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

2015-03-29陈珏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贫困生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

陈 珏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402)

摘要:主观幸福感是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心理指标。有研究表明,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幸福感明显低于非贫困生。因此,高校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帮助贫困生摆脱经济困境,还要在工作中帮助他们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贫困生主观层面上的幸福。基于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如何培养高职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主观幸福感;高职;贫困生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5.036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8-10

作者简介:陈珏(1987—),女,浙江宁波人,硕士研究生,助教。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积极心理学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与意义

2000年,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一词在一篇名为《积极心理学导论》的文章中被正式提出[1],倡导者即为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和契克森米哈(Csikszentmihalyi)。他们认为,当代的心理学应该要着力去关注研究人的潜力和美德等积极的品质,而非一直强调研究消极的心理。这一理论在当时的西方心理学界引起了大家不小的关注。

20世纪60年代,塞里格曼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类会对周围环境的“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继而产生抑郁[2]。不仅如此,人的乐观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如果人能习得保持乐观的态度,就可以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塞里格曼倡导人类要以积极的视角去研究心理学,从而帮助人们更加快乐、健康地享受生活。

这时,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它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3]。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质量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仍不够成熟,尤其是高校中的一群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是成为社会的焦点。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主观幸福感等明显低于非贫困生,如何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采取相应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使这一特殊群体能与家庭、学校、社会和谐相处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2.1遗传

有研究发现,1岁左右婴儿的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4]。特勒根(Tellegen)等人的双生子研究中同样发现,与在同一个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相比,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的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更为接近[5]。可见,主观幸福感与遗传有着一定联系。

2.2环境

虽然遗传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但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尤其是对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

(1)家庭。家庭是成长的摇篮,家庭各方面的因素,如成长背景、家庭氛围、经济收入水平、发生的重大生活事件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大多数的贫困生是来自偏远的农村地区,家庭收入相对较低;部分学生又可能遇到重大事件导致生活突变,使得身心受到伤害,容易生活在自卑、自闭的消极情绪中;再加上有些学生或许来自单亲家庭,甚至是孤儿,失去家庭的温暖,缺少亲人的关爱,容易使他们长期处于巨大的压力中,引发较强的自卑、敏感、焦虑等负面情感,主观幸福感极低。

(2)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有研究者认为贫困生的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与其主观幸福感有高度的正相关,人际关系、社会支持较好的贫困生,其主观幸福感较高[6],反之则较低。而贫困生由于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境,也时常拒绝身边老师和同学善意的帮助,认为别人是在可怜自己,施舍自己,因此不愿积极主动与他人交往;还有的贫困生由于需要经常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奔波,缺乏经济实力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使其在人际关系上只会恶性循环,最终趋于封闭。由于长期得不到亲密的人际交往与社会支持,使得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令人担忧。

2.3人格

人格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稳定因素[7]。高职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压力,往往存在人格问题,容易产生自卑、悲观的心理。此外,他们内向敏感,往往会因为同学的一句玩笑话而错误地认为是在嘲笑自己,形成认知偏差;他们还会时常抱怨命运,疏远同学,甚至因为其较高的自尊而拒绝接受老师、同学的帮助,从而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不仅使自己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还影响了学业、就业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主观幸福感的缺失。

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

尽管各方组织尤其是政府和学校已经采取了多种资助方式,如奖、助、贷、减、免等来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但却往往忽视他们心理上的需求,特别是其主观幸福感以及衍生出的各种心理问题。

塞里格曼认为,人的乐观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因此,要彻底地帮助这群特殊人群,除了在经济上给予援助外,更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崇尚塞里格曼教授的鼓励研究人的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主张,通过不断进行乐观学习,切实提高他们对生活满意情况,鼓励增加积极情感,摆脱自己长期的消极情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从而提高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改善心理健康水平。而这需要整个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贫困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去实现。

人的乐观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如果人能习得保持乐观的态度,就可以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塞里格曼倡导人类要从积极的视角去研究心理学,从而帮助人们更加快乐、健康地享受生活。

3.1充分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导致了校园文化的亚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强调树立积极的价值观,鼓励贫困生放下负担,微笑挺胸,勇敢走出自己的小圈子,掌握有效的交往技巧和积极的倾诉方式,主动与人交往从而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学校还可以通过多种社团,将贫困生组织起来互相扶持,在充满爱的环境下幸福成长。

3.2开展幸福教育,健全积极人格

学校应定期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辅导,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贫困生的心理发展给予具体有效的指导。如积极心理学的团体辅导、学会乐观的主题班会课、主观幸福感自我提升系列讲座等,帮助贫困生摆脱自卑与自闭,健全他们积极的人格,树立乐观开朗的态度,从而提升自己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3.3提倡感恩教育,发掘积极品质

积极推进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通过开展活动,让贫困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与爱心关怀活动,去帮助其他更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在这一助人事业中,贫困生通过自己伸手去帮助其他比自己更需要帮助的人,挖掘出自己身上的潜力和美德,从而获得自我实现与价值体现,进一步提升主观幸福感。

3.4树立典型楷模,后天励志学习

通过树立优秀贫困生榜样、评选优秀励志典型人物等方法,引导和鼓励贫困生向楷模学习,并将这一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从而巩固主观幸福感的培养。

与此同时,在经济资助方面,学校可以在现有的资助政策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增加更多人性化和多元化的资助方式,完善学校的资助体系。而在心理健康工作方面,高校迫切需要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遵循贫困生心理活动的发展规律,建立更为详细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对贫困生定期进行有效的心理排查及个别访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重点归类分析,从根源上找到他们心理问题的原因。一旦发现有心理危机的贫困生要做到及时疏导,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做好贫困生经济与心理解困的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管理工作者不仅在经济方面对贫困生要给予必要的帮助,更要注重心灵的灌溉。在塞里格曼倡导的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通过设置一系列活动激发他们自身心理潜能,培养他们完善自己健康的人格、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学会珍惜自己的人生,学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并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促进心理自我和谐[8]。高职贫困生的解困工作,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这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教育质量,同时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我们只有努力将经济解困和精神解困相结合,才能切实解决贫困生的问题,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栋梁,促进整个社会和谐、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Seligman, E. P. &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

[2]Seligman, E. P.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Positive Therapy. In C.R. Snyder, and Shane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M].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3]张玲.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Diener E. Subjective well Being and Personality. In: HersenM,VanHetaled. Advanced Personality. The P1en um Series in Soeial/Clinical Psychology[M].NewYork: Plent um Press,1998.

[5]Tellegen A, Lykken DT, Bouchand TJ, et al. Personality similarity in twin eared apart and togethe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

[6]刘佳.论思政教育视域下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缺失与提升[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7]黄蓝,朱倩听.近年来西方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0):2—3.

[8]蒋常香.高职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状况研究[J].百家论苑,2011,(21):41—43.

责任编辑:富春凯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贫困生
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研究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