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防震减灾公众服务信息系统初探∗

2015-05-13涛张涛李明政谭庆全1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802北京市地震局北京1000803北京赛斯米克科技发展中心北京1000804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5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100049

地震科学进展 2015年9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信息系统

薄 涛张 涛李明政谭庆全1)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 1500802)北京市地震局,北京 1000803)北京赛斯米克科技发展中心,北京 1000804)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5)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 100049

北京市防震减灾公众服务信息系统初探∗

薄 涛1,2,3)张 涛4,5)李明政2,3)谭庆全2,3)
1)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 150080
2)北京市地震局,北京 100080
3)北京赛斯米克科技发展中心,北京 100080
4)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
5)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 100049

∗基金项目:地震科技星火项目“北京市防震减灾公众服务信息系统研发”(XH150001Y)资助。

我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一直以讲座、视频光盘、图书以及手册等印刷品为主,随着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但远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对防震减灾知识和相关信息服务的需求。设计并研发一套防震减灾公众服务信息系统,以首都为目标地区,配合现有的其他宣传手段,可形成较为完整的北京市公众防震减灾信息体系,有助于向公众提供全面有效的防震减灾信息服务,提升防震减灾事业的社会形象,间接地减轻地震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保障首都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北京市防震减灾公众服务信息系统主要采用B/S应用、SSH框架技术、云服务器(ECS)、组件式GIS技术、Open GIS技术、GPS技术、大数据、移动计算、高速缓存技术以及现场通信等技术。云服务器是云计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服务器技术基础上,本信息系统通过部署经更新北京市基础防震减灾数据库,以及地震速报、地震行业资讯、地震科普等信息,构成“云+端”信息系统模式。平时提供公众地震知识宣传与信息查询功能,震时提供公众应急避难指引、地震速报、信息上报等服务。图1为系统总体构成示意图。

系统由公众服务移动端和后台服务器端组成,采用B/S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这种模式对客户端进行了统一,将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部分集中到服务器上,客户机可通过Netscape Navigator或Internet Explorer进行访问,服务器可通过SQL Server、Oracle、MYSQL等数据库进行管理,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 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公众服务移动端公众移动端采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可以在支持安卓系统的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上运行,具有避难指引、地震速报、地震资讯、地震科普、信息上报、紧急求救等功能模块,管理平台采用SSH框架技术开发,具有信息管理、数据管理及数据统计等功能。

我国已经逐渐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及“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云计算和高速缓存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防震减灾技术将逐渐从面向决策者转向面向公众,载体形式也逐渐从Web向移动客户端App发展。因此,信息如何在决策者与公众之间双向传送成为防震减灾公众服务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北京市防震减灾公众服务信息系统为例,论述了该信息系统中公众移动端及管理平台应具备的功能和模块,同时设计了该信息系统建设路线、系统框架。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防震减灾信息技术面向公众具有推进作用,推动了北京市防震减灾信息化建设,对于信息系统建设方法的研究是有意义的。通过本文的研究,多数技术问题得到了解决,但系统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部分,随着组件式GIS、Open GIS、3S技术融合技术及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将在可视化和数据传输方面实现更多突破,届时本信息系统将在功能上进行扩充。

图1 北京防震减灾公众服务信息系统功能结构图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信息系统
防震演练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家庭防震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