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键是道路、理论、制度的独立”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

2015-03-30涛,胡

大连干部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国权道路民族

方 涛,胡 兵

(中共中央党校 党史教研部,北京 100091)

“关键是道路、理论、制度的独立”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

方 涛,胡 兵

(中共中央党校 党史教研部,北京 10009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的国权,我们的国格,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我们的民族独立,关键是道路、理论、制度的独立。”这一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从内在逻辑看, “道路、理论、制度的独立”与国权、国格、民族自尊心和民族独立密切相关;从历史经验看,只有实现 “道路、理论、制度的独立”,才能维护国权、国格、民族自尊心和民族独立;从现实要求看,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巩固 “道路、理论、制度的独立”。

道路;理论;制度;独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的国权,我们的国格,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我们的民族独立,关键是道路、理论、制度的独立。”[1]在这里, “道路、理论、制度的独立”,是指为了解决中国问题,立足中国国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吸收借鉴古今中外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符合中国实际、指导中国发展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这一新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阐明了道路、理论和制度独立的重要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理解这一新论断的科学内涵,可以从内在逻辑、历史发展和现实要求三个维度进行把握,这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在逻辑: “道路、理论、制度的独立”与国权、国格、民族自尊心和民族独立密切相关

从内在的逻辑来看, “道路、理论、制度的独立”与国权、国格、民族自尊心和民族独立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由于自身的历史传统、现实基础、发展条件不同,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也就是在遵循普遍规律的指导下,会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在具体的道路、理

论和制度上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超大国家,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必然在道路、理论和制度上体现自己的特点,这就相应地要求在这三个层面上实现独立。

道路,是实现目标的路径、方式和方法。道路问题,决定前途命运。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道路。这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文化和历史,具体的发展方式是不可能完全照搬照抄他国经验的,总要根据自身国情有所区别。如果照抄照搬,就肯定要吃亏,要经受挫折。这一点,已经为很多国家的历史所证明。只有实现道路的独立,才能够有力促进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此,才有能力保障国家主权,赢得国格、民族自尊心,真正实现所谓的民族独立。就概念本身的内涵而言,民族独立不仅仅是指摆脱外国的国土侵略,而且要摆脱国外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控制。在当代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已经不仅仅表现为军事上的对立与冲突,更多的是表现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如果照抄照搬他国模式,不仅本国经济得不到更好发展,社会稳定也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模式的复制中丧失了自己的特色,丢掉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其后果更为严重。因此,道路的独立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国权、国格、民族自尊心和民族独立。

理论,是规范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理论的独立,是指在有关本国重大问题上形成符合国情、能够指导实际的、摆脱外国模式的一套科学体系。如果说道路的独立解决的是具体发展方式的问题,也就是实践的问题,那么,理论的独立则是解决意识形态、价值判断层面的问题。一个民族国家的独立,应当是全面的独立,当然包括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层面。如果指导国家重大问题的理论都是照抄照搬他国,没有自己的文化基础,没有自己的特色,就无法指导这个国家的发展,更谈不上真正的独立,又何谈国权、国格和民族自尊心?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注重理论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标志。党的理论,不同于纯学术的理论,具有鲜明的立场,即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即为了指导党的各项工作,指导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建设。理论能否独立的关键,在于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实现理论独立,必须克服教条主义的倾向,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理论。

制度,是将具体的做法固定下来的各种规范和行为模式,是坚持走具体道路的保障。制度的独立,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形成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规范和模式。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道路和理论再完美,如果不用制度固定下来,成为指导国家发展的硬约束,那么道路和理论就不会持久,也无法得到真正贯彻和执行。道路和理论的独立,同样需要实现制度的独立。制度独立了,国权、国格、民族自尊心和民族独立才有坚实的保障。制度,从表现形态上,可以分为成文的制度和不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就是各种法律、法规、规章等。不成文的制度,就是已经在人们工作、生活当中遵循的各种准则。实现制度的独立,不仅要重视制定成文的制度规范,而且要注意把这些成文的制度内化到民众的行动中,实现制度化。中国作为东方大国,必须在革命胜利后实现制度的独立,才能够保障革命胜利成果,保障国权、国格,维护民族自尊心和民族独立。如果在制度建设上无所作为,都是照搬他国模式,既无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也不能维护国权、国格、民族自尊心和民族独立。因而,从制度的作用角度来看,制度的独立更有持久性和决定性,是道路和理论独立的最终体现,对国权、国格、民族自尊心和民族独立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历史经验:只有实现 “道路、理论、制度的独立”,才能维护国权、国格、民族自尊心和民族独立

从历史的角度看,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表明,

只有实现 “道路、理论、制度的独立”,才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才能够发展中国,使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可以说,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追求道路、理论和制度独立的历史,就是在寻找适合中国发展、能引领中华民族走上复兴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实现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独立,并非容易,经历了几代仁人志士,付出了沉重代价,才逐步得以实现。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认识到中国在世界发展潮流中落伍了。从这时起,追赶世界先进国家成为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由于认识和历史的局限性,这一时期,中国的封建官僚人士并没有认识到国家制度的落后,只是认为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在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的惨败中宣告破产。战争的惨败,使得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的制度,认识到制度的落后是中国失败的根源。于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登场。然而,历时100天的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改良的道路走不通,资产阶级便选择革命的方式。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试图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实现 “三民主义”。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仍然没有改变,广大的人民群众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19年爆发的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放弃了对资本主义的幻想,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曙光。然而,革命并非易事,靠死记硬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照搬俄国革命经验,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作为共产国际的支部,必须接受和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由于理论上、政治上的不成熟,缺少斗争经验,还不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问题,特别是缺少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没有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虽然早期党组织发展很快,特别是国共合作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很快遭受了大革命的失败,中共被迫选择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由于 “左”的错误,致使革命力量遭受很大损失,并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选择战略转移。

随着毛泽东同志领导地位的确立,逐步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开创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产生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即毛泽东思想。可以说,延安时期,围绕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我们实现了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独立。在此之前,基本上是照搬俄国革命的道路,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道路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紧紧依靠人民,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赢得了亿万农民的支持,终于推翻了 “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在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在一个东方的落后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难题。由于没有经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清,主观上又急于求成,加之对国际国内形势判断的失误,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遭受挫折。直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这才开始实现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独立。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

体,着眼于新世纪的发展新特点,深刻把握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新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实际和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升华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独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表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必须要实现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独立。没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独立,就不可能摆脱西方模式的束缚,不可能克服教条主义,不可能找到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实现了事关中国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方面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独立,使中国逐步走出苏联模式的束缚,克服了苏联模式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同时也避免了全盘西化,紧密结合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历史表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历史,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出发阵地,没有它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没有它积累的思想成果、物质成果、制度成果,改革开放就难以顺利推进[3]。对此,必须全面地把握。

三、现实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巩固 “道路、理论、制度的独立”

从现实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基本实现了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独立。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并不是尽善尽美,也没有完全成熟定型,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独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是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的开创,来之不易, “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5]对于这条道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同时,要看到这条道路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还需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拓宽。特别是在具体领域,针对特定问题,需要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勇于创新,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具体道路。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和国家事业发展都面临很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解决这些新问题,需要有勇气,敢于创新,如此方能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巩固道路的独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复兴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要看出,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在坚持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如果固步自封,不继续解放思想,不推进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就不能继续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就会丧失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和伟大梦想,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导,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巩固了民族独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体就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基石。社会主义制度从确立到巩固、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经历长期的历史过程。在经历 “文化大革命”后,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邓小平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指出,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6]随着这一时间的临近,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独特的优势,特色鲜明、富有效率,但还不是十全十美。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总部署、总动员,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前的改革,已经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全面推进,攻坚克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完善已有制度,制定新的制度,方能取得制度建设的新成效,进一步巩固制度独立。

综上所述,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独立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新论断,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也拓展了民族独立的深刻内涵,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独立,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勇于实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成熟定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实现路径、行动指南和根本保障。

[1]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3]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4]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5]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6]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责任编辑:姜卉]

D2-0

A

1671-6183(2015)10-0009-05

2015-09-21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新形势下党应对 ‘四大危险’的机制创新研究” (13XDJ019)。

方涛 (1985-),男,江西九江人,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专业2013级博士生;研究方向:党史党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兵 (1979-),男,安徽安庆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与执政文化。

猜你喜欢

国权道路民族
我们的民族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紫甘薯红色素与其他同类色素的稳定性比较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