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亚平《说剑楼词稿》的诗艺追求

2015-03-29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亚平浣溪沙诗句

路 伟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王亚平《说剑楼词稿》的诗艺追求

路 伟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王亚平《说剑楼诗词》的诗意追求首先表现在积极主动的追求态度,他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去找寻诗歌,对诗歌新现象的出现总是欣喜若狂,对自己的诗歌创作充满了自信,重视和强调诗歌的巨大社会作用。其次呈现在创造实践方面,他用传统的诗笔蘸着现代生活的墨汁写作,具有高超的诗歌意象选择和组合技巧和娴熟的驾驭艺术语言的能力。

王亚平;《说剑楼词稿》;诗艺追求的意识;创作实践

我们曾在《王亚平<说剑楼词稿>的生命意识》[1]一文中从诗人具有强烈的积极进取精神;对中华历史文化的积极关注;对祖国山水的关爱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欣喜;强烈的时间意识;对爱情的热情颂扬等五个方面分析了王亚平诗词集《说剑楼诗词》[2]中第二辑《说剑楼词稿》的长短句(以下也统称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生命意识进行分析。作为前文的续篇,本文着重讨论其艺术追求。

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肉体都是有限的,能够将个体生命延长的最好方式只有延长精神生命,作为诗人,只能将精神生命寄予诗歌,以诗歌的方式延长精神生命。诗歌是精神生命的最佳载体之一,是情感的最佳居所。但是,只有强烈的真情实感并不能构成诗歌,正如我们对祖国、对母亲、对恋人怀有执着的爱,我们可以对着祖国、对着母亲、对着爱人千万次地高呼“祖国,我爱你”,“妈妈,我爱你”,“亲爱的,我爱你”。然而,这种情感即使再真实、再强烈,也不是诗,诗歌必须有自己的特殊表达形式,只有用诗歌自身的表达形式表达真实而强烈的情感,诗歌才会诞生,诗歌也才能够作为精神生命的载体,完成延长精神生命的责任。优秀诗作都是内在的诗情和外在的形式的完美统一,因而,外在形式对诗歌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诗歌外在的形式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夸张一点说,追求诗歌在某种意义说就是追求诗歌的艺术表达形式,就是对诗艺的追求。从王亚平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看,他对诗歌的艺术追求是积极的、自觉的。下面,我们从王亚平对待诗歌艺术追求的态度和诗艺追求的艺术实践两个方面来讨论王亚平的诗艺追求。

我们首先来看看王亚平对待诗歌艺术追求的态度和主观意识。王亚平曾有《当代诗词研究》[3]的著作出版,其中有不少篇什讨论诗词的艺术问题,本文中我们不想从他的论述中去探讨他的诗意追求,只是就他《说剑楼词稿》诗句中呈现出来的创作态度来关注其诗意追求。

从王亚平的主观自觉性看,诗人是自觉追求诗歌艺术的。一方面,他多次强调他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去找寻诗歌,例如:

连呼快觅诗去。(《水调歌头·车过天山》)

赤脚寻诗去。(《金缕曲·登鸣沙山访月牙泉》)

携手寻诗处,月满西厢。(《八声甘州·梁祝》)

我来欲觅苍凉句。(《金缕曲·过龟兹》)

因忆小园携手,为寻诗觅韵,踏遍东篱。(《八声甘州·七月》)

这是诗人直接表示“寻诗”的例证。当然,在王亚平的诗作中,还有一些没有直接点明是“寻诗”的诗句,也暗含着诗人寻诗的倾向:“结伴寻秋去”(《乳燕飞·偕素娟妹游都江堰青城山》)。另一方面,王亚平对有关诗歌团体的出现总是欣喜若狂,寄予极大的支持和热情的期望。例如:

少年意气,虹霓吞吐,风神灵秀。老马嘶风,夕阳如火,吴钩依旧。(《水龙吟·新疆诗词学会五周年试笔》)

兴来落笔即生辉。(《浣溪沙·阿克苏诗词学会成立喜赋》)

仰天长啸吐虹霓。(同上)

青枝老干花争发。(《金缕曲·<中华诗词>十周年试笔》)

共宏扬、炎黄风雅,楚骚余烈。(同上)

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王亚平对全国各地青年诗人(“少年”、“青枝”)和老年诗人(“老马”、“老干”)共聚一堂,用诗歌创作(“兴来落笔即生辉”、“仰天长啸吐虹霓”)的方式,弘扬中国传统诗歌艺术和中华文化的伟业十分兴奋,也从另一面看出他对诗歌的钟情。

同时,王亚平也对自己的诗歌创作充满了自信。诗人也有多次明示:

连呼酒,上危楼去,泻我诗涛。(《八声甘州·交河故城怀古》)

几回携手醉斜阳,归途诗熟句生香。(《浣溪沙·寄远》)

采得香魂诗思巧,挥毫草就游春稿。(《蝶恋花·偕二三子西公园游春》)

争诵新词逞才思,任歌声飞上林梢去。(《金缕曲·月台》)

直上冰峰观沧海,竟轰然醉倒青云里。题断壁,写豪气。(《金缕曲·留别塞上诸诗友》)

登楼欲赋最高枝。(《浣溪沙》)

笔底春潮涌,斜草看花词。(《水调歌头·多浪河梨花》)

万丈豪情燃似火,走笔虹霓吞吐。(《金缕曲·重登黄鹤楼》)

诗歌中的“危楼”、“香魂”、“沧海”、“青云”等意象,是自然、是社会、是人生,这是引发诗人诗情、激发诗人诗潮涌动的源泉,也是诗人题写“豪气”、倾泻“诗涛”的对象。“几回携手醉斜阳,归途诗熟句生香”句里的“携手”和“醉斜阳”自然是诗人使“诗句生香”的触动点。“采得香魂诗思巧,挥毫草就游春稿”句,既强调了激发诗人进行创作的源泉“香魂”,又强调了诗歌艺术加工“诗思”。“争诵新词逞才思,任歌声飞上林梢去”句,描绘了一群诗人“争诵逞才”的热闹场景和“歌声飞扬”的动人景象,令人向往。

诗人还不断地将自己在诗歌创作中获得的愉悦和艰辛,与朋友们分享,其实也就是分享人生、分享喜悦,当然也分享对生命的体验。诗人说“一纸相思和泪寄”(《玉楼春·读黄山谷<蚁蝶图>》),“摘取南天春烂漫,海角天涯频寄”(《金缕曲·留别塞上诸诗友》)。当面对良辰美景时,诗人也对远方的诗友发出邀请,希望与朋友共享,“寄语江南风雅子,且来一试生花笔”(《满江红·柯柯牙林海》)。

诗人还多次强调,诗歌的巨大社会作用:

拍遍阑干诗潮涌,一声清啸千山暮。霞韵美,起鸥鹭。(《金缕曲·重庆至万县舟中》)

对竹徒生湖海气,觉诗涛欲卷天西边。(《金缕曲·墨竹》)

伤怀久,更凭栏挥洒,笔底狂澜。(《沁园春·奉和刘征老师同调圆明园断瓦韵》)

况连声呼酒,卧听横笛。揽月更敲诗百首,临风一唱涛千尺。(《满江红·龟兹中秋》)

诗歌可以使“千山暮”、可以使“鸥鹭起”、可以使“西天卷”、可以使“涛千尺”,呈现出强大的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甚至可以弥补苍天:

诗百首,补天裂。(《金缕曲·读霍松林唐音阁歌行》)

待我来,赋作补天行。(《八声甘州·惠远古城怀古》)

“补天”既是诗歌的强大力量,当然也是诗人的远大理想。

我们再来看看王亚平诗艺追求的艺术实践。王亚平是用传统的诗笔蘸着现代生活的墨汁写作的。他将传统的形式和现代的意象进行了很好的结合,为探索诗歌的表达形式进行卓有成效的努力。王亚平的诗艺实践是多方面的,例如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驾驭诗体的灵活性都是显而易见的特点,我们不打算在本文中全面讨论王亚平诗歌艺术的特征,我们只想选择下面的意象组合和变异语言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一)诗人具有高超选择和组合诗歌意象的能力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但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的语词却不是诗歌构成的基本单位,语词必须转化为意象,才是诗歌构成的基本单位,而“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4]《说剑楼词稿》呈现出来的王亚平诗歌意象的一大特点是古今意象皆用,以古为主,中外意象皆用,以中为主。换言之,诗人在大量使用传统意象的同时,大胆使用了一些现代意象和外来意象。现代意象例如:

农贸市场人似潮,凉棚一线起喧嚣。(《浣溪沙·石河子风情·农贸市场》)

连衣裙子舞婆娑。(《浣溪沙·石河子风情·石城洞天》)

柏油路过小桥西。(《浣溪沙·巴蜀乡情》)

有声有色包产地,如火如荼录音机。(同上)

这里的“农贸市场”、“连衣裙子”、“柏油路”、“包产地”、“录音机”等现代意象大胆嵌入传统形式的诗词中,使得王亚平的诗歌意象具有了浓烈的时代气息。

外来意象例如:

如梦如烟花四步,惊天动地迪斯科。(《浣溪沙·石河子风情》)

安遮那,软遮拉。(《江城子·泰戈尔<园丁集·十七>诗意》)

“安遮那”、“软遮拉”是外来意象,只是泰戈尔笔下的意象,不加说明是不大让人理解的。至于“花四步”、“迪斯科”既是外来意象,当然也是现代意象,它们作为现代生活的内容,也是慢慢被人接受的。

这些事物作为诗歌意象嵌入传统诗歌形式中,也许会使人产生不够诗化的感觉,这就需要让人慢慢适应。如果王亚平将这些意象写入白话诗中,则不存在适应问题,而他将这些事物作为传统诗歌形式中的诗歌意象也许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王亚平将这种现代意象的嵌入数量不是很多,说明他的探索还是小心翼翼的。事实上,唐诗之所以如此伟大,我以为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唐人能将唐朝以前的众多意象和大唐以外的诸意象艺术化地融入唐诗,这才成就了唐诗的辉煌与灿烂。关键不在于能不能用,关键在于如何艺术化地使用,所以王亚平的探索无疑是极有意义的。

意象的组合方式是诗歌艺术化的重要途径。中国诗歌意象不是纯粹的构成意象的语词的简单组合,换言之,不是语词的句法组合,而是意象的艺术组合。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其中的一种方式是:一方面,事物性意象的直接组合,不使用连接性的句法成分,或者叫“去句法”化;另一方面,从事物性意象中直接产生动作性,导致事物性意象的动作化。

事物性意象的直接组合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点,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独立的事物性意象,不带有任何连接性的句法成分。当然,我们阅读 “茅店月”和“板桥霜”时可以将其破译为:月在茅店边,霜在板桥上,或者说是茅店边的月,板桥上的霜,这就构成了修饰结构,带上句法连接成分。同时,我们阅读“鸡声”和“人迹”时,名词性的“声”和“迹”也可以联想到动词性的“鸣叫”和“留痕”,从而使整个诗句产生动感,事物性意象转化为动作性意象。

这一特点在王亚平的作品中也不少,例如:

小桥芒果野人家。(《江城子·泰戈尔<园丁集·十七>诗意》)

破窑土炕野人居。(《浣溪沙·上山下乡二十周年祭》)

筒裙窄袖秋千架。(《虞美人·澜沧江》)

绕几多、蒹葭红柳,绿杨榆树。(《金缕曲·登鸣沙山访月牙泉》)

这些诗句虽然其意境与温庭筠的句子大不一样,但其传承唐人意象组合的方式却是十分明显的。这种组合,犹如电影里的蒙太奇镜头,给读者提供了自由组合意象的余地,也留足读者理解诗歌巨大的空间。

当然,诗人也可以将若干动作性意象并置,使意象组合产生强烈的动感,大有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登高》)的风范,例如:

月涌彩云飞,高歌骑梦归。(《菩萨蛮·泼水节》)

风起云奔,人欢马怒。(《念奴娇·左公柳》)

船疾涛飞魂魄动,满目流云走雾。(《金缕曲·重庆至万县舟中》)

读过这样的诗句,我们立刻会感受到诗人写作时的心潮澎湃。这些意象组合,犹如电影里的长镜头,气势宏大、场面真实,往往能激发读者的兴奋点,从而很好深入作品,完成诗作鉴赏的全过程。

(二)诗人具有娴熟的驾驭艺术化的变异语言的能力

日常语言和艺术语言的区别在于,日常语言总要遵循固有的语法和逻辑,而艺术语言总要在一定范围内突破固有的语法和逻辑模式的制约,创造出超常的句法组合,从而创造出具有新奇美、密度美、张力美的艺术语言。[5]这种变异的艺术语言在王亚平的《说剑楼词稿》中随处可见:

荡胸风来,枝头鹊噪,远山云护。(《水龙吟·游沂水登雩坛》)

秋无际,正江潮涌,日压危楼。(《八声甘州·两江楼》)

波底鱼吹千顷浪,霞边雁篆数行书。(《浣溪沙·南湖》)

孤舟浊酒,携将秋色入黄昏。(《水调歌头·少陵草堂》)

唤取春风出玉关。(《沁园春·吊坎土镘》)

千里泻雄风。(《八声甘州·三峡》)

柳下一舟依绿水,枝头数鸟唱黄昏。(《浣溪沙·巴蜀乡情》)

如果只从常规语法上讲,云如何能护远山?日如何能压危楼?鱼又如何能吹千顷浪?雁又如何能篆数行书?谁能携将秋色?谁又能唤取春风?谁又能泻雄风?谁又能唱黄昏?我们的回答是:一般人不能做到,但诗人能做到,艺术家能做到。

在王亚平的诗句中,像“枝头数鸟唱黄昏”这样的诗句不算最为神奇的,我们就以这最后一个不是十分神奇诗句为例进行一点简单分析,以体会一下艺术的变异语言的魅力。从整个诗句看,诗歌说的是,黄昏里树枝上的几只鸟儿在鸣唱,但如果这样表述,那就是散文,不是诗,因为其连接性的句法成分使用过多。我们以为如果纯粹从这一诗句的句法上说,“枝头数鸟唱黄昏”至少有三种理解:第一种,“黄昏”可以是“唱”的动作存在的空间,那么整个诗句可以理解为“枝头数鸟唱于黄昏”;第二种,“黄昏”可以是小鸟“唱”的对象,那么整个诗句可以理解为枝头上的几只小鸟在歌唱黄昏,赞美黄昏,黄昏真美;第三种,“黄昏”可以是小鸟使动的对象,那么整个诗句可以理解为枝头上的几只“小鸟使黄昏歌唱”,歌唱的行为发出者不是小鸟,而是黄昏;这在古代汉语中是使动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是兼语句。这就构成燕卜逊所说的诗歌语言的多义性。从这简单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变异语言的极大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王亚平诗歌意象的选择、组合、搭配具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是难的,诗人无论是情感上的提炼还是艺术上的锤炼,都要经过一番煎熬。在情感上,那些关注民生疾苦的诗人更是要接受煎熬,王亚平深深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会感慨说:“为告忧民者:慎莫作诗人!”(《水调歌头·少陵草堂》)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了诗歌之路,王亚平只有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了。在艺术上,王亚平有时十分自信:“我来摘得枝头句,十里香飞百姓家”(《鹧鸪天·梨花沟》);有时也有些无奈:“才疏愧对平湖色,聊以清词答浩歌”(《鹧鸪天·异龙湖》)。可见诗人对自己的创作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对于一个颇有成就的诗歌名家,这是难能可贵的清醒,同时也是必须保持的清醒。

我们也应该看到,王亚平的作品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例如,在主题方面,他对民生的关注有些薄弱,对权贵的批判显得比较抽象。在艺术方面,个别作品的意象选择有些重复;有的作品的意象提炼不够,只是将前人的意象组合重新组装一下,缺乏创新。当然,瑕不掩瑜。

我们真切希望王亚平今后的诗歌道路,越走越开阔,相信他能创作出更多的“万丈豪情燃似火,走笔虹霓吞吐” (《金缕曲·重登黄鹤楼》)的佳作。

[1]路伟.王亚平《说剑楼词稿》的生命意识[J].红河学院学报,2010,(3):69-73.

[2]王亚平.说剑楼诗词[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3]王亚平.当代诗词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4]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4.

[5]路伟.语言变异:社会记忆的踪迹[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193.

[6]刘胜华.王亚平研究[J].五家渠:新疆建设兵团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自正发]

Wang Yaping’s Pursuit of Poetry artistry in “Shuojian Chamber Poems”

LU Wei
(Honghe University School of Humanities,Yunnan Mengzi 661100,China)

At first,Wang Yaping’s pursuit of poetry artistry in “Shuojian Chamber Poems” shows a positive attitude. He actively looks for poems in real life,always feels joyful to see the emergence of new phenomenon in poetry. and be full of Confidence in poetry creation,emphasizes the huge social function of poetry.The second,the pursuit makes an appearance in the aspect of poetry creation and practice. He describes modern life with traditional poetic forms. His poems have Superb skills of poetry image selection and combination and skilled ability.

Wang Yaping ;Shuojian Chamber Poem;consciousness of poetry pursuit;poetry creation and practice

I227

A

1008-9128(2015)03-0047-04

2014-12-23

路伟(1963—),男,云南昆明人,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文化学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亚平浣溪沙诗句
王亚平讲述出舱:“伸手摘星”的梦想实现了!(上)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浣溪沙·除夕 一九五八年
Effect of blade shape on hydraulic performance and vortex structure of vortex pumps *
孔亚平和她的三个梦
浣溪沙·慈母心
浣溪沙·建党九十五周年颂
南海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