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大流通模式下读者服务转型与升级的思考
2015-03-28赵洪波
罗 玲,赵洪波
(黑龙江工程学院 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150050)
图书馆核心价值在于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实现资源与服务的效益最大化,全方位、快捷地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下,书与读者分离,通过流通部和阅览部衔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获取信息的便捷性提出更高要求,图书馆“一站式”的“大流通”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一站式”概念最早源于超市,始称为“一站式购物”,后来扩展到公共服务领域称为“一站式服务”,实质就是服务的集成、整合,以最少的环节、最直接的方式、最短的时间满足公众的需求。
图书馆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是将相同学科多种载体文献资源集中在一个区域内,读者一次性就能查到某一专业多载体的文献信息。进图书馆犹入超市,实现读者和文献资源“亲密”、“自由”接触,并一同在馆内自由流动。其优势在于简化程序,提供更加随性的阅读空间,读者在图书馆得到尊重、关爱和照顾,从而提高阅读兴趣,释放阅读愿望。具有“完全开架”,更节省读者时间,注重人性化和社会效益的特征,是当代图书馆人性化发展所选择的新兴服务模式。
黑龙江工程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于2014年5月开始对图书馆进行服务模式建立。在图书馆入(出)口处设置门禁系统、磁性监测系统,在二、三层楼设置检索机,大厅设置总服务台,负责整个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借还和引导工作。读者只需在进口处刷校园一卡通进入馆内,进出各阅览室(除电子阅览室)无需再进行刷卡、存包,可使用任何阅览区进行自主学习,也可将私人物品随身携带至各区域。自2014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大流通”服务模式的优点充分显现。一方面对于读者来说,借阅更加便利、快捷,空间和设施更加开放,充满人文关怀,读者“自主、自助”、“畅游、乐享”;但另一方面对于图书馆员来说,减少了固定岗位的值守,增加了灵活的管理、图书整架、环境和秩序的维护、行为引导和咨询工作,它代表着图书馆员新服务方式和理念的转变,在这一嬗变过程中,迫切需要服务的转型和升级。
1 伴随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出现的问题
1.1 图书乱架、错序现象增多
图书馆的书刊为方便索取,是严格按图书分类学顺序排架的,每本书刊都有固定的架位。由于读者阅览文献时,抽取图书,对图书分类和排架方法以及馆藏文献布局不甚了解,阅后随手乱插乱放,或把一个阅览室的图书携带到另一阅览室,造成乱架、错架现象。还有一些读者受文献借阅量的限制,往往将自己属意而又无法借走的图书故意藏匿在某处,以防他人借走,供己取阅,使检索系统中“在库可借”图书,却往往在书架上觅不到踪影,成为“失踪”书。
1.2 图书污损、破损增多
在原有的服务模式下,读者还书时要经过馆员检查才能还书,无形中保护了图书。新服务模式给读者更多的个性空间,在没有馆员监管的情况下还书,一些读者便随意在书上乱涂乱画、甚至撕页、污损,大大加重了图书的破损程度。尤其在各类考试(如英语等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辅导书、试题册上表现尤为严重。
1.3 图书丢失现象凸显
大流通环境下,凸显的问题之一就是书刊丢失问题。“书中有磁条,不消(借阅)出门响”尽人皆知。我馆采用是可充磁条(较永久性磁条价格高),基于成本考虑,图书中的磁条数量少,厚度大,隐匿不强,较易被发现和清除。更严重的是即使报警器响起,值岗人员也会认为是图书中磁性未消尽,而让其返回消磁,使素质低下者有钻空机会。
1.4 阅览室占座问题突出
占座问题屡禁难止,“大流通”以来,占座又有了新形式,为防止工作人员收缴占座图书,多使用馆内图书占座,既影响了其他读者对阅览室座位的合理性需求,又加大了图书乱架程度,使这些书成为了“失踪”书。
1.5 读者不文明现象波及面大
我馆共有5个楼层,全是大开间、大开架设计,隔音效果差。读者对降噪要求高,但个别人在馆内阅览区讨论交流,随意接打电话,手机不静音,吃零食,谈情说爱,出声阅读,走廊喧哗。还有个别读者自身素质差,不尊重馆员,不服从馆员管理,甚至诽谤、辱骂馆员,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阅览环境。
1.6 安全隐患多,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
图书馆防火要求高。“大流通”实施后,图书馆全方位开放,导致读者遍布各个角落,在走廊、楼梯、天台,甚至你想不到的地方……,都会有读者存在,安全隐患多。实行“大流通”的服务模式后,读者增多,借阅数量增大,工作人员每天不断地来回整架、排架、巡视、监督,还要解答不同需求读者的咨询,使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明显加大。
1.7 长明灯现象突出
馆舍是大开间,纵深长,自然采光不理想,读者入馆就把灯全部打开,没有按位开灯的习惯。离开时,又没有自动关灯的习惯,灯火通明是图书馆的一景。特别是中餐和晚餐时,读者寥寥,灯光朗朗。工作人员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闭灯,节电效果却不理想,刚把灯关闭,就有读者随后将其全部开启。
2 大流通服务模式下促进服务转型与升级的思考
大流通服务模式是经实践检验,深受读者欢迎、大幅提高文献利用率的先进服务模式。是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供读者之所需的亲读者式服务模式。大流通服务模式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作为图书馆人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新模式下实现理念转变、服务转型。鉴于此,图书馆应从软、硬件两方面入手,利用制度防范,做好舆论引导、宣传、教育。同时提升服务质量,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2.1 加强巡视,及时清理,起用代书板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图书乱架、错序现象,我馆于开馆一段时间后,加强了巡视工作,发现错架及时制止、纠正,及时清理周转架,随时归位。并重新起用“代书板”,在每个架位前预留出一定位置,供读者存放从书架上取出而又未借的图书,使图书乱架问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设置导读标志,让读者清楚自己所需图书的方位。在各阅览区域安装检索终端机,帮助读者直接检索到所需图书,减少读者翻找现象。
2.2 增设监控,警示、威慑馆内不道德现象
针对馆内发生的不道德阅览现象,一是改善物质条件,把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等相关的设施配备齐全,尽力做好文献的复制、拷贝工作。使读者减少剪书、撕书、偷书的必要。二是增设摄像头数目。不留死角,全方位监控,使读者整个阅览活动都处于监视之中。此项措施,以高调的方式进行宣传,并在入口处明示,以起到警示威慑作用,实施以来效果显著。
2.3 提高馆员素质,做好服务工作
图书馆的一切资源(包括构筑物、文献信息资源)都是固化物,人是使固化物发挥效力的根本因素。有研究认为,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建筑占5%,信息资源占20%,图书馆员素质占75%。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强馆员的业务学习,提高馆员自身服务的自觉性和服务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一,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的辅助单位,在教学服务方面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但辅助科研作用的功能尚未凸显。第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功能的完善,对馆员的新技术、新知识有了强制的要求。进一步倒逼馆员的素质的提升。一是岗位培训。包括业务学习,岗位练兵,实践中学,实践中提高。二是学习交流。派员到兄弟院校图书馆进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取石攻玉。三是专项深造。有计划、有目的选派一批年轻有为、有开拓精神,能吃苦耐劳的馆员进行有专题的学习深造,逐步提高学历层次,加速图书馆教学、科研辅助功能的完善。四是完善帮扶机制,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互助互学,优势互补,学用结合。五是引入“学科馆员”。他们来源于非图情专业,具有与本校主干专业相关的专业背景,拥有复合型专业知识,能够科学地组织专业信息资源,提供专业信息服务。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培训,可以将图书馆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最先进的服务方式、最新的技术引入,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引领先进文化风尚。使馆员成为信息服务的主导者,承担读者服务的引导员、宣传员、安全巡视员、秩序监督员,巡回参考咨询员和归架服务员,强化图书馆的文化育人功能。
2.4 强化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建立区位优势,设立特色书架,满足特需读者群
当前出版物浩若烟海,一个高等学校图书馆无法买全满足读者需要全部文献,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馆际联网,资源共享。因此我馆要以自己的优势专业作为特色馆藏重点,发挥辐射作用。馆际协作,文献资源共享将是更大范围的“流通”。设立新书书架、考研辅导类书架、公务员考试书架、热门时尚图书书架、字词典书架等,方便读者借阅。此外定期揭示、宣传馆藏文献,推送推荐书目,将专家、教师的推荐信息、图书简介等挂在网页上,或印刷成宣传单,张贴在书库书架显眼处供读者浏览,节省读者时间。
2.5 加强读者的入馆教育和培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吸引力
大流通服务模式对读者的素质要求更高,比传统模式下对学生的要求更严。为此要抓好新生的入馆教育和培训,向读者宣传馆藏文献的布局情况,指导读者正确利用检索工具方便快捷地查找所需文献,减少读者入馆后查找文献资源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开设的文献检索课中对学生进行规范阅读的教育,教会他们如何利用文献资源的同时更要学会爱护文献资源,创造文明和谐的读书环境。在图书馆入口处设立入馆须知,制作馆藏文献布局标示牌、指示牌,标示大流通服务模式下的借阅流程。利用校园网宣传大流通服务模式,不断培养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能力,最大化地发挥图书馆作用。图书馆要利用自身优势,面向学生举办多种类型学术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学术活动,汇聚人文,启迪心智,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提高图书馆的吸引力。
2.6 设置排座机,刷卡取号,一卡一座,限时有效,限时续约
仿效银行取号机,引入一种全新的座位管理系统对阅览座位进行管理。刷卡“校园一卡通”在“排座机”随机取号,一卡一号,一号一座,限时有效。每次签约座位2小时,超时后10分钟内须刷卡续约,否则座位收回,机器重新分配。有效地缓解了占座现象,提高了座位利用率。
2.7 使用节能灯具,应用红外感应开关
为节约电能,建设节约型图书馆。一是大力推广节能灯、LED灯具的使用。二是建议使用红外线感应开关,当有人进入红外感应探测区而自动启动。人体有恒定的体温,会发出特定波长10μm左右的红外线。设定红外感应范围为灯光有效照明范围,可以满足读者照明需要,预计投入使用后,能最大限度地节约电能。
2.8 设立“信息共享”等独立空间,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建设“信息共享”空间,为读者提供全覆盖的网络环境和整合的信息资源服务(包括馆藏资源、电子资源、多媒体资源)。建设多个与外界分隔的“协同学习”空间(支持小组讨论、团队活动等需求),“协同学习”空间内摆设着休闲沙发、阅览桌椅等,读者在此可以聊天、打电话、休息、学术交流等。避免了读者之间互相干扰;设置了读者休息的咖啡书吧和休闲茶饮区,提供品种多样、经济实惠的茶饮,给读者轻松、怡悦、温馨的感受;设置自助复印机、自助饮料机、冷热水直饮机等,让读者体验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乐趣。实施这一措施以来,在阅览室内交流的学生少了,克服了大开间隔音差所带来的缺憾。
2.9 营造怡人的优美环境,怡悦读者身心,实现环境育人
图书馆是学校的一处景观,图书馆外形雄伟、内饰典雅,无论是通风、采光,还是色调色彩、家具设备、馆内绿化等都体现一种美感。图书馆是高雅、肃穆的知识殿堂,充满了书香文化氛围。大流通模式改建以来,我馆十分重视环境的创造和美化,入馆大厅的墙面上就有孔子的名言和肖像,四周墙上名人警句以及祖国壮美河山的图片更是数不胜数,室内花香四溢,盆景绿意盎然,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衬托出自然清新、古朴典雅的氛围。通道上都安放了大量的座椅,方便读者学习休憩。
3 结束语
“大流通”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是现代图书馆要求和发展的基本方向。这种服务模式,给读者带来了很多方便,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出现一些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涌现新的问题,正如杨万里所言,“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入一山拦”。图书馆人只有转变管理理念,不断进取,求新求变,顺势而为,洞悉现有管理模式、服务方法与运行手段的不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探索完善,不断转型和提升服务,在服务中发展,在服务中升华,立足现实性,着眼前瞻性,发挥“大流通”服务模式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1] 周杰.高校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4,38(4):29-30.
[2] 张春蕾.“大流通”服务模式的弊端与对策:以辽宁工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3,(11):87-89.
[3] 赵静.高校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33(9):47-48.
[4] 占春红.一卡通环境下图书“大流通”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8):36-38.
[6] 杨华.“大流通”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馆员可持续发展能力初探:以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图书馆为例[J].2013,57(S2):25-27.
[7] 曹亮.高校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利弊分析:以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5):109-110.
[8] 罗玲.高校合并后对图书馆建设特色文献资源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4):103-104.
[9] 张春蕾.克服高校图书馆“大流通”弊端,为“大流通”保驾护航[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33(5):52-54.
[10]李辉.“大流通”服务模式下管理创新的高校图书馆实践:以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新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3):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