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匠心拍出好“夜景”

2015-03-29■崔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背景色夜景人为

■崔 晶

匠心拍出好“夜景”

■崔晶

夜景能出好戏吗?答案莫衷一是。有观点认为夜景镜头的局限性过大,难于拍摄;也有观点认为夜景情况下镜头的可塑性更强,易于掌控。两种说法都有其道理。夜景的光源丰富,若处理不当,会使画面明暗失调,没了层次;而若设计精巧,则会使夜景镜头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光影表现效果。

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拍摄的党建工作专题片《城里的月光》,以颇具艺术感的镜头画面结构全片,尤其对夜景的拍摄更让人眼前一亮,为党建工作片探索多元化的拍摄手法做出了很好的尝试。

淡光却“清晰”的景色——用好光效“直线性”。夜色下布镜头,自然光源就是月光。低照度开机,背景色昏暗,镜头设计有讲究。消极地讲,镜头在昏暗的背景色下有局限性,可捕捉的景物十分有限;积极地看,昏暗比光亮的可塑造性更强,因为可以让主体意志更为集中和有针对性地表达出来。这就看制作者如何运用光的特性了。光线是直线性的,透射到物体表面会形成反射、散射和折射等光学现象,相应地,在镜头中就表现为光与影的对比、柔光的象征意义或者冷暖色调的搭配。在《城里的月光》一片中,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是居民楼上空一轮皎洁的圆月,柔和的月光均匀地洒落在周围景物表面,一方面营造出静谧祥和的氛围,让观众能够静下心来去感受片中传递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镜头语言清晰地表达片子的主题:社会公平也应如月光一样平均分配到每一位公民的身上,社区农民工党建工作就是要带领底层劳动群众战胜现实困难,收获信心和希望,用党的光辉照亮群众的心田。

微小却“深邃”的细节——巧妙调整光源比例。夜景拍摄的照度较低,除了自然光源,镜头还常会捕捉到人为光源。这虽然是部分专题片由于内容需要而不得不为之的必然选择,但若运用得当同样可以成为片子的“亮点”。夜景拍摄用到的人为光源可能是手电、灯泡、路灯等发光体,在以黑暗背景色为主体的讲述中,对某些带人为光源的细节进行放大特写,此时更能突出表达片子的主题内蕴。因为镜头对人为光源照射物体的特写,能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过来,引领观众去感知镜头背后的内涵。这里需要注意人为光源在画面中的位置布局、比例和拍摄光源景物的角度。在《城里的月光》片中,当讲述到社区农民工党员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出早市的情节时,在前一个镜头昏暗不明的画面中,紧接着给肉铺摊位瞬间亮起的灯泡来了一个大特写,用强烈的明暗对比营造让人印象深刻的视觉冲击,凸显片子主题。此时的光源表现不但具有时间性,说明是凌晨时分,更具有空间象征意义,灯泡光源所辐射的方圆几米既是社区党建工作给予农民工们的谋生区域,更是他们整个人生舞台的代表性缩影。

朦胧却有“质感”的人物——用色调抒发感情。镜头是有情感的,光线强弱的变化也可以给人以不同的观感。在暗调背景下拍摄人物,人物的动作表情自然没有日光下交代得清晰。不过,这样形象“朦胧”的人物倒也不失真实、自然,也无碍镜头语言的传情达意。一般来说,采取侧逆光拍摄夜景中的人物,轮廓会更有立体感,通过对有限光线色调的掌控,用非明即暗、或明或暗以及忽明忽暗的变化实现情感的抒发。如果拍摄人物中景或全景光效不理想,则可以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选取身体的局部聚焦来替代常规的问答式采访。党建工作片《城里的月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在光源有限的条件下,仍赋予了镜头丰富的层次感和表现力,全片看似对人物描写着墨不多,实际却生动深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比如,片中第二个镜头是月光下一个正在数钱的手部特写,菜市场灯泡的亮光在双手数钱过程中不断地形成明与暗的交错,配以全片的第一句解说词“月下,他们最晚睡去;凌晨,他们最早醒来”。此时无需更多表述,主人公农民工党员为生计而劳碌的辛苦已经在镜头中呈现出来。

“镜中自有千般景。”只要构思精巧,善加用光,镜头下的夜景也会绽放出迷人的魅力。

猜你喜欢

背景色夜景人为
不妨写夜景
提香:背景色也能“说话”
山高人为峰
Lightroom让夜景照片更通透
源正泉自清 山高人为峰
不同背景色对IPS E.max双层瓷结构颜色的影响
城市夜景
背景色对不同配色方案树脂比色结果的影响
山高人为峰
为夜景添加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