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备要》学术价值与版本探析
2015-03-30程新
程 新
(安徽中医药大学,合肥230038)
1 汪昂生平及著作简介
1.1 生平
汪昂,字讱庵,明末清初徽州府休宁县(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从其年八十撰《增补本草备要叙》来看,卒年当在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之后。
据道光三年《休宁县志》,汪昂为休宁县海阳镇西门人,30岁之前寓居杭州,后曾寄籍浙江括苍。早年业儒,研习经史百家,为邑之秀才,长于文学,以“古今文辞知名乡里”,后为“一方辞学宗工”,以文才进取仕途“易如拾介”,著有《讱庵诗文集》。甲申之变后,汪昂深感“蹉跎世变”“著书作诗,无当人意”“著辑方书数种……或可有功前贤,嘉惠来世”,遂弃制举,潜心医药,前后达半个世纪,成为清初著名的医药学家。
1.2 著述
汪昂一生博览群书,勤于笔耕,著述颇丰。除《本草备要》外,其撰述的医书主要有:
(1)《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将《素问》《灵枢》合纂为一编,共分九类,以类相从,用便观览。该书前后条贯,参酌旧注,增入己见,语简而义明。(2)《医方集解》。广搜古今诸家名方700余首,分为21类,汇集众说详加注释,选方切于实用,文字通俗简明。全书述说精当,内容完备,理法方药相应贯通。(3)《汤头歌诀》。因旧有之书,词多鄙率,义弗赅明,乃重为编录,并以所主之病证括入歌中,间及古人用药制方之义。该书门分义悉,理法兼备,体用并赅。
以上四种被后世合称为“汪氏四书”[1],皆简明扼要、便于记诵,言浅义深、切于实用。既为中医入门的必读之书,又是优秀的普及读物。成书以来,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此外,汪昂还著有《勿药元诠》《经络歌诀》等书。以汪昂署名的《本草易读》《方症联珠》等医书尚约有十种。
2 书名及主要内容
2.1 著书原因与书名释义
汪氏认为,古今著本草者不下数百家,然“第言治某病某病,而不明所以主治之由”,“千书一律,开卷茫如”。《主治指掌》《药性歌赋》,聊以便初学之诵习,要则要矣,而未能备也。《本草蒙筌》颇著精义,而阙略尚多。《本草纲目》考究渊博,指示周明,然卷帙浩繁,携取为艰,备则备矣,而未能要也。《本草经疏》发明主治之理、制方参互之义,然未暇详地道、明制治,辨真赝,均为千虑之一失。故综合诸家本草,由博返约,取适用者凡四百品,编成此书。对于所收诸药,“既著其功,亦明其过,使人开卷了然,庶几用之不致舛误。以云备则已备矣,以云要则又要矣”,题曰《本草备要》。
2.2 主要内容
《本草备要》分上下两卷,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八部,共收药402味。其中上卷为草部,收药177味(原书目录误为176);下卷分为七部,收药225味,含:木部68味,果部25味,谷菜部29味,金石水土部46味,禽兽部19味,鱼虫部31味,人部7味。
卷首为“药性总义”,概论中药基本理论,包括五色五味,阴阳属性,升降浮沉,药物归经,五脏所欲及补泻总义,六淫主治所宜,五行生剋与五味所伤,药物炮制与用法大要等。
正文每药之下所述内容大致包括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适应证、禁忌证、产地、形态、品质鉴别、释名、炮制、七情畏恶及采收时间等,并以药物“十剂”分记于该药之首。对所载各药于主治之理,阐发无遗,于取用之宜,确切明示[2],并间附前贤诸论及成方举例。
3 学术特点
3.1 选题准确,立足读者
(1)选题准确。济世救人贯穿汪昂著述与出版的始终[3]。本草方书“有当于民生日用之要”,尤其是地处偏僻的地区,小书一本可堪大用。“倘能人置一本,附之箧笥,以便缓急,亦卫生之一助。”
(2)读者面广。汪氏之书的读者定位为“上达宰相,下及妇孺”,适合各类读者使用,“要令不知医之人,读之了然,庶裨实用。”“是书之作,不专为医林而设”,医者与非医者皆可使用并从中受益。
(3)思虑周详。本书着眼于普及实用,处处为读者着想,考虑全面周详。如:在眉栏(上栏)列生僻字音义注释及人名书名说明;在目录编排上,“药目次第,每药稍从其类,以便查阅”;对本书使用方法的说明,如对于正文大字“若以本文另誊,尤便诵习”。至于正文中对药物与医理的阐述,作者“字笺句释,明体辨用”,亦颇费匠心。
3.2 精选药文,精简篇幅
(1)精选药物。本书精选了常用、常见的有效药物402味,绝大部分至今仍是常用药,与现行各版全国高校统编教材《中药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很高的吻合度[4]。汪氏从大量的药物中筛选出的简、便、廉、验,使用广泛的品种,通过精选药物,突出了实用价值。
(2)精炼文字。汪氏对所选编的药物字笺句释,以精炼的文字突出其“主治之理”“取用之宜”,“字无泛设,括千百于一二言中;意可旁通,藏众多于鲜少幅内。”汪昂还以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千锤百炼,使每个药目文字十分精炼雅致[5],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改本草著作“读之率欲睡欲卧”的枯燥乏味面目,易学易记,令人耳目一新。“文无一定,药小者语简,药大者词繁。然皆各为杼轴,锻炼成章,使人可以诵读。”
(3)精简篇幅。在精选药物、精炼文字的同时,汪氏还采用多种方法节约篇幅。如篇首“药性总义”概括阴阳、升降、浮沉等,内容前后间见而不重复注释,所治之理已在功用之中而不逐款细注,习知习见之药不加详注等,从而由博返约,使卷帙适中,便于携取,易于检阅,宜于卒读。
3.3 别创体裁,精心编排
(1)编排形式。在版面款式上,采用多层本布局方式,即分上下两栏,以眉栏寥寥数字,突出最主要功效,如“琥珀”上注“通,行水、散瘀、安神”。在排版形式上,采用正文单行大字,注文双行小字的夹排形式。既以醒目的大字突出实用功效主治等重点内容,又以小字补充其不足,增强知识性、趣味性与记忆性,如“阿魏”条下有大字“入脾胃。消肉积,杀细虫,去臭气”,接着注有小字:“谚云:黄芩无假,阿魏无真。刘纯曰:阿魏无真却有真,臭而止臭是为珍”。同时,从方便使用的角度,书中对“主治要义及名家诸论”“病症”“药名汤头”“顶上十剂”,以及药内所附古方之方药俱全者,分别用不同的文字标记符号,突出重点且使人一目了然。
(2)编写体例。汪氏因历代本草著作只言治病而不明主治,“即间有辨析病源、训解药性者,率说焉而不详,语焉而不畅”。故别开径路,创立先言功效、后列主治的编写体例。每药先辨其气味形色,次述其所入经络,功用及其主治。以功效为中心,便于学习掌握重点,这对现代临床中药学分列功效起到了先导作用[6]。
(3)编撰方法。汪氏认为:“本草自《本经》而下,不啻数百千家。然率言其气味主治,而无义味可寻。必须为之字笺句释,明体辨用,而后药性之功全。”故采用字笺句释的编撰方法,在阐述各药时,将主治作为重点,每味必备,且简洁明了,同时引录各家学说加以综括,以“发前贤未竟之旨,启后人便易之门”。
3.4 医药结合,切于实用
(1)医理药性,互相阐发。汪氏认为“医学之要,莫先于切脉……其次则当明药性”。“注本草者,当先注病证。不然,病之未明,药于何有?”故汪昂以《本草纲目》《本草经疏》为基础,加以增订,“药性病情,互相阐发,以便资用”。在许多药物的功效下,以小字引用了大量简捷而实用的疾病诊疗学内容[7],包括内外妇儿临床各科,涉及50余种疾病,并以辨证论治的原则予以详细剖析。读者在学习药性功用的同时,也熟悉了许多疾病的辨证要点,如此可达到“因药性而推原夫病所感伤,即病情而辨析夫药之宜忌”的目的。
(2)明白易晓,切于实用。汪氏释药诠证论病,“简则简从,易则易知”。如“石膏”条下,“按: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二证,至为难辨。盖阴盛而格阳于外,外热而内寒;阳盛而格阴于外,外冷而内热。《经》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是也,当于小便分之。便清者外虽燥热而中实寒,便赤者外虽厥冷而内实热也。再有口中之润燥及口苔之浅深。苔黄黑者为热,宜白虎汤。然亦有舌黑属寒者,舌无芒刺、口有津液也,急宜温补。投寒剂则殆矣。”此处汪昂并未言脉以辨真假,盖脉理精微,其体难辨。选择看得见、易认清的小便与苔色鉴危证之阴阳属性,即便在穷乡僻壤、缺乏高明的情况下,也能识病用药[8]。汪昂不仅论药参之论病,还同时简要介绍了许多治疗大法、用药技巧等,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与药物学内容熔为一炉,使读者有规可循,变通有法,既明理义,又切合实用。
3.5 博观约取,集成众说
(1)博观约取。汪氏在撰写本书前,系统研究了《本草纲目》《本草经疏》《本草蒙筌》《药性歌赋》《主治指掌》等众多本草及医药著作,从而萃其精华、补其阙略、汰其繁芜。同时,书中还引用了许多含有医药道理的诸子百家、野史稗乘,撷取其精华之笔,以润养医理与药理[8]。汪氏由儒入医,在该书中还兼蓄儒道佛三家之精髓。通过旁搜远讨,删繁取要,全书词归雅饬,义图贯通,以豁观者之心目。
(2)集成众说。汪氏“博采群书,遐稽往册。集前人之长,成一家之说”。论药师古而不泥古,并能折衷前贤论述而又多所创见[9]。如书中既有十八反、十九畏之内容,又据临床实践提出异议而不拘执于古人之说。《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称其“尤注意于药品畏恶,兼施制防互用之说”。对于药性,虽引百家之言,然必绳之以己见,断其是非曲直,并对不少药物都做了辨误、辨疑、补遗工作。“贵能取前人之言,寸衡铢称,抉髓抡精,庶几有集成之益,无缺略之讥也。”
3.6 完善修订,形成系列
(1)完善修订。《本草备要》初刊后广受欢迎,由于多次重印,仅十余年原版便已字迹漫灭。根据读者反馈意见,八十高龄的汪昂在其亲属、同学的协助下,再加厘定,并增加可用药物至479味,“聊以厌言者之口,仍不碍携者之艰”。
(2)形成系列。汪氏所撰其它医书亦有简要明晰、通俗实用的特点,且各书形成系列出版、配套使用。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参医理,《医方集解》明用方,《汤头歌诀》便记用,《勿药元诠》知摄生。如此理法方药贯通,医病保健俱全,“于医学颇有阐微廓清之力”,使用极为便利。又如,增订本自序云:“爰采诸家之长,辑为《本草备要》《医方集解》二编……书分两帙,用实相资”。凡例又云:“拙著《医方集解》,卷帙稍繁,不便携带。故更束为歌括,附于本草之末。”与增订本同时印行的还有《素灵类纂》《医方集解》,在《医方集解》“末附《急救良方》,以应仓促;再附《勿药元诠》于卷终,使知谨疾摄生之要”。
4 学术价值
4.1 创新医药理论
著述过程中,汪氏以“昂按”形式对个人见解加以说明,对医药理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或时附入鄙见,必加‘昂按’二字,以听时贤之论定。”如木部“辛夷”条下:“吾乡金正希先生尝语余曰:人之记性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倦忘者,脑渐空也。凡人外见一物,必有一形影留于脑中。昂思: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脑之意也,不经先生道破,人皆习焉而不察矣。李时珍云,脑为元神之府,其于此义,殆有暗符欤。”汪氏由此思出凝神于脑之意。又如,木部“猪苓”条下:“疟多由暑,暑必兼湿。经曰: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同时,在草部“香薷”条下:“暑必兼湿,治暑必兼利湿,若无湿,但为干热,非暑也。”在《医方集解》中也多次提到“暑”与“湿”相兼,较之温病名家、祖籍徽州的叶天士首倡“暑必夹湿”早半个多世纪。
此外,汪氏对明末传入我国的西洋医学经过接触了解,也持开明开放的态度[10]。他认为西医虽不明中医气化之理,但在人体生理解剖方面比较精细,对形态方面的论述较为确实,故有上述“脑为元神之府”等思考。汪氏关于人体的论述被认为是中国最早传播西方医学思想的文章之一,对后世“中西汇通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1],也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
4.2 保存古代文献
汪昂治学严谨,在博览群书、集成众说的同时,据不完全统计,书中引用古代中医典籍乃至文史文献达118种,其中历代医学文献84种[8]、涉及医学的文史文献和民间著作34种,这些引文“采用诸家,悉存原名,使可考据。间有删节数行数句者,以限于尺幅也;有增改数句数字者,务畅其文义也。”这就为后世研究者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4.3 启蒙普及医药
《本草备要》是清代流行最广的普及性本草著作,作为我国第一部普及性本草名著,其使用率远高于《本草纲目》,对清代及近代医药启蒙、中医教育的影响不言而喻。清代医家吴仪洛《本草从新》即据该书考订删补而成,清代李文来合此书与《医方集解》分类编撰而成《李氏医鉴》,陈邦贤《新本草备要》亦以该书中的药物为主要框架,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新编“高等中医函授教材”《本草备要讲解》也以本书为基础。《本草备要》至今仍是中医院校重要的入门参考教材和临床中药学的重要参考教材,在台湾地区中医师资格考试科目中,被列为药物学考试课本[12]。汪昂作为“医学启蒙派”的代表人物,为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
5 版本流传
5.1 版本概述
《本草备要》分为成书于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的初刊《本草备要》和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的增补本《增订本草备要》,存世和流行均以《增订本草备要》为主。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载:(1)《本草备要》:二卷,现有日本享保14年己酉(1729)植村藤治郎等刻本和据清康熙22年刻本复制本等2个版本;(2)《增订本草备要》:其单行的刻本、石印本、铅印本小计116种(包括3种清抄本),部分还附有经络歌诀、汤头歌诀、图说等内容。其卷次则有不分卷、四卷、六卷、八卷等不同,甚至还有五卷者,大体前期以四卷为主,后期则八卷通行。另有丛书五种收入《增订本草备要》,计有版本97种(其中丛书《本草医方合编》,为汪昂的《本草备要》与《医方集解》二书合刊,87种),合计《增订本草备要》有213个版本,此仅为全国150个图书馆、博物馆所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增订本草备要》版本,加上近代以来的抄本、整理本及现代的铅印本、影印本、校点本等,其版本之巨,流行之广,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5.2 代表性版本
(1)《本草备要》初刊本。康熙二十二年还读斋初刊本(延禧堂藏版),国内现已不存,幸赖郑金生先生从日本内阁文库复制回国。
(2)《增订本草备要》最早刊本。刊于康熙三十三年,扉页题“汪讱庵先生重定新镌增补详注本草备要”,四卷,有眉批栏,无药图,书末署“康熙甲戌休宁吴德辉志贞谨校梓”。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和江西省图书馆。
(3)吴谦审定本。《增订本草备要》早期的版本文富堂本曾经清代太医吴谦(新安医家,乾隆时任太医院判,奉敕编《医宗金鉴》)审定,在重刊时另增“药图”1卷,“图文并茂”,影响很大,后世一版再版。
(4)谢观评校本。1918年由商务印书馆首刊,名为《全图本草备要》,八卷,卷一前附“本草备要图集”,后多次重印,据此本再刊的又有多种,近代以来影响最大。但据郑金生先生研究,谢观所据底本乃清代后期劣本,文字错误多,药图411幅系从《本草纲目》张绍棠本(1885)摘录。
(5)郑金生整理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排印出版(属“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底本为康熙三十三年《增订本草备要》最早刊本,校本为康熙二十二年还读斋初刊本、康熙间成裕堂本、乾隆间文盛堂本。由于作者精心搜集、全面考察了存世的早期版本,整理时采用了最佳的底本与校本,加之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纠正了许多后世刊本沿袭已久的错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草备要》和《增订本草备要》的最早刊本,均由汪氏“还读斋”所刊。明朝末年,汪昂在杭州设有前店后铺的钓矶楼,曾以“延禧堂”号进行刻书出版。清顺治初,他与寓居杭州的同族汪淇到苏州开设“还读斋”刻书铺,从事坊刻业。康熙初,“还读斋”由坊刻转为家刻,刻书内容也转为以医书为主,尤以刻印汪氏著述为主[13]。除上述两种《本草备要》外,“还读斋”还刻印过汪氏《医方集解》《汪讱庵全书》《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汤头歌诀》《经络歌诀》等书。
[1]汪常明.新安医家汪昂成功之道探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7,(1):52.
[2]安徽通志馆.安徽通志稿(一)[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10385.
[3]杨 梅.汪昂与还读斋[J].出版发行研究,2000,(6):78.
[4]甄 仲.《本草备要》对中医药学析贡献[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7):6-7.
[5]尚志钧.汪讱庵及其《本草备要》[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9(2):63.
[6]黄 辉.新安医药学家汪昂(一)[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0):923.
[7](清)汪 昂.本草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8]项长生.汪昂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9]中国医籍提要编写组.中国医籍提要(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124.
[10]马仁智.《本草备要》及其学术成就[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6,5(4):68.
[11]黄 辉.新安医药学家汪昂(三)[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2):167-173.
[12]甄 仲.博观约取 经世致用一一汪昂学术思想研究[D],天津:天津中医学院,2003.127.
[13]汪沪双.新安医籍文献学研究[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