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眼爆破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15-03-30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车鹿鸣
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罗 鹏 袁 波 车鹿鸣
“浅眼爆破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罗 鹏 袁 波 车鹿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正确对待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事关现代化事业建设的成败兴衰,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高校大学生 浅眼爆破法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梦”这个概念在十八大之后被反复提到,其中教育梦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及和重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的改革,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栋梁的地方,是教育改革不可忽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大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时代的栋梁,需要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还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
一、“浅眼爆破法”原理
爆破是炸药在介质内爆炸的瞬间(约1/100000s),由于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和大量的高热气体,使周围介质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破坏。浅眼爆破是直径小于 50mm、深度不大于4m的炮眼装药爆破技术。它是工程爆破中的主要方法之一,应用范围广泛。“浅眼爆破”首先是“炮眼”的选择,选择好了就能用最少的“药量”收到最大的效果,接下来就要特定的“引爆人”在“导火索”前用正确的“引爆法”来实现爆破。根据爆破原理,我们把浅眼爆破法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使它服务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做学生工作时将“浅眼爆破法”理论贯彻实际,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瓶颈
1.学生思想素质差异性很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当代大学生接触、了解、感知社会的方式多元化,尤其是网络,基本上伴随新生代大学生成长。一方面,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进入社会前的“预热期”,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网络上的不良思潮也容易左右他们的思想,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追逐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丧失对知识和梦想的追求;另一方面,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有待重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很多大学生只学自己的专业课和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有的学生长期不上课,即使在课堂上也是“身在课堂心在外”,有些学生甚至整天无精打采,对周围事物毫不关心,情绪冷漠。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偏差明显
高校的德育职责,本应由“两课”教师、专任教师和学工干部共同承担,他们之间由于管理体系有差异,对学生的感知度也不一样,所以系统教育的功能还很薄弱。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高校的领导者在思想上给予了高度重视,重视不仅要体现在口头上、文件里,还要具有行为操作上的可行性。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由于许多学校将目光转向就业率、考研率上,将就业率、考研率的提高作为招生的杀手锏。因此,许多学校在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人才上有明确的要求,而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却很模糊,往往只讲课本,忽略了育人,讲授业忽略了传道。同时,部分高校一味追求科研业绩,绩效考核成为教师无形而沉重的压力,以致学校的兴奋点都在学术科研等“明显成绩”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成绩”投入不够,削弱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通过传统的说教方式,缺少人文关怀,较少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多数辅导员重视管理,忽视思想引导和思想教育,把大多数的时间花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上,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忽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有些思想政治老师注重整体教育,忽略层次教育,他们喜欢用开会的形式来教育学生,主次不分,针对性不强。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不够灵活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往往相互分离,不能够互相呼应,相辅相成。考查仍主要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这必然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师循规蹈矩地按教材内容满堂灌输,并通过点名及布置大量作业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增加了学生的反感心理。许多学生课堂不认真听讲,期末时仅通过背诵教师划的重点勉强通过考试,考试过后,所学过的知识也会被遗忘,学生思想素质能否真正提高值得怀疑。另外,不少教师仍习惯于说教式教学方式,局限于“一张嘴,一个本,一支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缺少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过分强调教师权威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不免走上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道路,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枯燥,课堂气氛压抑、郁闷。
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还不够完善
目前,虽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得到进一步的壮大,结构和质量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得到优化和提高,但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明显滞后。学生干部在思想政治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更接地气,更具有有针对性,同时,他们就像烈性炸药一样,爆炸产生的能量可在瞬间传递给周围同学并影响他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误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辅导员的事,甚至专业课教师也把关注学生的这份职责更多地转嫁给辅导员,这显然是有失偏颇,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似乎已经成为学生工作部门的专属工作,而其他的部门只是持一种漠视的态度,不列为自己本职工作的内容,此种心态失去了对学生教育的责任感,没有集体意识。
三、“浅眼爆破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受教学生(炮眼)的选取
在工程爆破上,“炮眼”的选取非常重要,爆破力大小有时甚至比“药量”的多少更重要。在我国大改革、大发展的背景下,当前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都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一代,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冲击较大,自己又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要求也呈现多元化,相当一部分学生择业观念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已不将工作单一地作为谋生的手段,致使大学生在校期间随意性较明显。日常工作中,总会有一些学生言辞激进、牢骚满腹、不思进取、理想丧失、游戏人生,在“蝴蝶效应”作用下,很容易将这种显性和隐性的“负能量”传染给身边的同学,不仅自己“玩世不恭”,而且形成一股小团体,学生中的素质分化和“集体个性”越来越明显。这具有“内核”作用的小团体“骨干”,就成为了我们“爆破教育法”运用中的“炮眼”。
2.教育事件(导火索)的处理
正如“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的道理一样,人只有经受了打击和挫折,才会重新审视思考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才会醒悟。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如果某位学生出现了一些有违传统、常规、品德的言行,教师及时充当“消防员”,虽然客观上的确可以将“火苗”浇灭,但很有可能触及不到灵魂深处,所以“死灰复燃”成为了大概率事件。在“导火索”的处理上,例如,对待沉迷网络游戏的同学,平时要经常“敲边鼓”(学生会有无数理由告诉你他只是“偶尔玩”,并且会有慷慨激昂的承诺),这种学生一定会影响正常休息、与同学交往、按时上课,甚至影响身体素质和学业成绩,出现这种现象时,予以“重锤”,才可能收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3.教育程度(药量)的控制
在爆破和教育中,“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有时“多一分太长”,有时“少一分太短”,要么适得其反,要么隔靴搔痒。笔者自信地以为,只要大学生不存在精神类病理性问题,其他的问题都应该有解决的办法。出现以上教育事件后,教育工作者应“趁热打铁”,及时干预。面对此时的当事学生很有可能已认识到自己收获的“果”,也在反思种下的“因”,教育工作要成为倾听者,在倾听中,通过学生的语言、表情、情绪、肢体动作等情况初步判断其是否真切意识到原来的过错、不足、缺憾,从而运用不同程度的“加固”教育工作。从心理学角度看,如果此时学生已深刻认识到自己过往的不足,那么应该给予对方较小的心理压力,并使学生感受组织上和教师对他们仍然充满信心,不放弃不抛弃,以“正强化”的功能影响学生。若此时的学生还是敷衍态度,没有警醒过来,那么应该给予对方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让他们有种世界末日的感觉,突出“负强化”的功能作用。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正强化”和“负强化”的运用不是单线的,需要交织运用。
4.教育方法(引爆法)的突破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上,宜将书本里与书本外、校园内与校园外、知与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统一结合。课堂教育方面,应将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模式,灵活运用“启发式”“辩驳式”“沙龙式”“角色互换式”“案列式”等教育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情景,强化思辨能力。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可以通过开展“三下乡”“进社区”、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引导大学生体察社会、了解民意,促进知识的实践应用。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契合时代发展脉搏,充分运用QQ、微信、微博等平台,关注学生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引导。当然,在时尚流行、传统有消失风险的背景下,适当运用传统的方式,往往有出奇之效。笔者曾对江西师范大学城建学院的学生开展过“一支歌三封信五分钟”(班集体为过生日的同学齐唱一支生日歌;每位学生分别向自己的父母、曾帮助过自己的人、曾与自己闹矛盾结怨的人写一封信;课前五分钟学生讲一个真实的感恩故事)的校园主题活动和“四年四去”(大学四年期间的寒暑假,组织学生分别去福利院、监狱、贫困乡村、医院)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感恩、守纪、勤奋、健康意识,使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5.教育工作者(引爆人)的完善
相似吸引理论认为,个体间若在态度上或个人特征上具有相似性,更容易相互吸引。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因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媒体资讯很丰富,所以有效的教育职责更多地转移到了每一位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导师身上,这就对这部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的要求下,每一位实际教育工作者应从研究不同年代成长的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开始,结合时代主流、学院特点、学科特色、学生特质,围绕“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首先把自己塑造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提升个人素质和人格魅力,做志向高远、情趣高雅、学识高深、本领高强的人,做有理想、有责任、敢担当、善于创新的人,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进而把每一位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也将会大大提升。
[1]PFEFFER.J.organizational demography[J].CUMMINGS. L.L.STAW.B.M.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 Greenwich.CT:JAI Press,1983
[2]孙慧环.团队建设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J].高校辅导员,2014.03
[3]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5
ISSN2095-6711/Z01-2015-0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