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激活原动力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2015-03-30马哲军
○ 马哲军
近些年来,各地积极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部署,力度大、措施实、亮点多、效果好,党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像湖北广水“两票制”治理村级乱象就受到了广泛好评。1998年,湖北省广水市骆店乡青堆村支部书记陈某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作风粗暴,村民十分不满,3次集体到湖北省委、省政府上访,要求撤换村支书。这期间,村级工作陷于瘫痪。后来,该村群众提出由他们自己直接推选村支书,方法就是“两票制”,即群众投信任票、党员投选举票,以此决定村支书人选。群众选出了自己满意的“一把手”,工作局面很快被扭转,昔日“问题村”面貌焕然一新。“两票制”获得了中共中央编译局等部门主办的“地方政府改革与创新”大奖,被认为是统筹基层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代表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发展方向。2004年以来,湖北省随州市坚持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实施“两票制”,运行情况良好。在此基础上,随州市将“两票制”拓展运用到党员发展和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上,也取得了积极效果,受到党员群众好评。
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认清党建工作的形势和现状,直面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笔者在基层调研中就有党员反映“党组织不把我们当党员看”等现象。他们说,现在群众的待遇比党员要好。群众给党委、政府写信、提意见,都会有回复;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党员给党组织反映情况,很多时候是石沉大海、不见回音。更有甚者,直接把党员的举报信转给当事人,让人很寒心。显然,党员和基层党组织有积极性、有活力,党的建设才会有创造力和原动力。
全面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既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五大建设,又要跳出党建看党建,着力研究党建动力机制问题,充分激活党建原动力,增强广大党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形成有助于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强大合力与正能量。
党建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党的建设的力量作用方式,是使党建诸要素、部分、环节在互动中形成整体良性运行的结构和功能,是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有效路径和关键因素。研究党建动力机制问题,首先要找准原动力。根据动力生成的不同向度,党建动力源可以分为外源性动力和内源性动力两种类型。外源性动力主要是外部力量对执政地位的挑战、复杂环境的倒逼、人民群众的期待等;内源性动力包括理论创新、思想解放、深化改革、党内民主、制度优化等等。其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最大的动力源,党内民主、制度优化是最关键的动力源。
党内民主是现代政党的基本诉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在非竞争性政党体制下,由于执政党地位相对稳定,缺乏对党的“异体自律”,党内民主主要依赖执政党“同体自律”获得发展动力。而从当前情况来看,党内民主动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普通党员积极性不高、对民主要求不够强烈的问题,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民主执政理念匮乏、民主执政能力不足的问题,党内制度建设落后于民主发展要求等,都阻碍着党内民主的发展进程,成为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瓶颈”。因此,必须以推进党内民主为突破口和牵引,充分激活党建原动力,调动广大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增强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根”,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主体建设,激活党内民主的内生动力
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党组织是党内民主发展的三大动力主体,其中,党员是党内民主发展的主体性力量,党员领导干部是党内民主发展的主导型力量,党组织是党内民主发展的保障性力量。推动党内民主的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激活三大主体的内生动力。
首先,要突出党员的政治主体性。保障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地位,这既是党内民主的价值目标,也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动力。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党员的民主素养,通过民主能力建设消除党内的“政治贫困”,提高党员在党内民主实践中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要真正还“四权”于党员,即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其次,要突出党员领导干部的主导性作用。党的干部既是党内民主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在推进党内民主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少数干部民主意识淡薄、特权思想严重,错误地认为搞民主削弱权力、降低效率、浪费时间,从而抵制民主进程、压制民主发展,成为推进党内民主的阻力。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理念,以淡泊之心看待个人名利和权位,以敬畏之心对待民主和法制,养成民主习惯,培养民主作风,形成民主传统,充分发挥在推进党内民主中的主导性作用。
再次,要突出党组织民主建设的考评考核。党的各级组织,既是党内民主建设的载体,又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保障性力量。要建立基层党组织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目标考核体系,制定考核标准,落实责任主体,实行刚性考核,真正激发基层党组织探索和创新党内基层民主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完善党内制度,激活党内民主的制度动力
制度建设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性建设,建立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既是党内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动力。当前,既要根据中央精神,坚持正确方向,按照统筹谋划、抓好落实、以点带面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民主制度改革,同时又要突出重点,着力在完善民主集中制和党内选举制度上下功夫。
首先,要完善民主集中制,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根本制度保障。现实中,在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方面,既有民主不够的问题,也有集中不够的问题,但主要是民主不够的问题。由于个别领导干部个人意志较强,于是集体领导成为一个旗号,集体领导变成了领导集体,民主集中变成了集中民主,个别酝酿变成了个别授意,会议决定变成了一种空洞的形式,无论大事小事都由“一把手”拍板决策的违规行为变得司空见惯。此类种种民主集中制在实践中变味走样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党内民主的进程。因此,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真正把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结合起来,把统一意志与集思广益结合起来,切实做到研究问题七嘴八舌、形成决定一个声音喊到底。
其次,要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增强干部选拔的竞争性和民主性。选举制是民主制的基石,是检验民主制成熟的首要标志。在我们党加强民主建设的历程中,党内竞选由来已久。在抗日局面最艰难、党的生存空间最狭窄、民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最艰苦的时候,我们为更坚决地“唤起民众”,在陕甘宁边区举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直接、平等的竞选。广大农民干部们爆发出极大了的革命热情。据《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记载,“在少拿钱多做事,甚至不拿钱也做事的原则下,选举出来的各级工作人员为抗日的事业及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她的书中写道:“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发现人们对他们的选举赞不绝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借鉴历史经验,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要在现代公选制的基础上探索局部竞选的可能性,积极构建党内竞选机制。通过民主途径选拔和培育出来的领导干部可能对民主的价值和意义有更深刻的体会,他们会更加珍惜现代民主手段的利用和探索。
三、加强试点探索,激活党内民主的创新动力
近年来,党内民主沿着自上而下的中央规范推动与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两条路径相向互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党代会常任制、公推直选、党务公开、票决制等,都是基层创新和中央规范推广相结合的成果。但与比同时,无论是实践探索还是在制度创新、理论建设上,党内民主创新力度与广大党员日益增长的民主热情和愿望还不相适应,党内民主创新潜力巨大。因此,必须加强试点探索,鼓励基层创新,激发党内民主的创新活力,推动党内民主快速发展。
事实上,选择在党内开展民主试点,并逐步满足社会民主的要求,阻力较少,风险较小,容易达成共识,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控性。实在不行,可以重头再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基层在党内民主上敢闯敢试、敢于创新,打破“下面等上面精神、上面等下面突破”的胶着状态,以“点”上的突破带动全局创新。比如,在有条件的基层单位,应尽快落实党章关于选举的规定,积极开展试点,从直选到差额直选,再到普选,以积累经验,为其他基层组织树立党内民主的参照;再比如,能否尽快启动县级党内直选的试点,在可控的基础上营造推进党内民主的氛围,消除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不安心态和攀比心理;还比如,应加快推进党委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评议工作试点,并运用评议结果对领导干部综合考评。
(作者系湖北省委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责任编辑 田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