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郪江崖墓:封存一段古川人的隐秘时光

2015-03-29黄世涛设计张籍匀

中国西部 2015年9期
关键词:墓穴墓室女士

文·图/本刊记者 黄世涛 设计/张籍匀

郪江崖墓:封存一段古川人的隐秘时光

文·图/本刊记者 黄世涛 设计/张籍匀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整个社会都有厚葬的文化传统,就其根源来说,在当时人们的思维里,死亡并不代表泯灭,而是象征一种重生,甚至永生。一个人为了得到更加完美的重生,自然历尽现世之艰辛去修凿崖墓也就在所不惜了,也正是为了永生,现世的艰辛便至此有了宗教般的意义。

从三台县城到郪江古镇,图册上标注的距离为45公里。结束在县旅游局的采访后,我们一行人便启程前往郪江。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向前行进,偶尔经过逢场的小镇,车便走走停停,而过了小镇,霎时又在田野、丘谷、茂林中次第穿梭,不觉间,一种探寻秘境之感油然而生。发现美给人带来的兴奋,远远大于观赏美,这大概是所有旅行者都认同的经验。我们此行的目的,游览郪江古镇倒在其次,主要还是去看看向往已久的神秘的郪江崖墓。

这之前,得知我们想了解三台县的古文化,旅游局一位领导颇为神秘地跟我说:“你刚才问的这些问题,我请一个更权威的人来回答,他可是研究我们三台古文化的本土专家。”不久,我们便见到了左启老先生。前往郪江的路上,正因为有左老一路的介绍,才总算恶补了关于郪江崖墓的知识。

在我家乡川南的一些山崖上,零星地分布着三两个被称作“蛮子洞”“仙人洞”的洞穴。这些洞穴为何人开凿?为何开凿?为什么都开凿在山崖上?为何入口处大都雕刻了端庄的浮雕?由于年代久远,人们无从知晓,因此,祖祖辈辈都将其附会为“蛮人居住的地方”或“仙人炼丹之处”。事实上,这些洞穴正是考古学家们所谓的“崖墓”。

崖墓是沿着山谷的峭壁人工凿造的用于安葬遗体和殉葬品的方形洞穴。据资料记载,从东汉至六朝的几百年间,崖墓葬是四川地区非常流的一种墓葬方式。一些人口稠密的地方,几十上百座墓穴聚集于一面山坡也并不鲜见。

游客参观崖墓

然而,相比四川乃至全国很多地方的崖墓,三台县境内的郪江崖墓独具特色。一方面,墓群集中,规模宏大,“多洞多葬式”崖墓( 一个墓穴有多个墓室,安葬多个死者)十分普遍,以郪江古镇为中心的河湾山峦间,数以千计的崖墓鳞次栉比,密如蜂房。另一方面,墓室的“建筑”结构和内部装饰都高度模仿地面居住建筑,如墓室顶部雕刻了精致细腻的天花藻井,墓室的室壁亦有生动的彩绘等。

据介绍,郪江崖墓主要形成于东汉中晚期,就其规模和形制推测,一些崖墓主人或为当时的贵族官僚。这些被发掘的崖墓,成为研究汉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作为普通的游览者,这些崖墓更是让我们从中窥视和感知汉代四川人生产方式、生活哲学的独特径口。

我们此行将前往参观郪江崖墓中最为集中、最富有特色的金钟山墓群。

墓壁上记录的故事

金钟山崖墓群位于郪江古镇西端的山腰上,崖墓大多坐北向南,面朝着悠悠郪江。

金钟山崖墓群分为I区和II区,其中I区为对外开放区域。郪江崖墓旅游管理处的龚晓琴女士向我们介绍,数千年的时间里,这些崖墓是不为人知的,它们隐藏在山体内,被厚厚的泥土层和植被覆盖。直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当地几个农民开垦土地时才被意外发现。起初,人们并不知道这些崖洞是做什么用的,因此很多人称它为“蛮洞”。直到今天,当地老一辈的人提到山腰上的这些崖墓时,仍习惯用这一称谓。

在崖墓群I区,我们看到每个崖墓的入口处都有深深的卡槽,虽然已经被风化侵蚀,但仍清晰可见。龚女士告诉我们,这些崖墓刚刚被发现时,崖墓的洞口被厚厚的石门封住,很难开启。有一些崖墓需安葬多个死者,因此先去世的,后人便先将其安葬进墓穴,将石门临时封闭,待到所有需安葬的人都去世并安葬好后,再将石门永久性地封上。

这些崖墓一般采用“内堂外室”式纵向布局,墓室一般都在中轴线上,按形制通常可分墓道、墓门、前室、中室、主室、侧室和耳室。

通过墓口、墓道后便是“前室”,依次往里,分别为“中室”和“主室”。主室则象征墓主人的“起居室”, 用于安放墓主人的棺椁,是整个墓穴里最核心的地方。而前室和中室两边开凿了彼此对称的侧室或耳室,分别表示墓内的“厨房”“厕所”或“仓库”等。

在编号为“M3”的崖墓参观时,我们从崖墓的墓口而入,经过前室进中室时,惊奇地发现,再往里并没有主室,而是厚厚的石壁。这所崖墓的主室在哪儿呢?难道这所墓没有安放棺椁的地方?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经龚女士提醒,我们才发现,在中室的右后侧还有一个墓室,“这就是这所墓的主室。”龚女士道。

龚女士并没有立即向我们解释这所崖墓迥异于其他墓穴的原因,而是让我们先摸一摸中室的正面和侧面石壁。我用食指在正面的石壁上蹭了一下,手指被珞得生疼,而石壁丝毫无碍,再到侧面同样地蹭了一下,手上蹭下了少许石沙——中室里面的石质比侧面的要坚硬很多。龚女士这才解释道,我们后人推测,2000年前,这所崖墓的修建者在开凿完中室,准备继续往里凿主室时,却发现里面的石质突然坚硬很多,于是放弃了崖墓惯常的纵向布局,从右后侧开凿主室。

古人是十分讲究礼制的,尤其是汉朝时期的人,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轻易改变建筑,尤其是墓室最基本的布局,为什么石壁的坚硬足以改变墓室的布局呢?龚女士道:“汉代的四川,冶铁技术虽然已经比较先进了,但要想在岩石层开凿洞穴还是并非易事,尤其是遇到一些特殊的岩石层,往往要耗费难以承受的人力、物力、财力。”

我们在“M2”号墓内看到了一个特别的细节,正好生动反映了汉代的这一社会现实。

M2号墓室前室和中室的室壁凿痕整齐、细密,浮雕也严谨美观,可以看出,是修建者经过深思熟虑,精雕细琢而成。但到了里面的主室,石壁的凿纹突然粗犷起来,石壁的石块显然是被大块大块剔下的——可看出开凿的过程非常匆忙。龚女士说:“据考古专家推测,这极有可能是墓主人还未等到墓修建完成便意外死亡,也有可能是墓主人身患疾病将提前过世,才促使修建者改变修凿进程,仓促完工。”

通过有关资料,我们了解道,修建像金钟山崖墓群这样的崖墓,一般需要耗费15~20年的时间。而由于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的限制,汉代人的平均年龄一般为三十多岁,也就是说,这些墓主人在15岁之前就要开始动工修建自己的墓穴。

站在幽暗的墓室里,我始终难以想象的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沿着绳索或悬梯往峭壁的高处攀爬,只为开凿(官宦子弟应该是指挥开凿)死亡后的墓穴,那会是怎么样的一种心境?如我们今天多数人对死亡的理解——是恐惧?是困惑?我想,如真这样,那一定无法完成如此宏大的建设工程,更难以完成如此精美的浮雕、彩绘创作。相反,这些工程建设和艺术创作,无一不要求修建者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和对美的本能向往。

龚女士的介绍,证实了我的猜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整个社会都有厚葬的文化传统,就其根源来说,在当时人们的思维里,死亡并不代表泯灭,而是象征一种重生,甚至永生。一个人为了得到更加完美的重生,自然历尽现世之艰辛也就在所不惜了,也正是为了永生,现世的艰辛便至此有了宗教般的意义。

①石棺

②③崖墓雕刻仿地面建筑构建

修建永生的居所

既然崖墓是墓主人永生的居所,那么,一方面他必然会按照现世的审美和功能要求来修建墓穴;另一方面,现世的某种向往、未能实现的理想,也必然会在墓室中有所呈现。

事实上,正如左老所言,崖墓是仿照墓主人生前的房屋或理想中的房屋来建造的:“从崖墓的形式、平面布置、立面、细部,直到墓室的内部布置都仿尘世的住宅。如墓穴分前后室,象征人间住宅的前堂后室;入口处的墓门仿宅门的木构造在石崖上雕出柱子、斗栱、飞檐;有的还在门旁雕有门阙。”

此外,墓室内壁还有隐出的仿木构件,如有的将墙面划分成方块示意外露的木墙骨,壁面上部刻凸出的斗栱;有的在墓室和耳室间,以石柱斗栱分隔成两个空间。

墓内的建筑装饰也不例外。中国古动揭开谜底:这是厨房里的壁柜。听她这么一说,我们才恍然大悟,随即又啧啧称赞起来:“想不到两千年前的汉代,四川就有多么现代的家装设计了!”在另一处墓室里,我们看到了同样“现代化”的室内设计——一个象征厕所的墓室里,在“便槽”不远处,还有洗手池,洗手池的上方还有放置杂物的小台子。

在编号为“M3”墓室内,一间耳室的旁边有一处隐出的室壁,室壁下端有一外伸的斜斗,“这是墓主人的粮仓”,龚女士介绍。这间耳室是崖墓的“次卧”,粮仓设置在紧靠次卧,以便有人随时看护。在粮食作为宝贵生活资料的汉代,这自然是非常必要的。

④崖墓内的“斗拱”

我们看到,大多数崖墓的墓内,都利用山岩凿有台阶、水沟、壁龛、灶案、柜、棺台、床等附属的“生活设施”。代建筑的结构形式是木质框架,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而崖墓建筑雕刻主要为表现墓主人“形魂”归地所需的仿地面居宅的木结构构件,从其内容看,墓穴内建筑的雕刻主要有主柱、斗拱、墙、门、窗、藻井等。

在编号为“M4”的崖墓内,龚女士带我们到一间5平方米左右的侧室,指着凿有三个大小不一的圆形孔洞的石台,问我们这是什么?一同前往参观的一位同仁立即看出了是灶台。“几十年前,在三台县的农村还能看到相似的灶台。”他告诉我们。随即龚女士又指着“灶台”对面石壁上被凿空的四个方形洞孔,问其功能——这次着实难倒了大家,龚女士便主

通过这些崖墓可以发现,早在汉晋时期,三台地区的建筑艺术就已经十分成熟,不但其典型的平面布局为后世长期沿袭,而且当时所创造的屋顶式样,包括斗拱、立柱、墙壁等式样,也在三台民间沿用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龚女士告诉我们,曾经有几位建筑师在墓穴里一连呆了很多天,对崖墓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的确,郪江崖墓体现出的一些建筑经验和建筑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都不乏启发意义”,左老表示。

作为贵族,墓主人的理想住宅显然不仅仅只是宏伟华丽的建筑,甚至完善的生活设施,还必须有可供差使的丁仆,供逗乐的宠物,甚至供赏玩的字画。参观中,我们看到很多墓有圆雕、浮雕、线刻等建筑装饰雕刻和画像装饰雕刻。画像装饰雕刻多在前、中室两壁和门壁上,内容有舞蹈状而奋力撑顶岩石的力士、腾空舞蹈的人、托腮端坐的人、推门探望的人、执板说唱的人、舂米的人……

从崖墓里走出来,我才发现,站在墓口往外看,整个郪江镇尽收眼底,浩浩荡荡的郪江水在金钟山下蜿蜒而东,消失在远处氤氤氲氲的丘谷深处。中国风水我几无了解,无法辨别这些崖墓的选址是否合乎风水宝地的要求,但仅就易于生活起居、方便观赏风景而言,这亦不失一处绝佳的位置。由此想到,假如我“穿越”回东汉魏晋,做一名王公贵胄,我也定会穷尽毕生的精力,寻找并开凿这样一座居所,从此永生。我即使明白,永生不过是对自己许下的一个华丽谎言,而人生如沧海一粟、石火一瞬,生命终将湮灭于寂,我也会带上生前最珍爱的物什,在此封存对尘世所有的眷恋。

①②③④崖墓内出土的文物 供图/三台县文管所

被封存的汉代生活

“狗咬耗子——”

这个歇后语,大概所有四川人都再熟悉不过了,意思当然是“多管闲事。”但你知道两千年前汉代的四川,“狗咬耗子”的真实意思吗?

在金钟山崖墓群I区的M1号崖墓的石壁上,就有一幅生动的“狗咬耗子”刻图:一只立耳、长吻狗蹲坐着,嘴里衔着一个什么物什,细看,此物有一根细长的尾巴,头部已经隐藏在狗的嘴巴里了,但从其尾部看,极似一只硕大的耗子。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杂志社的宋超曾专门以《郪江崖墓“狗咬耗子”图像再解读》一文,考证了中国人养狗以及养猫的历史沿革。原来据考古资料证实,在秦汉时期,猫还没有被人类普遍驯养,而抓耗子的任务是由狗“担任”,直到唐代以后,猫才成为治鼠的生力军。因此,宋超认为,郪江崖墓中“狗咬耗子”图其实可以作为“狗拿耗子不是多管闲事”的证据。在汉代的四川,狗咬耗子应该是“分内之事”。

在郪江崖墓里,类似于“狗咬耗子”能够反映古代三台乃至四川地区社会生活的雕刻、图画举不胜举。比如,猴子吃桃、白虎、朱雀、玄武、羊头、跑鹿、奔马、立羊、爬龟、肥猪、瓜果画像等;阴线刻画像有风阙、飞鹤、凫鸭、花草、武器(戟、矛、戈、盾)及架等。

在我们参观的时候,墓内的彩画因为风化的原因,色彩已经并不鲜亮了,但仍依稀能够看出其原有的颜色,我们发现,朱红、土红涂抹和彩绘在墓内并不鲜见。通过相关资料我们了解道,汉代以红色表示高贵吉利。“这些画像、彩绘装饰表现了避邪乞祥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情趣,反映出了汉代的社会风貌。”龚女士介绍道。

⑤狗咬耗子图

通过仔细考察崖墓的形制,我们也可以由此了解每一个墓的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因为在汉代,国家对墓上建筑和地下墓室形制结构、装饰、葬具、随葬品等都有明确规定,仅以封土而言,据《周礼•象人》注引《汉律》载,就规定“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盐铁论•散不足》亦曰:“庶人坟高半仞,其高可隐。”这些制度是不能违反的。其墓室形制结构的不同类型,就是等级制的表现之一。我们参观的墓穴正从某方面证实了汉代的郪县门阀大姓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甚至政治地位,而当地豪强地主财力雄厚,生活奢侈也由此得以揭示。

左老告诉我们,在三台县郪江崖墓群和邻近的一些崖墓群中,出土了很多陶猪、陶狗、陶鸡,也出土了少量的陶鸭、陶鱼、陶龟。这表明,当时的家庭饲养业和水产养殖业均已相当发达,而且以养殖猪、狗、鸡和鸭、鱼、龟为主。而在郪江崖墓群出土的陶狗中,颈部带环者很常见,这表明不但郪人尚武,而且狩猎活动已经蔚然成风。而崖墓中出土的钢刀、钢剑、铁釜、铁鐎斗也数量较大、铸造精美,这不难推测,当时三台的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和发达。

据资料记载:西汉前期,贵族官僚大都将墓主人生前所用的车马、金银珠玉佩饰、丝织衣物、铜漆器皿、食品、钱币等葬入墓中;将房屋、田地、武士、奴仆和牲畜等制成模型和偶像随葬。一般汉墓也有数量不等的铜、陶生活用具。西汉中期以后,陶质明器增多,时代愈晚,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愈多,比较贵重的铜器、漆器则逐渐减少。到了东汉末年,随葬品几乎全被陶明器代替。

崖墓内发掘的这些雕刻、彩画,出土的这些文物,对墓主人而言是自己的陪葬品,承载着对死后生活的向往;对考古学者而言,是了解汉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珍贵资料;而对于普通参观者而言,则可以藉此感知先辈们的生存与生活状况。

漫步在金钟山下郪江古镇的街头,虽然时间已近春节,但相比那些熙熙攘攘、人满为患的旅游古镇,这里仍然显得分外清净,我们一句小声的叹语,也生怕引起远处群山的回应,一不小心让这块土地上厚重的历史扑面而来。但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希望去感怀这样的历史,让我们生存在某种文明的延续之中……

猜你喜欢

墓穴墓室女士
女士不停买衣服的背后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官员们说,加拿大原住民学校成千上万的儿童或许被埋在了无名墓穴里
Easter Island
王惠君女士书画作品选登
全年目录
醉鬼遇到醉鬼
墓室探秘
女士找茬
会走路的“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