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DV创作团队的培养研究

2015-03-28赵玉桥

关键词:成员创作培训

赵玉桥

(长沙学院中文与影视传播系,湖南长沙410022)

数码技术的发展促使DV这一原本贵不可求的数码产品成为普罗大众的日常之物,而DV的易操作性也促使大量DV作品出现。这些创作人员除包括一些具有深厚功底的专业制作人员外,更多则是众多缺乏专业基础的年轻人,尤其是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的在校大学生。这些年轻人有想法、富于幻想、勇于挑战、勤于动手,而DV简单易上手等特点更吸引众多学生乐于尝试这种新奇的记录方式,各种微视频、微电影大赛和网络视频网站等,又为学生们的激情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这些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投入到DV的创作中来。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不断涌现,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力与激情。然而,我们也看到,虽然每年有大量的DV作品出现,但是真正优秀的作品却并不多,一片繁荣背后掩不住的是当前DV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虽激情有余,但能力却相对缺乏的现状。因此对学生进行专业的DV创作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好的DV作品很大程度是团队协作的结果。一个成熟的创作团队能够进行比较精确的分工,发掘出个体最大的潜力,同时又能事半功倍地完成节目创作。笔者根据学校开放实验室的条件和学生提高DV制作水平的迫切愿望,组建了一支DV创作团队,本文拟结合该团队的组建和培训过程探讨高校应如何培养及提高学生DV创作能力的问题。

一、严格的团队成员挑选

要组建一支合格的DV创作团队,第一关键因素是对团队成员进行挑选和甄别。合格而有潜质的团队成员挑选,是优秀团队组建成功的首要条件。一般来说,团队成员的挑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团队成员应该对DV创作具有浓厚兴趣。DV创作是一个既充满乐趣又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需要依靠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浓厚兴趣克服来自于各方面的诱惑和自身惰性。因此,作为团队成员的第一要求就是一定要非常热爱DV创作,从而确保团队的稳定性。

其次团队成员应该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作为一个需要各司其职,协同工作的团队来说,若单纯从学生兴趣的角度来进行挑选队员,显然有点过于简单和草率。有些学生尽管对DV创作很有兴趣,但是在学校里扮演角色较多,身兼数职,既是校报记者,又是学生会干部,基本无暇参与到节目的创作中来。因此,团队成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时间保证,闲暇时间比较充裕。

最后通过面试寻找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在完成报名的基础上,候选者需要进行面试,面试内容为自由问答、即兴命题编故事、分镜头描述古诗意境以等学生的综合素质考察。主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寻找有发展潜力的学生,作为培训对象,接受科学而系统的DV创作知识和能力培训。

二、系统培养创作团队成员基本素养及协作能力

挑选成员是完成学生DV团队培养的第一步,要创建高质高效运作的创作团队,还需要完成对成员进行从技术操作到审美能力提升的全方位培训,培训的重点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团队的整体协作能力培养,主要分成两个阶段来进行。

(一)培养成员基本DV技术操作素养。分阶段聘请相关指导教师对团队成员进行剧本创作、策划、摄像、非线性编辑、后期包装等相关专业知识的集中培训,并针对不同的专业知识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成果验收。例如,摄像培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基本规定镜头的拍摄和创意镜头的拍摄,剧本创作要求学生必须根据设定的主题完成相关的故事建构与分镜头脚本写作,所有的成绩由负责培训的老师评判,学生必须在所有培训完成之前完成该专项知识的考核。每周召开一次主题讨论会。主题讨论会参加人员为全体成员,讨论会由承担本阶段培训内容的老师轮流主持,就既定主题内容进行自由发言和讨论,然后就培训内容和培训成效进行讨论,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培训过程中会有许多专业知识是团队成员之前未接触过的,多次的失败之后可能会削弱成员的积极性,因此,要通过各种方法鼓励学生坚持下来,例如积极的心理辅导,将学生作品折算成期末综合测评分等。

(二)通过实训培养团队成员协作能力。首先根据学生情况分组。通过团队前一个阶段的练习,指导教师基本掌握了不同学生的擅长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意愿,大致对学生进行编剧、摄像、后期制作等不同的分类。以此为依据,将学生以5人为单位分成两个小组,每组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包含编剧、摄像、后期等不同的同学,每组配备一名指导老师。其次是作品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两部作品,作品主要以故事情节类为主,各组自定主题、自行拍摄制作,节目要求在剧情设置、镜头拍摄、后期剪辑等方面都要符合DV作品的基本规范。最后是作品展示和评价。召集所有参与指导的老师和学生召开讨论会,先进行作品展示,然后通过各小组自评和小组互评以及指导老师评价等方式,肯定作品成功之处,同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在进行实训的过程中,学生在各小组中的分工只是为了便于实战练习进行的设定,让每个人有一个大致的身份定位,在实际的实战训练中,各分工学生可以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之外,参与到节目的各环节中来。另外,在作品评价环节中,除了多种方式的评价外,也可以寻找一些同类型的经典影片,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影片进行拉片式的详细讨论。

三、巩固提高创作团队制作能力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基础培训,团队成员基本掌握了DV创作的基础知识,具备了创作DV作品的基本技能。但是,要真正制作出高水平的DV作品,还需要长时间打磨和实践锻炼。在接下来的训练中,仍以分组的形式进行,但是与前一阶段相比,此阶段的要求更高,练习的作品在作品创意、主题开掘、剧本撰写和脚本打磨,镜头拍摄、后期制作上都要求达到一定的水准。具体来说,剧本的主题要深,具有一定创意,剧本和脚本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拍摄计划要具体,拍摄的镜头具有一定规范和美感,注重构图、光线、同期声等视听元素的合理使用,后期剪辑要逻辑性强、叙事线索清晰、节奏感强等。这一时期各小组拍摄的作品已经明显具有一定的质量,无论是在节目的策划和选择上,还是在节目制作的技术运用上,都已经具备一定的水平。针对这些作品,除继续定期邀请指导教师进行座谈拉片之外,对于优秀的作品,我们还会优先推荐给校园电视台,并鼓励学生去参加各种微电影竞赛。通过这些方式,一方面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继续发现和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增强队员参与制作DV创作的积极性。

为了让团队进入更真实的实战环境,我们成立了视频制作工作室。工作室实行准企业化管理模式,如设置总负责人和各小组负责人,并成立比较完善的节目制作部门,如导演组、策划编剧组、摄像组、后期组等。工作室为非营利性性质,主要以班级活动,生日宴会,节日祝福等内容为主,负责校园视频的专业制作,但与校外专业制作单位不同的是,我们主要以锻炼成员的实际制作能力为主,收费以回收制作成本为限。通过这样一种真实情景的营造,可以让学生进入真实的专业制作环境,提高学生制作节目的效率和质量,改变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畏首畏尾、效率低下的弊端,同时,通过经营化的模式,也可以部分解决团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济问题。

经历了大量的实战训练后,团队成员已经有了跃跃欲试的念头,趁热打铁,让他们进入实际的运作阶段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这种操作方式,可以让学生进入真实的节目制作的氛围中,在规定的时间内,既要完成节目制作任务,同时又要保证节目制作质量。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摒弃之前的“慢工出细活”的拖沓思想。经过数个月的实战练习,让学生养成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从节目策划、节目创意、剧本和脚本写作、镜头拍摄、后期剪辑和节目包装一系列的活动,成为一支真正高效运作的团队。

四、构建可持续发展DV创作团队

经过前述三个阶段的培训和磨合,我院组成团队的10人小组基本掌握了从节目策划到节目后期包装的整套过程,而且这10人各有专长,能够独立或协作完成比较高质量的视频节目制作,独当一面。在此基础上,构建学生DV创作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是提前发展新团队成员。刚刚培养出来的同学,在技术和能力上都已经有了较大发展,经过两年的培训后,这些学生马上面临着专业实习和毕业等实际问题,团队面临着人员的更替问题。虽然从理论上来讲仍然可以沿用之前的培训模式,重新培训一批人员,但是师资的重新分配和时间的协调,以及指导教师的个人报酬等方面都是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单纯依靠友情赞助并非长远之策,因此,团队人员的更替需要提前进行。在具体操作方面可以考虑面向低年级学生进行招新,具体招新工作由指导老师、总负责人会同各小组负责人共同进行。

二是实施传统师徒式的团队培训模式。对于新招人员的培训除借鉴之前团队培养的模式外,可采用更为高效经济的模式。培训由指导老师和新成立的工作室成员共同负责,新招收的成员依据报名时的意愿以及个人现有基础,分别安排进各个专业小组,各专业小组除负责对新进学生的考察外,还要承担新招收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能力方面的培训。这样,通过“学徒式”的培训模式,保证了新招收人员的基本能力培养问题。而在这一阶段,指导教师的角色也发生变化,主要负责技术支持和新招人员知识的查漏补缺,同时指导团队总负责人完成对新成员的培训计划制定和执行,致力于整个工作室的整体发展思路进行指导。新招人员的加入增强了团队活力,保证了团队的持续发展,传统师徒式的发展培训模式,既解决了传统培训模式中肤浅、针对性不强的弊端,同时老生也在对新招人员的培训中,既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也能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促进自己不断进步,从而实现新老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成员创作培训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