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赛前训练强度调查与研究
2015-03-30张学政
罗 利 张学政
(1.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沈阳体育学院武术系,辽宁 沈阳 110102)
拳击运动是同场格斗类竞技项目群,竞赛过程异常激烈,比赛中运动员的对抗性也很强由于运动员在拳击比赛中竞争激烈,几乎无喘息之机,导致拳击比赛的运动负荷强度大,它要求运动员除了具有一般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外,对专项实战耐力素质要求也很高。因此,拳击运动员的体能状况是决定拳击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拳击比赛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辽宁省女子拳击队7名运动员,年龄21±2岁,身高为167±3厘米,体重55±5千克,其中运动健将6名,二级运动员1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体育科学学院资料室,查阅拳击项目相关研究资料,并收集、整理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为本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1.2.2 实验法
在运动员实战和安排的教学对练时,利用Suunto Monitor软件测得即时的心率,记录结果。实战参照全运会拳击比赛规则的要求,采用4回合实战,每个回合2分钟,回合间休息1分钟。教学对练则完成10个回合对练,每个回合3分钟,回合间休息1分钟。
1.2.3 数理统计法
主要运用Excel和Spss17.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测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显著性比较采用T检验。
2 实验结果
2.1 实战时每局即时心率测试结果
表1 实战时每回合即时心率监测表
实战时7名测试对象每回合间的即时心率见表1,实战结束后的即时心率监测情况基本上都呈现出逐步增高趋势,最高心率为196次/分钟,出现在第四回合结束。第一回合结束后运动员的即时心率都明显增高,但与其他几个回合相比较,则处于较低的水平。其中最高平均心率为191.29±3.55次/分钟,出现在第四回合后。
2.2 实战时每回合心率T检验结果
回合间即时心率T检验结果显示,第一回合与第二回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与第三回合和第四回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第二回合与第三回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与第四回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显示出测试对象的回合间的即时心率呈现递增趋势,运动员承受的负荷强度与负荷量也在递增,并且间隔回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运动员的疲劳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在显著的递增,训练中应重视这一现象,合理的安排训练的量,以期望能达到较为满意的训练效果。
2.3 教学对练时每局即时心率测试结果
表3 教学对练中即时心率监测表
教学对练时7名测试对象每回合间的即时心率见表2,最高平均即时心率为186.29±4.99次/分钟,运动员各回合之后的即时心率基本都呈现出递增趋势,随着回合数的增加,即时心率也在逐步增长,普遍在第三个回合后出现最高即时心率或次高即使心率,然后保持相对比较平稳的上下波动直至第十个回合结束。
2.4 实战与教学对练即时心率的T检验结果
表4 实战与教学对练的T检验结果表
从表4中可以看出,实战时七名队员28个回合的平均即时心率为186.21±5.6次/分钟,教学对练时总共70个回合的平均即时心率为183.76±8.05次/分钟,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教学对练的前五个回合的平均即时心率为181.43±9.19次/分钟,与实战的平均即时心率相比较,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教学对练的后五个回合的平均即时心率为186.09±5.98次/分钟,与实战的平均即时心率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3 分析与讨论
本人查阅了自2000年至2014年这十几年的期刊文章,与女子拳击相关的仅仅四十余篇,并且多数集中在技术、战术分析;赛前心理状况分析;体重控制以及中外竞争格局对比等几个方面,用相关指标来监测和控制实战训练的内容较少。
3.1 心率指标在训练监测中的应用
早在上世纪50年代,Astrand等人在对心率与最大摄氧量之间的相关性做了深入的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Astrand列线图法,用以推算最大吸氧量,并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得到,监控训练过程可以使用心率,其可以有效的反映运动负荷的强度。
不久,心率指标的另一突破由意大利学者Conconi发现,并提出了“无氧阈心率拐点”,也成为方法学研究上的又一重大研究成果。训练中通过对血乳酸浓度的检测,来监控个体训练中最大有氧强度的方法,虽然准确性较高,但存在着不易操作性。而在实验过程中,Conconi发现,随功率自行车运动强度的不断增加,运动员的心率也随之增加,而达到极限,此时心率的增加减慢,形成拐点,这一极限值即被称作“无氧阈心率拐点”。在此之后,又有大量学者也通过类似的实验,分别对这一理论加以证实,从而使得利用心率指标监测运动训练,测定运动强度的方法被教练员们广泛使用。
心率测定因为其简单、实用和易操作性,从而成为教练员在训练中经常采用的用以监控运动强度的手段。杨玉蓓总结得出“心率不仅可以代表机体重要生理指标之一,还可以成为运动强度做出准确反应的显示器,同时还是监控运动员训练情况记录仪、为运动员身体恢复提供了数字化保护服务措施”。
姚淑琴研究指出,由于运动员机体的许多变化,都首先从心率的改变中表现出来,故心率是反映运动员心脏功能水平的一项常用指标,也是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的重要参数之一。
吴正平研究指出心率与运动强度、摄氧量、能量代谢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在负荷递增至次最大的运动中,随着负荷强度的逐渐增大,能量代谢需求越来越高,摄氧量越来越大,心率也越来越高。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强度大多处在次最大强度内,一旦运动强度出现变化,心率便会随之发生改变。只有清楚了解比赛中运动员实际所承受的负荷强度,才能有的放矢地安排其适应性训练,并使训练的运动负荷达到或超过比赛的要求,才能使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赢得主动。
3.2 拳击运动中的心率指标监测情况分析
拳击是一项同场竞技格斗,对抗性、实用性都很强的运动项目。拳击运动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柔韧等各种身体能力,其中速度是拳击运动的灵魂,力量是拳击运动的核心,但是它们必须要有耐力作为保障。
崔松等人研究指出,“中国拳手往往是因为体能问题,才不能像外国拳手那样自始自终以充沛的体力进行比赛”。王连方等人对我国历年的拳击比赛视频录像或比赛现场研究考察后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拳击运动员,无论是专项技术还是比赛经验都比对手强,但却因体力不支,在后两个回合的比赛中失去优势从而败北,故研究指出,“拳击运动与的专项耐力水平是拳击运动员能否最终取得比赛胜利的决定因素之一。”
心率测定因为其简单、实用和易操作性,从而成为教练员在训练中经常采用的用以监控运动强度的手段,为了更好地使用心率指标来控制在不同状态下的运动强度,从而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在日常训练中,很多拳击教练员经常使用赛后的即刻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通过检测每个回合结束后的即刻心率,及各回合间歇后的恢复心率,来显示运动员的心率变化曲线。回合结束后的即刻心率反映了回合的最大强度,而回合间歇时的恢复心率则反映了运动员回合间的恢复状况。通过掌握运动员比赛中心率变化的曲线,可了解运动员的身体各项机能对激烈比赛的适应情况。
吴正平研究指出,拳击运动员实战过程中各个回合的最高心率均在180次/min以上,赛后3min测得的血乳酸浓度为12.9±3.3mmol/l,进一步佐证了“拳击比赛是一项以无氧酵解功能为主的运动”的理论。黄显忠等人对西安体育学院优秀拳击运动员训练指标监测时,也测定了拳击运动员实战后的即刻心率为186.30±4.97,并以其作为运动员运动时的最高心率,并也认定其比赛的强度超过无氧阈值强度。
3.3 女子拳击运动员实战心率特点分析
3.3.1 女子拳击运动竞争激烈对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要求会越来越高
2008年国际拳联实行新的竞赛规则,女子拳击中的三个级别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这势必成为各国和地区争夺的阵地,成为新的金牌增长点。随着女子拳击的开展和普及,比赛的激烈程度日益增强,这也就对女子拳击运动员的体能要求越来越高。
2012的奥运会、2013年的全运会结束后,为了与国际接轨,比赛的得分规则再次进行调整,注重比赛的激烈性以及比赛的观赏性,调整比赛采用十分制,即台下五名裁判根据运动员比赛的主动性、激烈性、积极性以10分为满分,分别给出合理的分数,同时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剩余的三个分数的平均分为该回合比赛的得分。这种得分规则下,对于运动员的体能要求会更高,这样就要求教练员能相对准确地,把握住运动员在实战和比赛中的运动强度,制定出合理的训练内容,从而使运动员能适应比赛的要求。
3.3.2 辽宁省女子拳击运动员即刻心率测试结果分析
马毅在《不同水平女子拳击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研究》一文中,对两组不同运动水平的女子运动员,采用功率自行车对比两组的无氧代谢能力测试时,应用了心率指标。并且指出,恢复期高水平组运动员心率恢复较快。陈峰在认识和把握拳击项目体能特征的前提下,通过对优秀拳击运动员在实战训练课中的心率等指标进行跟踪测试和分析,随心率指标安排运动负荷和训练方法,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和专项强度训练,以达到比赛场上的负荷和心率的要求。
本研究对辽宁省7名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分别进行了实战和教学对练的各回合间即刻心率的测试,发现各回合结束后的即刻心率,都基本上在180次/分钟左右,无论是实战中各回合间的即时心率,还是教学对练中各回合间的即时心率,基本上都随着回合的增加而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
实战中最高心率为196次/分钟,出现在第四回合结束。四个回合中的最高平均心率为191.29±3.55次/分钟,出现在第四回合后。教学对练中的最高平均即时心率为186.29±4.99次/分钟,随着回合数的增加,即时心率也在逐步增长,普遍在第三个回合后,出现最高即时心率或次高即使心率,然后保持相对比较平稳的上下波动直至第十个回合结束。德怀勒等人研究发现:最大吸氧量为80%-85%时,其最大心率为70%,而当最大心率达到90%以上的运动强度时,绝大部分人的强度达到无氧阈以上。这也说明辽宁省7名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无论是实战还是教学对练,运动强度都达到了无氧阈以上,满足了发展拳击项目专项耐力素质以无氧代谢为主的要求。
3.3.3 辽宁省女子拳击运动员实战与教学对练即刻心率对比结果分析
教学对练是指教练员针对某一对手或者某一类打法,为实战或者比赛制定的规定动作的训练方案,训练地点任意选择,训练时间由教练员指定,对手随意,且在每回合之间可以随机调换对手。本次研究教练员计划的教学对练,采用的是每回合3分钟,中间休息1分钟,共10回合。
从表2中实战时各回合间的即时心率T检验结果来看,第一回合与第二回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与第三回合和第四回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第二回合与第三回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与第四回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显示出测试对象的回合间的即时心率呈现递增趋势,运动员承受的负荷强度与负荷量也在递增,并且间隔回合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运动员承受的负荷,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在递增,并且第一和第三回合,第二和第四回合,负荷量都呈显著性差异。训练中应重视这一现象,合理的安排训练的量,使运动员能够累积达到相应的负荷量,以期望达到较为满意的训练效果。
从表4的实战与教学对练的T检验结果来看,实战时七名队员28个回合的平均即时心率为186.21±5.6次/分钟,教学对练时总共70个回合的平均即时心率为183.76±8.05次/分钟,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从这个测试结果来看,十个回合的教学对练总体上的负荷量,与实战的负荷量是相当的,说明十回合的教学对练的安排是比较适合的,能够达到实战时的体能要求。但从超量恢复的训练学角度来看,平时训练中应储备比实战更多的体能,如果教学对练只是达到实战的负荷量,似乎又显得体能储备的量不够,这就提示了教练员该如何合理的协调这个问题,既要达到实战的负荷强度,又要有超过实战强度的训练负荷量,还要使运动员不出现过度疲劳的状况,这是今后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教学对练前五个回合平均即时心率为181.43±9.19次/分钟,与实战的平均即时心率相比较,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教学对练的后五个回合的平均即时心率为186.09±5.98次/分钟,与实战的平均即时心率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从这个测试结果来看,前五组教学对练运动员可能存在保存体力的情况,运动员训练前就了解到要完成十个回合对练,且每个回合要进行3分钟,明显超出比赛要求,运动员为了能够完成训练课程而保留体力,没有一开始就全力进行训练。而后五个回合,随着负荷量的积累,每个回合产生的疲劳在1分钟的组间休息时得不到恢复,致使后续五组负荷强度累积到了比赛时的状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提示教练员在平时训练时要协调好量与强度的关系,不能一味的用量的积累来达到相应的强度。金考生分析发现:赛后的乳酸值高于4种不同负荷方式训练后的乳酸值;4种不同负荷方式训练后的心率值无明显差别,提示训练无法达到比赛状态的心率水平,平时训练中应多采用实战练习,模拟比赛状态来提高训练效果,适应比赛需要。这也印证了本次研究的结果,教练员们在训练中应多安排模拟实战,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与优秀运动员进行比赛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训练效果。
4 结论
(1)专项耐力水平对拳击运动员能否最终取胜起着重要作用,在耐力训练中,使用心率控制运动强度最为普遍。(2)辽宁省7名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无论是实战中各回合间的即时心率,还是教学对练中各回合间的即时心率,基本上都随着实战回合数的增加,而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3)辽宁省7名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无论是实战还是教学对练,运动强度都达到了无氧阈以上,满足了发展无氧代谢为主,从而发展拳击项目专项耐力素质的要求。(4)十个回合的教学对练的训练安排最后是能够达到实战时的体能要求,但前五组教学对练中,运动员可能存在保存体力的情况。
5 建议
一定量的教学对练能最终达到实战的负荷强度,但训练的前半段运动员往往存在保存体力的情况,建议教练员们在训练中应多安排模拟实战,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与优秀运动员进行比赛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训练效果。
[1]巴义名,邹市明.奥运拳击冠军邹市明在备战北京奥运期间的训练心率及血乳酸值变化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1510-1512.
[2]杨晓强.拳击运动员心率变异性、心电图变异及Ω电位各指标对板块训练的指导作用 [J]. 湖北体育科技,2013(01):88-90,81.
[3]李卫平.心率和血乳酸对拳击专项强度训练的监控[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01):123-125.
[4]姚淑琴,丁 华.男子拳击运动员赛前心功能特点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06):52-54.
[5]吴正平,臧广悦,毛国政.优秀拳击运动员教学实战中心率的变化特点[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9(0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