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资本论》

2015-03-30

当代经济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现代科学资本论劳动

陈 征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州 350007)

我与《资本论》

陈 征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州350007)

编者按:作为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陈征先生以一个甲子的学术耕耘,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特别是《资本论》的传播、研究和发展。他的学术研究以社会主义城市地租论和现代科学劳动理论两大成就独秀于世;他的《〈资本论〉解说》培养了一代中国经济学人。

《我与〈资本论〉》,一位耆儒的世纪回眸。围绕为什么研究和怎样研究《资本论》,陈征先生以史家笔法,作《春秋》文章,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薪火相传大有裨益。本刊特发此稿,以飨读者。

我今年已八十八岁了,虽然也做过一些行政工作,但一辈子主要是当教师。围绕着《资本论》,学习、研究、讲授、传播,直至运用、创新和发展。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大都是围绕着《资本论》转,可算是同《资本论》结了一辈子不解之缘。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择其要者,聊志鸿泥。

我祖籍江苏省泰县,祖父是秀才,父亲是中医。四岁读书,白天上小学,晚上读古书,到十岁时就读完了四书、诗经、左传、楚辞、古文观止等儒家经典。进中学后不久,因日寇入侵,学校停办,辍学在家。其间还做了一年小学教员。抗战胜利后,考入无锡国专(后改中国文学院)学习文史。学习期间,与进步同学一起读了不少进步书籍,除了读《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论持久战》外,还读了《联共(布)党史》、《资本论》等。当时看不懂《资本论》,说不上有什么印象。有次正在偷偷地看《资本论》时,一位同学从身后拍我一掌说:“你想做资本家吗!”我说:“这书是反对资本家的,我怎会当资本家呢?”这时候开始懂得有《资本论》这本书,但究竟如何,并不完全清楚。

1949年5月,我参加革命,在苏南公学任教育干事、组织干事等行政工作。苏南公学是一所革命大学(学校的前身是设在苏北解放区的华中大学,无锡解放时迁锡,当时江苏省人民政府还未正式成立),该校主要任务是,对将输送到苏南解放区的干部进行培训。当时接管的大企业很多,需要一批经济管理干部,为此,苏南公学特设企业财务管理系培养经济管理人才,规定该系不学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要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但由于师资缺乏,领导要我边学边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我虽然没有学过,但领导决定、重任在肩,我就满腔热情和十分大胆地承担了这个光荣任务,力争做好。当时没有统一规定的教材,只选了狄超白著的《政治经济学讲话》,该书包括从商品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部分。参考书只有薛暮桥的《大众经济学》,但这些都是从《资本论》中来,因此,要备好课、讲好课,就要下决心读懂《资本论》。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钻研、思考、表述。这样,由于工作需要,从不懂到基本上懂,从摸不清楚头脑到能通俗地介绍其基本内容,并说明其来龙去脉,不知反复多少遍,才摸进了《资本论》的大门。由于我勤奋努力,加上学员认真学习,成绩显著。此班三个月一期,我先后讲授了三、四期,得到了同学们和领导的广泛好评。1952年有近二万人的苏南公学开展模范工作者运动,我被评为全校五个“模范工作者”之一,学生们还专门开了课代表会讨论我的教学特点,并写了《我们的陈征老师》一文,在苏南公学铅字版《学习周报》1952年12月27日第4版刊载。这时,我一方面感到惭愧,一方面又感到这是极大的鞭策,这就为我终身从事学习和研究《资本论》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53年郭大力、王亚南译的《资本论》一、二、三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三卷定价不高。由于当时实行的是供给制,虽然我享受的标准已由每月一斤猪肉、四两黄烟增加到两倍以上,但也无钱购买此书。思考再三,下决心开几个夜车,写一篇文章。文章写完寄出后,有幸很快发表。拿到的稿费除买了全套三本《资本论》外,还买了一件衬衫。这也是一个有趣而难忘的插曲。

1952年底,领导把我调到华东党校理论研究班学习二年,这成为我继续深造的极好机会。有名师的讲授指点和同学们的相互切磋,还获得了广泛阅读有关书籍和资料、独立思考、认真钻研的机会。两年的学习,成效甚大,我对《资本论》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并逐步坚定了深入研究的决心与信心。学习结束后留校工作。不久,中组部又于1955年调我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工作,主讲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省委党校理论班有培训地县理论宣传干部的任务,既包括学习当前政策,也包括学习基本理论。当时,《资本论》是该班重点课程之一,由我负责讲授。课后,我根据学员听课情况、讨论时提出的问题,反复研究、及时整理讲稿。既要通俗而准确地讲清楚有关原理,又要通过讨论帮助他们弄懂疑难问题,还要把这些资料不断充实到下一次的讲稿中去。这样多次反复,教学相长,经过七、八稿修改,讲稿内容逐步充实、完善。这时,省委宣传部开办了一个《资本论》业余学习班,委派理论处郑奇方处长负责,由省直机关的部、处、科长们参加,晚上授课每周一次,要我主讲其中的三分之二课程。因学员经常公务外出,要求我发讲稿。我同意了,省委宣传部将讲稿铅字排印,除了发给学员,还发给各县的讲师团作参考。他们反映:不听讲课,看讲稿也基本上可以看懂《资本论》了。这些讲稿,就是后来我出版《〈资本论〉解说》一书的雏形。至此,我经历了对《资本论》的学习、研究、备课、讲授、写出讲稿、教材,到基本胜任作为一名教师的初期阶段。

1958年前后,忽然来了一阵狂风,说什么我国当前是建设社会主义,应该学习毛泽东思想,不必要再读《资本论》。加上反“右派”后又接着“反右倾”运动,理论班暂停,《资本论》课程也停止了。之后,我被派往农村搞四清,上午劳动,晚上开会,下午休息时间恰好用来学习。我把带下乡的《资本论》和有关资料,晚上当枕头,下午拿来读;同时也了解和研究我国当时的农村情况,较深入地研究我国农业和农民问题。

不久,文化大革命发生了,带给社会和人们的是一场灾难。我真是个幸运儿,初期因为生肝病住院,治疗数月,没有受到运动的迫害。但听说东街口有我的大字报,说王亚南是翻译《资本论》的反动学术权威,我是福建的小王亚南,是修正主义的接班人。我听后欣然一笑,想不到竟有如此“美誉”,反而更加坚定了我对王亚南的景仰和研究《资本论》的信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有如草木复苏,大地回春。大学复课了,有不少人都开始读《资本论》了,一时间洛阳纸贵。为什么?据说,有人去请示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怎么搞?小平同志说,你不要问我,应该去问马克思,去读《资本论》。因此,人们就把视线转移到这本书上来了。这时候,解释《资本论》的书,已出版的有:王思华的《〈资本论〉解说》,解说了《资本论》第一卷相关内容;在《中国经济问题》月刊上,每期还刊有王亚南等对《资本论》第一卷相关内容的讲座。此外的辅导读物几乎没有。人们对学习《资本论》已经形成热潮,但《资本论》比较难懂,是学习上的一大障碍,迫切需要通俗而具体解说《资本论》三卷读本。有人曾看过我给省直机关讲课的讲稿,感到通俗易懂,对学习《资本论》很有帮助,建议修订出版。应客观实际的要求和出版社的热情约稿,我迅速将《资本论》讲稿进一步整理、修改,命名为《〈资本论〉解说》,起初分五册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出版第一册,解说《资本论》第一卷的前半部,第二年出版第二册,解说《资本论》第一卷后半部,1980年出版第三册,解说《资本论》第二卷,1981年和1982年分别解说第三卷,于1982年对三卷《资本论》的解说全部出齐。后因与《资本论》全三卷对应,将《解说》五册合并为三册。在本书出版前后,上海复旦大学的张薰华、洪远朋教授也编写出版了《〈资本论〉提要》三册。

1982年,《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资本论〉解说》是全国解说《资本论》全三卷的第一部著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我自幼攻读文史,中文基础较好,写出的文字简明扼要,准确清晰,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由于反复多次讲授《资本论》,通过解答学生提问,把难点、难句等摸得深透,并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插入有关讲稿之中,经过若干次的反复,虽不算是千锤百炼,至少也是十余遍深入往返研究,整理补充,对初读者确实很有帮助。因此,《解说》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记得当时有一天,我到火车站去接一位客人,火车进站后出来的人群中首先看到时任福建省委宣传部长黄明同志。我和他熟悉,他见我后抢着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这次在北京开会,研究学习《资本论》,部长在大会上说,大家都说《资本论》看不懂,的确也是。但如果对照陈征写的《〈资本论〉解说》,一段一段的对着认真看,就完全可以弄懂了。”部长在全国会议上的讲话影响力很大,不久,《〈资本论〉解说》一印再印,由初版三千余册增印到14万余册。不少人通过《〈资本论〉解说》看《资本论》,收到很好效果。有的大学生通过《〈资本论〉解说》学习《资本论》考上硕士、博士研究生,后来发展成为著名学者。有人说,《〈资本论〉解说》培养了“一代经济学人”。有的人把学习《资本论》的收获运用到从政从商实际工作中,取得很大成就,成为创造财富的著名企业家或重要部门的领导干部,这就充分显示了《资本论》巨大学术威力和思想作用。《〈资本论〉解说》作为教材被全国各地学校广泛使用,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福建省“六五”重点科研项目优秀专著奖,光明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大奖。

这一时期,我于1979年组建了全国高师《资本论》研究会,并被选为会长;1981年中国《资本论》研究会成立,我被选为副会长;1981年和1985年二次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同时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1983年开始,我连续三届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1983年教育部直接批准为教授,1990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83年我由系主任被直接任命为福建师范大学校长,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重任在肩,很难担当,虽夙兴夜寐,也难补遗漏于万一。

为什么改革开放要读《资本论》?《资本论》与改革开放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人们一时弄不清楚的问题。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资本论》的中心问题,不能否定。但不能因此将它绝对政治化,视为“只是阶级斗争的教科书”。资本主义发展有两个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列宁称为帝国主义阶段),马克思处于19世纪中期,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实际出发,分析研究当时以市场为主体的商品经济,研究其经济范畴、客观规律等运动和发展。现在看来,其中所研究的一些范畴和规律,除去其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时期的特征外,对垄断时期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也是适用的。

君不见,《资本论》中研究的范畴,如商品、货币、价值、价格、工资、利润、资本的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经济分析,以及有关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再生产规律等等,不仅还适用于当今垄断时期的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适用的。当然,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有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还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我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观点,这就是:《资本论》是马克思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市场经济经验的总结,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家想想看,如果我国社会不按价值规律实行商品交换,直接进行产品调配,那将是怎样的结果!实践证明,不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是行不通的。我想:小平同志是精通马克思主义、有高瞻远见的领导者,提出要读《资本论》,就是要从《资本论》的原理出发,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量吸收其中有用的成分,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实践也越来越证明,《资本论》中的一些范畴、规律和基本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工作实践,完全证明了邓小平思想的高瞻远瞩,英明的预见性和正确性,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至今对我国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对所谓“《资本论》过时论”的错误谬论一个很好的批驳。现在看来,马克思的理论由于邓小平的正确认识而得以贯彻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邓小平的正确指导使当时中国经济在正确思想指引下得以迅速发展,二者相得益彰。也可以说,邓小平同志是当代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正确运用的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

20世纪80年代,那时我国实行的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政策,商品经济还未得到充分发展。要真正搞好改革开放,充分发展商品经济还要作更大的努力。这时我写了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等数篇文章陆续发表,强调发展商品经济的重要性。如《〈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兼论〈资本论〉过时论》一文,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等观点,文中未提计划经济,以突出发展商品经济的重要性。该文在《福建论坛》1987年第3期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很大反响。《新华文摘》于同年第4期全文转载。美国《国际社会经济杂志》(IJSE)把该文译成英文,转载于1991年第9、10期合刊。

至此,对《资本论》只能算是“读懂”。要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读通”的目的,还要作更大的努力。要“读通”《资本论》,就是要根据《资本论》中研究的若干理论,如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工资理论、再生产理论等等,弄清楚这些理论的来龙去脉。例如商品理论,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如何提出和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怎样创造地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新创造、新发展;马克思以后百余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上述问题有哪些研究争论和新贡献,当前还有哪些重要的、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等等。一个个专题分别进行,采用历史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这就是从历史发展过程进行纵向研究,目的是了解过去并为了指导当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问题。由于工作量大,我带领几位研究生共同编写了《〈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和发展》一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冀图达到在弄懂的基础上进一步弄通的目的。这是我国理论界用历史发展过程的方法研究《资本论》有关理论专题的第一部著作,虽然还有不少缺点,确实具有创新意义。后来我看到辽宁刘朝等同志写的《〈资本论〉与当代若干经济理论热点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也是采用这样的写法,该书比我编写的书迟几年出版,也很有特色,有的章节比我们写得好。看了以后,十分高兴。

为了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我主编了两套丛书:一套是《资本论》研究丛书;另一套是《资本论》研究资料丛书。

在《资本论》研究丛书中,《〈资本论〉解说》和《〈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和发展》,一横一纵,在掌握《资本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弄清这些理论的来龙去脉,及时提出当前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出版的《对<资本论>若干理论问题争论的看法》(上、下二册,由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和1990出版),针对当时存在的争论情况,编选了我们研究《资本论》有关专题论文,着重提出我们自己的观点;编写出版的《评价国外部分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一书(陈征、严正、林述舜编写,1986年2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收集介绍国外如英、美、德、日等国学术界对《资本论》研究状况、人物、学派,主要著作和观点以及学术动态等,并提出我们的“评价”意见,作为了解国外对《资本论》研究的参考。此书当时在国内来说是第一部,在国内一时也很难找到此类材料。因此该书出版后,受到研究生教学的普遍欢迎。据北师大原副校长杨国昌教授见告,他们的政治经济学博士点指定该书为博士生的必读参考书。这二部书,着重研究介绍了国内外对《资本论》当前研究的情况和争论问题。当时,我们还拟编写《〈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论〉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二书,着重用理论分析当前的现实经济问题,前者已出版(《〈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研究》,陈征著,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后者因特殊原因,虽已邀请了作者,但至今未能出书。此二书着重解决《资本论》在当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应用问题。同时,还编写出版了《〈资本论〉辩证法探索》(李建平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该书是将《资本论》提升到哲学和方法论高度来研究,当时在国内这类书只出三种,需要既懂《资本论》又有哲学专业背景的人担任。《资本论》研究丛书的出版,对《资本论》的来龙去脉、上下左右、国内国外,都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最新观点和资料,十分有益于弄通《资本论》。

为了帮助研究者了解我国过去对《资本论》研究的情况,节约读者在查找资料参考时所花费的时间,我们在大量收集、研究取舍的基础上,将当时我国已发表的有关文章编选为《〈资本论〉研究资料丛书》(共五册,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就是另一套研究资料丛书。该丛书包括:《<资本论>研究的目的、对象与方法》、《资本论创作史研究》、《<资本论>一、二、三卷研究》等五册,选录了我国学术界已发表的有关研究《资本论》的论文,其中有老一辈的名家如郭大力、王亚南,以及当代名家如苏星、卫兴华等写的有关《资本论》的研究文章,也有当代学坛新秀有见解、有价值的文章。一书在手即可通览过去和当代,为研究《资本论》的同志提供了方便。不仅为他们节约了时间,也为他们提供了有些是花时间也难以找到的文章和资料。

上述两套丛书(都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既为学习和研究的人弄通《资本论》提供了方便,又开阔了《资本论》研究者的视野,还能进一步推动他们对《资本论》作更深入的研究。这两套丛书的编写与遍选,都是由我并带领我当时的研究生严正、林述舜、郭铁民以及李建建、蔡秀玲等同志进行的,只是个别书请有关专业人员写作的。

我认为,只是读懂、读通《资本论》是不够的。不能为读书而读书,还要学以致用。在读懂读通《资本论》后,就要运用,而且不能到此为止,还要进一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怎样进一步研究呢?现在看来这种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对《资本论》本书的版本、译文的研究,要求能有正确的文本提供给人们学习。这是很重要的基础工作,但研究的人不需要太多,有适度的专业理论和高级外语人才工作就可以了。其二是,对《资本论》原著内容不同理解的研究,如对书中的某些原理有不同看法,通过争论,要求达到统一认识,正确理解,这也是完全必要的。但到一定阶段,大家通过研究、讨论,基本上差不多一致了,也就不需要进行太多的这方面的工作了。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有意曲解《资本论》原理,攻击马克思主义,对此必须引经据典有理有力有节地进行批判,以维护《资本论》的真理性。例如,在20世纪中期,国外有一种思潮,说什么“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过时了。”理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由于农业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有机构成,产生了绝对地租。现在,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很快,农业有机构成不比工业低,因此,“绝对地租理论过时了。”甚至有人因此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一时风云变幻,乌云漫天,有些人信以为真。对此,我及时撰文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说,如果农业经济发展了,农业中有机构成等于工业,上述绝对地租不再产生,但绝对地租还是存在的,来源于垄断价格。①这就有力地捍卫了马克思地租理论。其三是,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在运用《资本论》有关原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即在坚持运用中发展,在运用发展中坚持。这方面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要求。为此,我的后半生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创建了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理论;另一个是创建了现代科学劳动理论。

(一)创建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是《资本论》中最难懂的理论之一,但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来说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你只懂工业不懂农业,就不可能说是真正懂得资本主义经济。马克思在第一卷出版后,还继续坚持对资本主义农业进行深入研究。为了了解当时俄国的农业,晚年他还学习俄文,以便作为研究问题的工具。马克思地租理论虽然比较难懂,但创新性很强,在《资本论》的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资本论》第三卷中,他大量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农业地租,对城市地租较少涉及。但工业和农业是两大经济部门,只研究农业地租不研究城市地租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我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城市工商业不断向前发展,必须建立城市土地市场。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大力引进外资。不管是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是工业还是商业,都离不开土地这一生产要素,这就出现了城市土地市场、城市土地租赁和土地价格等经济现象。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是确定土地价格的基本理论依据。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要有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等,当然也要有土地市场。土地市场上的土地价格其理论依据则来源于地租。为了发展城市土地市场,就要研究城市土地价格和城市地租。城市地租与农业地租有其共同点,也有其不同点。马克思研究的主要是资本主义的农业地租,但在我国改革开放中还需要研究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城市的地租。对这一重要问题我国当时经济学界很少有人涉及。因此,我知难而上,努力探索,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实现理论创新。

研究的起点和出发点首先是要找出城市地租和农业地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他们二者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都有一定的表现形式和运动规律以及具体特点,但是城市地租和农业地租相比较,也有重大的不同之处。例如,农业主要是生产谷物,而农业地租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价值之中。城市则不同,工厂厂房,商店营业大楼,机关办公场所,居民住宅,不同行业对土地的利用不同,不能简单地说城市地租是土地产品,也不能简单地说城市地租包含在这些土地上的建筑物之中。由于不同行业对土地的利用不同,经营的内容和范围不同,因而不同行业形成不同地租的来源渠道,这就成为城市地租的特殊性之一。又例如,农业地租主要依赖自然条件,土地自然肥力起着重要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作用。但城市地租则主要依赖土地资本的投入,作为城市功能的土地而起作用,是由于人们对土地进行改造,是社会条件形成的结果,位置在这里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明确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据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特点,对城市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看城市绝对地租。有人认为,城市只有级差地租没有绝对地租。其实,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地租以土地所有权存在为前提。马克思说:“土地所有权的恰当表现,是绝对地租。”[1]要使城市土地表现为绝对地租,还要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土地租赁关系是产生地租的客观基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土地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客观上已存在城市绝对地租。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农业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是由农业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平均有机构成产生的。马克思还指出,一旦农业有机构成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相等,上述意义上的绝对地租就会消失,但绝对地租依然存在,它来自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超过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余额”[2]863。即来自农产品的垄断价格。上述两种情况的农业绝对地租都不符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我认为,研究城市绝对地租的来源必须从城市地租特点的实际出发。由于城市用地存在多种形式,它们在使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绝对地租的来源也不同。大体说来可分为四类:一是工业生产用地的绝对地租的来源,是由该工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二是城市商业用地绝对地租的来源,必须从商业利润中扣除,仍然是剩余产品价值的一部分;三是城市服务业用地的绝对地租的来源应视具体行业而定,属于物质生产部门的应采取先扣除、后平均的办法,从剩余产品价值中分割出一部分作为绝对地租;属于非物质生产部分的,也应从商业利润中扣除。四是居民住宅用地的绝对地租的来源,由消费者从个人收入中支付,是职工工资的扣除,属于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部分。根据以上分析,虽然城市绝对地租的来源形式各不相同,但从总的方面来说,大都是来源于社会总剩余产品价值的一部分。这是从质的方面来看的。从量的方面看,在农业中的绝对地租量,是由劣等地支付的绝对地租量来确定的。城市绝对地租量也要由城市劣等地确定。但农业劣等地主要指土地贫瘠且又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所生产的农产品产量很低。城市劣等地则是指离城市中心较远、交通条件较差、处于城市边缘的城乡接壤地带。一般地说,城市可分为市中心区、次中心区、中间地区、边缘地区。城市绝对地租量是由边缘地区的地租量决定的,这是计算城市绝对地租的起点和基础。由于不同行业对所用土地的优劣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因而城市劣等地具有相对性。不能把农业绝对地租量的规律搬到城市中来。城市绝对地租量可以确定为郊区农村土地所支付的农业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量的总和。其下限是:不能小于郊区同等面积土地上支付的农业地租量;其上限是:不能大于使用该企业的全部超额利润。在上限与下限之间,存在一定的弹性,由供求规律来决定,这就是城市绝对地租量的运动规律。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多,城市绝对地租量有逐步上升趋势。

在农业级差地租中,土地的自然肥力、地理位置和追加投资形成不同的生产率,是产生级差地租的物质条件。在城市,土地肥力无关紧要,位置在级差地租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城市级差地租Ⅰ中,城市土地位置的相对差别,仍然是产生不同经济效益的自然基础。由土地位置引起运输费用和资金流动速度快慢等等对城市级差地租Ⅰ有决定性影响。在城市级差地租Ⅱ中,在城市一定面积土地上追加投资,就可取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在一定条件下就转化为级差地租Ⅱ。这主要是通过高层建筑而体现的。追加投资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高层建筑的情况,以容积率衡量。在一定地块上追加投资建立高层建筑物除应取得平均利润外,还会取得超额利润,这是由容积率不同而产生的,它在租约期间为投资者直接占有,租约期满后转化为级差地租Ⅱ,归土地所有者所有,下一租期的地租就会因此增多。②另外,从宏观上看,从面上考虑,土地资本的投入,如发展通讯设施、增加交通运输能力、改善生活环境等等,可改变原有土地等级产生新的级差,对城市级差地租Ⅱ的形成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可以使城市土地产生各种不同的新用途。“一旦投入的资本分期偿还,这种化为利息的地租也就会变成纯粹的级差地租。”[2]841经过改造的城市土地必然也带有土地资本化的性质。城市土地级差主要表现在位置方面,但位置级差又不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形成,而是由投入土地资本进行改造的结果。由此可见,土地资本化在城市级差地租的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市级差地租量的运动规律是研究城市级差地租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级差地租量的最低限应高于城市绝对地租的量,其最高限应低于使用最优城市土地的最好企业实际所获得的表现为超额利润那一部分的级差收益量。这种上限和下限的级差地租量,在各个城市不完全一样。因为城市规模有大中小之分,每个城市的单位用地收益有高有低,大城市每平方米的土地收益比中等城市高,中等城市又比小城市高,相应地大城市的级差地租量的最高限和最低限都应高于中等城市,中等城市的也应高于小城市。在这种上限和下限之间,级差地租随供求状况的变化而变动。

有没有社会主义城市垄断地租,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必须根据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从我国城市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回答这一问题。农业垄断地租是由在特殊自然条件下生产的稀有产品形成垄断价格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垄断地租。从城市的情况看,这种特殊形式的垄断地租也是存在的。在城市中同样存在产生农业垄断地租的经营条件,如在城市特别好的地段上经营商业,商品的销售额高,商品流转快,资本周转速度也很快,因而利润率高,可以取得特别高超额利润,形成垄断价格,就可转化为有城市特色的城市垄断地租。城市垄断地租的特点是:在城市某些土地上的建筑物可以垄断价格出售从而带来垄断地租;在城市某些土地建筑物上进行商品经营等活动可以取得特别高额利润从而产生高房租。因此,房租中的一部分实际转化为垄断地租。在城市特殊位置的土地建造房屋,房屋与土地密不可分,地价往往与房价结合在一起,地租又与房租结合在一起,垄断地租往往包含在高额房租中。由此可见,城市垄断地租,既可能因对房屋的垄断而产生,也可能因经营企业取得特高超额利润而产生。城市垄断地租的量,“应该等于在城市黄金地段上单位用地平均承担的商业利润与非黄金地段上单位用地平均承担的商业利润之间的差额。”[3]它虽不是一个固定的量,也是有一定限度的量。也就是说,城市垄断地租量,限制在因使用该地而取得特高超额利润的范围之内。超过这个一定量,使用者就不愿意支付了。

总之,不管是农业地租或城市地租,不管是绝对地租、级差地租或垄断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由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产生绝对地租,由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带来级差地租,由对城市特殊位置的地段的垄断带来城市垄断地租,前二者是地租的正常形式,后者是地租的特殊形式。总之,地租来源于垄断,三种不同形式的垄断产生三种不同形式的地租。

房地产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房产市场和地产市场。地产市场经营的商品主要是土地。在地产市场进行交换的土地必须具有价格,即土地价格,包括土地资源价格和土地资本价格。土地资源价格并不是购买土地的价格,而是对由土地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它是由地租量的大小和利息率的水平决定的;对土地进行城市开发所投入的一定的资本,形成城市土地功能,凝结在土地中形成土地价值,当土地物质进行让渡时就形成土地资本价格。土地资源价格和土地资本价格之和形成城市地产市场上的土地价格。城市地产市场的现实土地价格包括土地资源价格和土地资本价格这两方面,是由地产作为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的综合体所决定的;地产的这两方面属性又源于土地作为自然物质与凝结了人类社会劳动这两方面属性。

我撰写的《社会主义城市绝对地租》和《社会主义城市级差地租》二文,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和1995年第1期发表,接着,《论社会主义城市垄断地租》(《经济学家》1995年第3期)、以及《论城市地租的特性》(《当代经济研究》1995年第1期)等文发表后,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于1995年第5期发表了郭铁民、刘春雷、赵振华撰写的专文《陈征经济学思想述评》,指出有关城市地租理论的系列文章,在运用《资本论》地租原理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地租方面,填补了学术空白,是对《资本论》地租理论创造性的新发展。之后,《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研究》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这是我国研究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第一部著作,也是至今为止该专题唯一的一部著作。该书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理论,为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完善市场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这就更加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为此专门发表了郭铁民对《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研究》的书评。该书于1998年先后获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这一时期,我于1991年被评为我国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两次评为福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首批优秀专家(1987年、1992年),1995年我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1997年获“培养德才兼备高质量的研究生”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研究生教学中坚持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创新性的运用和研究,成为我们培养博、硕士生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创建现代科学劳动理论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核心。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19世纪中期,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当时科学技术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所以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般科学劳动”对生产有重要作用的著名论断。但由于当时还处于以蒸汽机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也处于早期阶段。20世纪中期兴起的现代科技革命,量子论、相对论以及系统的分子结构理论相继问世,原子能、航天科技、电子计算机等相继诞生。特别是1970年代兴起至今仍方兴未艾的当代新科技革命,是以信息为先导、以新材料为基础、以新能源为动力、以生命科技为重点,包括海洋和空间科技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伟大革命。更由于互联网和个人计算机的应用,信息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一些新的尖端科技,如3D、4D打印技术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面世,将大大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走向一个崭新的科技时代,与19世纪中期马克思创建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劳动价值论必须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向前发展。

劳动价值论着重说明商品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劳动出现了新的特点,这就是:商品价值创造以体力劳动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科学劳动对生产和经济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精神劳动生产的产品得到广泛的发展和使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等等。因此,创造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的范围必须进一步扩大,科学劳动或一般科学劳动必然进一步发展为现代科学劳动。

科学劳动一词最早是马克思提出的。他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4]217他又说:“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4]212这就是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商品价值的创造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即来自于“一般科学劳动”,而来自于直接劳动的部分降低到微不足道的比例。在一般科学技术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马克思就预见到一般科学劳动在生产中大大超过一般劳动所产生的巨大威力,比一般劳动不知高多少倍,这已十分难得。当然,绝不可能要求他预见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现代科学劳动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什么是一般科学劳动,马克思没有做过简明的概念表述。我认为,一般科学劳动是掌握了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所进行的高级脑力劳动,反映着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虽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尚未充分达到相当高级阶段的情况。现代科学劳动则是掌握了现代有关最新科学、多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最先进技术的科学劳动者所进行的科学劳动,是高级或超高级的脑力劳动、是高级或超高级的复杂劳动。现代各国生产力水平都直接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创新能力的大小,而科技能力和创新水平又直接取决于科学劳动者的现代科学劳动的劳动质量和水平。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第一生产力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当前必须依赖现代科学劳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主要是科学劳动者所进行的现代科学劳动之间的竞争。因此,在一般科学劳动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现代科学劳动这一新范畴,说明它是对一般科学劳动的最新发展。

现代科学劳动是通过人表现出来的,进行现代科学劳动的人可称为现代科学劳动者,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力。现代科学劳动力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一般劳动力的价值包含三个因素,即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现代科学劳动力的价值也必须具备上述三个要素。但为了掌握现代科技知识,进行高精尖科技实践,必须接受更高层次科技教育和培训,特别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创更新、更精深的工作,批判、继承、创新,反复试验不断积累和修改、整理、鉴别等等,要支出更大量的科研经费、实验经费等费用。这些都是知识的价值凝结,构成现代科学劳动力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科学劳动力的价值应大大高于一般劳动力的价值。这是从一个人来说的。但科学技术的发现与创造往往不是一个人所达到的结果,需要一个群体共同研究,经过长期共同劳动、反复探索、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这种长期的共同探索的集体劳动的结晶所形成的价值量是相当多的,因而现代科学劳动力的价值不知要比一般劳动力价值要高多少倍,付与现代科技劳动者较高报酬是完全应该的、合理的。现代科学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现代科学劳动,现代科学劳动则是人们借助科技驾驭、改造和利用自然力,将自然物质改变为人类有用物,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在这里,虽然有体力劳动的支出,但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科技的发展,脑力劳动在价值形成过程中逐渐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现代科学劳动,既可转移大量的旧价值,还可创造大量的新价值。在新价值创造过程中,可以无偿地利用自然力。马克思说:“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力,如蒸汽、水等等,也不费分文。”[5]正由于现代科学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无偿地利用巨大的自然力等一切自然资源,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仅生产出大量的使用价值,而且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大大降低,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现代科学劳动所反映的是劳动领域里的实质性内容,只要是掌握了现代最新科学技术的劳动都可称为现代科学劳动,它是一个本质范畴,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劳动形式之中。例如:掌握了现代科技的经营管理工作者的劳动是现代管理劳动;掌握了现代科技的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是现代科技劳动;等等。总之,现代科学劳动反映着当代劳动的实质,而各种具体部门的劳动则是现代科学劳动这一实质性内容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经济竞争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现代科技素质的人才的竞争,这已成为决定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掌握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科学劳动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现代科学劳动反映着生产最新发展趋势,体现着新的时代精神。总之,大至于国家民族,小至于一个企业生产单位,兴衰成败的关键,都与现代科学劳动者的劳动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要重视掌握现代科技人才所进行的现代科学劳动。

我写的《现代科学劳动探索》一文在《经济学家》2004年第2期发表后,又被译成英文,刊载于《经济学家》2005年第1期。《重视现代科学劳动的作用》一文在《人民日报》2001年11月27日发表后,又被收入中宣部编的《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一书中(学习出版社2001年版)。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后来,我从有关这方面前后发表的40余篇文章中,选了26篇编为《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运用与发展》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2月出版。当我写的《论现代科学劳动》一文提交中国《资本论》研究会讨论时,时任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田心铭认为这一观点和理论很有价值,他主张用“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的组织名义发表,我作为执笔人,藉以引起社会的重视。此文按上述意见刊登于《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11期,并已收入《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运用与发展》书中。在该书所收的26篇文章中,《当代劳动新特点》等五篇系列论文与《现代科学劳动探索》等五篇系列论文,在2003年11月和2005年11月分别获福建省社科第五届、第六届优秀论文一等奖(因不知信息未能参加申报全国奖)。2004年12月省又评我为“杰出人民教师”,福建省委省政府奖励小轿车一辆。1999年合作撰写的《党的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经济理论的运用与发展》一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名列榜首。2000年3月又获得“五个一工程先进工作者”称号。另外,我在数十年的教学工作中,以《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为研究方向共指导培养博士生50余人、硕士生70余人,其中,现有8人担任省部级领导,20余人担任厅局级领导,近30人评为教授、近20人兼任博导,他们在从政、治学、经商等实际工作中都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些也都是在《资本论》引领下所产生出的成效。以上一切不仅表明,在新时期对《资本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受到了当代社会重视,还充分说明,《资本论》不会过时,它的巨大光芒将永远照耀着我们胜利前进。

1983年《〈资本论〉解说》再版时我曾做诗《感怀》一首,现改动三字,作为本文的结语。诗曰:笔走龙蛇画彩笺,分明非梦亦非烟。翻云覆雨难为手,学海书山苦着鞭。白水早曾盟素志,黄金何处买芳年。老来犹作鸡鸣舞,小石虽顽可补天。

注 释

①参阅陈征:《要区分两种不同意义上的绝对地租》一文,见《陈征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166-167页。该文原载于《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

②由容积率引起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Ⅱ的具体情况,请参阅陈征:《社会主义城市级差地租》,《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7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郝喜义.社会主义城市土地有偿使用费的理论形成[J].天津社会科学,1986,(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4.

责任编辑:梁洪学

F091.91

A

1005-2674(2015)01-005-10

2014-11-12

定稿日期:2014-12-12

陈征(1928-),男,江苏省泰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顾问、原副会长,全国高师《资本家》研究会会长;陈征,原名锡麟,学名厂梅、寒梅,参加革命工作后,改为陈徵,后因文字改革,徵字简化为征;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现代科学资本论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现代科学背景下舞蹈治疗的内涵与作用分析
现代科学的哲学追问
热爱劳动
对现代科学为何诞生于西方的几点思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