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矿冶城市区域城镇化战略地位提升研究*——以黄石市为例

2015-03-28向夏莹

关键词:黄石市黄石生态

向夏莹

(湖北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矿冶城市区域城镇化战略地位提升研究*
——以黄石市为例

向夏莹

(湖北师范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半个多世纪以来,黄石作为矿冶文化名城,其战略地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为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到了国家工业化发展中期,受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黄石矿冶资源枯竭,城市发展速度趋缓,现已被定位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矿冶城市区域城镇化战略地位,以促进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型。

矿冶城市;区域城镇化;战略地位;提升

引言

19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大冶创办了炼钢厂和铁矿厂,自此,黄石100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钢铁摇篮”。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曾两次视察黄石,强调要大力办好钢铁工业。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黄石完成了矿冶名都的“华丽转身”,新冶钢展厅内1:1毛主席塑像见证着黄石昔日的辉煌。然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黄石这座“光辉的城市”在21世纪初被定位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改变劣势,抢抓机遇,提升黄石战略地位,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黄石区域城镇化战略地位提升的比较优势

黄石市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处鄂、赣、皖、湘四省城市群的中间地带,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有着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和雄厚的工业基础。

(一)区位交通优势

黄石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在国家“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和国际区域运输通道中,位于“纵3”东北亚国际运输通道主轴(满洲里至港澳台运输大通道)、“横9”沿江运输大通道与“横10”东南亚国际运输通道主轴(上海至瑞丽运输大通道)等三大综合运输通道交汇处,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国家主要港口和一类开放口岸,拥有建设国际级综合运输枢纽城市的基础。境内运输门类齐全,多条国家高速公路、国铁干线、主干管道与长江黄金水道在境内交汇,机场建设已纳入省级规划,初步形成了以公路、铁路、长江航道为骨干的“内联外畅”运输通道和以重点港区、主要铁路、公路站场为核心的运输枢纽。

(二)工业基础优势

黄石工业基础雄厚,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基地,素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的美誉。“拥有4家百亿元企业、4家全国五百强企业(新兴铸管、大冶有色、华新水泥、新冶钢),12家上市公司、12家企业进入全省百强;拥有工业产品5 000多种、中国名牌5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湖北名牌50个,特别是特钢产品、铜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较强竞争力。现有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8个,国家铜及铜材加工示范基地1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大冶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属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西塞山区特钢及深加工产业示范基地),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5个。”[1]1-16在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支撑带战略中,应充分发挥黄石对鄂东区域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对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作用。

(三)生态环境优势

黄石市地处幕阜山北侧,为幕阜山向长江河床冲积平原过渡地带,辖地内多低山。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市区形状呈‘入’字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襟江怀湖,人在山中,山在城中,城在水中,风光绮丽,景色怡人。黄石的母亲湖——磁湖镶嵌在市区中心,自然山水与城市的完美结合,也是黄石城市精神文化发展以及宜居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近年来,黄石市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综改为平台,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环境治理人居环境项目范例奖”等称号。

(四)工业文明底蕴

黄石矿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3000多年前,我们的先祖就在这里开始了冶矿活动,成就了黄石成为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100多年前,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此创办了汉冶萍公司,开启了我国近代工业的先河,黄石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辈们世世代代的劳动创造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华新水泥遗址、铜绿山古矿遗址等,还有各类文化遗迹2 10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鄂王城遗址、龙港革命旧址群、红三军团建军旧址、大冶兵暴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1]1-16黄石有着丰富的矿冶遗存、深厚的矿冶文化积淀、悠久的矿冶文明历史,矿冶开发资源在全国都独树一帜。

(五)城镇化建设效果显著

近年来,黄石市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以一个中心、一个副中心、两个新城和10个重点中心镇、100个中心村为重点,着力构架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即:优先发展中心城市,黄石城市(含大冶市)近期目标130万人,建设15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设,以阳新县城为中心,发展20~30万人口的副中心城市;培育两个卫星城,在中心城市周边发展两个卫星城市(以韦源口为重点的东部新城和以还地桥、铁山为重点的西部新城);发展中心镇,按照3~5万人的规模发展10个重点中心镇①。新型城镇化的布局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二、对黄石区域城镇化战略定位的新审视

黄石市位于武鄂黄城镇连绵带上,长久以来一直是武汉城市圈中的副中心城市,城市经济总量及发展规模仅次于武汉。但近年来,受资源环境的影响,黄石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在本世纪初被定位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转型,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等文件精神为黄石城市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黄石应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重新审视自身的城镇化战略地位,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竭力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生态宜居型城市转型。

(一)黄石市发展地位的演变脉络

黄石是继武汉之后在湖北省建立的第二大城市,在“七五”、“八五”时期曾是湖北省第二梯队的“领头羊”,但在上世纪最后10年,黄石市步入衰退期,连续10年的增速大多排在湖北省地级市的最后一位;进入新世纪的头10年来,黄石连续多年在湖北省地级市的排名为6或7,经济总量基本处于全省中游地位。回顾黄石近30年的发展位次变化,武汉一家独大的地位持续加强,襄阳、宜昌已经占据第二阵营的位置,黄石和荆州的发展相对偏弱,目前尚排在第三梯队的排头,此外,孝感、鄂州、荆门、咸宁等城市正奋力追赶,如若再不变革,黄石在第三梯队排头的位置也会被撼动。从第二梯队的领头羊滑落到第三梯队的排头,黄石作为湖北省副中心的地位已成为历史。黄石一方面承担着努力赶超第二阵营的重任,另一方面还必须面临被第三梯队其他城市追赶的压力,对黄石而言,发展机遇和挑战将长期并存。

(二)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

黄石市位于长江中游南岸,长江岸线全长73公里,黄石中心城区地处长江经济带湖北段的最东段,有条件成为武汉城市圈对接长三角、辐射鄂赣皖的桥头堡。因此,在长江沿岸城市中,黄石具有相当的优势,黄石应按照长江中游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进行重新定位。

1)交通运输功能新定位。黄石应是鄂、赣、皖毗邻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长江中游物流基地、外贸中转枢纽港,沿江水、公、铁、空管多式联运中心和湖北交通门户。

2)经济转型功能新定位。黄石应是长江经济带冶金产品的深加工基地、制造业基地和向鄂皖赣辐射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3)对外开放功能新定位。黄石应是湖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长江中游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4)生态建设功能新定位。黄石应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市。

5)创新引领功能新定位。黄石应成为创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示范区和长江经济带经济转型示范市。

(三)“中四角”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构建沿长江中游经济带,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地方政府深入贯彻中央文件精神,近几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以武汉、南昌和长沙为核心,向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城市圈辐射,带动29个城市联动发展。因此,黄石应抓住机遇,重新定位,充分展开区域协作,积极推动融入和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打造以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江淮四大城市群为核心的“中四角”这个新的增长极,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提升黄石的发展空间和层次。

三、提升黄石区域城镇化战略地位的举措

湖北省委省政府为提升黄石区域城镇化战略地位提供了许多政策支持,黄石市委市政府也应整合各方资源,采取各种保障措施,破除各种制约,极力推动战略资源向黄石集聚,助推黄石城镇化战略地位的提升。

(一)破解空间发展不足

第一,通过行政区域重新规划破解空间发展不足的制约。紧邻黄石的鄂州花湖和黄冈散花的生产要素及其资源的集聚主要源自黄石市。这两地多年来发展较缓慢,特别是散花,城镇破败、萧条,既得不到黄冈的重点支持,又因为行政区划的限制,黄石也不能给予其直接的支持,从而影响了该地的城镇化面貌。因此,湖北省政府应将花湖和散花两地纳入到黄石区域城镇化格局中,给予黄石适当的行政支持。

第二,通过同城化战略破解空间发展不足的制约。黄石与大冶同属鄂东南多金属成矿区,矿藏丰富,由于黄石和大冶在地域上相邻,产业结构上相似,应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统一性,在资源配置、产业分工上重新定位,壮大优势企业,淘汰弱小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避免争抢资源、产业雷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将黄石城区向南拓展,发展山南地区,大冶城市规划用地发展方向以北为主,积极拓展城北工业园,两地地域边界逐步连为一体,将功能分布、交通路网对接,部分基础设施共享,实现同城化[3]。

第三,通过一体化战略破解空间发展制约。黄石与鄂州毗邻,两市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这种各自为政的发展体系,不仅割断了产业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影响了地区之间联动优势的有效发挥。两地政府出于维护本地利益的目的制定了相应的制度,而有些制度明显阻碍了两地相通相融的进程,制约了黄石作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因此,黄石应通过一体化战略,积极主动地与鄂州寻找对接点,鄂州也应东西兼顾,发挥地理优势,积极寻求与武汉和黄石的对接,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二)合理规划未来交通布局

基于路网系统的现状,为进一步实现与鄂州、黄冈的同城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入武汉城市圈,黄石应合理规划未来交通布局,强化交通枢纽地位,与周边腹地范围内的城市交通廊道相衔接,最大限度地放大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形成交通设施的“组合放大效应”。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依托黄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港工业园区和环磁湖商贸区的产业基础及其位于黄石长江大桥、鄂东长江大桥以及大广高速和沪渝高速交界处的核心区位优势,形成“桥头枢纽——区域商贸组合区”。第二,依托大冶城区、大冶城北工业园区和黄金山新区的产业基础以及位于大广高速和106国道交界处、罗桥火车站的区位优势,形成“罗桥枢纽——先进制造组合区”。第三,依托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西塞山工业园区的产业基础以及公、铁、水联运的棋盘洲综合物流中心的区位优势,形成“棋盘洲枢纽——综合物流组合区”。

(三)准确调整城市发展方向

根据《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黄石要“调整城市发展方向,拓展产业空间布局,在核心区层面分为近期重点突破产业园、省级产业园区和规划新增产业园区”。具体来说,重点突破产业园包括三个片区:一是黄金山新区,该区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转向产业项目建设为主,积极招商引资,并做好后期的项目落地工作,加速产业、企业、项目向园区内的集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以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二是团城山和花湖片区,在团城山建立起全市政治、文化中心和金融、教育、商务等高端服务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支点;加快花湖综合物流区发展。三是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按照“区划不变、市县共建、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封闭运行、职责明确、利益分享、共赢发展”①的原则,完成黄石港区15万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将其建成现代港口、现代物流和对外开放的承载平台。省级产业园区则包括“大冶经济开发区、阳新工业园、黄石港工业园、西塞山工业园、下陆长乐工业园和灵成工业园”①。通过对市域产业空间布局的规划和打造,使黄石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基地、特色工业集聚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武汉城市圈和区域现代物流中心。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要运用现代科技、物质装备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以优质粮食和生态农业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集群为载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传统产业向绿色、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具体来说,在种植业方面,要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农村的土地流转,发展粮食规模生产经营”[4],各地区发展优势和特色的蔬菜产业,重点建设连片面积在1 000亩以上的优特蔬菜基地;在林业方面,要大力发展园艺林特产业,发展花卉苗木、优质油茶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新支柱产业;在养殖业方面,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畜牧、水产业,集中在大冶灵乡、陈贵、阳新白沙、还地桥、富池等地建设一批标准化生猪、家禽、水产养殖示范区,实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5]。

(五)努力建设生态城市

按照生态宜居型城市的新定位,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理念,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和循环经济示范市。具体来说,应从五个方面来把握:第一,把坚持生态立市理念贯穿到黄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树立全域生态化的理念,把黄石作为一个大生态区来规划,打破生态建设条块、区划分割,全面统筹城市和农村、长江流域中下游产业链全过程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第二,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生态立市的根本,在更高质量、更高层面上加快跨越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积极引导采矿企业转型转产。第三,在发展中做到不欠生态新账、多还生态旧账。做到“闭坑一座矿山,还一片绿水青山”、“砍伐一棵树,补栽十棵苗”。第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组建环保警察队伍,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各乡镇、工业园区,督促落实环保规范要求。第五,建立健全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体制机制,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绩效评价机制、生态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生态补偿和激励机制,为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提供支撑。

注 释

① 参见2014年黄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资料汇编。

[1] 黄石市统计局. 2014黄石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03-17.

[3] 黄石大冶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探讨[EB/OL].(2012-11-25)[2014-07-22]. http://wenku.baidu.com.

[4] 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26)[2014-05-26].http://www.qstheory.cn/yw/201311/t20131112_290187.htm.

[5] 邹光.黄石市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路径探讨[J].当代经济,2009(22).

(责任编辑 陈咏梅)

Study on Enhancing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Regional Urbanization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 City——Taking Huangshi City as an Example

XIANGXiaying

(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2)

As a mining city, Huangshi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since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ago. Along with the national industrialization, influenced by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Huangshi urban development encountered bottleneck and the speed of development slowed down. Huangshi has been located as" the resource exhausted city". We need to reexamine the strategy position of Huangshi urbanization to boost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enhance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urban regional urbanization.

Mining and Metallurgy City; regional urbanization;Status;improve

2014-11-05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列宁土地问题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4G325;湖北师范学院人才引进项目“列宁土地问题思想及当代价值”,项目编号:2014F018;黄石市社科联社科研究项目“黄石城镇化进程中‘空心村’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4y107;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湖北城镇化进程中的‘空心村’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zd028;黄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项目“提升黄石区域城镇化战略地位研究”。

向夏莹(1983— ),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三农”问题。

10.3969/j.ISSN.2095-4662.2015.01.003

F299.2

A

2095-4662(2015)01-0011-05

猜你喜欢

黄石市黄石生态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生态养生”娱晚年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黄石高速公路改造项目中互联网+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应用
黄石市区园林植物资源调查及分析
近30年来黄石市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研究
黄石市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