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全球金融危机来解读马克思“两个必然”论断

2015-03-29卢桂梅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危机资本主义

从全球金融危机来解读马克思“两个必然”论断

卢桂梅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541006)

摘要: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与马克思的“两个必然”论断有着内在统一的联系,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加剧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危机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印证了“两个必然”论断的正确性,显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坚定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资本主义;两个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收稿日期:2015-03-31

作者简介:卢桂梅(1991-),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A811.6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向前发展而波及全球,给世界各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受到的冲击比社会主义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国家在寻求处理危机的办法时开始重新思考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从资本主义的金融危机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论断,阐述两者的内在联系,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

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波及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2007年,由于美国住房信贷公司贷款给没有偿还能力的购房人,造成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2008年,作为美国住房信贷两大巨头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宣布破产,导致一些大银行和大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引起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致使实体经济受到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蔓延,波及欧洲,亚洲的主要金融中心,导致全球陷入金融危机的阴霾之中,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大,世界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经济发展止步向前,甚至出现经济衰退。部分的金融产业体系崩溃,在美国主要表现为“华尔街金融海啸”,欧洲国家出现债务危机,并持续恶化,日本主要银行的经营难以为继,世界经济出现低迷状态。

二、全球金融危机与“两个必然”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中分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斗争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1]413就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两个必然”原理。马克思的“两个必然”论断是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金融危机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绊脚石,金融危机的发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走向灭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金融危机证明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理论的正确性

造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金融危机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表现。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主义矛盾就伴随,金融危机只是资本主义矛盾的外化表现之一。

第一,金融危机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资本家从一开始就掌握了资本、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大部分的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仅靠出卖劳动力,资本家榨取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所在。金融危机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出现衰退,失业人口增加,银行倒闭,人们的购买能力下降,产品过剩。金融危机虽然冲击了大资本家所掌控的大企业、大银行,但是相对于处于普通的劳动者来说,资本家有抵御危机的能力,劳动者却在危机中束手无策,成为危机的牺牲品,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究其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所致。随着社会化的生产力日益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断加深,必然要求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最终解决资本的基本矛盾。[2]744-751

第二,金融危机从另一方面也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金融危机首先爆发在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于社会主义国家,美日欧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受到的冲击大于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不但经济没有陷入衰退,反而保持稳定增长,相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是受到的冲击程度来说,中国受到的冲击不大。此外,就采取缓解金融危机的措施来说,中国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结合国家宏观调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如实施以市场为主并结合政府干预的模式,进行局部的调整,使经济危机得以暂时缓解。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不大归根到底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求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从正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资本主义国家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措施从侧面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印证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的论断是正确的。

(二)金融危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灭亡的到来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走向衰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33,这表明资本主义的灭亡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首先,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化程度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尚在进步,资本主义还具备一定的生产力,资本主义暂时还不会在短时期内灭亡。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阻碍,但是还有还会有继续发展的动力。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处理金融危机的能力不断提升。2008年金融危机的来袭使得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的财政政策来稳定国家宏观经济。美国推出一揽子刺激经济发展的计划,以刺激经济发展的方式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低迷,同时加强金融监管意识,加强风险评估、管理和预警机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开展绿色经济发展建设,从注重虚拟的金融产品转向重视以高新科技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明确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吸取经济危机带来的教训,总结经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掀起新一次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还具有科技创造能力,在新科技革命带动下使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两个必然”论断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未来发展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能够很好地应对和处理,在世界经济低迷期率先恢复,归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但是由于我国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随着社会的发展,遇到阻碍发展的问题,要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坚信社会主义社会的前途是光明的,在实现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这条道路是曲折的。

(一)坚定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步伐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科学的预测,是一种应然状态,而现实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中的体现才是实然状态。[4]从中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结果得出,在实践上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步伐。

邓小平曾说过:“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5]382金融危机不仅给资本主义上了重要的一课,也使中国更好地认清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坚定了我国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信心和步伐。理论和实践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十八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实现“中国梦”

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仍能保持7%~8%的增长速度,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还不够完善,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要正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把经济体制改革引向深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全球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过程的漫长道路中的助推器,虽然当前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没有消失,就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发展,经济危机在全球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大,反过来又会加深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会到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牛先锋.在应然和实然之间的社会主义优越性[J].人民论坛,2010(3).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何玉付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危机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从“五大发展理念”看习近平的创新思维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北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