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2015-03-28王宁霞
□文/王宁霞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校;2.新疆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新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文/王宁霞1,2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校;2.新疆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提要]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的兴起和发展对当地社会、经济具有很大的效益。在对新疆民俗旅游发展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新疆旅游民俗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新疆;民俗旅游;文化内涵
原标题:新疆民俗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及开发对策
收录日期:2015年7月19日
民俗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有利于社会文化的交流,能够加强不同国家、民族、地域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强化民族认同,保存文化个性和特色,形成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
一、新疆民俗旅游发展现状
民俗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惯制、社会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它是各族人民长期的生活习惯的表现,民俗旅游就是将这些民间文化以民俗事象或者民俗活动为依托作为其开发的基础。民俗旅游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民族特色,能够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而且民俗文化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是吸引游客的最大魅力。民俗主要有传统节庆、宗教仪式、婚丧嫁娶等各种风俗习惯。
新疆很早以来就是维吾尔、汉、哈萨克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各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长期生活,也就造就了各自的社会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风俗习惯。比如,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的取名习俗就不同;在婚嫁习俗上,哈萨克族为保证人口兴旺发达,不准近亲结婚,因此联姻的双方必须相隔七代,远离七河;蒙古族颇有讲究的饮酒和敬酒习俗等。还有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的盛大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宰牲节)、肉孜节(开斋节)、奴鲁孜节;锡伯族的“四·一八”节,也就是西迁节等。物质民俗方面,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习俗也不相同,维吾尔族妇女的连衣裙喜欢色彩鲜艳,特别是年轻妇女爱穿“艾得莱斯”绸的连衣裙,服饰花样多且美丽,充分表现了维吾尔族人热情奔放的性格。精神民俗方面,维吾尔族的麦西莱甫、达瓦孜(高空走绳),哈萨克族的姑娘追、阿肯弹唱,柯尔克孜族的追姑娘、马背上的击棍,锡伯族擅长射箭,等等。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多彩多异,民俗旅游成为新疆旅游的主要发展形式。新疆旅游事业发展良好,民俗旅游近十年来发展迅猛。旅行社在2003年有268家,到2013年增加到321家,国内旅游人数在2003年只有1,011.5万人,2013年增加到5,049万人。从各地州的旅游收入情况来看,2013年全疆入境旅游总收入为58,502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637.43亿元,其中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入境旅游收入合计为56,579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合计为513.6亿元,占相应总额的百分比分别为96.7%、80.57%,因此这五大地区为新疆主要旅游地区,人们到新疆旅游,往往选择去民族特色突出的这五大地区。民俗旅游成为新疆旅游的主力军,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代表了新疆旅游的主题形象。
二、新疆民俗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俗旅游规划相对滞后,缺乏整体观念。新疆民俗旅游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对其认识缺乏整体意识,缺少统一开发和规划。现有的民俗旅游经营者在资金投入、和日常管理中层次不一,规模和档次差别较大。对于自筹资金的农民和个体户,盲目跟风,在发展思路和模式相似度极大,而且缺少相关的专业指导,管理不到位,服务设施不健全,效益不高。
(二)民俗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首先,目前的民俗旅游产品形式比较单一,仅局限于对少数民族服饰的欣赏、饭菜的品尝和生活习俗的简单了解,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其次,对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开发潜力认识不到位,导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速度较慢,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不高。再次,民俗旅游资源也是人文旅游资源,难以对整个民俗旅游资源做到全面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
(三)民俗旅游缺乏营销策略,宣传力度不够。新疆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多数游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首先,新疆旅游业的宣传投入比较少,产品知名度低,不具有优势,在产品的各阶段缺乏营销策略,促销力度不够。众所周知,新疆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未见到新疆著名丝绸“艾得莱斯”的真容。其次,未能根据旅游者的不同需求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选择适当的营销渠道进行宣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疆民俗旅游业快速发展。
(四)民俗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新疆旅游业人才缺乏,尤其是民俗旅游业方面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了解和熟知少数民族文化和习俗的以及精通多语言的旅游人才奇缺,这不能适应新疆民俗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新疆民俗旅游开发对策
(一)合理规划,加强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新疆民俗旅游发展现状,政府部门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多渠道投资,减少产品雷同,防止破坏生态环境。新疆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市场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手段,三大效益是旅游开发的目的。因此,好的规划有利于合理地配置资源,确定发展目标,落实相关部门和利益方的协调,保障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内涵,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开发和保护。民俗是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文化内涵性、民俗旅游不适合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仅对婚丧嫁娶、居住建筑等风俗习惯的了解无法感受其深刻的内涵和文化性。因此,打造一批品位高、极具代表性的民俗旅游体验馆,塑造产品品牌,以提高整个地区的旅游竞争力。民俗旅游是一种参与体验异质文化的活动方式,鼓励游客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其中,不仅更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知和寻根的心理需求,而且提高了社区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保护意识,增加收入,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民俗旅游的发展和保护中。
(三)加强民俗旅游产品宣传和营销策略。新疆民俗旅游资源的价值很高,但是在国内外还未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品牌形象不突出,仅借助于我们熟知的“阿凡提”、“大阪城的姑娘”来扩大影响。因此,要加强民俗旅游产品的宣传,就要注重民俗旅游形象的定位和塑造,保持民俗旅游产品的连贯性、新颖性和独特性,利用传统的旅游分销商、大众媒体、户外媒体、专业媒体和创新的互联网、旅游交易会、区域枢纽的免费信息发放等多渠道地进行旅游产品的宣传和营销。
(四)强化相关专业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旅游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是旅游业的软件部分,新疆民俗旅游要快速发展,就必须注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作为向旅游业输送人才的旅游院校,在传授旅游从业人员所必需的核心知识基础的同时,应强调民俗文化的了解;其次,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强化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操作及应变能力;再次,对相关行业的服务人员也要进行礼仪、语言、卫生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最后,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对导游可采取继续教育培训方式,要么集中面授,要么网上远程教育,定期对导游人员进行民俗文化知识的再教育,提高他们文化知识水平和素质,提高软件的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楼望皓.中国新疆民俗[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3.93.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阿不都外力·阿吉买买提,帕哈提·克依木.新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20.
F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