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研究
2015-03-29陈美华
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研究*
陈美华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新乡 453000)
摘要: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使得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恰当、考核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应通过明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建立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收稿日期:2015-02-11
中图分类号:G712
1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拉开序幕,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社会对既具有外贸专业知识,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在此背景下,我国各大高校陆续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于1999年创立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2004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精品专业,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直接影响到了考生对国际贸易的信心, 2008年以后国贸专业的报考、招生人数逐年下降。
究其原因,固然有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但高职高专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背离也是很重要的原因[1]。
2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体到国际贸易专业,其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专业的进出口理论知识,同时具有外贸单证制作,报关、报检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课程设置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高专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并没有脱离“本科”教育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的理论课时所占比例过高,而实践课时安排明显不足。以我校为例,三个学年的总课时数为1612学时,理论课时为1366学时,所占比例为84.74%;实验实践学时只有246学时,所占比例仅为15.26%。这样的课程安排,使得学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地掌握知识,并不能将知识转换成能力,导致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的实际需求脱节。
二是课程数量贪多、求全,没有特色。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设置中都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开设课程贪多、求全[2]。很多高职高专的国际贸易专业完全照搬本科院校的课程,盲目地求多、求全,使得有些学校的周课时高达30多节,学生“全天候”上课,“满堂灌”听课,造成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并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2专业任课教师缺乏实际的国际贸易工作经历与经验
高职高专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任课教师大多都是从高校一毕业就直接走上讲台,缺少一线的外贸工作经历与经验。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专业教师共有10人,有工作经历的有4人,但有国际贸易相关工作经历的只有1人。这就造成了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只能着重于讲授理论知识,对学生实习、实训的指导心有余而力不足。“理论型”的教师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也相当地欠缺。
2.3考核方式单一,无法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分为考试课与考查课。以我校为例,考试课的考核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考查课的考核方式则比较多样化,有闭卷考试、提交论文、完成作业等等。这些期末考核方式绝大多数都是考核学生对相应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少涉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这种考核方式决定了学生为了考试拿高分、期末拿奖学金,学习方式仍是以死记硬背为主,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用功,考试前突击复习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学生学习目标、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偏离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
2.4集中实践环节形式单一,效果不理想
国际贸易专业是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的一个专业,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均开设了相应的外贸实践环节。我校开设了外贸业务模拟实习、外贸制单实习、外贸业务综合实习等。这些实习实践环节形式单一,都是在学校的专业实验室里,利用相关的外贸模拟软件进行的。这就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对外贸易工作的内容发展变化相当地快,利用一成不变的模拟软件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对外贸易的技能;二是很多学校的模拟软件使用多年没有更新(如我校的Simtrade软件就购买于2005年),与实际脱离更为严重[3]。这些都使高职高专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习环节效果大打折扣。
3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的措施
3.1制定明确的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输送专业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企业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应对国贸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的深入调查,明确企业的用人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3.2根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课程
在设置高职高专国贸专业的课程时,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遵循“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按照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和对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将课程设置为四大模块。
第一模块是公共基础模块,在这一模块中应开设公共基础课,如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一些基本技能。第二模块是职业基础模块,在这一模块中应开设国贸专业相应的专业基础课,如西方经济学、会计基础、国际贸易概论等等,这些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专业理论基础。第三模块是职业能力模块,在这一模块应开设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课程,如外贸函电、跟单实务、报检实务、报关实务等。第四模块是职业拓展模块,这一模块的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如商务礼仪、物流管理、网上支付与结算等。四大模块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
第二是整合相关课程。
首先,熟练掌握一至两门外语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日后从事外贸工作的基本技能。因此,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应增加英语相关课程。除了在公共基础模块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外,还应在职业基础模块开设外贸英语课程,在职业能力模块开设外贸函电课程。全面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开设其他语言课程,如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新引进了一位“留日海归”,就计划开设日语课程,培养学生的日语交流沟通能力。其次,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对国际贸易专业现有课程进行整合、取舍。以我校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将国际贸易概论与国际贸易实务合并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将报关实务由纯理论课变更为理论加实践课程;将统计学原理由60课时缩减为40课时;删除机械制图等与本专业关联不大的课程。
3.3鼓励学生考取与外贸相关的职业资格证
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有报关员资格证、报检员资格证、外销员从业资格证、国际贸易单证员证等[4]。这样一方面学生积极备考的过程就是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了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也为今后的就业提供了便利。
3.4加强对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重视培养教师的实际能力,努力创造条件,采用各种方式,如对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委派教师到外贸企业进行顶岗工作等等,使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能够真正地接触、熟悉、掌握外贸实际工作的技能,积累相关的经验,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5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
高职高专国贸专业学生的考核方式应摒弃单一的试卷笔试,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对于适宜采用试卷考核的课程应降低名词解释、问答等题型的比例,增大案例分析等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这种题型的比例。在考核过程中,应加重对学生外贸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应针对外语交流、外贸单据填制、报关报检等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外贸核心能力设计相对应的项目来进行考核。在对学生的考核中应加强过程考核,因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程考核相当重要,因此在实际考核中应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对在过程考核中不合格的学生绝不迁就,要对其进行多次考核,直至其达到要求为止。
3.6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加强校外实训力度
实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校内实训,主要是在学校的外贸业务模拟实训室利用仿真外贸业务模拟软件进行。这种实训方法实行起来较为方便,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了提高校内实训的效果,应在保证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及时更新外贸业务模拟软件。另一种实训方式是校外实训,让学生到专门从事外贸业务的公司或外贸业务较多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由于学生能接触到真实的外贸业务,因此这是效果最好的一种增强学生实操能力的方式。但在具体实行时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困难。首先,有些高职高专院校地处内陆地区,周边从事外贸业务的单位较少;其次,很多外贸单位出于业务资料保密等方面的考虑不愿意接纳学生到本单位来实习,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订单班、通过在外贸单位工作的校友进行沟通协调,可以与外贸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单位等等方式来解决。
综上,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符合人才市场需要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应以外贸企业的需求为立足点,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根本点,明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改善课程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不断发展的国际贸易业务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责任编辑杨文忠)
参考文献:
[1]唐文菊.高职高专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朱吉玉.对高职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3]胡彩梅.基于“3+1”培养模式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探析[J].经济师,2012(1).
[4]许南.关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思路[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Higher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Teaching Reform
CHEN Mei-hua
(He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Xinxiang 453000,China)
Abstract: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environment and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f employment that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s have greater impact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raining objectives is not clear, the curriculum is not appropriate, single evaluation way,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lear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reform, improving teachers' practical ability.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al training room, training bas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trade; personnel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