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复杂断块油藏开发策略研究
2015-03-28孙鹏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油气藏评价事业部天津300280
孙鹏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油气藏评价事业部,天津 300280)
从我国油田分布来看,东部油田有很多低渗复杂断块油藏,主要特点是分布存在不连续性,但局部油藏相对富集,当开采处于高含水期时,加强此类油藏的开发,能够增加水驱开采率,增加整体采储量[1]。如果想达到上述效果,必须要对此类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合理设计开发方案,能够降低平面差异性的影响,最大限度开采分散状态剩余油;能够降低层间的干扰,充分发掘中低油层。层系细分和井网调整一般可以相互融合,同时进行,进而取得扎实的效果[2]。
1 开发层系划分情况分析
按照相应原则建设理论模型,参照我国东部油田实际测量数据,根据流体物性和地质特征,将油藏划分为10个小层。假设压力系数是1.1,压力系统处于正常状态,参透率呈现出由上而下的渐变状态,则可以使用定液生产方式,注采比显示为1.1,开采油量为20m3·d-1[3]。
根据模型建设需要,将生产时间设定为10a,井距设计为250m。根据正常开采配比,合理设计开采方案:
1.1 1号方案:将10个小层同步开发,使用合注合采方式;
1.2 2号方案:将10个小层划分为2个层面进行开发(1—5生产6a、6—10生产4a),采取上返开采方式;
1.3 3号方案:将10个小层划分为3个层面进行开发(1—3生产3.5a、4—6生产3a、7—10生产3.5a),采取上返开采方式;
1.4 4号方案:将10个小层划分为5个层面进行开发,采取上返开采方式。
从方案对比可以看出,第3套方案质量最优。说明同一套层系中小层划分越多,可动用层数比例越小,因分层注水能力有限,分层不宜划分过多。
2 井网部署
科学部署井网,在符合国家或者企业关于产量及速度要求下,要满足特定条件:
2.1 井距细密,提高油藏采收率;
2.2 注水波及系数要高,能够满足水驱开发条件;
2.3 具有一定灵活性,方便后期调整;
2.4 经济效益较好。
2.5 多层复杂断块油藏的井距要适中
设定井距要合理适中,井距过大,容易影响注水的效果,造成连通渠道不畅;井距过小,会增加开采成本,因水淹过高导致采收率下降。所以,对于复杂断块油藏的开采,必须要科学设置井距,既要确保投资合理,不出现浪费性开支,也要提高采收率,保证经济上的合理收益。
2.5.1 理论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按照既定参数,将油藏区分为9小层,通过油藏模拟计算储量来看,井距在250m以下时,油藏采出比较高,产量能够保持稳定。因此,可以确定该模型的最优井距为250m;以经济效益为评价指标时,可以看出当油价在80美元/桶时,该井距最优;而油价为30-80美元/桶时,250m井距时净现值最大。所以,当井距处于250m时,无论经济效益还是开发效果,都是最佳的。
2.5.2 油藏实测
从多层复杂断块油田实际开采来看,因砂体之间存在较差的连通性,如果设置的井距过大,会降低开发效果,造成浪费性开支。因此,实际井距要去除理论因素,造成数据小于计算值,结合实际计算,油藏的最佳井距是在200m左右。
2.6 井网开发及部署形式
通常情况下,按照油藏类型、油层分布特点以及构造形态等因素,合理确定井网形式。结合复杂断块油藏特点和实际开采要求,三角形井网是最佳的开发形式。主要原因在于复杂断块油藏分布零散,在注水方式上,往往呈现不规则点状,而三角形井网则能够更加符合要求;复杂断块开采需要较好掌握透镜体砂体和小断层的分布,而三角形井网本身就属于交叉分布,能够符合地质形态。
根据国内断块油藏普遍特点,选择符合要求油藏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开采实际,设计4种方案:
方案1:采用合采合注方式进行生产,新井17口,其中水井6口,油井11口,整体加密,设置井距250m。
方案2:采用合采合注方式进行生产,新井15口,其中水井4口,油井11口,中疏边密,中部区域分井控制主力砂体和非主力砂体。
方案3:采取逐段上返方式进行生产,以方案2为基础,分两段上返。
方案4:采取逐段上返方式进行生产,以方案2为基础,分3段上返。
通过方案评估得出,方案4整体油量结果最佳。该方案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充分考虑平面差异性调整和层间干扰的双重影响,新井主要为高效调整井。通过增加水井的方式,解决注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富集区增加油井,进一步完善局部井网,更能体现出最佳效果。
3 结语
从上述分析来看,得出结论如下: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对油藏进行模拟计算,最佳井距为250m,而根据实际开采情况判定,实际油藏的井距要比模型计算值小,根据实例确定最佳井距是200m;在调整细分时,在同一套开发层间内,其主力小层数量要少于3个,每小层分层5-8层为宜;根据复杂断块油藏的地质特征,设计井网形式以三角形为宜;细分开发层系,使用较密的井网连通各套层系,从最下面层系开采,而后按照从下至上,逐层上返的顺序进行。这种开采方式主要适用于连通性较差、油层较多、埋藏较深的复杂断层,能够开采出大量质量较好的石油。
[1]陈琦.复杂小断块注水开发研究[D].湖北:长江大学,2013.
[2]代百祥.复杂贫油断块油藏特征研究[D].湖北:长江大学,2013.
[3]喻秋兰.改善特高含水期断块油藏开发效果的注采方式优化研究[D].四川:西南石油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