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公共资源配置问题
2015-03-28王孟欣周甜甜
□文/王孟欣 周甜甜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公共资源配置问题
□文/王孟欣周甜甜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
[提要]本文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热点问题,指出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本文还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三省市带来的机遇,并提出京津冀实现协同发展的现实措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公共资源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0日
近年来,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产业转移等相关话题甚嚣尘上,不时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而保定成为“政治副中心”的传闻也导致保定房价跳跃式上涨,保定市土著居民还未受益于“政治副中心”的实惠,却率先尝到了房价上涨之痛。
冷静下来思考,此次京津冀协同发展概念的抛出主要是受北京功能疏解的影响。北京市目前已经有常住人口2,100万,巨大的环境、资源等各方面压力已经超出了北京的承载能力。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至此,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方案设计已经完成,进入到具体实施阶段。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发展规划中,人口转移是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周边城市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养老医疗等功能疏解任务,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促进北京、天津和河北等省市更好更快的发展。从根本上讲,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打破三省市目前现有的封闭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体系,转移人口可以享受到和北京同样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然而,京津冀三地目前所拥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及资源差异巨大。例如教育资源,截至2012年,北京市本科高校数量为57所,其中211高校数量26所,985高校数量8所;天津市本科高校数量为19所,其中211高校数量4所,985高校数量2所;河北省本科高校数量为37所,其中仅有1所211高校。
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能仅仅着眼于行政职能的疏解、产业转移,从更基本的层面上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区域公共服务与资源的一次大的调整、重构与优化配置。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就要打破三省市公共服务与资源分配不均匀的壁垒。
一、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前提
公共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公共资源主要包括三种不同类型:一是行政资源,行政资源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基础,可分为财力资源、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三类,要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实现行政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对政府的行政资源进行重新优化配置,达到行政效率最大化。行政资源配置不合理、机构设置与职能配置不适应、人员素质和职位配置不匹配是京津冀三省市存在的主要现状;二是基础设施资源。基础设施资源是公共资源的基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较强“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是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三是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环境资源等公共服务资源。这三类资源属于稀缺资源,为三省市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在基本服务资源中,交通资源已走在前列,医疗资源疏解初见成效。2015年河北省将新增两亿元奖补资金,支持承接京津地区优势产业项目。到2020年,京、津、石三个中心城市间将均有三条高速路线连接。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挑战就是京津冀城市群间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等,北京处于明显的优势位置。如果医疗、教育、文化这些稀缺资源仍然集中在北京的核心城区,那么即使北京和周边地区的交通再方便,也没有多少人愿意离开北京到周边地区工作和居住。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三省市公共资源配置的影响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强化三省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津冀协同发展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建立健全京津冀联防联控协作机制,着力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三省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据调查,北京作为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100立方米左右,而河北省由于严重缺水,整个华北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漏斗区。三省市的协同发展,将成为治理水环境,提升水资源承载力的机遇。围绕缺水这一共同任务,三省市可以共同建立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共同进行水源地的保护和水的循环利用。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完善公共设施配套程度。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完善河北省的公共设施配套程度,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选择河北省进行就业、生活。尤其在建设新型城市,实现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完善公共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三省市的协同发展,将成为完善公共设施配套程度的机遇。拉动经济增长的前提是加快该区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因此在未来几年内,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市政工程及配套设施完善程度也间接影响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体发展节奏。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就是要加强行政管理能力,做好实现过程中的统筹规划。三省市可以趁此机会建立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这也将有利于行政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现实措施
(一)行政管理统筹化、规范化。近年来,京津冀高层领导虽进行了双边互访和多边协商,但一直未能建立起一套正式的高层协调机制。北京、天津、河北三个地区政府加强沟通联系,建立权威统筹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将区域利益作为行动的最终目的,而不是以各自的行政目标为目的,这样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才会加快。
(二)基础设施优质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的基础之上,所以基础设施优质化是实现协同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优质化需要各级政府的磨合与协作,首先就要打破政府各自为政的壁垒,京津冀行政区划观念过强,受经济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合作政策还相对滞后。因此,要想实现协同发展,就要在基础设施优化的基础上,多方面共同努力,将协同发展成果实现在实施上而不是规划上。
(三)提高协同发展效率,实现发展高效化。2013年北京、天津、河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93,213元、99,607元、38,716元,河北省还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要实现发展的高效化,需要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着手:
一是完善区域经济规划,实现产业错位发展。今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实现的最终目标是,各自发挥地区优势,分工合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京津两市无论在教育、人才及外资利用等条件拥有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优势。未来发展中,京津冀之间应该发挥各个城市的主要优势,实现职能优势互补、平等合作、协调发展。
二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随着协同发展的进程,来自区域内的各重叠企业的竞争不可避免,在这个过程中,将淘汰一部分规模小、竞争力差的企业,企业只有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要优先考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河北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将循环经济项目优先列入重点项目计划。应大力培育像曹妃甸工业区、定州唐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将规划执行到实践,相信政府引导下,社会各方的努力下,一定会打破发展壁垒,实现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为广大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昊光.京津冀一体化对首都人口规模的影响.北京社会科学,2011.1.
[2]薄茹.中心城功能疏解的方向与任务.北京观察,2011.6.
[3]涂英柯等.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商业时代,2013.26.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编号:ZD 201407);教育部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项目
F062.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