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路径与长效机制研究
2015-03-30刘建涛
刘建涛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河北金融学院 社科部,河北 保定 071051)
多元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路径与长效机制研究
刘建涛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河北金融学院社科部,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必须厘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处文化境遇和时代背景。从文化路径的维度分析,中国社会具有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路径、本土思想特色的民族文化路径和民众话语内涵的大众文化路径,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现实突破口。只有三重文化路径和谐共生、优化整合,才能构建起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多元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路径;长效机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化、通俗化、具体化,是马克思主义彰显生命力的必然要求。社会转型期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我党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笔者认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厘清马克思所处的特定的文化语境和时代境遇,并深入剖析多元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遭遇的时代挑战与理论困境。在此基础上,解构当代中国社会多重文化成分,探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现实路径,进而运用互动共融和话语共生的优化原则进行理论建构。
一、文化多元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境遇
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以至于难以给它严格和精确的定义,不同学科基于自身的问题域对文化有不同的界定。在存在主义的视域中,文化是人们在特定的国家和民族中所形成的特定的言说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这意味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生成着不同的文化,文化本身带有民族性和差异性。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下,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异质化、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选择性和多变性,已然成为一种“现实存在”,在这种“现实存在”中,人们拥有不同的认知方式、表述方式和行为方式,人类社会正处于多元的文化场域中。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异质文化之间不断超越着时间维度和空间距离,其间的“遭遇”和“较量”正在进行,异质文化的彼此交融和相互理解正在构筑着多样化的世界,为人类知识的进步和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宽阔的平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警惕异质文化的介入正在“占有”和“吞噬”着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
在当代中国,根源于外来文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亦是一种理论形态。任何一种理论形态的成长都无法逾越一定的文化语境和时代特征,任何一种理论形态生命力的延续都需要社会现实的滋润,而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必须依托于理论的指导与勾勒。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离不开理论思维的指导,理论指导实践必须掌握群众。“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P9)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社会现实之间的“无缝衔接”,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抓住了事物的根本,说服了群众,也展现了强大的物质力量。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纷繁庞杂的文化思潮中脱颖而出,“晋升”为主流文化形态,并占据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但社会现实的流变性和多样性,使马克思主义不断遭遇着新的时代挑战和理论困境。
实际上,迄今为止我们探索思想观念的任何一种方式都受制于特定的环境。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处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多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带来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多元文化中,社会结构日趋分化,民众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某些西方大国在新殖民主义的策略下,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所谓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观念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传播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倡导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企图颠覆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一元性。毋庸置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遭遇着多元文化的时代挑战和理论困境。在这样的场域中,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巩固和理论生命力的延续,成为当今中国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要紧跟时代需求不断丰富自身,走进群众、贴近群众,牢固大众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要尊重差异、扬弃异质、凝聚共识,构筑文化根基。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重文化路径
“人类社会的文化维度是当代社会研究中最显著的领域。”[2](P25)文化在结构和形态上是多层次和多成分的,在从文化维度进行理论探讨时,需要对文化的具体形态进行解构、分析、分类、整合和优化。文化的具体形态是一般文化概念的理论深化和逻辑延伸。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文化形态是伴随着其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变动而不断嬗变的。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深层次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具体文化形态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态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共生、“上层”文化与“草根”文化的互动。这一过程带来的是文化形态在时代上共通、异质上互补和价值上并行的多元景观。在当前的文化研究中,理论界将当代中国文化具体形态解构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三种形态,这几乎已经成为共识,在多维性的文化形态的认可中去追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维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具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路径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并取得民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信仰认同。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占据着主流文化的统治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指导地位,并成为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理论支柱和信仰基础。“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意识可以多样化,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则只能‘一元化’。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能是‘一元化’的。”[3](P37-42)在新形势下,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一元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民众心中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信仰认同,必须巩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统治地位。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占据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是因为它的理论旨趣契合了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具有现实指导作用。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国革命、建设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成长提供了具体指导;在当代中国社会改革的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指导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也指导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实践性的理论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去回答和解决理论和现实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传递与发展政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主体性和权威性,确保其不可撼动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要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 的“一元化”地位的前提下,兼容并包,以海纳百川之胸襟博采众多异质文化之长,彰显内在凝聚力,通俗传播方式,丰富艺术表现,塑造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促使主流意识形态在民众中世俗化、大众化。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要的政治文化路径。
(二)具有本土思想特色的民族文化路径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彰显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思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自身具有鲜明的民族差异性。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要让广大中国民众接受、认同和内化,就必须实现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共生融合。“不中不洋”的马克思主义根本无法取得民众的信任和认同,只有将“某个民族的文化”转化为中华民族“活生生的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具备中国特性,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为中国民众所认同和接受。“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欲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必须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4](P523)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探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共生于当代中国已是不争的事实。马克思主义的成长受益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的滋养。在价值观念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是灵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筑起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这一精神品质和价值取向内涵于中国民众的生活和思维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交融共生:一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必须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将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精华部分融入理论创新的成果之中,并用民族文化的展示方式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出来,以揭示和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这样一种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理论创新成果,势必容易为大众所接受”[5](P84-91)。 另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传承必须“进行创造性转换,对传统价值观念做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马克思主义诠释,从而将其融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民族文化的韵味,显示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6](P18-21)。 这种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交融共进的机制,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民族文化路径。
(三)具有民众话语内涵的大众文化路径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大众文化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生活化、话语方式通俗化、指导思想“草根化”。发迹于现代西方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悄然兴起,并渐渐占有一席之地,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共同构筑起当代中国的基本文化形态。不同于现代西方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有其特定的文化语境、时代背景和理论内涵。“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就是形成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它是在工业化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反映我国社会大众日常生活实践,借助传媒系统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位、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的通俗性文化。”[7](P196)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观念发生根本转变,其中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成为一种必需。而大众文化本身具有商品化和产业化、消费性和娱乐性的特征,易于为民众接受和参与。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已然内嵌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广大民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众文化在民众中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资源。马克思主义必须直面民众的日常生活,将民众的所思所想内化到自身的理论视域之中,将理论内容生活化、话语方式通俗化,取得民众的亲近感和信任感。作为反映普通民众日常生活诉求的大众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商品形式迎合着大众的口味,并渐渐取得了民众的信赖。但在多元价值观念竞争的文化舞台上,如不加以引导和规范,大众文化的传播和消费必然会引起价值观的混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冲击。因此,在民众消费大众文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必须发挥价值引领和价值规范的导向作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念融入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中,使人们在文艺欣赏和文化消费活动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自然而然的认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其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充分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的文化生命力,拉近其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强其亲和力和吸引力”[8],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草根化”和大众化。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重文化路径的优化原则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只从单一视角加以考察。只有全面把握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路径,自觉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才是正途。路径最终要为目的服务,我们探讨的目的无非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民众的信任和认同,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作用。在铺就三重文化路径的具体实践中,具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路径、具有本土思想特色的民族文化路径和具有民众话语内涵的大众文化路径不能单兵出击,必须协同作战,稳步推进,遵循一定优化和整合原则,保持路径的有序性和合理性。
一是要遵循互动融合原则。三条文化路径依据自身的理论视域和现实情境,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具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保证;具有本土思想特色的民族文化路径,彰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族情怀;具有民众话语内涵的大众文化路径,铺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情感之路。其中,政治文化路径引领思想潮流,民族文化路径奠定文化根基,大众文化路径提供文化资源。每条路径都无法逾越其他路径而独自发挥作用,只有三条路径相互支撑、共融共生,才能构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立体式”发展之路。
二是要遵循话语共生原则。每一文化路径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思维和话语方式,每一文化路径所具有的特定话语在特定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并言说和界定着特定的意义。界定意味着限制,将自身与他者分离。然而,话语又是思维的表达,是异质文化沟通的渠道。当今世界正处于多元文化共生与对话的时代,三重文化路径必须敞开话语大门与其他文化对话共生。在对话过程中,每一文化路径要维护自身的话语权,保持自身特有的思维和话语方式,与此同时,每一文化路径也要将其他文化作为镜子映照自身的局限,拓宽发展路径。文化路径的优化原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顺利前行提供了秩序保障。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讲,只有保持文化路径规则的有条不紊,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共生性,才能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和而不同的三重文化路径合理优化整合,才能构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英]马克·J·史密斯.文化—再造社会科学[M].张美川,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 张雷声.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
[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胡相峰,赵国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文化路径选择的方法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5).
[6] 徐贵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化路径的承接与拓展[J].理论探讨,2011,(6).
[7] 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 孟轲,马从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2-12-03(7).
责任编辑李业根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63(2015)01-0069-05
[收稿日期]2014-11-13
[基金项目]2014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路径研究”(2014040603)。
[作者简介]刘建涛(1983-),男,河北宁晋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河北金融学院社科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