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2015-03-29徐岩
徐 岩
(淮阴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公开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社会思潮,产生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勃兴于20 世纪70 年代,20 世纪80 年代后开始政治化、国家意识形态化和范式化,继而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并迅速登临世界历史舞台,取得了强势话语霸权。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一种输出手段,它不仅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负面影响,也给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诸多危害。因此,如何做好大学生的社会思潮引领工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直面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和主要观点
新自由主义作为现代西方政治生活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传播范围最广、影响面最大的社会政治思潮和主流思想体系,虽学派众多,理论来源各异,思想体系庞杂,但由于“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是萨伊的‘生产自行决定需求’”[1],因而,其基本主张和主要理论观点具有以下几方面共同点。
(一)在经济方面,主张绝对自由化、完全私有化、全面市场化
新自由主义认为自由是市场制度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选择的最完善、最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它能够在生产效益、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分配的公正性等方面达到最优状态。因而,资本主义市场需要绝对的自由化,必须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让市场处于完全自由竞争的状态,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活动的效率最高化。
完全私有化是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本质和核心观点之一,他们认为私有制是自由最重要的保障,私有制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保障个人的自由,给人自由的权利。因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个人的自由以满足个人的需求就成为私有化最为推崇的目标之一,新自由主义的核心人物哈耶克故而强调:“私有财产制度是给人以有限的自由与平等的主要因素之一……私人资本主义连同其自由市场的发展成了我们一切民主自由的发展的先决条件。”[2]
全面市场化是新自由主义理论另一核心内容,他们相信自由市场经济的合理性,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善的,可以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合理安排和最佳配置一切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而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都会扰乱市场经济的自我运行和自我调节,引发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无法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因此,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必须大力弱化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控和干预职能。
(二)在政治方面,极力反对公有制、敌视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
新自由主义极力反对公有制,主张推行私有制。他们认为“私有经济能够自动地实现经济的均衡……私有制不仅是有产者个人自由的保障,而且是无产者个人自由的保障。私有制经济的这种优势是公有制所没有的”。[3]认为公有制经济由于在社会中有共同的追求目标,可以无限制地忽略任何个人的任何权利和价值,因而它既不能保证个人的自由,也不能形成有效的价格体系;它不仅会扼杀个人自由,而且还会导致自然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浪费。因此,新自由主义者们一致认为,即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某种可疑的意味深长的意义上讲可能是‘效率高的’,但是为个人效用函数中的独立性或自由权所做的辩护总是不许表达出来的……当集体化的范围扩大了之后,‘经济’变得更糟而不是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只有当集体控制的界线退缩了而对有价值的资产的私有权扩大了的时候,我们才能期望整个经济的生产率会提高”。[4]
新自由主义异常敌视社会主义。他们从资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出发,认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组织结构必然对自由加以必要限制……社会主义的核心特征,是以集体的或者国家的所有权取代了私人所有权。而且,当在社会主义的组织保护伞之下进行活动的范围扩大了的时候,私有权的范围也就同时以相同的比例减小了”。[5]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强调集体性就是限制和否定个体的自由。他们还认为公有制也是产生“极权政治的基础”[6],在极权主义下,“一切的经济或社会问题将都要变成政治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只取决于谁行使强制之权,谁的意见在一切场合里都占优势”。[7]
新自由主义坚持否定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认为“在国家干预之下,市场无法正常传递信息,私人经济活动受到各种限制。这不仅会降低经济效益,而且在政治上容易导致对民主的破坏和对个人权利的侵犯”[8],造成人为的不平等待遇。因此,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是一种“致命的自负”,是自由主义的重大障碍,是“一条通往奴役的大路”[9]。他从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全面否定计划经济:在经济方面,计划模式必然导致经济上的低效率。计划的控制代替了个人的自由选择,必将降低人们对于自由的期望从而最终导致自由的毁灭。在政治方面,计划经济必然引起政治上的极权。计划与民主、法治是对立的,计划的结果意味着权力是无止境的,谁拥有了权力,谁就能控制一切。在思想方面,“思想的国有化”必然导致“真理的末日”。在计划经济下,由于工业的国有化与思想的国有化是并驾齐驱的,因而对真理的客观探求是不被许可的,而为官方意见辩护就成为各门科学,凡是对政府的怀疑与批评都将被压制和禁止,最终导致“真理的末日”。[10]
(三)在思想文化方面,大肆兜售西方思想自由化观和普世价值观
新自由主义作为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为了控制本国民众和其他国家人民的价值取向,他们利用信息垄断优势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肆兜售思想自由化观,妄图以西方“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基本出发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来消除不同主权国家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和民族特色,以期造成发展中国家放弃对本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认同,达到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霸权地位。同时,新自由主义还通过文化的普世性极力鼓吹以普世价值为核心的价值观。所谓“普世价值”,就是指“在理论上它从抽象的人和人性出发,提倡尊重一切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宣扬普遍的自由和平等;但在实践上,它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追求的则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权利,维护的也只是私有者的尊严和价值”。 由此可见,“普世价值”作为服务于私有制经济关系的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在东欧剧变后,新自由主义者趁机大肆渲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失败论,极力鼓吹“价值普世原则”和“普世文明”,认为人类历史即将进入最完美的、资本主义大一统的“后历史时期”。这充分折射出“美国文化中心决定论,认为全世界只有在完全美国化后,也就是世界上的文明单一化之后,世界秩序的重建、世界政府的有效治理、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才有可能”[12]的霸权心路。
(四)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极力鼓吹全球美国化
新自由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进行全球扩张的产物,它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这种“全球化过程……只是新自由主义的国际面孔:一个世界范围的发展战略和社会规则,它们能让一项帝国主义计划得到扩展,该计划由美国的统治阶级与各地居支配地位的资本家联盟之同盟所主导”[13],其实质就是要在全球实现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化。这是国际垄断资本企图统一全球的制度安排。自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大肆鼓吹的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般意义的经济全球化,而是以体现新自由主义原则的“华盛顿共识”来实行的全球化。“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国际商报已经把那些经济组织看成是‘新帝国主义时期’的‘事实世界政府’的核心。”[14]可见,“‘华盛顿共识’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全球化,而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一体化’,即美国化”。[15]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新自由主义思潮,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而日益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对我国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社会主义理想的确立等众多方面造成了消极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恶意诬蔑社会主义的行为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确立
新自由主义是现代资产阶级右翼的意识形态,从它20 世纪20 年代产生那一刻起就把社会主义视为资本主义的主要威胁。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米塞斯在1920 年就断言,“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有合理的经济计算,不可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16]“‘社会主义’这个术语乃是一些论者刻意杜撰出来用以反对个人主义观点的。”[17]这充分说明,新自由主义一产生就把反对的矛头直指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与纳粹、法西斯主义一样,都是极权主义的代表与化身,“社会主义意味着奴役”[18]。与反对社会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大肆宣扬私有制的优越性,认为只有实行私有制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公正与平等。哈耶克强调道:“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才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19]此外,新自由主义者还借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机会大力渲染“社会主义失败论”、“社会主义过时论”,并趁势将新自由主义的思想和观念频繁地输送给国内大学生,致使一些不了解其真正内涵的部分大学生误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确实不如资本主义制度,甚至误认为“人们实际上正在从一个自由的个人组织的社会迅速步向一个具有十足集体主义特征的社会”[20],从而动摇了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的确立。
(二)新自由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谬论弱化了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
为从根本上彻底推翻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新自由主义者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持久批判和攻击。东欧剧变后,新自由主义者窃以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已全面崩溃,他们一面大肆鼓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终结,一面过分夸大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已深入人心,企图用“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唱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曾对社会主义进行了错误攻击,“专制主义试图完全摧毁文明社会,寻求对其公民的生活实行完全的控制……专制主义国家希望通过控制新闻媒体、教育和政治宣传来改变人的信仰和价值结构”[21]。新制度经济学派的香港经济学者张五常也极力攻击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说:“‘马克思为祸最深’,‘马克思由头错到尾’……‘在中国,马克思的理论是奄奄一息了’”[22],“世界上,马克思最蠢……在中国,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成为过去”。[23]对此种种错误言论,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只看到新自由主义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短暂繁荣,却没有看到它给社会带来的极度不平等。这种情形极易遮蔽部分大学生正确理解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仍无法完全显现马克思主义优越性的暂时性,进而会使他们误认为自由主义优于马克思主义,从而弱化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
(三)新自由主义的个人自由至上观影响了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
新自由主义者推崇“个人的自由高于一切”,信奉个人自由主义是自由市场制度存在的基础。哈耶克据此认为:“一个社会是由单个自由人构成的,社会财富的增进源于自由人的活动,只有一个人能够自由地选择实现其目的的手段,才能保证社会的发明和创造。因此,个人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国家或他人不应该去干预。”[24]而“对自由的限制,必然成为任何一个社会主义组织的特征”[25],“集体主义的作用几乎完全是破坏性的,这一点是必然的,也是不可否认的”。[26]由此可见,新自由主义一面极力强调个人主义,另一面又极力贬低、否定集体主义。他们认为个人存在先于且高于社会存在,个人价值高于社会和集体价值,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和集体利益。这样,“新自由主义剔除了人的社会性,把人视为原子式的单个的人。‘他们生而分立,死而分立’。正是从这一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出发,新自由主义者把个人与社群、社会孤立甚至对立起来,全盘否定集体主义价值观”。[27]他们认为,“集体主义是对‘个人的压制’、是对‘个性的束缚’,是‘专权和独裁’,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不相容。新自由主义的这些思想使得大学生中的个人本位、极端个人主义取向更加明显。反映在思想上,部分大学生把追求个人利益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28]这部分大学生往往在生活中奉行极端个人主义、唯我主义的人生哲学,过分强调自我价值,忽视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只是一味地追问集体、国家和社会给了自己什么,而从不反思自己为集体、国家和社会应该做些什么。这不仅完全割裂了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且还必然会引起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坍塌,不利于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
(四)新自由主义的完全私有化理论消解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正确认知
新自由主义强调在市场中全面实行私有化,主张让市场发挥自己的调节作用,反对公有制和国家干预。近些年来,张五常用科斯定理的产权清晰论反对公有制已在国内形成了一定市场。他认为:“科斯定理其实就是一句话:产权清晰‘是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而产权清晰就是‘私有产权’。根据科斯定理,产权界定不清是产生‘外部性’和‘搭便车’的主要根源,所以产权不清会导致一个国家陷入‘贫困陷阱’,而这样的国家永远不会达到高收入的稳定状态。一个国家要想做到产权清晰,必须实行私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将公有产权变为私有产权。”[29]“科斯的产权清晰论‘使举世开始明白私有产权的重要,间接或直接地使共产奄奄一息’……‘中国大陆的共产经验一败涂地’,‘共产制度迟早会瓦解’,‘中国会逐渐改变成为一个类似私产制的体制’”[30]。显然,新自由主义对公有制的歪曲、污蔑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渗透性,它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严重冲突的。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重要创新和具体运用。当然,新自由主义不遗余力地鼓吹完全私有化理论已干扰了部分大学生对公有制的正确认知,特别是随着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尤其是私有制经济比重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提高,部分大学生对公有制产生了许多困惑:我国究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国有经济还能否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这种基本经济制度能否真正消灭两极分化并实现共同富裕?
(五)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的虚假性使部分大学生误认为其就是当下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自由主义加快了以“普世价值”为主导的西方价值观的输出速度。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抛出了“文明冲突论”,强调了“普世文明”,即“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31]与此相应,他还提出了标识普世文明的“达沃斯文化”及西方文明取得胜利的表现,即“每年大约有一千名商人、银行家、政府官员、知识分子和记者从几十个国家聚集到瑞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几乎所有这些人都有物理学、社会学、商学或法学的学位……他们一般具有对个人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的共同信念,这些也是西方文明中的人所共有的……通俗文化和消费品在世界上的流行,代表了西方文明的胜利”。[32]亨廷顿在此说明了冷战后国际冲突的根源主要来自各民族国家之间的不同文明或文化间的差异性。他还特别把中国的儒家文明视为对西方文明的一种威胁。美国另一位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论”,则大肆鼓吹和宣扬美国新自由主义模式已成为冷战之后“人类普世价值和最终统治形式”。这种被华丽外衣包裹下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打着宣扬全人类共同追求且为全人类普遍适用的“普世价值”旗帜,极易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中,部分大学生因缺乏一定的政治辨别力而很难以对其做出理性判断与科学选择。
三、应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
目前,面对大学生因缺少必要的政治鉴别力而无法准确甄别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意图和目的现状,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阶级分析法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实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社会思潮,全面消解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性地认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实质
新自由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特殊机制的资本主义,是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思想斗争的武器。“在不干预的理论托词下,新自由主义对社会生活的每一方面进行了广泛而带有进攻性的干预。它强加一种特定形式的社会经济秩序……还有各国穷人的从属地位与对美国利益的普遍服从。”[33]结果,“新自由主义并未促进迅速增长……从国内来看,‘市场关系’的扩张侵犯了人们享有食物、水、教育、工作、土地、住房、医疗、交通与公共福利设施以及两性关系的权利……新自由主义关于提高穷国的生活水准之允诺并没有完成……新自由主义妨碍了那些最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减轻贫困的政策的实施”。[34]总而言之,“新自由主义是一个少数人掌权、弄权和破坏环境的全球性制度。这个制度孕育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变化,并为自己的永久地位和摧毁反对复制自己的抵抗力量创造了物质基础”。[35]可见,新自由主义实质“是一个促进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的霸权体系”[36]。大学生之所以容易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侵蚀,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以理性的态度去正确分析、认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实质和危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通过“两课”教学使学生深刻体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新自由主义理论的荒谬性,以及在中国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是非辨别力和自我分析力,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意图而不被其假象所迷惑。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深刻揭露新自由主义宣扬的“非政治化”谎言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新自由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其最有力的推动者就是跨国公司。新自由主义者因而散布说,伴随着全球化,民族国家和国家主权正趋于消亡,经济交往已由国家之间转移到跨国公司之间进行,这是一个非政治化的过程。事实上,“非政治化过程比突出政治要快得多……美国主导下的非政治化实际也是一种政治化,是美国征服其他文化的霸权政治”。[37]美国充分利用自身强势经济的样板作用,“借助发展中国家物质生活不发达的那一面反衬美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吸引发展中国家的广大民众把关心的中心全部转移到享受现代化生活上面。等到社会注意力的中心出现转移之后,美国便开始兜售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民主是富裕的源泉等美国信条”。[38]整个“非政治化”过程,其“核心是摧毁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整合支柱,使国家丧失组织社会的能力……实现肢解发展中国家则是所谓‘全盘西化’锁定的最终目标”。[39]显然,新自由主义是一种侵略性的制度,“新自由主义的关键不是制作一个更加适应现实世界的模式,而是让现实世界更加适合它的模式。这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幻想,而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政治方案。新自由主义已经登临全球思想、政治和经济力量之巅,所有这些力量都可被动员起来去实现让全世界的人都服从资本的判断和道德的新自由主义计划”。[40]美国就是用这种所谓的“非政治化”谎言来包装其价值观,以达到实现改造其他非西方化国家的价值观。因此,面对新自由主义“非政治化”对大学生的侵蚀,我们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筑起一道有效抵制新自由主义入侵的思想大坝,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统治地位。
(三)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
新自由主义主张实行全面私有化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反对公有制。我国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公有制经济是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经济根基,要想始终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一元指导地位,就必须大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淡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倾向可以说是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的最好映射。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继续消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必然使民族性、国家性、社会主义性在思想领域中的地位衰微,民族认同遭遇困难,最终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信仰以及发展合力”[41],而“一种先进的意识形态必然需要发达的生产力和雄厚的经济技术力量来支撑,缺乏经济基础的支撑,意识形态的简单说教必然是苍白无力的”。[42]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阵地的侵占,就必须大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确保公有制经济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占据优势地位,这样才能不断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此外,还应尽量克服市场经济中的消极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再教育,使其深刻认识到既要通过不断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来夯实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又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来增强抗衡新自由主义的物质力量。
(四)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引领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
要有效消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还必须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统领社会意识活动。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4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它“蕴含着人们对世界、社会、人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是人们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44],它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当下,国际敌对势力正通过各种社会思潮渗透到我国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特别是“美国凭借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输出好莱坞的电影文化及美国价值观”[45]的新自由主义战略,已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在马克思主义思潮与新自由主义为主体的西方思潮之间的交锋交融中,要加强对大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使其冲破重重思想迷雾,廓清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模糊或错误认识,进一步凸显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为此,我们首先要结合“两课”教学,利用好新闻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到每位大学生的头脑中,巩固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其次,要善于利用网络传递信息的有效性和快捷性,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的每一细节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最后,在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本土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鼓励创造既能体现核心价值观要求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文化作品,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广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并有力回击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肆意诋毁。总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我们要牢记这样一句警示语,“凡是没有文化立足点的民族,最后都只能消失在强势经济体内”。[46]
(五)着力解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铲除新自由主义思潮生存的土壤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47]当下,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而出现了诸如教育不公平、就业难、收入分配不公等大学生群体所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学生便会对政府产生不满,对权威产生怀疑,部分大学生则会因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够高,极易认同新自由主义思潮鼓吹的歪理邪说。例如,张五常把我国农业改革的巨大成功,归结为是搞私有化的结果。他说:“在中国,责任制无疑在农业中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维持国家的土地所有权而保持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同时在事实上推行土地的私人使用,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48]中共十八大之后,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原来的骗术已失去效用,于是采用了新骗术,他们借助“‘分配改革’的旗号,提出将国有资产30%—50%划拨为社保基金,并大赞‘以国企红利充实社保基金是个好主意’,说‘要下决心破除特权既得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阻碍’,‘把少数人和少数企业占用社会资源从垄断部门的行政垄断下解放出来’”[49],这一极具迷惑性的谬论实质是要消灭我国的公有制经济。为了从根本上铲除新自由主义思潮在国内生存的现实土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敢于就社会热点问题与大学生进行“思想碰撞”,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学理和社会根源两个层面来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彻底解决大学生对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所产生的困惑。
[1][10][20][24]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9、53—54、54、52.
[2][7][9][18][19][26]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2、105、31、20、101、201.
[3][6][15][16][22][29][30][37][38][39][45][46][48]何秉孟.新自由主义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7、88、13、311、317、378、317、144、145、138、376、144、336.
[4][5][25]詹姆斯·布坎南.财产与自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0、49、51.
[8][12][23][41][42]张才国.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7:68、91—92、130、131、31.
[11]包毅.“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陷阱及其批判[J].攀登,2009(3):61—66.
[13][33][34][35][36][40]阿尔弗雷多·萨德—费洛,黛博拉·约翰斯顿.新自由主义:批判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6、6、7、6、75.
[14]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4.
[17][20]F.A.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9、6.
[21]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8.
[27]冉文伟.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其原因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7):38—42.
[28]廖海花.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09—212.
[31][3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43、44—45.
[43][4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34.
[44]本报评论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二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大连日报,2014—05—30(A01).
[49]杨承训.新自由主义的中国新变术[J].人民论坛,2013(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