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分析视角下的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理论模型构建

2015-12-07刘淑艳

大连干部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方法论维度理论

刘淑艳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52)

系统分析视角下的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理论模型构建

刘淑艳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52)

从系统分析的视角,应用软系统 (SSM)方法,从目标维度、路径维度、方法论维度、约束维度四个方面构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理论模型,进而以崭新的视角审视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在理论上的解释力和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系统分析;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理论模型

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涉及到高校、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往的择业观教育研究试图从整体的教育系统中分离出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某些单一问题的解决,但这种研究呈现 “碎片式”的特点,忽视了择业观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忽略了教育系统是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一客观现实,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导致当前的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的理论构建,完整、科学的择业观教育体系尚未真正形成。针对以往研究过于分散及研究视角单一的现状,我们需要应用软系统方法论的基本思想,从教育目标、引导路径、对策因素等相互关联的内容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整合理论模型,使我们能够用整体的、相互联系的思想来研究择业观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从而深入分析研究择业观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模型构建的原则和理论基础

(一)模型构建的原则

1.方向性。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2.针对性。模型的构建必须针对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整体解决方案。

3.客观性。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在实际教育活动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提高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实效性、科学性和可信度的关键。

4.创新性。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应当密切结合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力求在理论和实践方法上创新,

真正反映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需求与发展方向。

(二)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

软系统方法论基本思想 SSM(softsystem methodology)由英国兰开斯特大学教授切克兰德(Checkland,P.B.)提出,是从系统观点的角度来认知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用于处理人类活动系统中由世界观和价值观差异而引发复杂问题情境的系统进路,是针对人类活动系统而专门设计的。软系统方法论的核心不是寻求最优化,而是调查比较、或者说是学习来寻求问题的逐步改善,求出问题的满意解答[1]。切克兰德认为,在人类活动系统中,由于人的维特沙 (Weltanschuung,德文:世界观、价值观)的普遍存在,其间大多是那些边界模糊、难于定义、结构不良的 “软问题”[2]。尤其是当社会政治、文化、人类行为等软因素掺杂其中时,传统的硬系统分析往往失去了其优势,而软系统方法能在逐步逐层分析和理解系统所面对的复杂环境、复杂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备逻辑合理和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3]。

教育活动属于人类活动系统,对它的研究显然是 “价值有涉”的,涉及的问题 “软”性更大、模糊性更强[4]。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是一个涉及社会、家庭、高校、制度等多方主体、多个层次的系统问题,其本质上是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择业观教育中出现的 “问题”本身难以量化,大多属于边界不清、结构不良的软问题,很难被明确界定。而应用切克兰德软系统方法论 (SSM)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应用宏观到微观、具体到整体、相关因素到不同维度等递进分析思路,将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与系统理论思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以多维的视角审视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其系统思考的特点值得借鉴。

二、模型的结构及内涵

(一)模型结构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系统分析方法就是要分析系统的维度、层次以及其中的要素构成[5]。大学生择业观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复杂大系统,涉及到环境、方法、路径等诸多因素。本文按照切克兰德的软系统理论,构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整合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四维理论模型

模型的层次:在图1中,此理论模型包括两个层次,内层的实心椭圆代表择业观教育的微观环境;外部的虚线椭圆代表择业观教育的宏观环境。

模型的维度: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四维理论模型的主体结构是由目标维度、路径维度、方法论维度和环境维度构成,共同组成择业观教育的引导体系。其中目标维度是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核心,其他三个方面,包括路径维度、方法论维度、约束维度都是实现目标维度的手段。

模型的要素:模型中的要素主要包含在各个维度中,包括方法论要素j1,j2,…,jn;路径要素i1,i2,…,in;约束要素k1,k2,…,kn,各要素具体含义将在下文讨论。

(二)模型的具体含义

1.目标维度。首先,要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既是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总要求,也是大学生确立正确、理性择业观的思想保证。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把个人的利益和发展要求与社会、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第三,培养正确的择业态度,帮助大学生形成 “理性的择业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成功与失败、公与私、义与利等择业问题。第四,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应用人职匹配等理论引导体系,增加择业观教育手段的有效性,增强大学生对择业观教育的认可。

2.方法论维度。第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

一。择业观教育必须一如既往的继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的指导思想;同时,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上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第二,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择业观教育必须统筹兼顾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第三,教育手段的普遍性与针对性的统一。既要针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共性问题开展普遍性的教育和引导,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有个性的具体指导。第四,全程系统教育与阶段重点教育相结合。择业观教育既要贯穿大学生培养教育的整个过程,又要有阶段性的具体目标,把阶段性目标与长期的最终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五,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两种最基本的育人模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并且相互补充。第六,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除了强调要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外,还要注重在教育主体引导下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认识和自我提高。

以上所述择业观教育的方法论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指导择业观教育的全部活动。

3.路径维度。路径维度包括教育主体路径、价值观教育路径以及实践性教育路径三个方面。第一,教育主体路径。大学生择业观教育主体既是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决策者,教育主体自身的人格力量、认识水平及其表达能力,是提高接受性的前提条件。第二,价值观教育路径。大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归根到底是价值观教育,必须把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荣辱观、自我实现观等价值观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才能对大学生的择业实践发挥精神上的驱动和指导作用。第三,实践路径。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桥梁,主体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大学生掌握一定的择业观教育理论后,只有在实践中有过经历和得到证明,才会大大提升他们在实际择业时的意识、水平和能力。因此,实践路径是提升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渠道及载体[6]。

4.约束维度。大学生择业观教育不仅要有正确的目标、路径、方法、还要受到诸多约束因素的影响,这些约束因素包括政府的政策保障以及相应的环境建设两个方面。第一,政策保障。政策保障主要包括就业、户籍、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或政策。这些政策对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引导、制约作用。历史上,国家不同时期有关大学生就业制度、政策的出台,都不同程度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第二,环境建设。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其中,高校是择业观引导最直接的工作平台,家庭对择业观的教育产生最初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社会环境对择业价值也产生导向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了由高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构成的 “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环境 (见图2)。

图2 “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环境

三、模型的理论意义及现实价值

(一)模型的理论意义

1.结构性:本文构建的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四维理论模型,比较准确地抽象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四个维度,即目标维度、方法论维度、对策维度和约束维度角度,完整地描述了大学生择业观的教育应包含的相关影响因素,从而使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诸要素形成相互协同的系统。

2.层次性:模型以目标维度为核心,以对策维度为手段,其中贯穿择业观教育的方法论,并且受到择业观教育的内外环境及政策因素的制约,在推理或递进方面体现了模型的层次性及逻辑自洽。

3.理论性:大学生择业观教育涉及的因素广泛,模型中比较准确地抽象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关键维度和主要的相关因素,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从整体上审视和分析了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引导体系,抽象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内涵、规律及其

本质,进一步明晰了择业观教育的范畴及内在规律,发现我国当前择业观教育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方法在择业观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拓展,为当前择业观教育的理论体系构建做出一定的贡献。

4.创新性:当前,学术界对于大学生择业观教育这一问题虽然重视,但并没有从深层和全局来分析和提供相关策略,该理论模型的构建试图依据英国兰开斯特大学切克兰德教授的软系统方法论基本思想,将现有的研究成果从局部、分散的状况整合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系统中,并提供一点思路和建议。

(二)模型的实践价值

模型的实践价值是指模型在大学生择业观教育这个论题上的解释力。也就是在准确把握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现状及其问题的条件下,作为一个分析工具,能否系统、全面地解释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各方面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否在大学生择业观的教育实践中得到应用并且有效,本文构建的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四维理论模型在实践上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1.有力地推进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高校开展择业观教育,完善择业观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择业观教育的四维理论模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体现了发展性和继承性,深刻揭示了择业观教育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力地显示了这一研究的系统性、概括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3.择业观教育四维理论模型的建立,对提高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提供了一个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指导框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谭跃进,陈英武,易进先.系统工程原理[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12-15.

[2]张燕丽,周辉,谭敬德.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反思及展望[J].现代教育技术,2008(1):18.

[3]陈志强,韩光亭.基于SSM分析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1.

[4]谢强,李婷.构建一般本科院校评估体系的路径选择——立足于高校的内部视角 [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5.

[5]王革,李钊.社会科学定性研究中系统方法的操作化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5.

[6]刘淑艳,吴倬.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价值论反思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69-72.

[责任编辑:于洋]

G640

A

1671-6183(2015)10-0050-04

2015-09-29

辽宁省教育厅2012年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项目编号:W2012228) “辽宁省大学生择业观现状调查及引导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成果。

刘淑艳 (1971-),女,辽宁朝阳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猜你喜欢

方法论维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