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新进展

2015-03-29李涛,徐芳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汉译新进展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新进展

李涛徐芳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安徽财经大学,蚌埠,233030)

摘要:莎士比亚戏剧堪称世界文学中的奇葩,代表着人类戏剧艺术的顶峰。自从我国译介莎士比亚戏剧以来,相关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得以开展并不断深入,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旨在述评我国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在近十年来的新进展,梳理归纳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的研究特点和现存不足,指出相关研究在理论搭建、研究主题拓展、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语言特征等方面仍大有可为。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H315.9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1.010

作者简介:李涛,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料库翻译学。电子邮箱:lt0806@sjtu.edu.cn

徐芳,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电子邮箱:xf1206@126.com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编号12JJD740010)、安徽省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研项目(编号2012jyxm227)、安徽省省级人文社科项目重点专项项目(外教社)(编号2011sk182zd)、安徽财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编号ACKY1471)的阶段性成果。

莎士比亚戏剧(简称莎剧)汉译①研究在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结合典型研究案例②,以莎剧译介学研究、莎剧汉译的语言学视角研究、莎剧汉译的文化视角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莎剧汉译语言特征研究为主题分层次对近十年来我国莎剧汉译研究进行述评,梳理归纳莎剧汉译的研究特点,并指出现有莎剧汉译研究所存在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前景,旨在推动莎剧汉译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1. 莎剧的译介学研究

译介学是指“以文学译介为基本研究对象,由此展开文学传播、接受、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查明建2005)。具体到莎剧译介学研究,主要是指对莎剧在我国的传播与接受以及莎剧汉译对我国文学文化传统的影响。

1.1莎剧在我国的传播与接受

我国莎剧的汉译起始于对英国查理士·兰姆(Charles Lamb)及其姐姐玛丽·兰姆(Mary Lamb)作品《莎士比亚故事集》(TalesfromShakespeare)的翻译。该作品于1903年由上海达文社以文言文语体翻译出版,名为《澥外奇谭》,但未出现译者署名,堪称我国第一部莎剧译本。1904年,林纾和魏易同样以文言文翻译了该作品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题名《英国诗人吟边燕语》。林纾的译作文字优美语言流畅,在国内广泛流行。此后林纾与陈家麟合作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一些历史剧,这是我国首次出现的汉译莎剧小说版本③。1911年包天笑据林译莎剧故事《肉券》改编的《女律师》刊于《女学生》杂志第2期,1911年由上海城东女学编印,这是中国最早的莎剧改编本。1914年,美国女传教士亮乐月(Laura M. White)汉译的《剜肉记》被认为是莎剧的第一个汉译全本。1921年,田汉翻译的《哈孟雷特》第一幕第一、二、三场发表在《少年中国》杂志第2卷第12期上,其全译本1922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完成莎剧汉译全本,开创了以白话文翻译莎剧的先河。此后几十年里,莎剧陆续在我国得以译介、传播并逐步被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30年底,胡适就曾提议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可惜的是由于多种原因计划破产。而在此期间,朱生豪翻译了莎剧31部,是当时翻译莎剧最多的译者,其翻译文体以散文形式为主。1947年,上海世界书局以《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为题出版(共3辑)出版了朱生豪所译的27部莎剧,这是我国莎剧译史上第一部冠名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本。1957年,台湾大学虞尔昌翻译了莎士比亚历史剧10部,与朱生豪所译27部莎剧合辑,以《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为题由台北世界书局出版发行,署名朱生豪、虞尔昌合译,这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汉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而梁实秋自1936年发表了他第一部莎剧译作《哈姆莱特》起,陆续完成了包括37部戏剧在内的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其戏剧的翻译也以散文形式为主,于1967年以《莎士比亚全集》为题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成为我国唯一一位独立完成全部莎剧翻译的译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发行了一批有影响的诗体莎剧译本,其中20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由方平主持主译的《新莎士比亚全集》,将37部莎剧翻译以诗体形式翻译,是截至目前我国最新的全部莎剧汉译版本。

在莎剧的传播过程中,针对以何种文体翻译莎剧问题历来争议不断④。如蓝仁哲(2003)曾宣称“用散文体译莎剧存在固有的缺陷”,认为散文体翻译莎剧“是无法完整传达出莎剧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魅力的”。而近年来有学者对诗体翻译莎剧提出质疑,并从文体审美比较出发,高度评价了散文体莎剧翻译,指出一些诗体莎剧翻译“或徒有诗形,而无诗意,或有诗意,却无诗骸”(奚永吉2007:537),而且“我国莎剧译者往往以诗体译出相高,实托一时风会所趋”(同上:552)。李伟民(2009)也表示朱生豪散文体莎剧汉译“具有不是诗词,但在诗意的表达上,胜似诗剧的特点”。针对莎剧汉语译介中的文体争论,刘云雁(2011)则采取了调查问卷形式,考察了受众对莎剧不同文体译本的态度,结果显示朱生豪译文被接受的程度超过曹禺和卞之琳的译文,但有部分曹禺译文更受欢迎。因此,她主张莎剧汉译“不应该纠结于是否诗体,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仍然还是戏剧,是否具有足够的对话性和舞台性”。

莎剧在我国得以接受并非一帆风顺,从最初的明显排斥到逐步扩展影响再到得以广泛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王心洁和王琼(2006)认为莎剧在1949年前的译介及其接受经历了百转千回的艰辛历程和转型:从小说到戏剧、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从书面体到舞台词;从对莎剧的陌生甚至排斥到对莎剧的热爱和广泛接受、从零星片段的莎剧评论到莎剧汉译全集的出版发行、从传统介质的莎剧译介到基于数字媒体的改编及推广。遗憾的是该文并没有就莎剧接受的更深层次动因作出合理解释。李伟昉(2011)提出近现代中国接受莎士比亚的倾向包括社会政治诉求层面的接受与学术学理探究层面的接受。该文还提出变异现象是文化过滤的共同规律,与本土传统文化、社会历史、现实语境、接受者的文化心理结构等因素密不可分,这种变异规律很好地解释了莎剧接受过程中的改编改译现象。也有一些学者针对个别莎剧剧本在我国的传播与接受(安凌2012),或者个别莎剧专家对莎剧的接受(张薇2010),或者莎剧在我国某个历史时期的传播与接受(Sun 2012)等论题进行了相关研究。

可以看出,莎剧传播研究逐步跳出文体孰优孰劣的争论,开始更多关注译者及其译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看待莎剧在汉语言文化中的传播。而对莎剧的接受研究能够使我们对莎剧的价值和意义有更为深刻、多元的认识,但也可以看出基于学术学理探究层面的莎剧接受研究仍旧比较薄弱。

1.2莎剧译本对汉语语言文化传统的影响

目前,多数学者都认为莎剧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汉语语言文化传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我国戏剧发展以及戏剧家创作的影响上。

叶庄新(2007)通过考察分析中国现代戏剧家借鉴、融合莎剧的特点、成就与艺术经验,较为客观地评价了莎剧在中国现代戏剧产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过程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徐群晖(2011)也表示莎剧从中国现代戏剧萌芽期开始,就对中国现代戏剧艺术审美形态的发展和成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认为莎剧对于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曹禺、田汉、郭沫若等戏剧大师的显性影响或隐性影响实现的。

除了相关莎剧对我国戏剧创作影响的研究外,也有专门针对莎剧对我国作家创作影响的研究。唐丽(2010)详细梳理了我国京派代表作家废名对莎剧研读的情况,并立足于莎剧和废名小说文本,系统地研究论证了莎剧对废名影响的客观存在,进而通过微观层面分析,探讨了莎剧对于废名小说艺术风格形成,特别是其“梦”文学观形成的作用。

但也有学者对莎剧在中国特别是在话剧创作方面产生影响持有异议(洪忠煌2009),认为事实上中国话剧主流,包括早期话剧(文明戏)以及现代话剧的主要创作者田汉、郭沫若、曹禺等,从来没有接受莎士比亚的影响,对中国话剧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诸如易卜生、奥尼尔等欧美现代剧作家。研究者从中西艺术观、戏剧观、价值观层面上的差异论述了中国话剧主流未受莎士比亚影响的原因。

尽管莎剧对我国戏剧及作家创作的影响研究还存在一些争议,这些争议的存在也表明目前莎剧汉译影响研究仍局限于主观臆断,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机制和深入细致的学理探讨。在这一点上,翻译对汉语语言影响研究(朱一凡2011)值得借鉴。同时应当指出当前莎剧影响研究内容还不够全面,而针对莎剧对我国地方戏剧剧种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更是有限。不可否认的是,莎剧汉译译介学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产生了不少的优秀成果,为莎剧汉译研究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2. 莎剧汉译的语言学视角研究

近年来,莎剧汉译研究几乎涉及语言学各个领域,其研究内容涵盖了莎剧中的独白、典故、修辞格、意象、称谓语、话语标记、双关语、颜色词、方言变体等等,可以说莎剧汉译的语言学视角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语言顺应论对莎剧翻译具有重要启示,其核心思想在于“出于语言内部(如结构)以及或是语言外部考虑,无论有无意识到如此,使用语言都一定意味着持续不断地做出语言上的选择”(Verschueren 1999:55-56)。李虹(2005)从顺应论视角分析比较了《李尔王》的林纾、朱生豪和方平三个译本在语言、语域、禁忌语、修辞手法翻译、翻译方法的选择以及脚注处理等方面的差异,并采用动态顺应论分析论述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动因。该文声称每个译者所生成的译本都是基于其特有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是译者面对众多翻译语言变体时依据具体的交际环境和目的做出灵活动态顺应性翻译的结果。顺应论对莎剧汉译研究的启示在于研究者不再仅仅关注于莎剧译本本身,而是试图从语言综观论来阐述莎剧翻译步骤、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不过,该文并没有就莎剧顺应翻译提供具体阐释方案,其基于顺应论的翻译过程模式相当简单,难以描绘复杂的顺应翻译过程。

近二三十年,认知语言学异军突起,对莎剧汉译研究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刘翼斌(2011)以概念整合理论和原型范畴观为基础,对《哈姆雷特》源本、朱生豪译本和梁实秋译本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穷尽性检索,重点分析探讨了朱生豪与梁实秋译本对源文中概念隐喻的处理以及这种翻译处理在源剧主题再现、悲剧意义重构方面的特色和得失,力图找到译者翻译过程中的认知理据和心理机制。该文认为在翻译基本层次范畴相同的概念隐喻时,应完全保留隐喻意象和寓意;在翻译源语与译语原型范畴相异的概念隐喻时,则要改变意象,只译出寓意,或者选择概念虚化策略。对于多层映射的隐喻,翻译时要选择凸显层次的语义。当然不可否认,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涉及作者、译者、读者、赞助人、源语文化、译语文化等众多影响因素的复杂过程,缺乏综合性的认知分析,就难以完全阐释概念隐喻翻译过程中的各类现象,也难以给出译者在概念隐喻翻译过程中认知理据和心理机制上的合理解释。

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学的核心基础,在语言学界有较大影响。刘映希(2012)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以《哈姆雷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评析朱生豪、梁实秋、方平和卞之琳译本中的优劣得失,对剧中人物的认知语境、话语关联以及译本读者的认知语境进行分析,指出为使交际在跨语言跨文化环境中得以顺利开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重新匹配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充实语境假设并呈现语境含意,从而重构源本与译本之间的最佳关联,实现《哈姆雷特》翻译的准确理解和充分表达。然而,一方面关联翻译论并不能为译者提供具体的翻译规则(Malmkjaer 1992:298-309),关联理论关注更多的是对翻译的描写及阐释性研究;另一方面针对关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如Tirkkonen-Condit(1992)坚称人类活动并非总是以最小的力气来换取交际中最大的语境效果以实现最佳关联,译者也是如此。因此如何深入开展有效的莎剧关联理论视角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莎剧汉译语言学视角研究从莎剧语言分析出发,试图解决莎剧从一种语言系统向另一种语言系统转换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困难。然而目前多数研究只是把莎剧作为具体文本背景探索某一语言层面的翻译或者莎剧几个译本对该语言现象的翻译处理,进而指出不同译者之间的差异,甚或主观臆断某译者译作更佳或更贴切。仅有部分研究真正把握莎剧语言特征,进而推导戏剧语体翻译中对某一具体语言现象的翻译处理规律。

3. 莎剧汉译的文化视角研究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莎剧汉译研究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纬度,研究人员不再过多地注意文本中纯粹的语言转换,而是更多地关注诸如翻译过程中诸多权力的制衡,译本的生成过程以及译本对译入语的语言、文学、文化环境造成的影响等问题。近几年来,有关莎剧汉译的文化理论视角研究较多,诸如操纵理论、功能目的论、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大大拓展了莎剧汉译研究。

操纵学派认为翻译除了受到文本内部因素制约,还受到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方面等文本外部因素的影响和操控。“翻译从不产生于真空中,同时也不在真空中接受”(Bassnett & Lefevere 2001:3),任何翻译活动必定要受到这些外部因素某种程度上的操纵。许由太(2010)通过对比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朱生豪与方平译本,分析讨论了不同历史时期意识形态、诗学传统对译者及译作的影响,以及包括译评家等在内的职业人士和赞助人对译者在经济、安全、出版方面的支持,进而揭示译者翻译动机和对文本改写的机制。该文认为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这三个因素对译者产生重大影响,莎剧译本的不同恰恰表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诗学传统和赞助人对译本的不同期待。虽然操纵学派夸大了文本外部因素的制约和操控,甚至淡化文本内因素对译本的影响,但不得不承认操纵学派理论视角扩大了莎剧汉译的研究视野,也恰恰是操纵理论的介入使得一些翻译变体如改译、译者创造性翻译等得以关注,从而推动了译者主体性的凸显和深化。

翻译目的论也是莎剧汉译研究的重要途径,其核心思想是把翻译看作一项人类活动,而任何活动都有其目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Vermeer 1989)。翻译目的论为莎剧汉译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视野,针对莎剧汉译研究的目的论途径呈增长趋势。张秀凤(2012)基于翻译目的论,对比分析了莎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梁实秋、朱生豪和方平三个译本对习语的翻译处理差异。作者认为由于三位译者翻译莎剧的目的各不相同,在对习语翻译处理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也各有侧重。如方平翻译莎剧的目的之一在于还原莎剧的舞台表演性,强调重现戏剧语言中的听觉效果,因此在对习语的翻译过程中“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把作为文学读物的莎剧还原为舞台上的戏剧”(方平2000:494),把源文中的习语翻译得更适合舞台表演。可以看出,翻译目的不同,产生的译本也有差异,甚至译者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源文内容去留、调整或修改。尽管目前针对翻译目的论批评不断,该理论强调译者译文为研究焦点,认为翻译并非完全取决于源文,而要取决于翻译目的,从而使得翻译的功能特征、对翻译决策的阐释以及译者伦理职责得以极大关注。

翻译规范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针对莎剧汉译的翻译规范研究也逐步开展。郑成利(2009)以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朱生豪译本为个案研究,从Toury翻译规范理论框架出发,分别论述了初级规范、元规范和操作规范对译者译作的制约,包括译者对翻译作品的选择、译前决定采取的宏观翻译策略、具体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技巧等。作者还结合朱生豪翻译该剧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再现了翻译抉择过程中译者与翻译规范的冲突和协调。可以说翻译规范概念的提出彻底赋予了译本在翻译研究中的优先地位,也凸显了译者在翻译规范制约下进行翻译抉择的主体地位。然而目前针对莎剧汉译的翻译规范研究仍不多见,而且翻译规范概念假定“翻译研究的主要分析对象并非是个别译文,而是一个连贯的翻译文本库”(Baker 1993:240),这就要求“在研究翻译规范时,尤其是要想了解某一时期的翻译规范时,唯有通过对翻译活动的各个阶段进行客观的描写,从大量语料中总结出这个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翻译规范”(胡开宝2011:132),因此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莎剧汉译翻译规范研究亟待开展。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分别从意识形态、赞助人、后殖民主义等视角对莎剧汉译研究做了相关探讨(陈冬春2011;朱曼2012;易春芳2006)。可以说,莎剧汉译的文化视角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莎剧汉译的研究空间和研究视野。

4. 基于语料库的莎剧汉译语言特征研究

随着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基于语料库的莎剧汉译语言特征研究备受关注,并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

自2005年起,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胡开宝教授及其团队所创建的莎剧英汉平行语料库开始着手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并开展了系列相关研究。胡开宝、邹颂兵(2009)详细介绍了莎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创建,该语料库收入了莎剧原著及其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译本,实现了一个原著与三个译本句级对齐且库容达313万余字的莎剧英汉平行语料库和可比汉语原创戏剧语料库⑤。作者还基于该语料库的莎剧汉译语言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基于该语料库的莎剧汉译可行性研究。莎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创建较为复杂,不仅要耗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技术层面亦具有较大难度,胡开宝教授及其团队不惧艰辛,开创了基于专题莎剧英汉平行语料库建设和研究的先河,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不可没。

此后,基于交大莎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相关研究持续开展,出版发表了系列相关研究著作,包括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中显化现象及其动因研究(胡开宝、朱一凡2008)、莎剧汉译本中“把”字句的应用及其动因研究(胡开宝2009)、莎剧汉译本逻辑关系显化研究(邹颂兵2008)、莎剧中话语标记“Well”的汉译研究(刘慧丹2010)、莎剧汉译本中Lord人际意义显化研究(毛鹏飞2010)、莎剧汉译本中“被”字句研究(孟令子2011)、莎剧汉译本中语气词“吧”的应用研究(李鸿蕊2011)、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中强化/弱化实证研究——以程度副词为例(刘慧丹、胡开宝2014)等。

还有一些学者通过自建莎剧及其汉译小型语料库对莎剧汉译语言特征开展了相关研究。任晓霏等(2011)基于自建莎剧《请君入瓮》的英若诚、朱生豪和梁实秋译本语料库,探讨了中国语言文化语境下翻译戏剧上口性的典型特征及其特殊功能。结果显示英若成译本平均句长最短,成语、谚语、习语、俗语等的使用频率最高,使其翻译戏剧语言自然活泼、琅琅上口,具有较好的舞台演出效果;在话轮管理和话语标记语的翻译方面,英若成译本也保证了台词的简练明快和对白的自然流畅,理想地实现了戏剧翻译的上口性。高亚欧(2011)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哈姆雷特》朱生豪、梁实秋和卞之琳译本在词汇和句法特征上的差异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三位译者在词汇、句式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然而,这些学者仅以个别译本进而推断不同译者翻译语言之间的差异,在数理统计和逻辑论证上均存在风险,值得基于语料库的莎剧汉译研究者引起格外注意。这也表明,基于莎剧全集译本语料库的莎剧汉译语言特征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

基于语料库的莎剧汉译研究通过对大量莎剧译本进行计算机化处理,并利用语料库软件对相关数据提取进行数理统计和定量分析,从而发现或归纳莎剧汉译语言特征及其汉译过程中的内在规律,使得莎剧汉译研究更趋科学。目前基于语料库的莎剧汉译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应用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胡开宝2009)。

5. 莎剧汉译研究的特点、现有不足与前景

不可置疑,我国莎剧汉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在理论搭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理论意识逐步增强,研究视角由内部转向外部再过渡到内外结合。莎剧汉译研究整体上逐步由规定性研究到描写性研究过渡,逐步由莎剧译本中的翻译技术层面讨论过渡到对莎剧译本理论层面的评述。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促使莎剧汉译研究视角转向外部,依据翻译目的论、操纵论、后殖民主义等理论视角探究莎剧翻译过程、莎剧译本生成的外在影响因素。语料库翻译学的异军突起,促使莎剧汉译研究再次贴近译文文本,但同时仍旧关注致使译本生成的外部动因,实现了莎剧汉译研究的多维探讨。

第二、研究对象不断增加,研究深度和广度有所扩展。从把莎剧作为文本背景探索典故、习语,颜色词等语言层面的汉译或者几个莎剧译本对该语言现象的翻译处理,逐步开始尝试探讨莎剧汉译语言特征、翻译规范、译者风格、莎剧汉译中的人际意义再现等较新的研究课题。同时,也开始关注论述莎剧在我国的传播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影响因素及相应传播效应等论题。

第三、研究方法的更新突破促使莎剧汉译研究更加科学。莎剧汉译研究中实证主义因素的增加,特别是语料库在莎剧汉译研究中的运用,推进了莎剧汉译语言特征的数理统计和定量分析研究出现强势增长。基于语料库的莎剧汉译研究优势在于能够打破看待莎剧汉译译本的常规思维,从而避免传统莎剧汉译研究的主观判断;其基于大量莎剧汉译语言成品,使得这种建立在定量统计基础上的研究更具有可信性,增强了研究结论的效度和信度;尤为重要的是其支持重复性验证研究,使得莎剧汉译研究更趋科学(李涛、徐芳2013)。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莎剧汉译研究还存在某些薄弱环节,甚至研究空白。在先前研究基础上,不难发现莎剧汉译研究仍存在有待进一步拓展的研究切入点。

第一、莎剧的译介学研究有待拓展。一方面拓展莎剧译介研究新课题,有关我国传统剧种对莎剧的改译改编研究仍是莎剧汉译研究的薄弱环节,而针对改译改编莎剧的译者翻译策略研究更是少见。另一方面,现有莎剧译介研究中的老问题有待深化,如为什么目前对朱生豪及梁实秋的翻译研究仍然占大多数?而针对诗译莎剧研究并不多见?亟待开展散文体莎剧翻译及诗体莎剧翻译的译介及传播接受对比研究。

第二、莎剧汉译研究主题区分不够均衡。首先,莎剧汉译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对莎剧译者翻译策略、翻译技巧上的探讨,针对莎剧译者风格上的研究较少。其次,针对莎剧《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名本的翻译研究较多,而对其他剧作翻译研究较少。再者,一些莎剧汉译的单行本正在逐渐淡出读者视野,相关研究者对此没有予以应有的注意。

第三、理论贡献深度不够,缺乏新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多数莎剧汉译研究仅就莎剧译本中的一字、一词、一句的翻译进行讨论,或从语言的某一个层面提出批评或商榷。很明显,从译本语言文字中找出一些批评例证相当容易,但论述整部莎剧或莎剧整体翻译语言特点、翻译规范、译者风格则相对较难,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其二,虽然有部分莎剧汉译研究也从文学、语言学、文化学、哲学等角度探讨个别莎剧或莎剧译者语言特征,但基于前沿理论如文学伦理学、程式语言、模因论、评价理论、构式语法探讨莎剧汉译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基本属于研究空白。其三,部分研究在套用西方翻译理论时,对其相关概念没有深入把握,只是简单地按照个人理解进行阐释。因此,有必要厘清一些翻译术语的概念和界限,不要顾此而言他。

第四、基于语料库的莎剧汉译研究仍大有可为。目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大型莎剧英汉平行语料库只有一个。莎剧博大精深,有关其翻译的研究话题众多并不断有新的突破,而平行语料库的优势能够更客观更科学地开展莎剧汉译语言特征研究,这种定量统计分析和定性动因分析研究方法的整合前景极其广阔,必然有利于莎剧汉译的进一步拓展。

6. 结语

莎剧博大精深,其翻译亦十分复杂,对莎剧汉译的研究路径也纷繁众多。本文重点述评了莎剧译介学研究、莎剧汉译的语言学视角研究、莎剧汉译的文化视角研究、基于语料库的莎剧汉译语言特征研究中几个广受关注领域在近几年的最新研究状况,梳理归纳近年来莎剧汉译研究特点及趋向,进而指出莎剧汉译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前景,为进一步拓展莎剧汉译研究铺垫基础。

附注

① 本文所涉及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均指以汉语为媒介的莎士比亚戏剧译本,不包括中国境内其他语言的莎剧翻译译本。据考证,我国最早的莎士比亚戏剧译本是1842年出版的满文译本(参见李伟民1993:67)。

② 本文所指典型案例是指具有代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核心期刊与一般期刊刊发论文若属同一主题,则选核心期刊刊发论文;优秀博士论文与优秀硕士论文若属同一主题,则选优秀博士论文。

③ 译自奎勒-库奇(A.T.Quiller-Couch)的《莎士比亚历史剧故事集》(HistoricalTailersfromShakespeare),底本本身即为小说。

④ 这种争论可从胡适写与梁实秋的信中得以佐证。“最要的是决定用何种文体翻译莎翁。我主张先由一多志摩试译韵文体,另由你和通伯试译散文体。试验之后,我们才可以决定,或决定全用散文,或决定用两种文体”(梁实秋1966:562)。

⑤ 可比汉语原创戏剧语料库在文章发表之后得以扩充。

参考文献

Baker, M. 1993.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A]. In Baker, M. G. Francis & E. Tognini-Bonelli (eds.).TextandTechnology:InHonourofJohnSinclair[C].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33-250.

Bassnett, S & A. Lefevere. 2001.ConstructingCultures:EssaysonLiterary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Malmkjaer, K. 1992. Review:TranslationandRelevance:CognitionandContextby E. A Gutt [J].MindandLanguage(3): 298-309.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大部分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偏瘫上肢活动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很大[1]。上肢在皮层中占的比例大,受损后脑功能重组难度大,偏瘫上肢常呈屈曲痉挛模式、手抓握状畸形、肩手综合症等是康复难题,临床上常予以肩部悬吊、肌内效贴、磁热疗法、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等进行对症处理,但效果欠佳。因此,进一步探索新的康复治疗方法,更好地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用新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Tirkkonen-Condit. 1992.TheoreticalAccountofTransl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ermeer, Hans J. 1989.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A]. In A. Chesterman (ed.).ReadingsinTranslationTheory[C]. Helsinki: Finn Lectura. 173-187.

Verschueren, J. 1999.UnderstandingPragmatics[M]. London & New York: Arnold.

安凌.2012.文明戏时期莎士比亚戏剧的改译及演出[J].外语与外语教学(3):77-80.

查明建.2005.译介学:渊源、性质、内容与方法——兼评比较文学论著、教材中有关"译介学"的论述[J].中国比较文学(1):45-67.

陈冬春.2011.操纵论视域下朱生豪莎译研究——以《威尼斯商人》为例[D].杭州:浙江财经学院.

方平.2000.新莎士比亚全集·附录(Ⅻ)[Z].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高亚欧.2011.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哈姆雷特》中译本为例[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

胡开宝.2009.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本中“把”字句应用及其动因研究[J].外语学刊(1):111-15.

胡开宝.2011.语料库翻译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胡开宝、朱一凡.2008.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中显化现象及其动因研究[J].外语研究(2):72-80.

胡开宝、邹颂兵.2009.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J].外语研究(5):64-71.

蓝仁哲.2003.莎剧的翻译:从散文体到诗体译本——兼评方平主编《新莎士比亚全集》[J].中国翻译(3):42-46.

李虹.2005.动态顺应与《李尔王》的翻译[D].湘潭:湘潭大学.

李鸿蕊.2011.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中语气词“吧”的应用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1):24-27.

李涛、徐芳.2013.莎士比亚戏剧汉译译者研究综观[J].山东外语教学(6):100-105.

李伟昉.2011.接受与流变: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J].中国社会科学(5):150-166.

李伟民.1993.文学向文化的转移——论莎士比亚作品的传播方式与历史[J].玉溪师专学报(6):64-77.

李伟民.2009.论朱生豪的诗词创作与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之关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1-96.

梁实秋.1966.关于莎士比亚的翻译[A].梁实秋.莎士比亚诞辰四百周年纪念集[C].台北:国立编译馆.

刘慧丹.2010.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中话语标记“Well”的汉译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刘慧丹、胡开宝.2014.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中强化/弱化实证研究——以程度副词为例[J].外语教学(2):94-98.

刘翼斌.2011.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刘映希.2012.关联理论视角下《哈姆雷特》译本比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刘云雁.2011.朱生豪莎剧翻译——影响与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毛鹏飞.2010.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中Lord人际意义显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孟令子.2011.基于语料库的莎剧汉译本中“被”字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任晓霏、朱建定、冯庆华.2011.戏剧翻译上口性——基于语料库的英若诚汉译《请君入瓮》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4):57-60.

唐丽.2010.莎士比亚对废名的影响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王心洁、王琼.2006.中国莎学译道之流变[J].学术研究(6):141-144.

奚永吉.2007.莎士比亚翻译比较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徐群晖.2011.论中国现代戏剧的“莎士比亚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8):115-121.

许由太.2010.操纵理论视角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翻译比较研究——以朱生豪与方平译本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

叶庄新.2007.跨越文化的戏剧旅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张薇.2010.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轨迹[J].中国比较文学(2):66-74.

张秀凤.2012.从目的论看莎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习语的汉译[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郑成利.2009.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的朱生豪译《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朱曼.2012.《李尔王》三个中译本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朱一凡.2011.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变迁(1905-1936)[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邹颂兵.2008.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逻辑关系显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玄琰)

猜你喜欢

汉译新进展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英语否定词的分析与汉译
科研新进展
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与思考
蒙中西医防治脑卒中(萨病)新进展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2014医改攻坚新进展
谈谈柯尔克孜语中“bay”、“-bay”和“bek”、“-bek”的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