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逻辑选择

2015-03-30王士龙

大连干部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文明理念

王士龙,刘 昂

(1.北京市委组织部 党建所,北京 100013;2.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生态文明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的逻辑选择

王士龙1,刘 昂2

(1.北京市委组织部 党建所,北京 100013;2.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中国共产党从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在执政纲领、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向上的重大发展和创新。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并基于对我国传统发展模式和当前生态环境危机的反思而做出的科学判断和理性选择。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理念和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是一种新考验,对党实现科学执政提出了新要求。

生态文明;思想基础;现实需求;科学执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1]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历史主动精神,从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在执政纲领、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向上的重大发展和创新,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执政新思维。

一、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具有深刻的思想基础

任何一种理论和思想都不是凭空捏造的,都必然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中国共产党提出生态文明理念,一方面是基于中国古代传统 “天人合一”思想,另一方面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生态主张的继承和发展,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第一,党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中国古代 “天人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具有

源远流长的历史:古代儒家主张 “天人合一”,本质上就是 “主客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融合;道家提出 “道法自然”,认为人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实现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佛家则主张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世间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中国传统文化将人与自然界定为一种积极和谐的关系,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而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目标,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中国共产党提出生态文明理论,并将其作为党执政的新理念和国家发展的新战略,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 “天人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第二,党的生态文明理念是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生态思想是党的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理论渊源。马克思指出, “人靠自然界来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 “自然界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3]。人与自然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遭受自然的惩罚。 “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4]251恩格斯也曾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4]517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吸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生态的重要理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生态文明理论,并把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党的生态文明理念源于客观现实需求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深刻反思传统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和路径。 “顺自然生态规律者兴、逆自然生态规律者亡”,这是一条经由实践检验且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发展铁律。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自身的承载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必然遭受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第一,党的生态文明理念顺应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的新趋势。人类文明发展是伴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进程而演进的。近代以来,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为代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真正挑战——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损害、生物多样性锐减,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紧缺,空气、水质、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面爆发,耗尽有限资源和恣意污染环境的恶性发展已经使地球不堪重负。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为解决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危机寻求新出路,重新界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要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人类环境宣言》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二十一世纪议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相继问世,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生态文明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正是对这一全球性生态文明趋势最有力、最庄重的回应。

第二,党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困境和自然生态危机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这种高速增长和成就的取得,相当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我国重要资源严重紧缺,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环境污染十分恶劣,我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空气质量日趋恶化;水污染严重,全国七大江河水系均遭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流经城市的河段有90%受到严重污染。生态安全令人担忧,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1%;草地、森林、湿地生态功能衰退,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全国共有4000~5000种

高等植物和258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5]。事实表明,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存,并对党如何完成新形势下的执政任务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必须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选择一条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道路。

三、生态文明视阈下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理论受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和世界生态文明发展潮流等因素的影响,直接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之中。党的十八大正式确立了完整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和建设规划,是中国共产党完成执政使命、实现科学执政的必然逻辑选择。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理念和发展模式,生态文明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都是一种新考验,对党实现科学执政提出了新要求。

(一)树立科学执政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和领导核心,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并体现时代要求,把生态文明理念引入到党的执政理念中,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也决定了她必须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和长远利益,树立科学执政理念,领导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树立科学执政理念,一要体现生态性。党的十八大对于生态文明的高度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绿色的生态内涵。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并融入到党领导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二要体现科学性。党的执政科学化和生态建设科学化趋势赋予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性内涵。建设生态文明要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科学决策、科学规划,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同时,要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利用科技手段解决资源、环境等生态问题,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三要体现和谐性。生态文明的核心观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执政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不矛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相契合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传统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二)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科学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是顺应时代变化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党的执政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使党的执政目的和手段在生态文明视阙下实现了高度统一。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科学执政为根本前提。科学执政必须坚持以科学的价值理念为支撑,以尊重和保护生态健康为主题,以强调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重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机制、管理机制和协调机制,把生态因素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经济社会发展效益评价,保证各级党政机关科学决策、科学执行、科学监督。其次,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民主执政为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当前,人民群众对纯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健康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就是我们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三,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依法执政为法律支撑。执政党必须以法治的手段和原则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必

须充分发挥法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法治理念、法律制度和法律程序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自觉守法等法律环节来规范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保证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处。

(三)提高党的科学执政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重要课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我国,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主要标志。然而长期以来,靠牺牲资源和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造成了严峻的自然生态危机,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从而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确定为我国新的发展方向和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具备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执政能力。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正确把握规律的能力。规律是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建设生态文明,既要严格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又要科学把握党自身的执政规律。顺应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就要把人与自然放在平等和谐的位置上制定执政纲领、方针和政策。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就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平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行惠及长远和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就要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最大限度的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最根本、最长远的生态利益。二是要提高党解决复杂矛盾和应对执政难题的能力。近年来,由于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所引发的突发性事故、群体性事件等社会矛盾成为党执政的巨大挑战。要想从根本上预防因生态问题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就必须坚持以人本化、科学化、生态化的发展模式来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要不断提高应对突发性环境事故和生态危机的能力,维持社会稳定因素。三是要提高党凝聚民心和实现人民幸福的能力。 “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以科学、和谐、文明式的生态发展模式凝聚民心是党永久执政的根本能力。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存空间和生命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才能真正做到凝聚民心和实现认同。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并基于对我国传统发展模式和当前生态环境危机的反思而做出的科学判断和理性选择,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现代化、科学化的逻辑必然。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了道路,为美丽中国描绘了蓝图。我们党只有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水平,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3:4-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江亚玲]

D26

A

1671-6183(2015)10-0005-05

2014-09-09

王士龙 (1990-),男,山东淄博人,北京市委组织部党建研究所,硕士;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理论。刘昂 (1991-),男,河南平顶山人,中央党校党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层党建。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文明理念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请文明演绎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漫说文明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