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GPS观测的张渤地震带垂直形变∗

2015-03-29陈聚忠郭良迁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300180

地震科学进展 2015年9期
关键词:中国地震局燕山站点

陈聚忠 郭良迁 塔 拉(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 300180)

基于GPS观测的张渤地震带垂直形变∗

陈聚忠 郭良迁 塔 拉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 300180)

∗基金项目:2015年度老专家科研基金(201503)资助。

研究区位于113.4°~122.2°E,36.5°~41.8°N范围,该区域北部在地质构造上位于燕山隆起带,西部是太行山隆起,东南部是冀渤拗陷。区域内有北东向延庆—阳原盆地构造带,有东南部—南部的北东向华北平原地震带和中部北西向展布的张家口—渤海地震构造带。由于张渤地震带曾发生过多次大地震,而成为地震监测研究的重点区域。

研究区内共有27个GPS连续观测站资料,大多数站点是从2010年开始观测运行,至2014年积累了4年多的资料。在全球参考框架ITRF2005下,利用GAMIT/QOCA软件计算得到各站点的时间序列单日解数据,通过线性拟合计算得到2013年、2014年和2010—2014年3个时段垂直形变速率。

日本3.11大地震使得东亚地区地壳发生了显著的东向位移,研究区内GPS连续观测站位移特征是东部位移量大,西部小,平均同震位移为9.35 mm。而南北向和垂直向位移均不明显,因此在垂直形变计算分析中没有考虑日本大地震同震位移的影响。

由GPS解算数据绘制了2013年、2014年和2010—2014年3个时段的垂直形变图(图略)。2013年垂直形变显示研究区地壳垂直形变为普遍下降,最大下降速率超过了-45 mm/a,位于天津附近。其中大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抽取地下水因素造成的,但在张渤带以南地区下降速率均大于北部地区,说明张渤带对构造活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

2014年全区仍然以下降为主,其下降态势与前期相似,最大下降速率仍在-45 mm/a以上,位于天津附近。区域的东南部下降速率较前期有所增加,年速率从几毫米增加到十几毫米。而研究区西北部下降减缓,由前期-9 mm/a变为-5 mm/a。东北部和西南部的形变速率与前期大致相同。张渤带对下降变化仍起着明显地控制作用,使其南部下降快,北部下降慢。

2010—2014年长时段的垂直形变速率总趋势表明,石家庄以西太行山区上升,垂直形变运动速率为0~1 mm/a,东部平原地区和北部的燕山地区为下降区,平原区下降速率较大,最大为-30 mm/a,燕山地区的最大下降速率为-20 mm/a。平原区与燕山地区之间的山前地带为下降速率相对较小的地区,垂直变化速率为-2~-1 mm/a。张渤带南侧下降,北侧相对上升,说明张渤带对垂直形变起了明显的控制作用。

GPS站点垂直形变运动趋势表明,燕山地区和平原地区为下降区,燕山山前地带和太行山地区为上升区,太行山地区和平原地区表现为上升运动,东南部垂直形变以下降运动为主。所形成的垂直形变上升与下降的分区界线与张渤构造带走向一致,说明张渤带对现今地壳垂直形变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且具有一定的活动性。这种垂直形变运动趋势与新生代时期以来的活动性质基本相同,呈现继承性运动。而燕山地区近一时段表现为下降,与新生代时期的隆升运动相反,形成反向活动。这种垂直形变趋势变化表明,张渤带的构造活动性有增强的迹象,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壳垂直形变背景。

猜你喜欢

中国地震局燕山站点
燕山水库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2017~2018年冬季西北地区某站点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燕山水库
首届欧洲自行车共享站点协商会召开
基于MAX11068的大功率锂电池管理系统
怕被人认出
家在燕山
致谢2013年审稿专家(按音序)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