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看多丽丝·莱辛的生态意识

2015-03-29

关键词:多丽丝玛拉莱辛

谢 颖 江 漪

(1.宁波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从《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看多丽丝·莱辛的生态意识

谢 颖1江 漪2

(1.宁波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2.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应用生态批评的理论,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角度解读多丽丝·莱辛的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分析莱辛的生态思想,希望能唤起读者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从多个角度加深对莱辛作品的理解。

生态意识;多丽丝·莱辛;玛拉和丹恩历险记

0 引言

2013年11月7日,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去世,终年94岁。2007年,86岁的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奖获得者。纵观莱辛的小说,从早期的《野草在唱歌》到晚年的《裂缝》,从短篇小说《麻雀》《老人与猫》到恢弘如史诗般的生态预警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诸多作品都展示了多丽丝·莱辛的生态意识。

《玛拉和丹恩历险记》是莱辛发表于1999年的晚期作品。该小说立足于未来,采用预言现实主义的手法,以选取一万多年以后,人类再次经历冰川纪为切入口,描述了人类遭受了毁灭性灾难,回到了洪荒时代的未来情景。玛拉和丹恩,这一对生活在南半球“Ifrik”大陆上的莫洪迪部族的王室后代姐弟,年幼时因为战乱而失去身份和双亲,在逃离干旱和屠杀的迁徙中,姐弟俩克服了重重艰险,最终来到了北方,回归伊甸园般的恬静世界。在这部反乌托邦的小说中,莱辛描述了数千年后的世界景象,用未来的灾难来警示现在的世人 ,对现代文明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体现了其深刻的生态思想。

生态批评是二十世纪后期随着生态哲学和环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它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文学批评。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王诺,2008:67)在《生态批评的空间》一书中,鲁枢元先生把生态学分为三大类:“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态学’和以人的内在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鲁枢元,2006)生态思潮为全球化语境下建构新的平等的、和谐的文化提供了可能,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建构起真正和谐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本文以生态批评为视角对多丽丝·莱辛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进行解读,着重分析了该小说中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展现莱辛深刻且具前瞻性的生态危机意识,希望给人们以警醒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以促进缓解人类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

1 自然生态的失衡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力已经大大超过了大自然本身的活动力和承载力,人类正快速地改变着这个星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如今人类面临的是人类自身引发的全球性环境动荡,其最明显的表征就是全球气候的急剧变化、地表温度的上升、淡水资源枯竭、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抬高、土壤沙化、海水酸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动植物种群的全线崩溃。(鲁枢元,2011:13)发生在眼前的这些生态破坏在莱辛的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首先,小说中的自然环境相当恶劣。玛拉和丹恩所处的未来社会,因为环境破坏导致冰川纪重临,整个北半球被冰封地底,陷入严寒包围,人类只能居住在赤道周边和低纬度的狭小地区。而南半球沙暴肆虐,整个非洲大陆一片干涸,到处都是沙漠,人类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早已不复存在。暴雨、洪水、干旱、流火这样恶劣的天气状况一直贯穿全文。其次,由于环境恶化,污染加剧造成了物种灭绝,基因突变,地球上异形生物遍布。被洪水冲出的古动物尸骨堆积如山,它们在几百年前就已绝迹;孩子般大小的蜘蛛相互为食;以植物类为食的蜥蜴和水龙会争抢肉食和其他食物;蜥蜴将熟睡的人残忍吞噬;新蝎类能咬掉人的手,或者从人腿上撕下一大片肉(莱辛,2007:80)。第三,人类濒临灭绝。由于环境恶化,许多地方成了无人区,如石村、拉斯塔姆,空城一座连着一座;尚有人居住的城市里,人们也因疫症而暴毙街头;变种的异形不断地袭击人类;最要命的是小孩和婴儿不断死去,而人们的生殖系统也出现了问题。女人们很难怀上孕,即使怀上,也或流产,或夭折。(莱辛,2007:175)

2 社会生态的危机

在自然生态危机的现实情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恶化,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失衡问题。自然的危机使得人类之间的关系由于竞争而产生异化,陷入了社会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学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和人与人之间的支配关系密不可分。在社会生态学的框架当中,“人类支配大自然的说法,来自于人类对人类十分实在的支配。”(布克钦·慕瑞,2005:65)

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莱辛将这种社会生态的危机也描述得细致到位。首先,人们为争夺食物和逃生机会而不断产生冲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他们只信奉一个原则:抢到手就算自己的(莱辛,2007:145)。即便是一起逃荒的同行者,他们也可能会相互偷窃、威胁,甚至杀戮。如有同行者死了,其他人漠然地一走了之,任由他们的尸体躺在地上。第二,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控制权决定了各部族之间森严的等级制度,成为了部族冲突和社会暴力的根源:如石人村里石人和村民之间的势不两立、哈德隆国里哈德隆人与莫洪迪人间的主仆冲突、查拉得国内亨尼斯人与阿格雷人间的常年战争。第三,政治体制全面瓦解,国家名存实亡。在切洛普斯,本该由统治者、立法者和执政者居住和发号施令的中心大楼在建成十年后即被遗弃,成为罪犯、逃犯、流浪汉的栖息地;在查德拉,统治国家的是四位崇尚武力的将军;北尔玛则是由一个在叛乱中夺取政权的军事集团所统治,中央政府软弱、组织松散。第四,女性作为弱势群体经历的磨难更多。玛拉不是小说中唯一的女性形象,她同她的莫洪迪族更多的女性同胞一样,为了生存,既要同自然环境作斗争又要时刻提防来自男性的威胁。她曾被迫成为繁衍后代、传宗接代的奴隶;还被自己的亲弟弟赌输了赔给妓院,成为取悦男性的妓女。

3 精神生态的崩溃

精神生态是人类的内在问题。按照通常的说法,“宗教”“哲学”“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最高层、最集中的体现,位于所谓“人类精神三角形”的顶端。(鲁枢元,2011: 11)现在的问题是自然生态危机之下,人们迷失了心的意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失衡最终导致了人类精神的异化。

小说中的世界末日景象与基督教里的伊甸园截然相反,上帝不见了,人们不再有宗教信仰的支撑,不知寺庙和上帝为何物,取而代之的是生命的本能;两性关系不再是由爱而生,只为繁衍后代。恋爱已经属于过去,属于故事传说,属于历史了。为提高婴儿的出生率,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早已废除,一切伦理道德尽丧;想要了解世界,学习知识却没有学校和书本,因为所有知识的来源——图书馆已经消失殆尽,古书则化为了尘土。人们不知道万年前的电灯是何物,太阳能接收器如何使用,空中飞行器(飞机)变成了靠人力在山头间推送接力的交通工具,文明倒退了几万年。但是一些陋习却延续了下来,并且愈演愈烈,如赌博、嫖娼、战争。人们的精神世界变成空白。

在大陆北端“中心”的博物馆里,玛拉终于找到了导致这一切悲剧的根源,所有的这些灾难都是人类自掘坟墓:他们使用土地和水时根本不考虑后果;他们发明的机器越来越精密,而这些机器破坏了他们的心智,改变了思维,最终导致人类陷入疯狂;战争的方式变得越来越残酷,越来越恐怖,完全可能终结整个人类文明。所以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些古人受到冰纪的惩罚是罪有应得。

4 结语

所幸的是,莱辛在故事的结尾还是给了大家希望。玛拉和丹恩与各自的爱人团聚在伊甸园般的农场上,孕育了新的生命,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在这部小说中,莱辛批判了人类的贪欲、对土地的控制和对自然的征服,探索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对现代文明进行了反思,这些都体现了她的生态观。同时她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刻认识到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复杂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认为对自然世界的破坏定会殃及人类本身。她用未来的灾难警醒人们:持续毫无顾忌的对于地球掠夺式的开发,无视人类行为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到头来只会带来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1]布克钦·慕瑞.The Ecology of Freedom[M].Oakland: AK Press,2005.

[2]多丽丝·莱辛.玛拉和丹恩历险记[M].苗争芝,陈颖,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3]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鲁枢元.文学的跨界研究——文学与生态[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5]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研究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6]严志军.《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的解构之旅[J].外国文学研究,2002,(2).

责任编辑:李增华

10.3969/j.issn.1674-6341.2015.02.062

2014-11-19

宁波工程学院科研项目“莱辛小说中的生态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011016)

谢颖(1978—),女,浙江宁波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I106.4

A

1674-6341(2015)02-0139-02

猜你喜欢

多丽丝玛拉莱辛
请坐在我旁边
高贵的“伪证”
失散53年美国姐妹因疫情团聚
高贵的“伪证”
德前总理要求前妻放弃使用他的姓氏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没那么多野心凯特·玛拉
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学生汉字学习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