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和投放
2015-03-30福建省大田县实验幼儿园
福建省大田县实验幼儿园 陈 均
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和投放
福建省大田县实验幼儿园 陈 均
区域活动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工具和探究对象,体现了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教育策略。教师有目的地投放适合幼儿活动和发展的多种材料,是幼儿从区域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发展的关键,是成功开展区域活动的基本保证。本文介绍了区域活动材料选择和投放的一些方法,以便有效开展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 区域活动 材料 选择 投放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同时也蕴含巨大的教育潜能。区域活动通过特色的材料投放,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自我表现的机会,创造了较为宽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满足了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使幼儿通过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探索的动机,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师应合理投放适合幼儿活动和发展的多种材料,这是幼儿从区域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发展的关键,是成功开展区域活动的基本保证。笔者所在园区近几年深入学习,在区域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从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出发,立足于适应每名幼儿实际发展水平。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尝试开展区域活动,实践中认识到活动材料的提供是促进区角活动达到其应有功效的关键。区域活动中,幼儿主要通过操作材料实现自身发展,活动发展的目标、内容都蕴涵在提供的材料中。因此,要在幼儿园更好地开展区域活动,如何选择投放活动材料呢?
一、选择安全的、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句话足以说明安全工作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样,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对于比较坚硬、原始的活动材料进行装饰改造。例如,大班自主游戏区“好玩的滚筒”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幼儿们带来了“喜多多”易拉罐,由于易拉罐盖子容易脱落,罐口边缘比较锋利,我园为幼儿提供了色彩鲜艳的即时贴纸,对易拉罐的盖子、瓶身进行加固和色彩搭配装饰,使其便于操作又具备教育功能,能够充分展现幼儿的艺术性。同时,区域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感兴趣的活动材料,以幼儿为主,并使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意愿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用什么玩,从而积极地与同伴、材料活动。幼儿处于活动的兴趣及活动的持久性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有着直接联系。为了使材料具有教育价值,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应提供充分吸引和拓展幼儿兴趣的材料,让材料与幼儿积极“对话”,并参与到活动中,利于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材料
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是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保证。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 。投放的案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发展水平,能引发幼儿高效活动、积极发展。例如,小班的幼儿善于模仿,喜欢扮演大人的角色,教师可以开展角色区,如娃娃家、商店;中班幼儿可以开展培养幼儿的交往经验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结构区、手工制作;大班幼儿善于主动探索,随着对数、量、形、时间、空间等逻辑思维的发展,可以开展探索性强的科学活动、具有挑战性的棋类游戏。又如,大班科学活动《滚筒打保龄球》中,幼儿在探索圆柱体滚筒和两端大小不同的圆台滚筒的过程中对圆筒滚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生成了自主性游戏——“好玩的滚筒”。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及时收集、投放可以滚动的物品,并进一步引导幼儿创造滚筒的不同玩法。幼儿开始了新的探索、新的尝试,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三、选择富于变化、富有教育价值的活动材料
丰富而适宜的材料可以为每一名幼儿提供活动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兴趣,引发幼儿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和创造的能力,使幼儿在玩耍中各种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应间接指导幼儿与材料接触,自行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积累经验。材料玩具是幼儿活动和操作的物质对象,幼儿是否对活动区感兴趣,是否能顺利开展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和玩具。教师应在各个活动区内提供足够的材料和玩具,使幼儿快乐地操作、探索。材料的种类应当适合不同幼儿的能力和经验,如在益智区提供拼图玩具,其难度和复杂度应该有区别,在操作区提供大小不等的串珠活动,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其中找到适合的材料。材料既可以是成型的,也可以是未成型的,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材料可以是现成的,也可以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既提供幼儿单独玩的游戏材料,如拼图,也提供合作的游戏材料,如玩水、玩沙等,满足幼儿独自探索和与人交往的不同要求。当然,投放材料不是一次性的,应该根据幼儿游戏的水平、游戏的需要,随着目标的递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简到繁逐渐投放。例如,大班的科学活动《谁会导电》。第一次投放材料:教师给幼儿每人一节电池、一个灯泡和一根电线,探究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第二次投放材料:教师增加了大电池,让幼儿比较大小不同的电池对灯泡亮光的影响。第三次投放材料:教师增加了纸片、布条、塑料绳等非金属制品,铁质回形针、铜钥匙、铁丝、铁夹子等金属制品,让幼儿通过探索发现什么物体能导电,什么物体不能导电。幼儿获得上述经验后,幼儿观察电工用具的把手、电线的包皮是什么材料做的,进而理解导电与安全措施。
为避免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过于随意、盲目,教师应该分析投放材料的教育价值。教师拿到材料后不要随意投放,应充分考虑材料自身拥有的价值,分析适宜投放的区域和投放的方式,从而使材料投放具有目的性。例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10以内的相邻数》中,教师提供了用布织布缝制的小火车、母鸡下蛋等材料,让幼儿学习相邻数的关系。由于教师提供的材料单一,操作性不强,不利于提升幼儿对数概念的认知、结果。幼儿新鲜劲儿一过,这些材料便无人问津了。科学游戏《光和影子》中,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进行小实验,观察影子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使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分别用两种玩具纸板进行实验,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充分调动幼儿反复操作和观察的兴趣。教师收集材料后,应该先分析材料的特点以及材料可能引发生成的活动。
教师将材料投放到相应区域后,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活动,引导幼儿开发更多的玩法,挖掘材料更多的价值。
一位教育家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通过对材料投放适宜性的初步探索,教师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使幼儿在游戏和快乐中学到真正的东西,这样才能达到在活动中学习的目的。
[1]翁 敏 .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设计与投放[J].福建教育,2014
[2]杨 荣.区域材料投放的适宜性研究[J].教育学,2013
ISSN2095-6711/Z01-2015-1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