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网络化教学
2015-03-30甘肃省靖远县永新中学周有吉
甘肃省靖远县永新中学 周有吉
浅议网络化教学
甘肃省靖远县永新中学 周有吉
现代社会是一个宽松、开放的社会,学生的视野开阔、接触范围广泛、思想复杂,教师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在网络化时代的今天,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状态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研究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入手揣摩学生想法,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 网络化教学 人文化注意 问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语道破师者的职责所在。但是,在当今教育环境下古代的教育观念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现代社会是一个宽松、开放的社会,学生的视野开阔、接触范围广泛、思想复杂,教师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唯有如此,才能有的放矢。尤其在网络化时代的今天,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状态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进行教研活动。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入手揣摩学生想法,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新时代教师应掌握网络技术,使教学网络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就是信息技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为了尽快解决问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搜寻相关信息。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提供了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部分又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搭建了舞台。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常常在课余时间找借口上网,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影响。例如,有一名学生家里买了电脑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每天放学回家玩电脑,一玩就忘了学习,还经常通过电话和同学商谈游戏的玩法。
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家长的监督。家长要随时抽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这里的抽查不是象征性的,而是要切切实实、实事求是。
怎么样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和课程结合起来呢?一方面,指定教师为学生提供专门的技术专题培训。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课中构建一种学习实践的环境,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当然,有些课程不适宜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教师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制作相应课程的课件。
二、从教师主体出发,努力使教学体现人文化
1.新时代教师要努力营造“自主与民主”的学习氛围
这种方式是学习的根本,是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是一种心理需求与倾向,也是学生学习的环境基础。学生的自主性可以被培养、调动、激发,也可以被无情扼杀,关键在于教师。民主、平等、和谐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这样的学习氛围。
2.新时代教师要培养学生“探究与发现”的学习方式
探究与发现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必然途径,也是人类自主性发展的必然途径与方式。学生的观察、实验、思考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条件和学习环境。
3.新时代教师要注重学生“过程与体验”的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往往重结论,轻过程,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过程本身就是目标。课程表中不仅使用了“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教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教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4.新时代教师要设计“合作与互动”的学习方式
合作交流、沟通互动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现代人的工作方式,甚至是现代人的生存方式。为什么在中学阶段强调加强合作呢?主要由于:①现代生活环境决定了学生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质——缺乏合作的精神;②独生子女在心理上的以自我为中心;③教师设计的合作内容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④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在课上难于驾驭、管理、组织,常常顾此失彼。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合作过程。
5.新时代教师要重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人的潜能、智慧类型是不同的,思想类型、表现风格也是不同的。因而,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三、新时代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置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宜具体不宜抽象。在已往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存在教学目标过大、过虚、抽象的问题,设计的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在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
2.设计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学活动也不例外,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3.注意教学环节的衔接。目前,许多教师利用网络教学时大量引用网络资源,忽视教学环节的衔接,导致学生理解得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4.思维训练过程要注意抓线索,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思维训练问题。
总之,教学目标设置是课堂成败的灵魂;教学问题设计是课堂成败的根本;教学环节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思维训练是课堂教学的线索;教学情感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在设计以上教学过程时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要做到恰到好处。
高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06
ISSN2095-6711/Z01-2015-0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