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满罪恶的世界——解读《赎罪》中的罪恶主题

2015-03-29王军,王涵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塔利赎罪罗比

王 军,王 涵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679(2015)05-0057-05

收稿日期:2015-08-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2YJA752026)

作者简介:王 军(1970-),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A world filled with evil: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me of evil in Atonement

WANG Jun,WANG H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Atonement written by Ian McEwan tells a story about Briony,the heroine of the novel,who spends her whole life atoning for the big mistake she made when she was a child.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theme of evil of the novel from three aspects,namely,the evils of human nature,the evils of hierarchy and the evils of the war.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an admonition is given that only by resisting evil,doing good and eliminating unfairness,can mankind really redeem themselves from sins,society really develop in a harmonious way and the world really enjoy peace.

Key words:the theme of evil;human nature;hierarchy;war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文坛最为著名的小说家之一,被公认为英国的“国民作家”。他创作的小说《赎罪》获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在该作品中,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在少年时期因错误地指证佣人的儿子罗比为强奸犯而使其身陷囹圄。为此,罗比和与其深深相爱的布里奥妮的姐姐塞西莉亚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最终,二人相继在战争中丧生。布里奥妮长大成人后,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感到十分懊悔。因此,她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创作小说来告慰亡者,救赎自己的灵魂。

由于作者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和各具特色的人物性格特征,使得众多专家学者对该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有的专注于该小说叙事的研究,如廖静“从叙事伦理视角深入分析《赎罪》叙事文本中‘作者——叙述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多维度对话” [1],以及邹涛在“叙事认知中的暴力与救赎——评麦克尤恩的《赎罪》”一文中“揭示了叙事认知的陷阱和潜在威胁” [2];有的则运用“创伤”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解读,如王利文在“创伤视角下的《赎罪》”一文中,“从布里奥妮对待创伤的态度和创伤的影响角度,分析创伤在小说中的表现” [3];还有一些研究是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展开的,如吕霞在“成长的代价——解读《赎罪》的成长主题”中“探讨了主人公由无知到成熟的心灵历程” [4]。尽管以往对该作品的研究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但对该作品主题的探讨却是零星的,尤其是对于贯穿于小说情节中的罪恶主题更是鲜有论及。本文将对作品的罪恶主题从人性的罪恶,等级制度的罪恶以及战争的罪恶三方面加以解读。

1 人性的罪恶

基督教早期最伟大的思想家奥古斯汀认为人天生就是有罪的,这种罪恶源于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意志而偷食禁果的行为。类似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也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的表现,是人们后天的作为 [5]。“所谓‘善’,就是一切行为都符合道德规范,服从礼义制度;所谓‘恶’,就是用心险恶,行为不正违背伦理道德,破坏社会秩序” [5]。正是由于人类为人之初的恶性,注定了人们在后天接受教育而不断向善的过程中会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人性中的邪恶之处。其中的贪婪、淫欲、骄傲、嫉妒、冷漠和虚荣都通过《赎罪》中的人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1.1 保罗·马歇尔的贪婪和淫欲

贪婪可以使人变得疯狂,而淫欲则会使人失去道德。保罗·马歇尔是一个巧克力大亨、布里奥妮哥哥利昂的朋友,也是当年强奸案的始作俑者。同时,他也是人性中贪婪和淫欲两种罪恶的代表。一方面,保罗可谓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他本身已经十分富有阔绰,但已有的财富并不能满足他对金钱的渴望。彩虹·阿莫巧克力投放市场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让他变得愈加贪婪,而战争的爆发则为他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他可以通过向军队出售巧克力来赚取巨额利润。为此,他希望希特勒能够继续这场战争,那样的话,“武装部队的花费肯定继续呈上升趋势;这一种巧克力条甚至还有可能成为官方定额配量包中的一部分” [6],他也就可以因此获利。纵观历史,人类已经饱受战乱之苦,故而人们对战争可谓避之唯恐不及,而保罗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却如纳粹般的疯癫痴狂。他丝毫不顾及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一味地希望它持续,唯一的目的就是借机大发横财。保罗的贪婪可以说达到了利令智昏的程度。另一方面,保罗又是淫邪放荡的。在塔利斯家中作客期间,由于罗拉的双胞胎弟弟夜晚突然离家出走,大家纷纷出来寻找,保罗也在其中。可事实上,他非但没有去找人,还借着夜色的掩护强奸了出来寻找弟弟们的罗拉。对于保罗的为人,小说中虽然没有过多的交代,但塞西莉亚对他是这样描述的,“马歇尔说话时嘴唇就像一条长长的肌肉在他下巴上方不停地颤动着。一撮浓密的黑发在他眉毛上边随意地卷着,而他耳角边也开始长出同样乌黑的头发,就像阴毛那样滑稽地纠结成一团” [6]。由此可见,在塞西莉亚眼中,他就是一个丑陋淫邪的家伙,而这一印象恰恰通过保罗令人不齿的行为得到了印证。

1.2 布里奥妮的骄傲和嫉妒

骄傲是一种自我膨胀,和“嫉妒”一道被列入“基督教所认为的最严重的七种罪恶” [7]。人性中的这两种罪恶在女主人公布里奥妮身上可见一斑。布里奥妮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爱好写作。她单纯、敏感、固执、骄傲又充满幻想。她13岁的时候,家中发生了一起强奸案,在没有看清罪犯面容的情况下,布里奥妮主观地认定家中清洁工的儿子罗比·特纳就是“罪魁祸首”。正因为如此,她犯下了一生都难以弥补的过错。她的错误指正不仅令真正的罪犯保罗·马歇尔逍遥法外,而且使得罗比含冤入狱,而后又应征入伍奔赴法国战场,最后在敦刻尔克撤退过程中死于败血症,深爱着罗比的姐姐塞西莉亚最终也被无情的战火吞噬。罗比所蒙受的冤屈至死没有得到昭雪,一对有情人也未能终成眷属。造成这一悲剧的直接原因恰恰是布里奥妮的盲目自信、骄傲和莫名的嫉妒。由于在家中年龄最小,布里奥妮得到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关照和宠爱。十一岁时,她模仿民间传说写成了一个可笑的恋爱故事,但事实证明这次笨拙的尝试是失败的,原因就是她过于富于想象而缺少对世事的观察。可她的家人却认为她“有个古灵精怪的头脑,并在文字方面颇有天赋” [6],这便使她倍受鼓舞,从而也变得愈发地自信,时时表现得像个骄傲的小公主。为了取悦这位小公主,妈妈对她为欢迎哥哥利昂回家而创作的剧本《阿拉贝拉的磨难》大加赞赏;远道而来家中做客,还带着满面风尘的表姐弟们也假装欣然地接受着她的排练安排;姐姐塞西莉亚会在她任性地放弃表演并大发脾气时,用爱抚和亲切的语言来抚慰她。众人的怜爱和迁就使布里奥妮永远会表现得骄傲、盲目自信甚至固执、自以为是,而这恰恰就是她日后犯下终身难赎之罪的根本原因。同时,人性中的嫉妒也对布里奥妮所犯之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爱情懵懵懂懂的布里奥妮对罗比心生情愫,并以纵身跳入水中看罗比能否舍命相救的方式来试探罗比,向其表达爱意。但罗比却与姐姐塞西莉亚相互爱慕,在她看来,这就是对她的爱恋的背叛。不仅如此,罗比还写给塞西莉亚一封带有“色情”色彩的情书,这彻底颠覆了布里奥妮对罗比的看法。从此,她对罗比的爱慕也变得扭曲,成为了一种莫名的妒恨。在她眼里,罗比俨然已变成了“色情狂”。这样一个人,能将“黑手”伸向塞西莉亚,同样会对表姐罗拉“图谋不轨”。原本13岁的孩子就不谙世事,加上这种妒恨,使她更加无法理性地分析判断事物,最终将“强奸犯”的帽子扣到了罗比头上。

1.3 塔利斯夫妇的冷漠

人性中的冷漠不仅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而且会改变事件的发展方向,甚至葬送一个人的一生。《赎罪》中罗比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塔利斯夫妇的冷漠造成的。杰克·塔利斯和艾米莉·塔利斯是布里奥妮的父母,一座贵族庄园的男女主人。杰克在伦敦政府部门任职,整日忙于工作,很少住在家中,“读者对他的了解仅仅来自于妻子和孩子们的印象” [8]。似乎工作繁忙成为了他对家中事务不闻不问的最好借口。实际上,这种所谓的繁忙折射出的是一种冷漠。他对妻子是冷漠的,每天只是例行公事地通个电话;他对孩子们是冷漠的,要么不在家,在家时也不与他们做任何交流,只是一个人坐在书房里,以至于布里奥妮已经将父亲的冷漠视为理所应当;他对罗比也是冷漠的,在罗比遭到诬陷身陷囹圄最需要他帮助时,他却扭身走了,躲进了内政部。假如他对家人能多些关爱,多些陪伴,在聚餐时坐镇家中,或许那无耻的保罗·马歇尔就不敢造次,罗比的悲剧也就不会发生;假如他对罗比能多些关怀,以他的身份出面要求深入调查,或许误会就会消除,真相就会被还原。遗憾的是,他没有。另一方面,艾米莉也是冷漠的。自从布里奥妮出生艾米莉患上偏头痛后,就整日躺在卧室里,对卧室外面发生的一切都不闻不问。她对自己孩子没有足够的关心,否则就不会任由布里奥妮沉溺于过度的想象,从而以主观的态度判断事物;她对亲妹妹的孩子没有爱心,否则作为女主人,就不会让由于父母离异来姨妈家做客的双胞胎兄弟因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离家出走,也不会在大家都去寻找时,自己一个人暗想两个孩子不见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她对罗比没有丁点仁慈,否则就不会强奸案发生后,听信一个13岁孩子的一面之词,凶狠又不可理喻地将罗比送上了法庭。塔利斯夫妇平日里的冷漠为保罗施暴提供了可乘之机,关键时刻的冷漠断送了罗比和女儿塞西莉亚的一生。

1.4 罗拉·昆西的虚荣

所谓虚荣就是追求表面的荣耀和光鲜,是人性中遭人鄙视的一面。伊恩对罗拉·昆西的塑造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做虚荣。罗拉是布里奥妮的表姐,由于父母离异而和双胞胎弟弟到姨妈家暂住。她的虚荣决定了她戏剧性的人生。虚荣心使得她来到姨妈家后,假装可怜地赢得了布里奥妮的同情,从而得到了布里奥妮精心准备良久的《阿拉贝拉的磨难》中阿拉贝拉这一主要角色;又是虚荣心使得她能与初次见面,长着一张亡命徒似的脸,但却表现得举止优雅,最重要的是十分阔绰的保罗·马歇尔谈天说地,并大谈特谈两人都不曾看过的《哈姆雷特》,目的是为了博得保罗对她的好感,结果却引火烧身,成为了强奸案的受害者;还是虚荣心使得她不但没有指认真正的罪犯,还罗比以清白,相反,最终却嫁给了保罗,合理合法地享受着保罗带给她的荣华富贵,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罗拉的一生令人觉得真可谓既可悲可笑,又可怜可叹。

2 等级制度的罪恶

众所周知,英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国家,贵族和平民之间有着清晰的界限。人们在接受教育、择业、社交以及通婚方面都要严守等级规范。这种等级制度造成的后果就是社会成员之间机会的不均等和人格的不平等。

2.1 不均等的机会

在英国这样一个等级社会中,应该说地位决定命运,机会永远属于有能力得到机会的人。小说中作为贵族的塔利斯一家,家境殷实,男主人拥有体面的工作,女主人整日不为任何事情操心,三个子女,一个年纪尚小,两个毕业于剑桥大学,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三个子女呆在家里的时候除了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喝咖啡、聊天。他们不必做家务,也不必为前途和命运担忧。原因就是他们有着高贵的血统,因而也就会有无数的机会在等待他们。塔利斯先生曾为利昂在政府部门谋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可是他却拒绝了,而选择了一家私人银行。利昂没有烦恼,也不必有烦恼;他没有雄心壮志,也不必有雄心壮志,因为一切自会有人为他安排妥当。相比之下,作为清洁工儿子的罗比却是命运多戕。他没有父亲,也没有兄弟姐妹,母亲则是个卑微的清洁工。若不是母亲的为人赢得了利昂和塞西莉亚的尊重,即便是这样一份卑微的工作她也不可能做得长久。因此,能否将罗比养大成人都是问题,更不用说供他上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罗比又是幸运的,是塞西莉亚和利昂对罗比母亲的敬爱不仅拯救了他们母子,还打动了塔利斯先生,使得他能一直资助罗比读完大学。但后来因遭到错误的指控,罗比的一生就此被断送。试想,如果罗比和利昂分别出生在对方的家庭里,那么两人的命运一定与现在截然不同。

2.2 不平等的人格

在等级社会中,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必然会导致人格的不平等。由于人格不平等,罗比被错误地指认为强奸犯,因为在人们眼里那些为非作歹的不法之徒永远来自社会的底层,而上层人士则永远是高贵的、守法的。罗比案的定案依据的不是确凿的证据而是一个小女孩的不能言之凿凿的一面之词。不仅如此,在场的其他人,除塞西莉亚外,无论他们曾经多么信任和欣赏罗比,都没有人肯出面为罗比担保或要求做更为深入细致的调查。相反,他们为读者绘制出一幅极具讽刺意味的画面,那就是大家冷漠地看着警察将刚刚把两个离家出走的双胞胎找回的罗比押上警车。由于人格不平等,塔利斯夫人反对丈夫资助罗比上学,认为这对自己的子女不公,一个清洁工的儿子怎能和贵族公子小姐平起平坐。还是由于认为人格不平等,塞西莉亚深爱罗比,却没有勇气告白真情,只能暗暗地折磨自己。在校园里遇见罗比时,也只能对朋友说罗比是家里清洁工的儿子。同样是由于人格不平等,罗比在剑桥上学期间,有一位同学在就餐时突然间大声问起他的身世,以此来奚落侮辱他。由此可见,这种等级制度导致的人格不平等对罗比造成的身心伤害是巨大的。

3 战争的罪恶

“战争是刚强与懦弱、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理智与疯狂、仁慈与凶残等的对决,是人类的一种极端的生存状态。战争又是悲剧性的事件,它导致杀戮成性,人头落地,血流成河,生命如同草芥” [9]。因而,发动战争的本身就是一种罪恶。《赎罪》的第二部分就是从罗比的视角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战场,着重展示战争的残酷性和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3.1 生灵涂炭

罗比在英国军队撤离法国之前,赶往敦刻尔克的途中目睹的尽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惨状。村庄被炸毁,房屋被夷为平地,随处可见被烈火吞噬的农舍以及平民和士兵的尸体,儿童的断肢横挂在树枝上,腐肉的气味和浓烟夹杂在一起扑面而来,怀抱孩童的妇女连同手中的孩子一道被敌人的飞机炸得连尸首都无处找寻。此外,伤者也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很多士兵和平民为了能生存不得不忍受着伤痛继续前行,罗比也身在其中。不幸的是,最终罗比因患败血症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战争是政治集团或国家之间解决纷争的一种暴力手段,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夺,掠夺领土,掠夺资源,掠夺财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敌对双方不择手段,不计后果。不仅如此,“杀戮成了冷冰冰的工业中的一环” [6],生命的价值在此过程中变得如此低廉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当看到伊恩所描写的那些血肉横飞,横尸遍野的场景,不能不令人颤栗并慨叹战争的残酷。

3.2 梦想破灭

从小说中看,这场战争不仅毁掉了城市、村庄、房屋和生命,还摧毁了人们的梦想。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想要的生活无非是家人团聚,夫妻恩爱,子女围绕膝下。然而,当战争来临时,这一切都成了奢望。生活在一个法国村庄的八十多岁的老妪,在一战中失去了大儿子。从此,她便生活在绝望当中,内心也充满了对士兵的仇恨。因而,尽管英法是同盟国,但她对待罗比和随他一同到来的两位英军士兵并不友好,甚至表现出极大的敌意,这一切都是战争给她带来的创伤,从而使她不再对生活抱有希望和幻想。同样地,因为战争夺去了罗比和他心爱之人的生命,从而也就使罗比洗刷罪名,与塞西莉亚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一起的梦幻破灭。

3.3 人性泯灭

战争的另一罪恶之处就是让人变得冷漠无情,人性泯灭。在撤退途中,当罗比和两个下士看到一条孩子的断腿挂在树枝上时,两个下士的反应是“发出轻蔑的声音以表示厌恶” [6],因为司空见惯,所以他们不愿意为此再表现出任何同情。当罗比一行三人来到海滩与大部队会合等待接应撤离时,他们看到一群英军在围殴一名皇家空军士兵,他们要把制空权的丢失,德军的空袭,战友的牺牲乃至每一次失利的帐都算在这位皇家空军头上,所以出手之重可想而知。若不是罗比三人尚存恻隐之心,机智地帮助他逃脱,这位士兵必定会命丧其他士兵的拳打脚踢之下。是战争和杀戮使人们漠视死亡,还是战争和杀戮,让人们丧失理性和人性,同胞之间手足相残,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4 结束语

作为一名颇具实力的作家,伊恩·麦克尤恩以独特的手法为读者展示了布里奥妮的自我救赎之路。然而,尽管布里奥妮可以通过创作来向世人坦白所犯之罪,并以此来减轻自身的罪恶感,但她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脱,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罪罪叠加,令她有罪难赎。是人性的贪婪、淫欲、骄傲、嫉妒、冷漠和虚荣使无辜的罗比遭受牢狱之灾;是社会等级制度的不公注定了罗比卑微低下的地位,从而使他自然的成为了保罗的替罪羊;是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夺去了罗比和塞西莉亚的生命,拒绝给予布里奥妮赎罪的机会。因而,只有从根本上弃恶向善,消灭一切不公平现象,人类才能真正做到自我救赎,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发展,世界也才能真正和平安宁。

猜你喜欢

塔利赎罪罗比
玛格特·罗比将扮演芭比娃娃
为罗比寻找彩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离结束贫穷还有一半的路程
跨媒介的叙事艺术:《赎罪》的电影改编研究
还有一半的路程
《洛丽塔》与《赎罪》的救赎之路
塔利去旅行
顾钱不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