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老龄健康运动保障体系的构想
2015-03-29吴文博
吴文博
(合肥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1 建立老年健康运动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所谓老龄化社会,指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的社会.随着20世纪中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老年阶段,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据有关机构统计,截至2013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计20 243万人,占总人口数14.9%,65周岁以上人口13 161万人,占总人口数9.7%,早已是老龄化社会了.然而,我国财力有限,社会保障支出不够,各种福利机构及医疗服务设施偏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一现状势必会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也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稳定.
“体育的本质是回归大众、服务大众.”[1]2014年10月12日开幕的安徽省十三届体育运动会上,体育的服务功能被不断强化.开幕式一半的时间是群众性的文体表演,没有邀请著名的影星、歌星参加,在欢乐的《为中国梦加油》的序曲中,舞台顿时成为群众演员欢乐的海洋,随着《黄梅花盛开》《山水织锦绣》《时代新节拍》《振风龙起午》4个演出单元的逐层展开,人民真切地感受到群众文体之风给安徽人民的精神面貌带来的巨大变化,展现了安徽人“我运动,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群众性的体育理念.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建设.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除了要保持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还要大力发扬人文精神,即对人的关爱,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尊重.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加人们的幸福指数关系极大.合肥的老年人健康运动保障体系建设尚不够完备,不仅比不上经济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深圳、珠海、青岛等,也与较好的省会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去年,利用假期带领一些学生,开展社区老年健康运动保障措施调查,发现问题不少.尤其是人口密集的老城区,运动设施不仅很少,且十分陈旧破败.一些新建小区,体育场地狭小,设备无人保管,损坏严重;个别高难度的体育器材,由于无人指导操作,闲置率较高.一些小区,适合老年人锻炼的体育器材更少.许多学校的运动场所虽对外开放,但那里人头攒动,老年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即使是大妈们喜爱的广场舞,也因扰民而饱受诟病,且不是所有性别、年龄的老年人都能跳、愿跳广场舞,也不是所有场地都适合跳广场舞.老年人的健康运动保障体系的建立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改革开放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国,老年人为国家财富的积累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现在有能力、也有责任使老年人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2013年,安徽省体育局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建设3 94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培训认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11 877人.在全民健身运动中,老年人无疑是重要的特殊群体,更应得到关注与重视.“老年人的健康运动是延缓衰老、提高老年人健康长寿最安全、最有效、最环保的方法之一.”[2]建立老年人的健康运动保障体系、加大对老年人健康运动的投入,也是我国传统孝道的体现.当然,老年人的运动必须合理、健康.研究表明,运动对老年人有正反两方面影响,一方面,“运动可延缓自由基和抗氧化系统细胞的凋亡,增强线粒体结构及功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3]但另一方面,运动不当,会造成老年人骨骼损伤,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当前,合肥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绝大多数局限在社区范围内.为此,应增加社区养老基金的支出和社会福利机构的数量,多设立老年人健身场馆,降低入馆锻炼的费用;多开设辅导机构,培训针对老年人锻炼的体育指导员,帮助老年人认识健身的误区,并根据个人特点选择合理的锻炼方式.另外,老年人自身也应多学习有关健康长寿的知识,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劳逸结合,健康锻炼.只有这样,国家在有限的财力下,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保障老年人幸福地安度晚年,从而保证家庭和睦和社会的稳定.
2 老年人健身运动存在的误区
老年人的健康运动与其它年龄层次人的体育锻炼不一样.老年人健身的误区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首先,健身方式不合理.一些老年人不够了解自身的体质状况和身体机能,认为运动幅度越大,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因而,他们锻炼过多、力量过大,没有注意肌肉锻炼应与柔韧性缓和运动相结合;没有考虑生物钟对生理机能的影响,而在错误的时间选择了错误的健身方式.
其次,忽略运动前的准备工作,缺少身体的预先检查和自知之明.一些老年人缺少运动前的准备,有时酿成灾难.2013年秋,在合肥某小区内,一位72岁老人因家中有事,早上出门迟了,到运动场,看别的老人在斗空竹,他上去就玩,突然手臂僵麻,腿挪不开步.亏得别人发现早,赶快让他坐在旁边的椅子上休息,帮他揉臂抬腿,很快就好了.特别是有“三高”的老人,伧促运动,难保不测.运动员在比赛前,都要做热身运动.老年人血脉不活、筋骨僵硬、缺钙易碎,更需要由浅入深,由慢到快,缓缓进入运动状态,才能避免骨骼受伤,收到锻炼效果.
再次,膳食不平衡,营养不充分,也是造成运动适得其反的原因.老年人每日的用餐和健身运动量应该有合理的搭配.当人体在40岁以后,由于内分泌失调,体内自由基的蓄积与日俱增,会不同程度损伤细胞的DNA、RNA,引起膜的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肌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免疫系统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老年人运动消耗体力较大,这时应根据运动量的大小、运动时间的长短,以及各人的身体状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调配膳食,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磷的食品,粗细粮搭配,保证身体运动的需要.
最后,健身计划应考虑个体的年龄差异、疾病的有无、体质的强弱、以前工作性质的不同、锻练时间的长短等因素,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这一切不仅要有相应的设施,还要有专人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开展健康运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充分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
3 实施老年人健康运动的保障体系
如何实施老年人健康运动的保障体系,构建幸福和谐的社区,是当前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所谓老年人健康运动的保障体系,指的是对老年人健康运动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从老年人身体的个体差异到运动方式、场地、器材的安排,再到运动服装、运动强度的要求,直到运动不适的急救等均有切实的保障措施.具体来说,开展老年人的健康运动,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体格检查.社区应有专人对老年人运动前进行身体机能测试,评定并了解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体质水平,为运动方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2)健康档案.建立一人一卡,记载老年人个人基本信息、机能测试情况、健康状况,制定适当的运动方式、活动项目,从而有的放矢,有效做好指导保护工作.
3)绿色环境.社区的绿化、水源、日照要充足、地面的按摩区、运动区要做到平整防滑,场地周边应有扶手、栏杆,适当摆放伞具、桌椅、音响设备,各运动区还要配备相应的宣传栏、运动器械和指导教师,以营造一个安全环保、舒心有效的健身场所.
4)运动服装.老年人服装以全棉、透光、吸汗、宽松、合体为准,衣服要利于及时解脱,以防止心血管疾病的突发事件,有些特殊运动项目可配备相应的运动服装.
5)运动方式.体育指导员要根据老年人各自的身体状况合理地选择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力求提高老人的心肺功能;对患有“三高症”的老人主要安排快走、慢跑、太极拳、交谊舞、气功、健身操等平缓运动.
6)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是老年人健身中极易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环节.“老年人因内脏系统、生理机能惰性较大,调节能力又差,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均较弱,骨的脆性较大,关节韧带功能也差.”[4]因而要指导他们在运动前科学地进行一定时间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以防止心血管疾病的突发和运动损伤.
7)运动强度.“美国运动医学会认为一个健康且血压正常的老年人运动强度以HRmax6090 为宜.”[5]强度过小,健身效果差;强度过大,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突发以及运动损伤,而且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均不易恢复,影响正常生活,这会使老年人的体育锻炼不仅起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而且会造成一系列的后遗症,对身体不利.
8)运动时间.老年人运动,每周至少3次,每次30~60 min,每天最佳运动时间除了夏季外,一般应选在上午9点以后、下午4点以后1 h为宜.上午9点后,人体生理机能状况较好,可以利用光合作用,保证心肺用氧充足.下午4点以后,空气净化度也较高,老年人午休后身体状况也不错,能获得机体良好的锻炼效果.
9)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老年人运动量宜从小强度开始、逐渐增加.社区还可以通过宣传栏、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告诉老年人通过持之以恒的运动会促进脑细胞再生,防止老年痴呆症,加速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预防三高症,减少心梗、脑梗等心血管疾病的突发事件,并有利于消化系统吸收养分,防止骨质疏松症、肌肉萎缩,增加关节韧带的灵活度,促进自由基的排泄,从而得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目的.
10)自我感觉、医务监督.老年人要根据当天自己的身体恢复情况、机能状态决定是否参加运动,如有不适或反常现象切不可勉强,否则适得其反,甚至会诱发一些疾病的突发.社区要设置医务监督室,配备医护人员、急救箱、饮用水、含糖食品、氧气袋、电话、担架、夹板等,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要在社区、运动区巡视,以确保运动的安全有效,让老年人深切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
总之,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老年人健康运动保障体系的投入,尤其是社区领导,要充分认识老年人健康运动的意义,配备适当的医护人员及运动指导员,切实有效帮助老年人开展健康的体育运动.
一个科学合理的运动健康保障体系必将为老年人的健康带来福音,为和谐幸福的社区迎来美好的明天.
[1]易健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279.
[2]罗旭.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理论构建与运作机制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43.
[3]段刚,韩新君.构建全民健身安全体系的探讨[J].体育师友,2005(5):32.
[4]沙凱辉,刘同刚.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心脏影响的超声研究[J].实用老人医学,2006(9):56.
[5]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A].康筝,田松,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