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冶小说中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以《窗外的灯光》为例
2015-11-29赵小红陈维维李雅颖
赵小红 陈维维 李雅颖
(湖北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435003)
矿冶小说中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
——以《窗外的灯光》为例
赵小红 陈维维 李雅颖
(湖北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435003)
自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出现后,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开辟了新的隐喻研究路径。近年来,隐喻的研究逐渐从字、词、句层面转向语篇层面,进一步拓展了隐喻的研究空间。文章对矿冶小说《窗外的灯光》中隐喻的语篇功能展开研究,指出了小说从篇名到正文隐喻所体现出的衔接、连贯和组篇功能,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供帮助。
隐喻;语篇功能;矿冶小说;《窗外的灯光》
引言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哲学以及文学等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兴起以来,隐喻的本质和作用获得了重新认识。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认知语言学把隐喻当作一种认知工具,认为隐喻在语言、思维和行动的建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80年Lakoff & Johnson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1]。他们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思想和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由于思维和行动中的隐喻是无形的,看得见的语言隐喻就成为人们研究认知隐喻的重要媒介。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突破了传统隐喻研究的藩篱,把隐喻研究带入全新的认知时代。
尽管隐喻研究的历史悠久,但大多数主要集中在字词句的层面,很少有人研究它的语篇功能。21世纪以来,有关隐喻语篇功能的研究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其重要性。国外的学者,如Kittay[2]、Cameron[3]、Brown[4]、Semino[5]等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孤立的句子中,而且和语境紧密相连,因此必须重视隐喻的语篇研究。一些国内的学者也开始把隐喻研究的重心转向语篇层面。如,廖美珍探讨了汉语隐喻的语篇功能[6],及隐喻的语篇变化与语篇组织程度的关系问题[7];苗兴伟等认为隐喻是一种语篇策略[8];张玉蓉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的语篇衔接和连贯功能进行研究[9];胡金水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隐喻在语篇建构中的三大主要功能(衔接、连贯与组篇)[10];冯志国从语言学和修辞学角度分析隐喻语篇功能研究的理据及其意义[11]。
通过梳理前期国内外关于隐喻的语篇研究发现,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语篇研究非常少,矿冶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语篇研究更少。作家马景源的短篇小说《窗外的灯光》描写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黄石地区的矿山工人的故事[12]。小说大量使用隐喻表达“我”的思想变化,本文以这些隐喻实例为研究对象,探讨隐喻如何实现构建和组织语篇的功能,充实该领域的隐喻研究。
一、《窗外的灯光》中的隐喻及其语篇功能
(一)隐喻的分布
《窗外的灯光》中的“我”和秦琪代表着成千上万的矿山建设者,映照着建国后30多年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们伟大而崇高的品质。出身低微的矿山工人秦琪以自己的勤学肯干、积极创新影响着“我”的人生选择。在秦琪的影响下,利用父辈职权取得优越生活条件的“我”,主动要求放弃当前的工作环境,下车间接受生活的挑战。小说的篇幅不长,但“灯”或“光”在文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了28次,主要使用“那盏灯”的形式,与标题“窗外的灯光”相互照应。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隐喻的分布情况统计表
(二)隐喻的语篇功能
根据小说故事发展的顺序和文中“我”对秦琪的态度变化,全文可分成七个部分。文中“我”对秦琪的态度主要反映在“我”对“灯光”的态度上,这基本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使全文紧密衔接在一起。
小说的第一部分有几处提到了“我”对“那盏灯”的不满情绪。
“我刚刚合上眼皮,只觉得满屋光灿灿,亮闪闪。真气人,窗外那盏灯又亮了。”
小说的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接说出了 “我”对“那盏灯”的态度。“光灿灿,亮闪闪”说明灯光严重影响了我睡觉,“又”道出了“我”对那盏灯的极度反感。
“矿山新近修了一幢宿舍大楼,我家搬进来好几天了,窗外那盏灯天天都是到深夜才灭,而天未破亮,那盏灯又先亮啦。”
副词“天天都是”和“又”同样说明了“我”对“那盏灯”的不耐烦和厌恶。
“自从搬进了新居,那窗外刺眼的、令人头晕目眩的灯光,使我没睡过一夜安稳觉,有时脑袋涨得接近爆炸的程度。”
这里修饰“灯光”的形容词“刺眼的”和“令人头晕目眩的”带有明显的贬义,把“我”对“灯光”的反感表达得清楚明了。
“我拉开粉红色的窗帘一看,那盏灯还在亮着,……”
从“我”晚上开始睡觉到早上醒来都会看到“那盏灯”,它好像从没熄过,让人难以忍受。到这里为止,“我”还只看到灯光,并未看到人。直到第一部分的结尾处,“我”才看清灯下的人是采矿车间井口推车工秦琪。在“我”看来,他是个穿着讲究、喜欢花草的花花公子,让人看着不顺眼。这一部分与“灯”有关的词基本上是暗指秦琪,属于以物喻人。
第二部分“我”回忆起几个月前秦琪找“我爸爸”的事,对其更加反感,认为他是个追求享受、想入非非的人。加上现在他的灯光让“我”无法睡觉,更加深了“我”对他的厌恶之情,也可以说是灯光让“我”想起更多与秦琪有关的不快。
第三部分“我”对秦琪的反感达到了顶点,同时也使“我”产生了研究他的兴趣。
“下班以后,我找了几张纸,赌气地贴在窗户的玻璃上,不让那炫目耀眼的灯光再打扰我。”
“我”阻挡灯光的行动也阻断了“我”和秦琪的关系,看起来两人似乎再无瓜葛了。
“不知为什么,我竟跑到窗口,下意识地把窗门推开一条小缝儿,悄悄地往外瞧,只见那盏灯上朝楼房的这一面挂上了一块黑布,……”
秦琪在灯上挂黑布是对“我”在窗户贴纸的反击,这样反而激发了“我”了解他的兴趣,为小说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这一部分基本上还是以物喻人,通过“我”对“灯光”的态度暗指“我”对秦琪的态度。
第四部分是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秦琪对“我爸爸”不文明行为的宽宏大度,完全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现在“我”认为他是个胸怀宽阔、有气量的男子汉。至此,“我”对秦琪的反感情绪全消了。
第五部分“我”和秦琪的关系达到了高潮,非常融洽。
“看着那盏灯,我非常喜欢。灯一亮,我屋子里立刻被涂抹上一层银灰色,显得格外温柔、恬静,……”
“我”的窗户已经完全向秦琪敞开了,看到灯光“我”就很喜欢和愉快,甚至感到幸福和陶醉。
“到九点钟,我渴望的那盏灯还没亮,不觉神思恍惚,心里像掉了件什么东西似的。”
“此后,我见窗外的灯光一亮,就去找他讲解晶体管电路基本知识。……我只好带着野花的浓郁芳香,恋恋不舍地离开那盏明亮的灯。”
这几句话说明“我”已经离不开“那盏灯”了,道出了“我”想见到秦琪的急迫心情和离开时的依依不舍,“那盏灯”成了“我”每天的期待,“我”希望天天能看到秦琪,和他一起学习进步。
第六部分又是一个转折点,“我”和秦琪的相处遇到了外来的阻力,家人极力反对我们来往,想让我回到原来的生活道路,按照他们的安排去生活,并以把“我”派去团市委学习收场。
第七部分是小说的结尾部分,这里“灯”的隐喻义从秦琪这个具体的人物转向了抽象的含义。
“老远我就看到了一盏明亮的灯,灯光给旧房添了许多迷人的色彩,也照亮了我向前的路途,我不费任何周折就找到了秦琪的家。”
“离开了秦琪的家,我不断地回过头去,凝望着那盏明亮的灯。”
“我”已经把“那盏灯”看成了前进的方向,它给了“我”信心和力量,指引着“我”开始新的生活。
(三)小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主人公“我”对“灯光”的态度在不断变化,由开始的反感厌恶转向后来的慢慢接受和欣赏到最后的向往追寻。小说从头到尾紧扣“灯光”这个隐喻,与标题“窗外的灯光”的隐喻保持一致。但“灯光”在全文的隐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开始的具体隐喻义,喻指秦琪这个人,慢慢地转向抽象隐喻义,喻指秦琪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和他不断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无论是“我”对“灯光”的态度变化,还是“灯光”的隐喻义从具体到抽象的变化,过渡都很自然、连贯,没有任何突兀的感觉,这也是小说故事情节发展推进的两条线索。可以说,“灯光”这个隐喻在小说中起到了衔接全文、连贯组篇的功能,也就是本文所说的语篇功能。小说中隐喻的语篇功能图如图1所示。
二、结论
小说《窗外的灯光》从标题到正文都紧紧围绕“灯光”这个隐喻,逐步展开故事情节,全文逻辑严谨,结构紧凑。
隐喻的衔接、连贯和组篇功能在该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该小说提供了帮助。由此可见,矿冶小说中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为矿冶文学的欣赏和解读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丰富和拓展了隐喻的研究和语篇分析的研究。自从人们开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以来,隐喻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解释力,如果从更多的领域和更多的角度对隐喻展开研究,将大大提高我们对隐喻的认识,同时拓宽相关领域的研究空间。
[1] 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2003.
[2] Kittay,E.F.Metaphor:Its Cognitive Force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7.
[3] Cameron,L.Discourse Contex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or in Children[J].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and Society,1996 (3):49-64.
[4] Brown,T.L.Making Truth:Metaphor in Science[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3.
[5] Semino,E.Metaphor in Discour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6] 廖美珍.隐喻语篇组织功能研究——标题与正文之间的组织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177-183.
[7] 廖美珍,周晓萍. 我们赖以建构和组织语篇的隐喻——隐喻变化与语篇组织程度[J].外国语文,2010(4):51-56.
[8] 苗兴伟,廖美珍.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J].外语学刊,2007(6):51-56.
[9] 张玉蓉.隐喻的衔接与连贯功能研究[D]:[硕士论文].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10] 胡金水.隐喻的语篇建构功能研究[D] :[硕士论文].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1] 冯志国.隐喻语篇功能研究的理据及意义[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2(3):108-112.
[12] 李社教.黄石矿冶文学作品选[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108-117.
(责任编辑 龚 勤)
Study on the Textual Function of Metaphor in Mining Novel Window Light——Metaphor Consistency between Title and Text
ZHAOXiaohongCHENWeiweiLIYa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3)
Since the emergenc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the 1970s, cognitive approach began to appear in metaphor studies, which opens a new era in this field. In recent years, metaphor studies gradually shift from the level of word and sentence to the level of discourse, further expanding the research space.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textual function of metaphor in mining novel Window Light, which aims to enrich cognitive research of metaphor and help readers better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literary works.
metaphor; textual function; mining novel;WindowLight
2014-09-05
湖北理工学院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资助计划项目“跨文化视域下的矿冶文化传译”,项目编号:13xtr05;湖北理工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文学”,项目编号:0502;湖北省重点学科“艺术学理论”,项目编号:2013XKJS。
赵小红(1973— ),女,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语用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10.3969/j.ISSN.2095-4662.2015.01.015
H0
A
2095-4662(2015)01-0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