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特温尼克的西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观初探
2015-03-29李华
李华
(嘉兴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米哈伊尔·莫伊谢维奇·博特温尼克(1911-1995)是前苏联共产党员、著名男子国际象棋大师。一生5次荣获世界象棋冠军称号。在国际象棋界,M.博特温尼克的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声名远播。可是,他对世界共产主义发展道路的思考,长期以来却被湮没不彰。本文拟利用前苏联第一手历史档案资料,就国内学术界长期无人问津的M.博特温尼克的西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观作一初步探讨,以期让世人了解这位已故国际象棋大师鲜为人知、“不务正业”的另一面。
M.博特温尼克对于世界共产主义发展道路问题的思考,比较集中地反映在1954年他撰写的题为《如果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革命在西方是否可能?》一文(又称“意见书”)中。[1](P125-132)当年5月29日,他将此“意见书”寄给了时任苏共中央书记的彼得·尼古拉耶维奇·波斯佩洛夫。同时,还附了一封简短的信函。在信中,M.博特温尼克说自己“完全是一个不怎么样的政治家。”“自己的理论‘研究’”,是“不像样子的。”期待中央领导,“用最宽容的态度”看一看他写的那些文字。[1](P125)
众所周知,迄今为止,人类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每一次世界大战,都以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告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沙皇俄国爆发了1917年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朝鲜、中国、越南、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这些国家都是在战争的条件下,由共产党或者工人阶级政党利用战争造成的有利形势领导人民推翻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然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有鉴于此,M.博特温尼克相信:如果帝国主义一旦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这场战争必将以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西方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阵营的胜利而告终。世界大战和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紧密相连,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是“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2](P164)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原子弹已经被应用于军事,如果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话,核武器“足以能够使人类从这个星球上被消灭”。到那时,世界大战显然“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1](P126)
那么,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革命在西方能否发生呢?M.博特温尼克认为,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十分严肃的问题。”[1](P127)要回答这一问题,先搞清楚垄断资产阶级是采用什么途径来阻碍革命在西方发展的不无益处。众所周知,垄断资产阶级依靠垄断资本垄断生产和市场,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组织垄断组织(如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不仅从经济上残酷地压榨劳动人民,侵吞中小资本,而且从政治上攫取国家统治权,以维护他们的利益。在国际上,积极参与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斗争,进行资本输出,掠夺和控制落后国家与地区,参与争霸和瓜分世界,不断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在M.博特温尼克看来,西方国家垄断资本家们制定的反革命计划主要有以下三种。
首先,稳定后方社会基地。帝国主义将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掠夺的资源用于本国(宗主国),从而给自己保证一个稳定的后方社会基地。博特温尼克援引了1953年10月1日苏联《真理报》上公布的一些数字作为佐证。“杰涅拉尔·莫托尔斯”公司1952年在美国国内投资的利润是19%,而在国外投资的利润则达到94%;“斯坦达尔德·奥伊尔”托拉斯1952年从每一个美国工人身上取得3036美元的利润,而从每一个委内瑞拉的工人那儿取得了13950美元的利润。[1](P127)这就是帝国主义讨好、安抚本国人民的所谓“文明”计划。通过适当“让利”于本国人民,从而避免发生社会大革命。
其次,用军事联盟作威胁。垄断资本家为维护自己的帝国主义家园,防范社会主义革命的又一计划,是用军事基地(圈)来包围社会主义阵营。他们妄图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经济上封锁社会主义阵营。再用这些以及其他一些基地牢牢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还控制宗主国(例如法国和意大利)那些从革命的角度看不可靠的人们。为了所有这些目的建立的一些军事联盟,比如“大西洋同盟”、“太平洋同盟”、“统一的欧洲”,实质上都是超越民族国家的、对付人民革命的世界警察部队。
最后,进攻社会主义阵营。西方国家的垄断资本家们阻碍革命发展的更为庞大的计划则是:企图抓住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有利时机,进攻社会主义阵营,不惜代价摧毁这个阵营,从而确保帝国主义国家长期存在。[1](P127)不过,垄断资本家们要想如愿以偿实施上述大小计划,也并非易事。究其原因有二:第一,在摧毁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型计划方面,在西方资产阶级中“有很多的反对者”。因为,一般的核战争,哪怕是局部的与社会主义阵营的核战争终归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第二,在小型计划实施方面,也远不是那么顺利,因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重重,四分五裂,绝非铁板一块。[1](P128)尽管如此,西方国家的垄断资本家们,还是想方设法阻碍革命形势的发生与发展。
那么,在大战难以发生的背景下,西方各国人民采取什么途径可以走向社会主义革命?按照M.博特温尼克分析:“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宗主国)失去附属国和殖民地,垄断资本家将失去自己的经济实力,在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竞赛中,也就没有可能取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能保障本国人民多少还不错的生存条件(可能,甚至就在一次经济危机的时候),他们的社会基础将不牢靠,那时,革命就会去敲垄断资本家的堡垒——西方各国的门。”[1](P135)
博特温尼克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在西方要取得成功,就非要孤立垄断资本家不可,非要使他们脱离其宗主国的社会基础,必须要使小资产阶级和受小资产阶级影响的无产阶级摆脱垄断资本家的控制,这是最基本的道理。”[1](P128)当然,“要在宗主国里实现这一点是尤为困难的,但看来又应朝此(目标)努力。”[1](P128)怎样使小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摆脱垄断资本家?怎样能够让小资产阶级关注社会主义变革的前景呢?博特温尼克认为: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对无产阶级与大资产阶级之间的阶层感兴趣的话,那么,在一个落后的、农民阶级占人口多数甚至绝大多数的农业国,要解决无产阶级的同盟军问题,就必须用将土地分给农民的办法来解决;在西方国家(宗主国)里,则应该使占人口大多数的“中间阶层”,在物质利益上对社会主义革命产生兴趣,此外似乎别无他途。[1](P128)“中间阶层”包括:小商人、小企业家、农村地区的小土地所有者等小私有者。这是一个完全劳动或者部分依靠别人劳动生存的、占资产阶级总人数十分之九的群体。如果十分之九的资产阶级能被吸引到革命方面来,或者是使他们保持中立,那么,西方“帝国主义者的事情,显然,就将糟糕了!”[1](P129)问题是,“怎样在经济上使‘小私有者’对革命感兴趣呢?”因为“资产阶级的宣传机构每时每刻都在向他们(宗主国里生来就有自私本性的人们)反复说,革命是和所有私有者,其中包括小私有者的破产分不开的。”所以,宗主国的人民群众“只有在他们看到革命能够避免核战争灾难,而且在必要的条件下又满足了私有者的本性的情况下,才能被吸引到革命方面来。”[1](P136)为满足私有者的本性,博特温尼克建议:“西方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时,保障小私有者的非劳动收入。”他认为:“这些保障是必要的,这不仅是为了把那些小私有者和不完全的无产者吸引到革命方面来,使他们的物质利益得到保障,也是为了让那些侵染上私有制精神、受资产阶级宣传机构支配的工人和劳动人民看到革命的真实目的。”[1](P136-137)
博特温尼克不仅认为应该满足“小私有者”个人需要的那部分收入,将他们日常消费所用的那部分保障给他们,而且认为,随着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国家军事(费)支出的减少,国民收入应该增长。比如,军事支出每减少10%,就增加国民收入1%;人均国民收入每增长1倍,就增加“小私有者”收入5%。逐渐保证增加“小私有者”收入的数目是有好处的。“这样一来,这些中间阶层就会站到工人阶级这方面来,支持共产党,那么垄断资本家就会被孤立起来。”[1](P130)不仅如此,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革命方面的转变,还会“使无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情绪问题”,也就是说,“从无产阶级的落后方面转向革命方面的问题迎刃而解。”[1](P130)
在西方国家,不通过战争,社会主义革命是否可能实现?博特温尼克认为,这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并不难回答。前提是,应该排除垄断资产阶级在失去社会基础,其政权面临被彻底推翻的危机关头使用原子弹。一旦狗急跳墙的垄断资产阶级使用了毁灭地球的核武器,那么,社会主义革命在西方国家实现的条件也就不复存在了。
既要使无产阶级包括小资产阶级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又要使垄断资产阶级不孤注一掷地使用原子弹,博弈的双方就需要相互妥协。“如果不妥协,是没有出路的。……是否容许和帝国主义者这样臭名昭著的强盗妥协呢?”[1](P131)博特温尼克援引列宁1917年写作的《论妥协》一文中的观点认为,“很显然,妥协是容许的,问题是这种妥协结果是什么?如果妥协能够使人类避免核战争并且走向革命的胜利(不通过战争),那么,这种妥协不会遭到反对。”[1](P131)关键是,能不能将垄断资本家们“置于他们没有必要进行核战争的条件之中呢?”博特温尼克认为,完全有这种可能性。
为了不使资产阶级被社会主义革命吓倒,M.博特温尼克在“意见书”中也建议:“不应从资本家们手中夺出他们的全部‘天堂’,使他们的家庭失去甜蜜的生活,等等。如果现在垄断资本家将侵占的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用于自己的生活必需,那么,是否应该给他们保留其收入的一小部分(比方说,25%),使他们不再认为必须进行核战争呢?”[1](P131)M.博特温尼克的观点是,完全应该。他说:“让大资本所有者保留其收入的25%,为的是革命前夕他们在绝望中不至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进行核冒险。”在这种情况下,“垄断资本家会意识到拒绝战争的必要性。”[1](P137)
当然,垄断资本家们一个个都是十分精明的。“他们会把这种没边没沿的允诺看作是耍滑头或是一种宣传手段。”[1](P132)如何让他们相信革命以后的政府?M.博特温尼克觉得,英国共产党纲领中预先提出支付部分补偿费给“那些对人民政府奉公守法”的私有者的做法,“不无有趣”。所以,“如果给资本家们保障保留其收入的25%(换句话说,是用25戈比顶10卢布‘买’他们的行将垮台的产业),并将这些写入共产党的纲领的话,那么他们会接受这一务实的建议,并且在出现革命形势的情况下,垄断资本家看来是不会使用原子弹的了。”继而,“如果在西方国家革命后给小资产阶级保证保留其百分之百收入,而给大资产阶级保留其收入的一小部分的话,那么就能够在人民中孤立垄断资本家,使人类避免核战争的灾难,为社会主义革命在西方的尽快实现而创造条件。”[1](P132)
M.博特温尼克之所以一再强调给资本家们适当保留其收入,是“因为在当代对人类而言,供养(在某种过渡时期)不劳而食或半不劳而食阶层,即原来的私有者(如果这能阻止战争的话)要比通过核战争的浩劫和耻辱实现社会变革付出的代价要小。”[1](P137)从垄断资本家手中夺取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必须考虑到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M.博特温尼克写作《如果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革命在西方是否可能?》(“意见书”)一文,是建立在对斯大林关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论[4](P624-625)以及“新的世界大战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论[1](P122)强烈质疑基础上的。他认为,新的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将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人类不希望自己的毁灭,不希望核战争的发生,就像他们不希望挨饿、死于疾病等一样。”[1](P136)因此,应该寻求在不爆发世界核大战的条件下的西方社会主义革命。他建议,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在其纲领中要明确保证给小资产阶级乃至资产阶级保留一部分收入,以便挖掉垄断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从而创造西方国家革命的条件。
《如果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革命在西方是否可能?》(“意见书”)一文,是在斯大林去世以后苏共新领导人提出和平共处方针政策的特定背景下写作的。从文章的内容来看,并没有脱离斯大林理论的框架,肯定算不上什么“异端邪说”。可是,在当时只有苏联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才能够提出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的传统定规下,一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竟然隔行探讨起国际共产主义发展道路这样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难免被当局认为是“不务正业”。
于是,1954年6月19日,苏共中央书记彼得·尼古拉耶维奇·波斯佩洛夫把他收到的M.博特温尼克的信件、文章以及他就此问题给党中央的一份《波斯佩洛夫关于博特温尼克所犯错误给苏共中央的报告》转给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和中央书记苏斯洛夫。波斯佩洛夫在报告中批评M.博特温尼克说:“看来他对于自己看法的正确性与否不很确信,实质上他发展了自由派和平主义为了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与帝国主义‘妥协’的这一反马克思主义观点。”M.博特温尼克“并不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法则,即帝国主义者追求最高的利润和对全世界的统治,他表达了幼稚荒唐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他所提出的“意见”是“英国工党类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和恐惧资本主义包围的表现。”波斯佩洛夫提出:“应该让M.博特温尼克到苏共中央宣传部去,并向他说明他的‘意见书’的反马克思主义性质。如果他坚持自己的反党观点的话,那么我认为,他不能留在党内。”[1](P133)
从M.博特温尼克同年12月27日致波斯佩洛夫的第二封信件可知,波斯佩洛夫曾经亲自向M.博特温尼克转达过“中央的意见”,而且涉及的内容要比上述报告中提到的还多。M.博特温尼克在第二封信中虽然表示感谢对他“所犯错误进行耐心解释”[1](P134),但实际上继续为自己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辩护。针对波斯佩洛夫指责其观点是“英国工党类型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M.博特温尼克直截了当地回应说:“我对您这个意见感到惶惶不安。我是为了革命,为了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而(英国)工党党员则是为了改良;我是为了从垄断资本家手中夺取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而(英国)工党党员则是为垄断资本家保全住政权和资本,是的,我认为应当保障给他们,大体上说其利润的1/8,但是要知道这是在革命胜利之后,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情况!”“为什么我的建议就类似于(英国)工党原则呢?”[1](P137)求是说,M.博特温尼克的“反唇相讥”不无道理。
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苏联已经处于“解冻文学”思潮的大环境之下,[5]M.博特温尼克又顶着国际象棋大师、世界冠军的头衔,所以并没有受到当局严重的政治打压与迫害。事后,他还被安排到国家研究机构参与国际象棋人工智能的研究与设计工作便是一个明证。
应该承认,M.博特温尼克是一位勇于独立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家”。他在“意见书”中阐述的许多理论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西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
虽然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世界各国人民指明了通向光明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但是,由于20世纪初以前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指明核战争背景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即不经历核战争的灾难而实现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惟其如此,所以M.博特温尼克才向苏共中央提出了自己“不像样子”的“意见书”。他的观点十分明确:即如果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无产阶级革命在西方国家不仅“有可能”,而且“是必要”的,“因为人类没有别的摆脱资本主义的出路——否则人类无法生存。”但是,“如果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核战争紧密相连”,那么,人类为革命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1](P136)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在将垄断资产阶级置于他们没有必要发动核战争的情况下进行。
人所共知,由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出现了经济上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利害关系,所以,战后70年来既没有爆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以及第三次世界大战,也没有出现由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交战国国内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在西方各国,“大多数人吃得好,穿得好,受到良好的教育,生活条件有保障,这一切都使得社会主义革命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极其必要的,所以在那里或者是没有发生革命或者说革命没有取得胜利。”[1](P135)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得出“今后社会主义革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永远不可能发生”的结论。因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可避免性,“是由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阶级利益所决定的。”一旦他们“无法生存——吃不饱,穿不暖,日晒雨淋,无处安身,养不活孩子,疾病缠身,找不到工作,无法受教育,饱受战争之苦”的时候,社会主义“革命就发生了。”[1](P135)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不同行业和领域虽各有特点,但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相通,有共同的规律可循。M.博特温尼克这位前苏联国际象棋冠军,在世界共产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所发表的见解,压根儿没有让笔者觉得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门外汉”。恰恰相反,M.博特温尼克的“意见书”,闪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他对西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思考,可谓与时俱进,独树一帜,发人深省。他不仅提出了本该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提出的问题,而且试图找寻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不难看出,其许多立论言之有据,持之有故,不乏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启迪意义。这也是笔者写作本文的初衷与动力所在。
[1]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28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斯大林文集(1934-195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李华.赫鲁晓夫与苏联“解冻文学”思潮[J].南京社会科学,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