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校园媒体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2015-03-28步新娜

关键词:天津师范大学官微师生

步新娜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天津300387)

校园媒体担负着传递学校发展建设中各种教学科研和文体活动的资讯信息,服务广大师生,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构建和谐校园等重要责任和使命。在新媒体时代,校园媒体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转变运营管理方式,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和职责,适应技术发展和web2.0时代媒体传播特点,提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以向新媒体转型为契机,抓住这一难得的“变身”机遇,校园媒体极有可能改变一直以来在大众媒体中的边缘化形象和在信息传播中的式微局面。

一、校园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与不断升级

资料显示,在校大学生这一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已经成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当下校园媒体若要在学生中发挥出影响力、凝聚力,在校园舆论中“先声夺人”掌握舆论引导权,为师生提供有价值的资讯和查询服务,就一定要努力适应青年学子的媒介使用习惯。要对传媒技术的创新和升级,例如以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技术平台等,给予充分的重视,并积极加以善用。

传统的校园媒体一般以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为主要传播形式,而这些媒介工具所能发挥的作用正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比如校报,虽然内容丰富,信息权威,但是制作发行周期长,成本高,时效性差,不能充分占据传播渠道,也无法满足当下年轻人数字化的阅读习惯。再比如校园广播和电视节目,其制作对大多数高校而言不难实现,但收听和收看节目的渠道单一问题,弱化了广播、电视节目在校园传播中的实际影响力。当然这些传统媒介也都可以依托网络平台,在校园网站上实现校报电子版、网络广播和网络视频,但其本质只是以传统媒体为核心的网络版播出。

随着手机端上网即移动互联的大量使用,微博和微信用户以爆发式增长。以移动接入为主体的互联网社交通讯媒介流行,不但降低了传播门槛,为受众提供了更便利的媒介工具,更使大众传播呈现出分众化、小众化的趋势。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在校师生和校友获取学校信息和服务的重要平台。甚至有评论认为,如今衡量一所高校的影响力,不但要拼院士、拼论文,还需要拼微博、拼微信。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很多高校已经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并积极投身到校园新媒体的建设中。“南方周末数据实验室”2014年9月开始对全国200多所高校官方微信运营数据进行统计,每周在微信公众平台公布一份高校微信排行榜。各高校官微大多是在最近一年内开始上线的,短短的时间内不但实现了从无到有,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以天津师范大学官微为例,建立6个月粉丝破万,7个月后关注度数超过14000。为了贴近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和沟通特点,利用移动互联空间展现高校多侧面的文化魅力,许多高校官微纷纷打造自己的网络形象,比如武汉大学的“珞珞”和“珈珈”、电子科技大学的“小电”、天津师范大学的“师小薇”,他们还发动全体师生和校友设计这一虚拟形象。官微的“拟人化”建设,同一直以“严肃认真”形象示人的官网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官微和官网的功能实现了区别化定位,也正是在官微、官网的相互映衬下全面展现了一所高校整体的文化性格。

二、充分挖掘新媒体的传播功能和校园舆论引导作用

技术创新和升级推动着新的应用模式层出不穷。互联网传播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用户既是内容浏览者也是内容制造者;传播的内容从以权威发布为主的广播式发布,变为以人为本的社会化互联,以及咨询和意见交换;对舆论的引导也应从说教式的自上而下的宣传模式,变为交互式的对话沟通,从而充分挖掘和展现广大校园媒体参与者中蕴含的正能量。

2014年新学期伊始,一篇名为《天师印象》的图文在天津师范大学师生和校友之间广为传播。一张张精致照片定格了校园的美丽瞬间,配上简洁的文字和音乐,简单的内容却在微博和微信上获得了超高人气。新生分享,他们说原本只想做个过客,可哪一处风景不让人留恋;学生家长分享,他们说温馨,还有小惊喜;毕业生转发,他们说思念母校的一餐一食、一草一木;教工转发,他们说这里就是我爱的地方。新媒体在传播上固然有自己的短板,比如碎片化传播,语境浮躁,缺乏法律和道德约束等,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对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冲击表达了隐忧。实际上任何一种新技术搭建的平台都有其自身特点,因而转变思维、扬长避短,接受并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创新学生工作形式,是教育者和校园媒体运营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突出聚群功能的微信为例,与微博相比其传播更有针对性、圈子界限更明晰,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更容易实现信息在一定范围内的快速传播,意见和观点更容易在特定群体内迅速聚拢。以校园官微为平台,主动发布最新、最权威的校园资讯信息,既有助于日常学生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在突发情况下快速反应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有人担心新媒体冲击大学生的传统阅读习惯,不利于深层次思考和深度阅读。微信不是万能的,但它的快捷、便利却起到了拓宽阅读者视野、丰富信息量的效果。武汉大学的官微定期推送“梅操电影”“藏书阁”这样的小栏目,向师生推荐好电影和经典书目,并倡议大家一起观看和阅读。天津师范大学的同学在微信朋友圈发起“上学路上·为爱朗读”公益活动,鼓励师生为留守儿童朗读一个故事,上传后用微博和微信来公布。各高校还结合自身情况,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开设若干查询服务板块,师生只需轻轻一点手机就可以了解诸如校历、考务信息、招聘信息、课表查询、假期指南、活动公告、失物招领等内容。

如何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者一直以来思考的课题。新技术虽然给信息传播提供了多种渠道,但有了好内容才能占领渠道,而在内容生产上,校园媒体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媒体打通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的传送渠道,从而为形式创新提供了可能。比如天津师范大学的校园广播不但成功落地学生食堂,并且登陆蜻蜓网络电台,实现了户外、室内和网络三种不同收听渠道全覆盖。校园媒体运营者绞尽脑汁为师生和关心学校的各界人士提供丰富多样的查询信息,精选校园热点进行推介,而师生可以根据各自需求进行个性化选择,使每个人都能看见自己的大学,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校园感动。合理利用新媒体创造的网络世界,有助于增强校园的文化凝聚力,聚拢健康的声音,引领舆论和讨论热点,充分发挥校园媒体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让校园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专业平台

通常人们认为,校园媒体的封闭性使它不可能像社会主流媒体一样发展,因而一直被贴上了受众范围小、成本低廉、节目内容粗糙的标签。媒体融合的平台打破了区域限制,使校园媒体的接受人群范围大大扩大,浏览任何一所高校的校园媒体成为可能,不同校园媒体之间的传播内容和制作水准也极容易实现比较。新媒体技术使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成为可能,以此为契机,校园媒体需要摆脱小打小闹的“业余”形象,以专业化的制作技术和传播理念来重新树立自身形象。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夹裹在海量资讯里,任何时间、任何人都可能在“搜索”、被“搜索”。青年学子能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来获取和对待媒介资源,是他们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也自然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新媒体是一个开放的、有活力的媒介实践平台。调动和激发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新媒体建设,对教学活动来说,能够使实践教学不再是奢望和空话,使它成为一种现实存在;对学生自身而言,能够打通专业壁垒,是对策划、生产、经营新闻信息能力的锻炼,成为创新实践的一部分。

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力需要教育来引导,更需要他们自己亲身参与和体验。除了校园官微、官博,可以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办带有社区性质的学生会、学生社团和班级的公众平台,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并自觉参与校园新媒体建设,也使校园媒体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多类型的立体化传播。建设和谐校园,人人有责;营造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人人有责。虽然众多高校纷纷开通自己的官微、官博,但几个星期、几个月也不更新一次的为数不少;虽然实现校园广播和电视数字网络化播出的高校很多,但能保证节目日播化和常态化的很少。大学之大,从教育层面而言,在于它有更大的包容性,鼓励并保护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这也就要求教育者拿出耐心、勇气和胆识,积极推动校园媒体的“升级换代”,为学生参与校园新媒体建设提供条件和氛围,真正让校园媒体成为对内对外宣传的主流媒体,成为师生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的贴心伙伴。

[1] 靳博.新媒体下大学生的“心”变化[N].人民日报,2014-08-07(14).

[2] 贾宁.以“电话广播”为平台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真正的专业水平[M]∥学苑掇英.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95-98.

[3] 刘宏.微信的三大传播功能[J].青年记者,2014(10):30-32.

[4] 李刚存.高校微博的传播与运营浅析[J].新闻知识,2012(2):67-68.

[5] 刘萍.校园媒体: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N].光明日报,2009-06-03(7).

猜你喜欢

天津师范大学官微师生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水彩作品选登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半小时10万+ 3小时破百万 575万阅读打破纪录 钱江晚报官微如何将同题作文打造成爆款
兰花
全媒体时代,钱江晚报官微如何保持竞争优势
“官微”该是什么模样?
麻辣师生
浅析全媒体时代“官微”和“传媒”的微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