和民俗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风土渔歌是风土歌的一个类别,即主要介绍海洋渔业地区的地理生态、时令节气、潮汐气象、海航线路等自然风土的民间歌谣,不仅富有浓郁的海洋气息和渔乡风情,而且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产、生活知识。以舟山渔歌为例,许多风土渔歌是渔民专为传授海洋渔业生产知识而创作,是海洋渔业劳动的经验记录。它以“大海”为主题,运用形象化的艺术手法,把海洋航行、海洋生活、海洋气象,以及渔船工具、鱼类习性、船员分工等知识,编创成一首首通俗易懂的风土渔歌,通过口头传授的方式,赓续不断。多少年代以来,孤悬海外的岛礁渔民凭借风土渔歌,学习渔业知识,掌握作业技能,战天斗海,顽强生存。
浙东海域广为流传的航海知识类风土渔歌,著名的有《舟山渔场蛮蛮长》、《水路歌》、《海山谣》等。如典型的《舟山渔场蛮蛮长》:
南洋到北洋,舟山渔场蛮蛮长。
三门湾头猫头洋,石浦对出大目洋,
六横虾峙桃花港,洋鞍渔场在东向。
普陀门口莲花洋,转过普陀是黄大洋,
黄大洋东首是中街,黄大洋北边岱巨港。
穿过巨港黄泽洋,马目靠着灰鳌洋,
玉盘山下玉盘洋,枸杞壁下站两厢,嵊山渔场夹中央。
花鸟以北大戢洋,再往北上佘山洋,
穿出佘山上吕泗,已经不属舟山洋。
这一首易唱易记、朗朗上口的风土渔歌,犹如一张贮存在渔民脑海中鲜活的海洋地图,把舟山渔场的范围以及分区渔场的所在,从南到北一一作了标识,地理位置准确,方位清晰。渔民借此行船于舟山渔场而不会迷失航向,这是老一代渔民捕鱼生涯的经验总结,也是舟山渔场辉煌历史的重要见证。另如一曲《水路歌》,记录了宁波镇海口到南洋大陈渔场的数百程迢迢水路,是船老大凭多年的行船经验,将沿途经过的岛礁、山头、岙口、洋面等连缀成口诀,以掌握航向的风土渔歌。而《海山谣》则用两两相对的十五句歌谣形神兼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舟山群岛的十五处海山景观,关涉地貌特征、海鲜物产、渔家习俗等,充满着山海形胜的赞美之情。
浙东风土渔歌除了传播航海知识的渔歌,还有介绍鱼类知识的风物渔歌如借用唱花名的形式逐月唱出各类鱼名的《十二月鱼名调》、采用问答形式唱出每种鱼习性的《对鱼》以及识别不同鱼类特点的《鱼名谣》等;有反映生产知识的《船上人马歌》、气象知识的《风暴歌》等。这类渔歌满足了渔民的实际生产需要,具有鲜明的知识性和地域性特点。
(三)生活渔歌
生活歌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广义上说,民间歌谣的所有类型都跟生活相关;从狭义上看,生活歌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日常劳动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一般生活环境的歌谣,重点表达劳动人民的痛苦和欢乐。这类歌谣是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中就有许多反映劳动生活的民歌。如《豳风·七月》围绕一个“苦”字,按季节先后,铺叙了一年四季高强度的劳动生活,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等各个方面无所不写。生活歌中还有大量反映妇女不幸遭遇的歌谣,如《诗经》中的《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不幸的叙事性生活民歌。
生活渔歌属于生活歌的一个类型,是反映渔区人民衣食住行、劳动生活与所处社会环境的民间歌谣。昔时,传统渔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加上变幻莫测的海洋恶劣自然环境以及社会黑暗势力的层层压榨盘剥,渔民经常挣扎在死亡线上。因此,浙东渔歌中有不少反映渔民悲苦生活的渔歌。如舟山普陀区渔歌《渔民苦》:
东海水,波连波,阿拉渔民灾难多。
风大浪高渔船破,年年还有抽丁锅。
渔民头上三把刀:渔霸、海匪和风暴。
渔家面前三条路:挨饿、跳海、坐监牢。
渔歌以“东海水,波连波”起兴,列举旧时渔民多灾多难的海洋生活,一则作业自然环境的恶劣“风大浪高渔船破”,二则现实社会“渔霸、海匪”的欺凌,最后摆在渔民面前的只有三条绝路可走。一首《渔民苦》是渔民苦难生活的忠实记录和血泪控诉。跟这首生活渔歌对应的还有《渔民老婆实在苦》:
鹁鸪咕,咕咕咕:渔民老婆实在苦。
头戴青蓝布,破裤露屁股。
喝喝臭鱼卤,吃吃六谷糊。
脚踏黄泥路,困困板凳铺。
寥寥数语写出了渔民老婆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窘迫生活。渔民辛苦付出,却依然遭受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灾害,渔民的老婆也连同受苦受罪,甚至儿女都没法养活。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忍痛卖儿卖女,因而就有流传的《小娘(女儿)卖到沈家门》的凄惨歌谣。
浙东生活渔歌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反映了旧时渔民的艰辛生活,并从不同层面勾勒了众多的渔民形象。有饱经风霜“走遍五洋四海,尝尽甜酸苦辣”,直到年老都未成家的《苦老大》;有“九岁下海摇小船,三十依然无家当,性命宕在裤带头”,终日“汗淋淋、泪涟涟、叹苦经”的《小船人》,还有“一年薪水打壶酒,今年要忖明年好,每年穿件破棉袄”的《张网人》……这些生活渔歌大多是浸透血泪和控诉的哀歌。
传统生活类渔歌是浙东渔歌中题材最广、内容最丰富的民间歌谣。解放后,也有反应渔民新生活、抒发渔民喜悦情、歌颂共产党的新渔歌,但新渔歌较多带有时代的印记,内容空泛,作风浮夸,真实性不强,生活气息不浓,缺乏现实意义和文化内涵。
除了以上列举的劳动渔歌、风土渔歌、生活渔歌,浙东渔歌还有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和其他歌谣几类,都充满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海洋文化内涵。
三
明万历年间王在晋《越镌》曰:“频海之夷,以海为田,以渔为耕,今所获者,网罟于海,而飘泊于风者也。”①王在晋:《杂记·朝鲜渔人》,明万历刊《越镌》卷21。浙东渔民祖祖辈辈过着耕海牧渔的艰苦生活,他们搏击于波峰浪谷之间,因渔而喜,因渔而泣,因渔而歌。浙东渔民所创造的大量渔歌,以其发自生命质感的声音、大海般恢弘的气质、渔人率真奔放的性情以及浓郁的海洋生活气息,给人留下了宏阔的审美感受,蕴含着刚毅的人文精神,具有丰厚的遗产价值。
(一)宏阔的审美境界
海洋开阔雄奇、风起浪涌,渔民们终日劳作在茫茫大海之中。他们在海洋捕捞中创作的众多渔歌,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航海捕鱼实景图,与大海的宏大背景契合,具有宏阔的审美境界。如由周大风采集、收录在《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舟山市歌谣谚语卷》第一首的《老大歌》:
天上北斗高高照,
千船万船风蓬飘。
南洋北海任我走,
走遍天涯好居家。
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星斗高照、万船风飘、南洋北海、天涯走遍的意象选择,构成了辽阔、豪放的审美画面,潜藏着渔民四海为家的艰辛生活、敢闯大海的刚毅态度及追求幸福的美好希冀。整首渔歌气象阔大,有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劲健”之审美特色:“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运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①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即使抒唱儿女情长的渔区情歌,因为受海洋生活环境的影响,男女青年依然喜欢选择高远、劲健的意象,运用比喻、夸张、想象等手法,表现宏大的审美气度。如舟山渔区情歌《对唱》:
妹妹侬是乌风夜里一盏灯,
照得我三间心房烁烁明。
哥哥侬是高山顶上一株棕,
我站啦棕伞底下勿怕雨来淋。
妹妹侬是龙宫殿里一颗“夜夜明”,
我看上千遍万遍还是勿过瘾。
哥哥侬是岩崖顶头一只鹰,
张开翅膀带我过山过海攀星星。
通篇用暗喻的手法,把渔家情妹比做“乌风夜”的“灯”、“龙宫殿”的“夜夜明”,明亮壮丽;把渔家情哥比作“高山顶”的“棕”、“岩崖顶”的“鹰”,高远雄壮。渔家青年以山、海为背景,用自己熟悉的物象为象征,表达了双方真挚而热烈的情感,绝无忸怩作秀之态,有“具备万物,横绝太空”之美感。特别是龙宫夜明珠的神话意象和跨山过海摘星星的夸张手法,更拓宽了渔歌的空间意境。
(二)刚毅的人文精神
大海变幻莫测、险象环生,渔民们时时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凶险的海洋生产环境磨练了渔民粗犷无畏的心理性格,艰苦的生存条件铸就了渔民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独特的作业方式培育了渔民开放合作的胸襟气度,渔获的丰收喜悦激发了渔民积极乐观的豁达心态。这些都是浙东渔人“刚毅”人文精神的体现,也必然会在渔民征服自然、利用海洋的渔歌中得到回应,并成为海洋审美文化的重要构成。如舟山渔歌《起篷歌》:
(领)行船哪怕对头风啰,(和)对头风啰!
(领)晒鲞哪管太阳红啰,(和)太阳红啰!
(领)要摸珍珠海底钻啰,(和)海底钻啰!
(领)要抓大鱼急撑篷啰,(和)嗨嗨嗨嗨,嗨!
渔民在遇到逆风恶浪时,为了给自己鼓劲,为了给伙伴们加油,经常唱响这一首《起篷歌》,抒发了渔民不怕逆风行船、不怕太阳猛晒,敢于向大海讨生活,敢于向大海要珍宝的豪迈情怀,让人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涉海渔民的勇敢粗犷和乐观豪放。同类的渔歌还如《撑篷调》:
一片风篷啰,一股啰风,
两片风篷啰,两股啰风,
啥人会撑倒风篷,
扭转乾坤是真英雄啰。
透过一曲《撑篷调》,仿佛能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叶小舟漂浮在大海上,渔民们光着肩膀、打着赤脚,在忙碌地撑篷、拉网,任凭浪花劈头盖脸,渔歌号子依然震天唱响。如此,决心要做扭转乾坤的真英雄、真汉子的渔民形象豁然立在了眼前。
尽管捕鱼生活非常辛苦而且充满危险,整天提心吊胆,所谓“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船隔三寸板》),渔民的生死仅隔一步之遥。但渔人也不忘苦中作乐,刚中带柔,如歌谣《小舢板》:
唱一支小舢板,哎哟,
唱一支小舢板,哎哟!
推呀推,扳格扳,
扳出个美多娇,美多娇唻,
生呀么生得好,哎格轮噔哟!
小舢板是挂在大船上的小船,年轻渔民一边一“推”一“扳”地不停来往摇橹,一边思念着意中人“美多娇”,既美丽又有气质的姑娘。在舟山渔人歌谣中,意中人一般都用“阿姐”、“妹”、“美多娇”称呼。《小舢板》唱出了渔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现乐观豁达的心态。
(三)丰厚的遗产价值
歌谣是一种集体性的口述传统,是个体的生命表达与族群的历史记忆,是人类经年累月凝聚而成的生产经验与生活智慧的表述与传递,歌谣可视为人类蕴藏丰富的文化遗产。①黄玲:《歌谣》,《民族艺术》2014年第5期,第30-36页。浙东渔歌是千百年来浙东先民长期捕鱼劳作的经验累积和生活写照,是传统渔业、渔区发展的“活”化石,是重要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厚的遗产价值。
如舟山渔歌,自数千年前有人类在舟山群岛上繁衍生息时就已萌生,长期流传在传统的木帆船手工捕捞时代。从“嗨哟、嗨哟”、“嗨咗、嗨咗”等最简单的劳动呼声开始,发展到与舟船各个劳动环节相对应的内容丰富的渔歌号子,以及配合着各种劳动生活内容的渔歌渔谣,承载着岛人许多的生产记忆和族群文化密码。如一首《四季渔歌》记录了舟山渔场的四大渔汛,是往昔舟山渔民四季捕鱼的生产习俗画面,见证了舟山渔场曾经的辉煌历史:
春季黄鱼咕咕叫,要叫阿哥踏海潮。
夏季乌贼加海蛰,猛猛太阳背脊焦。
秋季杂鱼由侬挑,网里滚滚舱里跳。
北风一吹白雪飘,风里浪里带鱼钓。
一阵风来一阵暴,愁煞多少新嫂嫂。
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近海渔场,也是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其中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带鱼是旺发鱼类,被称为“四大鱼产”,形成了“四大渔汛”。清道光年间舟山籍贡生刘梦兰《衢港渔灯》曾描述了大黄鱼汛时期的舟山渔场岱衢洋夜景:“无数渔火一港收,渔灯点点漾中流,九天星斗三更落,照遍珊瑚海中洲。”②光绪《定海厅志》。据记载:岱衢渔场首列石首鱼(即大黄鱼)长年有之,但四五月最多,最高年产四万吨。《岱山县志》曰:“清康熙年间,每年大黄鱼汛,江、浙、闽、沪三省一市,渔船俱集于此,不下数千计。”③朱家通:《岱山县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1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帆船时代的到来,以及老一辈渔歌传承人的频频过世,与木帆船劳动环境相依附的渔歌号子、渔谣渔谚脱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而几近绝响,因而成为了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东渔歌作为涉海渔区重要的海洋文化载体,还保存了大量丰富的海洋渔俗信息,“包括海洋生产习俗、海洋生活习俗、海洋节庆习俗、海洋民间艺术、海洋民间信仰等”,①张开城:《海洋社会学概论》,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第252页。具有重要的民俗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
(责任编辑:吴树生)
Fisherman's song in Easten Zhejiang on the Marine culture Perspective
Shen Yanhong
(Ningbo Polytechnic,Ningbo Zhejiang,315800)
Fisherman's song in Easten Zhejiang is a kind of folk songs writen and sung by fishermen on the islands in the east of Zhejiang or in coastal area.the net write and sing folk songs.The typical image or object such as"sea"," ship","fish"in the fisherman's song,shows a strong Marine culture color,which is a major feature of the fisherman's song in eastern Zhejiang;Fisherman's song in easten Zhejiang can be divided into work song,and custom song and everyday life song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which has uniqu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 culture connotation. Fisherman's song in easten Zhejiang contains strong humanistic spirit and rich heritage value,can bring great aesthetic taste to everyone.
Marine culture;Fisherman's song in Easten Zhejiang;characteristic;Connotation;value
K892.24
A
1008-7354(2015)05-0084-09
沈燕红(1966-),女,浙江舟山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古典诗词、民俗文化与文学。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201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洋文化视野下的浙东渔歌叙事研究——以舟山渔歌为案例”(项目编号:12JCWH03YBM)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