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媒与客家意象民间化研究

2015-03-30蔡慧张勇华

地方文化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石壁客家人意象

蔡慧,张勇华

大众传媒与客家意象民间化研究

蔡慧1,张勇华2

(1,2.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客家意象不断地被学术、政府等构建,但作为客家意象的主体客家人是如何接受了这种被建构的客家意象,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经笔者的梳理发现,网络传播、广播频道、电视频道对建构的客家意象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把艰深的学术话语体系转化为通俗的民间话语,形成了客家意识的上下互动。

大众传媒;客家意象;民间化

一、问题的提出

客家意象是在实体行为的基础上的建构与想象,客家意象较早讨论的内容是对客家称谓、客家意识的出现等,客家意识出现通常在族群互动的实体行为中表现出来。学界比较一致地认为它出现在清中后期,因为方志上在该时期出现了“客家”的称谓。刘丽川通过对“湖广填四川”和“迁海复界”所引发的客家移民运动的研究,指出客家称谓出现在康熙至乾隆年间,而且“他称”率先出现在广州府、肇庆府的粤语区中,到了咸、同年间,“土客大械斗”之后才转为“自称”。①刘丽川:《“客家”称谓年代考》,《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澳籍华裔梁肇庭所提到的客家人在17-18世纪形成的“约”,正是族群竞争时出现的。②[澳]梁肇庭:《客家历史新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1期。这种“约”就是客家人团结竞争的客家意识。以罗香林为代表对客家意象的研究,其实是把客家精英人物与客家意识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成功塑造了一个活跃有为的民系意象。但作为“客家”被认同的时间,却是近期完成的。曾祥委认为30年来,由于客籍人士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瞩目成就,开放改革的需要和客家研究的鼓吹,“客家”才被整个“客方言群”认同并成为其标志。③曾祥委:《何谓客家》,《神州民俗》2012年第5期。曾祥委所谈“客家”变成了“客方言群”的认同,所认同的是客家的有为表现,与罗香林所持观点相同,只是时间划分推到了20世纪后期。这种有为的客家意象,仅是客家意象的一个方面。周建新把客家人“在路上”的族群意象,看作是一个过程、阶段、状态,是受历史框架、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形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书写。④周建新:《在路上:客家人的族群意象和文化建构》,《思想战线》2007年第3期。“在路上”的客家族群意象,表现出了客家群体对历史等方面的重构,显示出了一种客家意象的自我构建行为。黄志繁认为,赣南的“客家文化区”形象是1990年以来政府、民众、社会和学界共同建构的结果,而其心理基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粤东形成的“客家人”及其认同概念、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⑤黄志繁:《建构的“客家”与区域社会史:关于赣南客家研究的思考》,《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这种“客家”是基于一种区域社会史的角度,从历史所形成的各种资源到今天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形成了一种“客家文化区”形象,即是客家文化意象的一面。对于具有特色建筑的客家围屋,也是给人一种很重要的客家意象,有研究者从客家围屋的建筑空间中读取中原符号与环境知识。⑥[日]河合洋尚:《关于围龙屋的传统环境知识及重叠性——从景观人类学的视角重新探讨客家建筑文化研究》,《嘉应学院学报》2012年第9期。以上是对客家意象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不泛提到了客家意象是如何构建的,但其客家意象还是停留在具有话语权阶层那里,对于普通客家人所理解的客家意象,或是如何有了“客家”概念,并没有展开较多的研究。也就是黄志繁曾在《谁是客家人?》一文中所提到,自己的客家身份是老师在课堂上宣布的。除了老师的“宣布”之外,还有何种方式可以告知广大的普通客家人呢?普通客家人头脑中的“客家”又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呢?作为客家意象的主体——普通客民,是如何接受了这种被建构且传播出来的客家意象,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笔者认为这与近、现代兴起的大众传媒密不可分。清末至民国时期对“客家”讨论的报刊杂志已有不少,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中所提到的就有10家,其中外国人创办的有《世界地理》、《教务杂志》和《东洋杂志》3家,中国人主办的有《中国评论报》、《岭东日报》、《民报》、《公言日报》、《七十二行商报》、《大同日报》和《建设周报》7家,其中《大同日报》以专门宣扬客家文化为目标而出现。①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兴宁:兴宁市永恒彩印厂,2003年,第5-12页。这些报刊对客家所持观点通常是丑化或赞美,在当时又作为一个热点新闻很具有卖点,颇能影响一般大众。但是,“客家”民间化的过程应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机关报刊开始宣传“客家”新闻与网络数字化的“客家”报道迎面扑来,广播频道的播音与80年代开始以“客家”为题材的影视剧的播放等,都使得“客家”意识进入民间、深入民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客家意象数字化

对“客家”形象宣传的主流报刊有《梅州日报》、《闽西日报》、《赣州日报》。据日本学者河合洋尚对《梅江日报》的研究,认为1980-1992之间,逐渐出现与语言、女性相关的新闻,1990年开始将梅州客家与中原联系起来,其后《梅江日报》改为《梅州日报》,关于客家的源流在中原的报道开始出现。②[日]河合洋尚:《“客家原乡”的诞生——粤闽赣交界地区客家空间生产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见[日]末道成男,刘志伟,麻国庆主编:《“人类学”与“历史”:第一届东亚人类学论坛报告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88页。客家中原源流的重建,其实仅是对罗香林观点的强化,或者再宣传而已。周建新分析了1990-2004年间发行的《赣南日报》,该报专门开辟了“客家风”专栏,对客家文化进行描述,对地方上的文化事象打上了“客家牌”。③周建新,柴可:《“客家摇篮”的文化传播与建构——以<赣南日报>为中心的分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在客属地把“客家”意象的牌子用在商业上,就成为了日常可见的“客家”商品了。这些研究成果均来自传统纸媒的资料,从科技进步了的客家网络资料看,将会获得更为丰富的题材。

报刊比起著作的传播,速度要快得多,时效性强得多,但新兴的网络媒体又比传统报刊的速度来得快,并且可以按自己的要求快速检索过刊上的新闻。《梅州日报》从2002年开始将纸媒文字同步转换到网络上,用“客家”关键词的内容进行检索,命中的新闻数量显示,2002年4条,2003年191条,2004年683条,2005年682条,2006年1713条,2007年842条,2008年1081条,2009年1695条,2010年1659条,2011年1793条,2012年2577条,2013年2640条,2014年2481条。数量基本呈现上升趋势。《闽西日报》于2006年3月28日开始同步网络,到2015年7月13日,出现“客家”主题的新闻共24506条。《赣南日报》电子版除了报道客家的各种新闻外,专门开辟了“客家论坛”,它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网民可以在上面讨论各种专题。此外,网上还可查询到各种客家网站,如广东的“客家世界网”,“河源客家网”,“饶客网”,福建的“福建客家网”,“海峡客家网”,“龙岩客家网”,“中国漳州客家网”,江西的“客家新闻网”等网站。

以上这些网站是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他们不仅报道客属地发生的各种新闻,也报道世界上的各种新闻,有些新闻并且会交替或重复出现在各网络上,不断被强化,但其共同的目标在于传播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除此之外,也在吸收其他族群的优秀文化,共同塑造多元的客家意象。因为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与低门槛性,使得普通民众具有高度的参与性,“客家”民间化的速度正在加快进行。

三、客家意象乡音化

客方言是客家身份的一个重要标志,罗香林也曾经把是否讲客家话作为衡量是否为客家人身份的一个指标,王东针对客方言群的意义曾指出:“我们认为,在客家这个群属的一切文化特质中,只有客家方言才是该群属所特有的。……一个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个客家人归入自己的群属,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对方操有与自己相同的语言——客家方言。”①王东:《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页。以客家话播音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央国际广播电台,为海外客家人了解国内时事的一扇窗户,此后逐渐形成了国级、省级、市级、海外的客家频道。

1950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就开设《客家之声》,因为“客都”梅州是客家移民海外最多的城市,所以梅州话吸引海外客家人。后来陆续出现了中央电台的《客家频道》,广东卫视的《客家卫视》频道,福建海峡卫视的《客家人》专栏。作为赣闽粤边区的梅州开设了“客家公共频道-梅2”,该频道覆盖粤东区、闽赣边缘区,收听人口2000多万。海外台湾也有《客家电视台》,以客家话开播各类节目。这种不同层级的“客家频道”形成了一个立体客家乡音系统,客家情感以乡音情互为呼应。

以客家话播报新闻,把客家话当作一种客家人的情感纽带,尤其是对于远离客家故土的游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些客家频道不仅播报客家新闻,而且把客家频道当做一个看世界的窗口,让听众收听一些非客家事象,开阔眼界和丰富内容。这种主打客家乡音的情感牌,有利于在客家族群中宣扬客家文化、产生族群认同。

四、客家意象影像化

客家影像化归功于科技的发展,早期对客家研究所能利用的是静态照片,或是方志中所见的一些地图资料,对于活动的图像资料用得更晚。从静态的照片、胶片发展到动态的民族志电影形式,要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②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564页。对于以客家为题材的影视制作,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客家影像首先来自于电视台的播放,并且是国内四级电视台与海外对客家影像的共同拍摄与宣传。(1)县级:县级电视台的宣传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开始出现客属县市的地方电视台,能够粗略的宣传客家风土人情。90年代开始筹拍或播放客家影视片,例如,1994年在宁化拍摄《客家之旅》、《百家姓》两部电视剧,永定电视台在1995年播出《神奇的永定土楼》纪录片,宁化县宣传部于2004年制作《客家源·石壁根》光盘;宁化县于2006年拍摄《石壁骄子》电影;(2)市级:三明电视台于1999年在石壁拍摄《客家祖地石壁》,梅州电视台于1999年以客家话播出《客家人》(6集),赣州电视台于2001年播出《赣南客家》纪录片(2集);赣州电视台于2004年在石壁公祠拍摄《我是客家人》电视片镜头,惠州电视台2005年播出《客家人》记录片(10集),梅州电视台于2005-2006年拍摄《客家人》纪实片,惠州电视台2007年播出《我是客家人》,河源电视台于2007-2012年推出《客家古邑》记录片,并在2010年播出《天下客家》纪录片(5集);2014年郑州电视台拍摄了以梅州为题材的《梦里客家》。(3)省级:福建省于1998年在宁化石壁开拍《客家源》电视剧,福建电视四台于2004年播放石壁祖地《我是客家人》专题片,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公司于2007年在石壁进行专题拍摄;海峡之声广播电台《风从客乡来》于2007年进行采风拍摄;四川电视台于2008年到石壁拍摄《滚滚血脉》石壁公祠等;福建电视台2009年播出《血脉滚滚》电视剧,展示赣闽粤客家从300多年前迁往四川的艰辛历程,江西电视台2004年在石壁拍摄《情系东江源》电视艺术系列片,北京大象影视摄制组于2004年在宁化拍摄《中国客家渊源》,(4)国家级:1993年中央电视台四台播放《宁化客家人》记录片,2004年中央电视台四台播放《石壁客家人》专题片,200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乡亲》栏目播发“石壁客家祖地将举行祭祖大典”;2004年中央电视台七台播放《宁化客家祖地民俗风情》电视片与《石壁村客家文化》专题片,2013年中央电视台四台播出《客家足迹行》记录片(123集)。(5)海外:台湾长约文化公司于1997年在宁化拍摄《客家寻根》电影;台湾怀宁录影传播事业有限公司于1999年在宁化石壁开拍《客家人》电视专题片;“台湾中国电视台”、“中华文化民族促进会”于2005年在石壁拍摄《万里江山大陆寻启》电视剧外景及擂茶制作;2007年台湾东森电视台《黄慎故里行》到石壁拍摄;2008年,台湾客家电视台在石壁拍摄采风。①有关石壁的影视拍摄与播放资料,均来自张恩庭编著:《石壁客家纪事》,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13-15页。此外,四川电视台、昆明电视台、济南电视台播放的《滚滚血脉》,展示着客家人迁徙的艰辛历程,正反映了非客属地对客家历史的理解过程,甚至曾经作为客家人对立面的广府人,于2012年也制作了《拓荒客家人》,并且用粤语播出,这展示了各族群之间因社会情境的变化而积极互动交流。

这种客家影像的可视化,既有以历史为依据的记录片,也有以历史为依据的文学创作,“客家”原素被有意突显。他们把客家意象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轻松易懂的历史真实,把客家文学转化为对“客家”意象的美好想象,正好适应了把普通客民的欣赏水平与理解能力。并且以上数据显示,其客家意象的民间化,正在以客家人为中心向非客家人扩展播放的状况,具有了真正民间化的意义。

五、结语

客家学术、客家纪实、客家创作等通过网络互动、乡音纽带、通俗欣赏的方式向客属乡民传播,这种传播具有良好的进入性、易理解性,形成了一种大众传媒参与客家意象民间化的过程。这种客家意象一旦真正的民间化,有利于对于驱动客家品牌的建设。例如,赣州的“客家食品厂”,宁化石壁的“客家医院”,长汀的“客家宾馆”,梅州的“客家村镇银行”,赣闽粤13城市区域经济合作圈等,这些都是客家意象惠民化的演变过程。因此,可以说所谓客家意象的民间化,是借助于大众传媒的宣传,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即是由艰深的学术话语向通俗的民间话语的转变过程,也是由客属民间向非客属民间的扩展过程,最好形成了一种客家意识的上下互动,也形成了非客家对客家的一种民间理解过程。

(责任编辑:刘丽)

Mass Media and Publization of Hakka Imagery

Cai hui1,Z hang Yonghua2
(1,2.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 Schoo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 Jiangxi,341400)

Hakka imagery has been increasing constructed by academic circle and government,how do they as Hakka subject accept Hakka imagery?The question is worth studying.I think network,broadcast and TV have been spreading Hakka imagery,they have changed profound academic language into popular language,make they mutual comprehension.

M ass Media;Hakka imagery;Privatization

C958

A

1008-7354(2015)05-0018-04

1.蔡慧(1979-),女,汉族,为赣南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旅游学院讲师,从事地方文化研究。2.张勇华,上海师范大学2013级博士,从事客家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石壁客家人意象
抚远意象等
客家人
104公顷! 120亿! 富力正式介入番禺石壁村旧改!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登剑门关
咒语
行酒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