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红色文化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与传播策略※
2015-03-29李尚旗郭文亮
○ 李尚旗 郭文亮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它不仅仅包括革命遗址等物质文化,还包括对这段革命历史进行讴歌的精神文化。红色文化根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荣岁月,它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顽强、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的生动体现,即使在和平时期的今天,也是激励人心、凝聚共识、增强认同的力量源泉。绚丽多姿、荡气回肠的红色文化不仅激励当代中国人民奋发向上,也必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发挥更大的精神鼓舞作用。红色文化的产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激励我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基于此,网络时代,研究红色文化如何应对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发挥其独特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研究其传播策略就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红色文化的传播特点与挑战
网络环境下,红色文化的传播具有其独特性。其传播的挑战不仅来自于现实社会,也来自于虚拟社会。
(一)网络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的特点
我国现有的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民规模近7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多,且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网络代替传统传媒在红色文化的传播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在传播红色文化时具有更多优势。
一是便捷性。无论是红色旅游资源的推广还是红色文化作品的营销,以往需要相对较高的成本投入,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红色文化的传播成本要小得多,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范围更广,而且只要有网络终端设备,每个网民都可能是潜在的受众。
二是形象性。在网络环境中,声像、图片还有各种视频资料汇集其中,红色文化以更多的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给受众带来视觉、听觉上的立体的冲击,更加有吸引力。如大量红色文化网站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照片和视频资料,给受众以更加直观的、更加真实的网上教育。
三是丰富性。网络环境下,社会各阶层、各种知识背景的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红色文化的见解,突破传统红色文化传播的场域限制,各种观点汇集其中,红色文化的内容也不断丰富。
(二)网络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的挑战
首先,内涵界定不清。红色文化一词虽然在当下的各种媒介中可以经常被见到,但是红色文化的具体内涵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近几年来,国内红色文化的研究者越来越多,但主要是关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这两方面,对红色文化的基础研究如其内涵界定,却鲜有深入研究。有的人认为红色文化所阐释的对象只能是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丰功伟绩,有的则认为可以延伸到建国后乃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至其时间跨度至今缺乏统一的界定。
其次,受党的公信力影响。红色文化的诞生和歌颂对象与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在一起,红色文化的产生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作出政治承诺并不断实现政治承诺从而获得人民群众政治信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公信力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公信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自觉接受。如果执政党的公信力受挫,那么人民群众对于讴歌执政党光辉业绩的红色文化自然会有质疑和排斥。但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执政公信力受到各种因素的挑战,如一些党员干部的贪污腐败对整个执政党形象造成一定破坏,执政党政治许诺有待进一步实现,执政党群众路线践行效果需进一步提高。
再次,内容缺乏吸引力。网络环境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它是现实世界的延伸,所以网络环境下红色文化的影响不能不受到现实生活中民众对红色文化的接受和认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红色文化自身是带有政治历史色彩的文化,其娱乐性相对较弱,而现在的年轻一代信奉娱乐至上,受红色文化教育熏陶较少,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不是很高,对“红色”一词的概念判断和理解也会受到极左年代“红色”词汇的影响,所以对他们来说这种文化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的形式缺乏创新,主流方式仍是红色电影、红色歌曲、红色人物典故,不能与时俱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同时红色文化在网络环境下要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和挑战,这些文化也挤占了红色文化的阵地和受众。网络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能否继续打造出能够影响全国、吸引受众的优秀作品,是当前红色文化传播有效性、持久性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红色文化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政治文化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现象,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维护政治系统的稳定性。这就要求政治社会中的人们能够习得该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文化,包括形成对政治系统的基本认同和忠诚、熟悉政治系统中被广泛认可的行为方式等。这就把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联系在一起了”[1](P78)。如果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是统治阶级利用各种渠道来训练社会成员接受现有的政治规范、接受现实政治制度、支持政治统治的过程。从体系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也是社会不断调整政治文化达到社会的整体适应性的过程,以此形成统一的政治共同体。由此可见,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是两个紧密相联系的概念,政治文化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判断,因而它对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无处不在。红色文化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政治文化,网络环境下它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对广大的社会成员具有强大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一)坚持党的领导
红色文化的内容指向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它的内容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来源问题,影响和制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体系的建立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其建立必然有思想理论及文化上的依据,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分析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一方面,红色文化可以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其价值维度到体系运行维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另一方面,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心理支持,使广大网民在网络环境下也能对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形成心理相容。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过程。通过红色文化,广大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通过红色文化,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无数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红色文化的传播会让更多的人对中国共产党产生强烈的政治认同感,这种认同将会转变成为一种稳定的政治支持,这必然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
(二)坚定政治信念
红色文化范畴中包含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治信念的内容,同时又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治信念的塑造。政治信念因为已经将统治阶级的政治理念内化成为稳定的政治认同,所以是一个国家政治凝聚力的重要指标,是关系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标志。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崇高革命理想和信念的体现,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巨大精神动力。网络环境下,红色文化的传播在坚定人民的社会主义政治信念方面能够起到重大作用。一是弘扬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红色文化的传播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升华,社会各阶层民众可以通过网络更便捷地汲取这一丰富的精神食粮,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感受他们的丰功伟业,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二是巩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融合,表现为有吸纳、有排斥、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充分发掘和利用网络红色文化,可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资源,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三)指导政治行为
不管政治文化对政治系统的建立、政治稳定和变迁的影响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的,它都转化为系统成员的政治行为,就是说,政治文化首先必须影响人的政治行为[2](P124)。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政治文化教育,能够使人们对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下的各种非理性政治行为作出思考和判断,影响社会成员对共同政治规范和政治体系的态度,还决定着社会成员的政治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因而对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网络环境下,红色文化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功能也体现在对社会成员的政治文化教育和政治行为的指导方面。红色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社会成员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通过各种革命事迹对社会各阶层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网络环境下,红色文化的传播在培养和造就社会成员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并使社会成员规范自身政治行为与政治体系的要求一致方面,必将起到重要的政治社会化作用。
(四)维护政治稳定
葛兰西说,社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水泥”[3](P218)。政治文化这一“水泥”把一个政治共同体中社会成员凝聚在一起了。阿尔蒙德说得更清楚:如果某一社会中的公民都愿意遵守当权者制定和实施的法规,而且还不仅仅是因为若不遵守就会受到惩处,而是因为他们确信是应该的,那么,这个政治权威就是合法的[4](P35-36)。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现有的政治体系提供合法性支持,从而实现政治稳定。网络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能够使受众对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与政治状态保持理解和赞同,这就是红色文化所产生的政治认同作用,政治认同是政治合法化的前提,对政治稳定的作用至关重要。网络红色文化既能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所创立的丰功伟绩,也可以影响更多的人认识维护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必要性,从而构成整个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稳定的基础。
三、网络环境下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
与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对文化传播的绝对掌控环境不同,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面临各种亚政治文化的挑战,传播的主导者与受众之间不再是单向的传递过程,互动性增强。在新的环境下,要提高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效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科学界定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的传播由来已久,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重视通过文化的形式来传播政党文化和政治价值诉求,建国后各种红色文化歌曲和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中去。到新世纪,红色旅游文化开始在我国兴盛起来,学术界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也开始重视起来,并且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至今,对于红色文化的内涵,我们仍然难以取得一致的看法。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弘扬红色文化,我们需要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研究更加深入。
一是对红色文化的外延进行深入研究。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体现了中华英雄儿女忠诚祖国、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它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红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一般包括战争遗址、革命旧址、先辈足迹、纪念馆等实物;红色文化中的制度文化指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文献作品;红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一系列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二是对红色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厘清。红色文化反映的年代包含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反映的是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正确的文化,诸如红卫兵这样的符号绝不能代表红色文化,它也不应该是红色文化的内容。红色文化的内容虽然离不开革命,但它却不是血腥的,而是代表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形成的那种开拓进取的大无畏精神和情怀,毁家纾难的奉献精神。它的产生无疑会激励更多的后来人对国家的热爱,激发受众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
网络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红色文化的内容不能仅仅是以中老年为传播对象,如果我们不能够与时俱进,打造被各个年龄阶段都能接受的红色文化内容和形式,那么红色文化的传播就会出现断代的情况,其传承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由于不同社会成员的认知能力、心理结构和社会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决定社会成员接受政治知识、政治文化的能力具有明显的不同[5](P277)。每个年龄阶段的社会人群都会有其特殊的文化接受方式。网络环境下,如果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没有吸引力,在多元文化和娱乐至上的当今社会,它必然会被淹没于浩瀚的文化海洋之中。如何才能打造各个年龄阶段都能接受的红色文化?
一是红色文化传播的形式要多样化。电影《建国大业》、《风声》、《集结号》等都取得非常好的口碑和票房,这再一次证明:广大受众对红色文化所讴歌的内容和对象不存在排斥,而关乎质量与形式。红色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优秀的作品作为载体。当年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和故事主要是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被国人熟知。网络环境下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红色文化的载体形式也应该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网络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需要与时俱进,要在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根据当下社会人群的接受特点来创造出更多的能够吸引人、打动人、鼓舞人的红色文化作品。红色文化的传播虽然不能看经济价值,但是在市场条件下,其经济效益与受众的范围往往成正比关系,如果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狭窄,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那么红色文化的市场价值自然也不高。显然,红色文化能否创造出良好的市场价值,与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紧密相关。网络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需要突破传统的电影、书籍形式,更多注重其网络传播形式的创新,如通过各种“红段子”、“红围脖”、“红色网游”等形式,来扩大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是政府要加大对红色文化传播的支持。计划经济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曾经是如此的兴盛,如曾经的红色经典电影和书籍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影响了无数中国人。但计划经济时代这些作品官方是唯一的投资方,政府主导社会各种文化的传播,红色文化的传播在没有其他文化的竞争和排斥下独占鳌头,发展迅速。市场经济条件下,红色文化的兴盛不再是中央一盘棋的统筹,其发展需要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支持。在市场经济时代,文化发展多元化的情况下,红色文化的市场经济价值会被冲击,因此政府部门在发展红色文化的时候,不能仅仅盯住其市场价值和政绩功能,而需要从中央到地方有一整套鼓励配套措施来加大对红色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更加关注其政治社会化功能和对国民的教育价值。具体到红色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方面,不能仅仅重视红色旅游这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产业,也要加大对歌曲、影视、书籍等形式的红色文化产业的资助力度,并且确定相关主管部门的职责。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创造出更优秀的红色文化艺术作品和其他形式的载体,赋予红色文化以更多的时代气息,让红色文化在鼓舞人心、凝聚精神、提供正能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三)构建红色文化的网上平台
红色文化的传播也离不开优秀的网络平台建设。如何打造出良好的网络传播平台,关系到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和质量。网络作为当下最便捷的传播媒介,已经衍生出众多的传播平台,如博客、微信、微博等等,这些网络平台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网络平台,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
一是扩大红色文化网站的资金来源。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有一些红色文化传播的网站平台,但是其影响力都不是很大,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能起到的作用有限。主要的原因是这些网站的推广力度不大,一些红色文化网站的经费来源有限,非商业的运作很难带来利润,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势必会影响网站的运作效果。要构建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平台,政府需采取经费补贴的方式来加大红色文化网站的支持力度,并通过配套政策来吸引社会各界资本的注入,打造出红色文化传播的有影响力的品牌网站。
二是增强红色文化网站的吸引力。网络环境下,红色文化的传播需要增强红色文化网站的吸引力。网站传播内容需要根据民众关注的红色文化热点问题来进行相关的调整。其中,红色文化的内容不仅仅限于红色经典影片的介绍,红色人物的光辉事迹和史诗叙事,也不仅仅限于生硬的价值灌输。要增强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共党史事件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让更多的人愿意接触红色文化作品,然后通过这些作品对受众进行润物细无声的价值渗透,并且这些作品要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如有的红色文化作品后来被证明是子虚乌有的,里面很多内容都经不起推敲,它起到的负面作用非常之大,红色文化作品的公信力大幅下降,也最终影响了其传播的效果。网络环境下红色文化的传播需要不断挖掘网下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网上红色文化的内容,增强红色文化网站对民众的吸引力。
[1]任剑涛.政治学:基本理论与中国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高洪涛.政治文化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3][希腊]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叶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5]李会欣,陈静.政治学[M].北京: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