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
2015-03-29邹琴
邹 琴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高校辅导员大多与在校大学生年龄相仿、学习与生活场域接近,被誉为大学生身心成长与政治成熟的“第一导师”。当代大学生作为在网络中成长的一代,在信息海量化、内容碎片化、话语娱乐化的新媒体空间,如何成长为具有行动能力的积极贡献者,如何成长为具有政治素养的现代公民,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社会媒介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家庭教育缺失媒介素养环节,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意义至关重要。而辅导员的媒介素养将直接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在传播技术快速变革的时代,提升辅导员媒介素养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德育工作有效性发挥的前置性条件。当前,围绕辅导员媒介素养能力提升的研究仍以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较少。[1]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发放问卷240 份,有效回收201 份。个案访谈选取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等7 所高校的20 名辅导员。
一、辅导员媒介使用情况
有学者指出:“了解各种不同的媒介使用形态本身,无论对媒介素养教育组织者还是对研究者都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媒介使用形态会带来不同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行为(Mihailidis and Hiebert,2005)。”[2]据此,本文调研了高校辅导员的媒介使用倾向和使用时长。
从媒介使用渠道来看,辅导员多关注国内传播媒介,多使用商业化新闻客户端,对传统党媒的关注度有待提高。从传媒的区域性特征看,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多关注国内传播媒介,而海外传媒的关注度比较低。而从区域分类上看,高校辅导员对校园新闻与属地新闻保持较高热情。其中,以校园主页、校内组织公众号为代表的校园类传播媒介得到了辅导员的普遍关注;属地性新闻如上海发布、微松江等聚焦于上海区域性时事新闻与信息的关注度也相对较高。从新闻客户端的使用来看,多集中在网易、腾讯、新浪、澎湃、搜狐、凤凰网等商业化运营的客户端。相比之下,传统党媒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访谈发现被访者中仅有一人下载《人民日报》客户端,一人使用《央视新闻》客户端。
从媒介使用时长看,移动终端成为辅导员最常用工具,传统媒介使用频率低。从辅导员使用不同传播媒介的时长看,日均接触时间最久的是手机电脑网络,46.3%的辅导员使用时长每日超过1.5 小时。其次是电视节目,17.4%的辅导员每日接触电视、电影的时长超过1 小时。而使用报纸、杂志与广播的时长则日益缩短,90%以上的辅导员日接触时长均低于1 小时。据统计,截至2013 年年底,微信全球活跃用户数量达到4 亿,增幅达到惊人的1104%。[3]同样,调研发现,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微信成为高校辅导员接触时间最长的社交网络平台。
从媒介使用话题来看,时政新闻关注度最高,辅导员有较强的政治意识。从媒介使用功能话题来看,时政新闻、学生工作、日常生活成为辅导员关注的三大话题。其中,辅导员每日接触的信息中,时政新闻关注度最高,80%的辅导员表示会有意识关注时政话题。主要动因如下:其一,时政信息“很有意思”,自己喜欢关注。其二,该类信息与学生德育工作产生联系,“可就时政热点与学生进行讨论,能抛出问题,主动引导讨论”;与此同时,面对实际工作的需要,辅导员常常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对新闻进行选择与解读。可见,绝大多数辅导员对身边的时事政治信息较为关切,其采纳信息的主要动因是工具性的。
调研发现,辅导员的媒介选择符合当前学生的新媒介使用特征,贴近性、互动性较强,有利于眼下事务性工作的及时达成。但是,存在媒介生态学意义上的媒介使用不均衡现象,具体表现为对微信等碎片化、表层化的新兴传播媒介关注度高,而对于报刊、书籍等严肃性、系统性的媒介使用相对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战略性、专业化与系统化进程。
二、辅导员媒介信息处理能力
虽然积极的媒介使用者并不一定是积极的信息分析者[4],但作为积极的媒介使用者,辅导员在信息处理方面也表现了较强的主动性,具有一定的分析解读能力。
(一)辅导员媒介获取面广而探究意识不足
从媒介信息接收上看,高校辅导员的媒介信息获取面广点浅。作为高知群体,辅导员具有一定的批判质疑能力,但主动探究深度信息的意识与观念较弱。调研发现:54.7%的辅导员认为,“媒体报道的信息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弦外之音,我喜欢积极寻找背后的故事”;50.2%的辅导员认为,“习惯对报道的新闻加以质疑,怀疑某些报道或细节的真实准确性”。辅导员在媒介信息的接收上呈现知识领域广泛的特征,但又仅停留在“知道”的表层层面,辅导员仅将媒介信息作为“谈资”与学生分享。在网络环境中,海量信息充斥于社会之中,不少辅导员表示,在阅读时经常“要么只浏览标题,对于一般的事实性消息,往往选择快速阅过”。而近年来《中国青年报》万人调查的数据也佐证了本调研所呈现的特点,即受访者中20.1%的人平时只看新闻标题不看正文,66.3%的人在看完标题后会快速浏览正文,只有11.2%的人会详细阅读正文。可见,高校辅导员在信息获取方面呈现“面广点浅”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调研发现高校辅导员对于媒介信息的批判质疑与核实报道能力也相对较弱,大多数情况下较少深挖与该新闻相关的其他信息或不大会花大力气追寻事实背后的发生逻辑。部分辅导员表示,在工作生活中,“对新闻事件知道即可,比较相信官方报道”。对于辅导员在媒介信息获取与批判核实方面所呈现的典型的“浅层阅听人”特点,使各类媒介信息在高校辅导员当中的效用函数也相对较低。
辅导员在信息获取方面呈现的“面广点浅”特征,一方面,顺应高校辅导员高强度、忙碌的工作特征,有利于其更好更快地把握与青年学生各方面的信息,方便指导日常工作开展;另一方面,这一信息获取形式却不利于高校辅导员群体的批判意识养成与思维复杂性培育,难以使辅导员们跳出琐碎的日常事务,从更高的角度看待辅导员工作本身及高校德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辅导员在时政评论的再传播上较为谨慎
从媒介信息再传播上来看,对生活娱乐“软”信息时常分享,但对时政评论“硬”信息的主动传播较为谨慎。辅导员媒介信息传播,包括辅导员自己原创的、转发的和编辑的文字、图片和音频等。问卷调研发现,工作生活等信息成为辅导员个人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休闲娱乐信息次之。值得注意的是,该群体关注度最高的时政新闻(特别是时政评论)的再传播率却相对较低,仅10%的辅导员对此公开分享、转发或对此进行评论。“时政性新闻一般不发不转或少发少转”成为众多被访者的普遍常态性回应。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回应是,“(时政争论)很多带有争议,学生看到后可能会有不良影响”,“转发时政新闻应谨小慎微,无理无据地转发评论容易激化矛盾”。而少数较有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指出,对于热点时政资讯的德育教育主动引导,可采用定向推送的方式,直接推送至微信群聊,以便既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又不至于产生难以预测的舆论浪潮。
探究被访者产生普遍性谨慎态度的根本原因:一是工作具有特殊性。有人认为:“在涉足新闻传播时,辅导员应该谨慎、理智、保持沉默冷静,应由官方正式发布消息后再发声。”“辅导员应是万千纷扰中的定海神针。”二是自身传播能力相对欠缺。“现在暂时缺乏引导作用和严肃信息的再传播能力。班会也更多地是去介绍信息,而非分析,下结论很难。打个比方,‘核心价值观’的‘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现在只能做到进课堂。因为能力有限,很难做到进头脑。”三是辅导员影响力较为有限。“辅导员引导力较弱,基本只能影响自己带的学生。”四是主动引导意识缺位。调研中,有部分辅导员甚至认为:“辅导员不应当过多冲锋呐喊,否则反而会陷入战阵中乱了脚步。”“对于学生而言,我认同赞成的未必是他们赞同的。辅导员需要沉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说的每句话,但凡带有主观意志的话就不要随意讲。”不少辅导员一方面强调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观念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在工作中却缺乏主动引导学生了解信息、讨论观点、得出结论的主动意识与行动。
比照高校辅导员对时政新闻的高关注度与低转评度之间的巨大鸿沟,高校辅导员在政治正确性上有较强观念,与传统的政党意识形态较为契合;但与此同时,尽管他们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较高,但在再传播过程中却对此类信息刻意“屏蔽”,且舆论引导的意识普遍缺位,不利于辅导员朝着“高校思政舆论领袖”这一强调舆论引导与话语信服的角色转变。
(三)辅导员与大学生媒介信息互动有限
从媒介信息互动上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互动较为频繁,但该类互动主要聚焦事务性工作和生活需求方面。调研发现,信息发布后与学生互动较高,85%的被访者表示,总是或经常与在校学生进行互动。每天刷学生的QQ 说说、朋友圈等成为辅导员每日习惯。然而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事务性工作的联系或学生生活需求的满足。从互动形式上看,这种互动形式多是“聊天式互动”,这一模式的亲和度较高,但缺少与学生间的思辨性讨论。另外,大多数辅导员均有浏览学生所属自媒体动态的习惯。通过这些方式,可了解学生近况,如思想、生活、情感、学习等各方面情况,并就可能对其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或信息进行定点帮扶或答疑解惑。被访的部分辅导员表示,“通过这种信息关注,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干预,以此规避或有效处置危机事件”,“希望帮助学生在独立生活中早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被访辅导员普遍表示,通过媒介化的在线互动方式具有线下互动不具有的优势,“会比较亲和,因此个人观点、主流观点通过轻松方式被学生接受。这和班会比较严肃的氛围相区分”。“比较有趣,将线下讨论延伸到线上,”“经常在学生的状态下留言互动,是谈心工作的创新举措”。
(四)辅导员媒介信息影响力有待加强
从媒介信息影响力上来看,高校辅导员作为“知心朋友”传递生活正能量,但作为“积极贡献者”的影响力有待加强。媒介的“自我呈现”展示出个人形象,而信息的影响力通过这种形象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访谈发现,61.2%的辅导员有意识地塑造自身的媒介形象。正能量、亲和、爱是辅导员形象的关键词。90%的辅导员都提到了“积极”“正面”“阳光”“开心”“热情”等“正能量”词汇。辅导员在新媒介上呈现出热情爱生活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知心朋友似的温暖。这也是辅导员的媒介形象呈现。
良好的、成功的媒介形象是无形资源和资本,具有公信力和感染力,能够凸显品牌可辨识性,营造权威效果,有利于整合人力资源,进行社会公关活动。而良好的辅导员媒介形象也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产生直接的亲和作用,能够强化认同感。良好的辅导员媒介形象具有感染力,能够将思想观念、政策方针等信息以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多了解,深认同。但是辅导员对学生“积极贡献者”的作用显得较弱,尤其是政治思想的舆论引导作用。
虽然95%的辅导员表示非常赞同和很赞同辅导员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但只有76.6%的调研对象认同自己会有意识地利用自媒体进行价值观教育和舆论引导。其中,62.7%的辅导员表示自己会根据时事热度,经常主动通过自媒体(如微博、微信、QQ 等)将有用的信息重新编辑,并转发给班级学生,与之分享交流;有更多的辅导员,占比为83.1%,表示在设计主题教育活动时会准备好文件、报道、视频等材料,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学习和思考。因此,线上发现问题,线下讨论解决,是目前辅导员在舆论场中发声的重要途径。
结合当下的新媒体热潮,如何塑造辅导员媒介形象,提升辅导员魅力,加强信息影响力,在做好“知心朋友”的角色下如何成为积极的贡献者,是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上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提升辅导员媒介素养的建议
通过调查,尤其是对新媒体平台(微博等)粉丝量过千辅导员的分析,在媒介使用方面,辅导员偏好使用微信、QQ 等新媒体,符合大学生的新媒介使用特点,具有较强的贴近性和互动性。在信息处理方面,辅导员信息具备一定的批判把关意识,但信息“面广点浅”,缺乏深入解读分析能力。在媒介影响方面,辅导员展现了“知心朋友”的正能量形象,能和学生良好互动,但在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人生导师”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提升。经典传播学研究表明,信息的发布、分享与互动实际是媒介参与。媒介参与可以让受众利用媒介特点来维护个人权益、服务社会,从而体现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资源动员能力。辅导员积极的媒介参与,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事实上,媒介素养并非仅仅教导公众理解媒介信息如何产生、它与现实有何不同,更强调如何使受众成为具有行动能力的现代社会的“积极贡献者”。
(一)关注信息注意力,学会信息流专注,做信息管理人
辅导员对信息的获取,多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在多个新媒体平台进行随意切换,进行广泛的内容获取。这种信息获取的方式,使得辅导员暴露在全天候在线的信息世界,看似可利用无处不在的资源和知识,但实际却消耗了辅导员的注意力。这种信息超载带来注意力的短缺问题,使得“专注”成为媒介素养中非常重要的技能。在访谈中,一名新闻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对于信息的专注力是值得借鉴的。一是信息关注领域相对集中。她关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和影视娱乐。关注网络文化,使得她关注各大网络热点,并能对网络热点进行深入解读。由于对网络文化的追踪研究,她已经在理论研究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对于影视娱乐的关注,她对TVB 影视剧如数家珍,这既是自己的兴趣,又能在和学生沟通上起到话题作用。二是信息搜集多问问题,她提到“利用碎片化时间搜集信息,但是要考虑三个问题:为什么成为热点,大家怎么说,我自己怎么想”,如此才能进行信息深度挖掘。
信息的专注力要求在处理信息时明白做什么及为什么这么做,而不能漫无目的地去做。第一,在信息海量化的基础上集中关注特定领域。现在青年学生对公共事务、社会问题的关注日益加深,参与表达的意愿不断加强。辅导员对特定领域的关注有助于拒绝垃圾信息,从而形成信息专家,使为学生深入分析某一方面的问题成为可能。第二,在碎片化阅读的基础上尽量集中时间细致研读。辅导员应当多关注与学生最直接相关的问题,如科创、就业等,通过集中时间搜集整理信息。辅导员应集中时间解读分析学生的自媒体平台,比泛化浏览多人平台更容易描述理解具体学生的动态。第三,利用阅读软件管理信息。
(二)提升信息识别力,完成侦探式思考,做信息把关人
在面对复合的新型传播方式、公私含混的网络舆论生态中,多样化、碎片化、情绪化的信息环境对受众进行辨别、分析、评判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价值观正在塑造的大学生。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意识带有明显的自发色彩,对媒介知识和影响通常无所作为,因而对媒介消费可能导致的异化无所警惕,媒介接触也日益转向媒体狂欢。同时,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是西方文化产品的活跃消费者。但大学生往往对西方文化产品囫囵吞枣,缺乏对裹挟其中的西方意识形态的辨识、批判和抵制能力。因此,信息把关人的重塑对大学生成长非常重要。在信息把关人日益消解的媒体环境中,辅导员应当主动负责地扮演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增强信息识别能力。
信息识别能力和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知识储备息息相关,但最为重要的是要求像侦探一样思考。“像侦探一样思考”,是约翰· 麦克曼努斯(John Mcmanus)《如何在纸媒、广播以及互联网上识别偏见和垃圾新闻》提出的建议。侦探式思考首先学会检索,比如“多关键词的层层检索”,一位辅导员提到“检索的时候,关键词的选取非常重要。比如可以从最为核心的关键词入手,然后再从检索的页面选取次要关键词,然后领用这些关键词进行新的检索”。其次,信息源头的验证。对于信息的判定要从其源头处落实。微博检索信息源头,并和权威信息平台相互印证,可以对信息源头产生预判。再次,不断质疑并求证。质疑同意的观点,并且注意不同观点的来源。在这些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学会快速微决策,及时捕捉到学生动态,了解学生诉求,并深入思考分析网络舆论、热点、时事等,并在网络适时发生,引导学生,做好信息把关人。
(三)加强媒介参与力,塑造良好媒介形象,做积极贡献者
辅导员在媒介参与上呈现了较强的参与意识。与信息消费者相比,辅导员愿意积极地参与媒介积累在线社会资本,愿意分享并期望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有效地参与媒介,塑造良好形象,能够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做积极贡献者。但是大多数辅导员在高参与的意识下,内容管理能力有待提升。访谈中的一位青年教师兼职辅导员,利用生动活泼的配图加上幽默的具有思考性的文字,在微博上凝聚了8000 多名粉丝。这位辅导员的微博展现了强大的媒介内容策展意识和品牌管理意识。在谈及经验时,这位辅导员表示自己想把一些有意义的人、事、知识通过幽默配图的方式让其他人接受。另外一名在线拥有4000 名粉丝的上海市优秀辅导员,在自媒体空间的定位即是“开心”,通过晒图的方式,展现学生工作、开心厨房等内容,和学生建立有效沟通。这两位极具人气的辅导员的新媒体内容管理显示了媒介参与需要借助学生媒介使用的娱乐化特点。“在媒介接触的动机上看,大学生接触媒介更偏重与休闲娱乐的动机。”[5]无论是传播学者还是媒介素养运动的推动者,都不能忽视大众媒介使用者的娱乐动机,媒介内容生产者更是深知提供富有感官刺激的媒介内容对于大众的吸引力与价值。故而,辅导员应该结合学生的娱乐动机,进行自媒体定位,加强媒介参与,塑造良好的媒介形象。
辅导员在加强媒介参与上,应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第一,在内容发布上要贴近学生生活,将官方政策文件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第二,在表达上要学会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互式对话,并学会使用学生通用的词汇和符号,将文件体、讲话体转化为通俗易懂、幽默有意思的话语体系。第三,在内容形式上,要把握时尚潮流,运用多种媒介技术,融入艺术、动漫、游戏等因素,使内容生动形象,寓教于乐。这样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亲切感,加强学生的认同感。媒介参与不仅是个人的技能与策略,而且,当许多个体的参与在整个网络上汇集起来时,它能成为一种协作的力量。这种辅导员与学生的协作关系有利于开辟学生工作的新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关联活动的传播格局。
(四)提高舆论引导力,增强政治认知力,做理性传播者
如果媒介素养的目标是培养理想的公民,媒介素养教育过程就变成了一个以健康民主为目的的社会问题校正过程。[6]辅导员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具有引导学生成为理性传播者、具备政治素养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尤其是当下,各类媒体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制造舆论方面的能力令人叹服,但是在分析、评判信息内容和主导舆论等方面的能力却非常欠缺。因此,辅导员在政治认知上有待加强。第一,具备丰富政治知识,增强政治认知力。“海曼和希茨利(HYMAN AND SHEATSLEY,1958)发现,那群政治知识的‘一无所知者’往往缺乏政治参与热情,而德里·卡宾利和基特(DELLI cArpini and keeter,1996)的研究表明,那些政治知识通晓者同时也是积极和理性的政治参与者。”[7]这就要求辅导员应加强对国家政策方针的了解。正如一名辅导员所说:“应该先学一步,多学一些,学深一层,将国家方针的丰富内涵、基本原则、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吃准吃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应该树立舆论引导意识。虽然大多数辅导员认同辅导员的舆论引导作用,但个别辅导员认为价值多元则无需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随着E 时代媒体传播形式的变化,一个媒介公民应该具备的理性与媒介素养,自觉地守护媒介的纯洁性与严肃性。辅导员作为高校宣传思想的力量之一,应当积极树立舆论引导的意识。辅导员客观公正理性的评论有助于提升信息质量和传播公信力;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还原真相,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去伪存真,保持独立清醒;引导学生以公共理性的态度参与舆论和社会变革,做理性传播者。
事实上,媒介素养的提升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从高校维度看,建立辅导员媒介素养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创新对辅导员的激励考核机制是重点。从社会维度看,构建政府、媒介组织和民间团体“三位一体”的参与机制是保障。辅导员提升媒介素养,做信息把关人、理性传播者和积极贡献者,是在当前媒介环境下的责任自觉,也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1]张红、张朱博.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6):92-94.
[2][4][6][7]陆晔.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11、217.
[3]赵婀娜、董丝雨、黄千.E 时代,让理性成为传播支点[N].人民日报,2014.11.13.
[5]彭少键.2012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