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文化共享工程培训的回顾与思考

2015-03-30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分中心安徽省中心

侯 勇

(安徽省图书馆,合肥230001)

在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和安徽省文化厅的指导下,安徽省通过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全面提升,初步建起了省分中心-市县(区)支中心-乡村基层服务点相结合的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框架和服务平台。作为承担组织协调全省培训的安徽省级分中心,充分利用这一服务网络,通过网络学习、集中面授、竞赛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一系列资源建设、基层服务、技术应用等方面培训,使之经历了由点到面、由单一到多层次的跨越式发展,多次在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培训工作年终评审中获奖。目前,安徽省已累计组织各类培训4000余场次,受训人员达到25万余人次。

1 安徽省文化共享工程培训回顾

1.1 起步试点阶段(2002-2005年)

2002年7月,安徽省文化厅、财政厅下发《关于实施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正式启动安徽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至2005年,安徽省共建基层网点45个,其中市级馆6个,县级馆15个,少儿馆2个,乡镇、村基层服务点15个。代表技术是“互联网”中的“网站应用”与“卫星传输”。安徽省级分中心针对基层网点,除了为各级站点安装卫星接收三级站进行现场培训外,每年协助省文化厅举办全省各级站点技术骨干技术培训班进行集中讲解共享工程技术实现形式,实地参观省级中心资源接受、加工、发布的流程,帮助基层网点进行经费预算。

1.2 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0)

截至2010年底,安徽省共建立市级中心9个、县级支中心105个、乡镇基层服务点1337个、村基层服务点20488个(其中44个自建站点,20444个站点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共建),实现了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全覆盖。在这一阶段,全省面授培训达1761次、培训人员达13万余人,远程培训达290余次、培训人员达5万人,其中建设现场会2次,280人参会学习,网络培训2次,约4000人参加,现场指导培训46次,共培训200人。县级支中心还走向基层,以实现对全县乡村基层站点的面对面的现场培训。

1.3 深化拓展阶段(2011至今)

进入“十二五”时期,文化部推出了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文化共享工程与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相结合,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了发展道路。安徽省作为全国首批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省份之一,充分利用省、市、县(区)、乡、村基层服务点相结合的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框架和服务平台实施远程培训,以竞赛活动促进培训,以合作共建推进培训[1]。

2 培训经验

2.1 针对培训目标及对象,注重前期培训

前期培训主要是提高在建各级支中心对共享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做好工程技术构架、网络建设方案及设备选型等技术培训。(1)举办现场会。省级分中心每年协助省文化厅为各市、县文化部门主管领导及在建县级支中心馆长举办现场会,以工作现场会议和业务培训宣传共享工程,吸引领导的关注力。(2)举办管理及技术层的培训。省分中心每年协助文化厅举办由全省市、县各级支中心主任及技术骨干参加管理技术培训班。通过实地培训学习,县支中心的管理者明确了下一步的具体工作目标,技术人员了解已有或将有设备的功能,掌握了进行资源分发的技能,为顺利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奠定了基础。

2.2 保持培训时间的灵活性,做好中期现场培训

中期是采取集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站点建设中注重培训跟踪,提供现场和远程技术培训。由于共享工程建设量大面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单一的集中培训方式往往难以满足需要。省级分中心技术人员除了在工程建设前,分别对支中心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对口培训,在工程建设验收时,在服务现场对工作人员进行针对设备的管理及维护操作的再培训,巩固培训效果。此外,在日常工作当中,运用专用电话、QQ通讯方式随时解答基层工作人员的咨询,指导解决问题。对于专业性强、标准要求高的培训项目,则采取邀请基层人员到省分中心共同工作的方式进行强化培训。

2.3 开展各级技术人员后期集中培训

后期培训主要针对建成的各级支中心技术骨干进行系统集成、应用服务及设备维护的集中培训,培训课程设计基本采用“宽基础、活模块”,从单一的专题技术培训,转向多元化的师资教学、管理服务、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等。培训方式主要采取启发式、研讨式、上机模拟、案例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吸引力,提高培训质量。此外,制作CAI课件,用视频点播系统将培训的视频课程放到网站上供基层工作人员随时观看学习。2008年、2009年安徽省遇到雪灾,考虑到会危及卫星天线安全,省级分中心技术人员及时通知各卫星站点做好维护,保证春节期间及时接收国家中心下投的资源。

2.4 利用网络技术创新培训途径,提高培训效率

以互联网及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在线培训,使培训不受时空的限制。2009年,省级分中心领导和技术人员大胆采用网络考试平台系统,通过互联网加大培训范围和力度,将培训延伸到市、县支中心、乡镇和村基层服务点。[2]

3 效果保障

3.1 通过编写培训教材促效果

针对县级图书馆馆长及技术人员对共享工程整体项目、信息化建设内容较为生疏的实际情况,2008年省级分中心编制了县级支中心技术培训参考教材,沿用共享工程相关的基础课程,如《安徽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概述》《机房建设》《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等。2009-2010年培训内容增加了县支中心电子文献阅览室的管理、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安徽省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技术方案和技术参数、繁昌县级支中心基层建设及服务案例等,将过去统一的培训内容进一步细分,针对不同工作人员进行有的放矢的培训,让基层工作人员学以致用,业有专攻。

3.2 加强管理,保证教学效果

省级分中心领导对共享工程技术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每年制定技术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做好开班前各项准备工作,选派任课教师,选择培训内容与方法,安排培训日程管理等。

省级分中心在每次集中培训时,都组织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工作,就培训时间长短、培训课程设计、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教学教果、培训方法的运用、专题讲座内容、形式、效果,学习负担轻重,调研考察形式、内容、效果,培训教师的教学效果,参加培训的学习收获,培训的常规管理工作及对整个培训的意见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并将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归档。在培训过程中,学员可随时与共享工程培训部的工作人员保持信息沟通与反馈,提出自己对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授课教师教学效果的看法和意见,以便及时改进。

3.3 以竞赛开展共训共建,延伸培训效果

2009年8月,省级分中心与安徽省党员电化教育中心联合举办,各级支中心、各市党员电教中心、乡镇基层服务点协办全省首届文化共享工程知识及技能网上竞赛。全省各级支中心、各级党员电教中心、乡镇基层服务点技术人员近300人通过互联网在指定时间内访问安徽省图书馆网站(www.ahlib.com)和安徽先锋网(www.ahxf.gov.cn),积极参与了网上预选初赛,最终由高分到低分选拔出20名优胜者到省级中心参加现场竞赛。

各市、县级支中心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家书屋,与相关部门合作开设培训班。繁昌县级支中心结合农村党员远教站点、农家书屋、老年人学电脑开展延伸培训,太湖县、蒙城县、凤阳县、黟县等县支中心也结合农村党员远教站点开展培训,宿松县支中心与中小学远程教育结合开展培训工作,充分发挥了共享工程设备和场地的作用。

4 问题与对策

4.1 培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培训体系不健全。由于基层培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基层的培训难以到位,培训工作弱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造成一些县、乡镇一级培训网存在半瘫痪或瘫痪状态,使培训工作在县、乡镇这一级失去了同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作用,文化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进一步推广。

(2)市、县师资人员缺乏。目前县级支中心大部分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文科系列的大学毕业生,缺乏掌握网络和计算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乡镇村基层服务点的辅导工作没法有效正常开展,严重制约文化共享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

(3)专项培训经费不足。至今绝大多数的各级支中心的培训经费都没有被财政部门列入图书馆的年度经费预算中。经费难保障,是制约文化共享工程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

(4)培训缺乏规范运转,内容缺乏针对性,对个体需求重视不够。由于培训需求调查分析不深入,即使进行需求调查,往往也只是局限于工作性的、局部的、临时的情况了解,很少从单位的工作岗位实际和自身情况考虑,导致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是一种被动的培训模式。培训组织不科学,参训对象不分层次,人员不分类型,导致一些人觉得培训无意义,不解渴,而另一些人觉得培训的内容听不懂,跟不上。从培训实践来看,培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更新,而忽视上机操作及能力的培养。培训讲授的方法显单一。目前基层的培训多以短训班、以会代训为主,讲授方法多数是满堂灌。

4.2 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1)完善基层培训体系。文化共享工程目前已基本形成国家-省-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六级基层服务网络,开展培训工作时要充分发挥这些各级建设主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开展培训,以保证培训质量和覆盖率。[3]

县、乡镇及村培训体系是实施文化共享服务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多元化的培训组织,如以乡镇文化站为主体的公益性服务体系,美好乡村的示范服务模式等,鼓励和引导培训工作者走进基层开展培训与服务。

(2)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文化共享工程培训投资体系。强化文化共享工程培训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文化共享工程培训基金,鼓励企业、民间投资到文化共享工程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

(3)招聘选拔培养师资人员,建立一支省、市、县共同组成的文化共享工程讲师队伍,提高各级中心的培训教学能力。

(4)根据基层需要开展培训。文化共享工程给基层图书馆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实现了图书馆现代化。但是,这也给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信息素养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备的正常使用。因此,有些地区培训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基层图书馆人员尽快掌握基本的设备操作,而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经过若干年工程建设地区的基层图书馆,随着基础培训的逐步普及,工作人员掌握了基本的服务技能,就需要开展一些新经验、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以此引导基层图书馆开展服务。为此,需求牵引与需求引导是培训工作的两个方面,两者同样重要,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5)建立分级负责与分类推进协调发展的培训机制。文化共享工程主要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和文化中心(室)等开展建设与服务工作,由于职责不同,任务各异,所以在具体实施时应因材施教。图书馆以看书、读报、上网、举办文化专题讲座为主,培养群众的基本文化素质 。文化馆(群艺馆)则以组织开展群众性娱乐活动为主,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大众的基本艺术素养。即便是在同一个单位,也会因为岗位不同而产生培训的差异化。为此,需要通过分类推进来提高相应的服务技能。

(6)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完善与传统方式互补的培训平台。在开展培训工作时,要根据培训对象、内容和场所环境等因素统筹考虑,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的培训与传统集中面授培训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培训的效果[3]。

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培训时,要不断完善培训平台建设,将面授培训中可由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的功能尽可能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依托这个平台,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设计整合相关培训课件,整合管理中心和各个省级分中心的有关培训内容;整合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适合文化共享工程培训需要的教学课件;整合社会上的一些培训课件。依托这个平台,为全省各级支中心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方便的学习环境,通过主动推送培训信息,记录学习过程,提供学习重点,提供网络培训考试,交流学习体会等各种人性化的设计,吸引全省各级支中心工作人员主动学习。

[1]陈建新,王菲菲.文化共享工程培训工作机制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30(6):42-43.

[2]刘 平.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线培训模式初探[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40(3):102-104.

[3]刘 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村基层服务点的共建共享[J].图书馆建设,2008,(2):100-102.

猜你喜欢

分中心安徽省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成长相册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机能分中心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机能分中心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高速公路监控分中心网络配置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