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不足的成因与促进策略研究
2015-03-28常荔谢淼
常荔,谢淼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地方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不足的成因与促进策略研究
常荔,谢淼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日益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越来越需要政府多个部门的合作治理,这要求其寻求与之相适应的理念、技术、工具和战略。基于知识治理观,跨部门知识共享可促进政策协同,能产生更具创新性的工作方法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是提升公共事务的跨部门合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理念匮乏、机制不完善、技术平台建设不足和战略规划缺失,是导致跨部门知识共享不足的主要成因,唯有树立理念、健全机制、加强顶层规划和注重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展,才能有效促进地方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推动复杂公共事务在多部门间的合作治理。
跨部门知识共享;跨部门协作;合作治理;知识管理
世界正日益从传统的工业社会形态转向知识经济的信息社会形态。在跨向一个新的时代进程中,政府治理日益面临更复杂和更多元化的且增长迅速的社会需求以及由此带来的更多新的严峻挑战。政府部门之间的依赖性逐渐增加,导致在很多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领域,需要更多来自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政府的角色和功能也将发生变化,从注重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命令-控制机制转变为越来越注重促进合作、协调、整合以及知识与信息的交换。[1](p33-43)更多合作性公共治理要求公共组织寻求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技术、工具和战略,以提升其跨部门合作和整合的能力。资源基础论将知识视为组织重要的战略性资产,知识管理战略也被发达国家视为政府管理创新的成功模式。但研究发现政府或其他组织并不是自然地交换知识信息或寻息或寻找相互的解决方案。在知识管理活动执行上,以跨部门知识共享最为困难,跨机构的和跨部门的知识共享能力成为合作性公共治理背景下亟待开发的一种核心能力。跨部门知识共享旨在通过信息和知识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消除不同政策之间的矛盾和紧张,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有效性;消除项目之间的重复和矛盾;促进思想交流和合作,产生更具创新性的工作方法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生产出更为整合的服务。
综观国内知识共享领域的研究文献,已有研究成果大部分聚焦于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公共行政改革走向合作性的网络化治理时代背景下,加强我国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研究,寻求促进跨部门知识共享的有效策略显得极为迫切。基于此背景,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法,通过对武汉、佛山、昆明等市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活动的实证调研,较为全面地梳理出地方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的实践特征,深入地剖析
了当前地方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不足的主要成因,进而提出促进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的策略,以期提升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能力和合作治理能力。
一、地方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的实践特征
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政府可获取和利用经济、科技和社会领域的大量数据、信息,并生产出公共治理所需要的各类知识体系,如各类规章制度、政策、规划和执行方案等。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政府可被视为包括信息和数据在内的一系列知识的集合体。但传统的功能化组织设计和分权化改革造成的机构裂化,导致公共事务治理有关的各类信息和知识也被分割在不同部门中,如环境治理、公共项目的规划等。知识碎片化现象突出,各专业领域知识使用不足的情况相当普遍,直接导致治理中的协调、合作、整合或整体性运作举步维艰。知识共享,从互动的角度,指在一定的知识共享制度框架下,行为者之间进行的以知识(包括经验、技能、诀窍)为主题的互动过程。[2](p11-38)跨部门知识共享,就是为了实现需多个部门协作完成的共同目标,知识共享主体双方借助多元化的渠道不断推动信息和知识等在部门之间的流动和融合的过程,涉及共享的知识类型、共享的实现方式、主体参与动机和共享强度等要素。在此,根据调研统计,从共享的知识类型、知识共享主体的参与动机、知识共享的实现方式、知识共享的强度等维度刻画地方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的现实特征。
(一)政府跨部门共享知识类型侧重于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
根据外在显示形式的不同,知识往往被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易于以硬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分享,是可制度化可编辑的知识,现实形态包括各类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统计数据类的知识。而隐性知识通常更为个性化且难以程序化,和某一特定情境相关,具体的实践形态包括工作技能、技巧、工作经验和方法等。隐性知识占据着知识总量当中的绝对主体地位。调研显示,73.8%的受访公务员认为,引领性、创新性工作经验是政府部门中最常见的共享内容,65.4%的受访公务员认为高效率的工作方法是知识共享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在政府跨部门交流中,共享的知识内容紧密围绕工作而展开,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的互动交流和相互学习有助于以更有效的方式完成协作目标,从而提升整体的工作绩效。
(二)跨部门知识共享方式多元化。
知识共享的实现方式,也被称作知识共享渠道,是作为知识共享客体“知识”与知识共享主体“人”之间的连接纽带。
调查显示,政府横向不同部门之间通过多元化的渠道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一般来说,既有传统的制度化的交流机制,如有多部门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和组织培训;也有基于人际交往的知识共享和交流,如跨部门人际关系网络;也有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而进行的更为迅捷的信息和知识共享,如政府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虚拟社区和移动咨询。调研显示,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跨部门人际关系网络和组织培训在目前被公务员认为是日常工作中最为普遍运用的跨部门知识共享的主要形式。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是国家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直接产物,其旨在解决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不高的问题。组织培训也是一种通过制度化的培训机制,促进协作部门之间的信息和知识交流与共享。这反映出当前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总体表现出制度化促进的特征。
(三)公职人员参与知识共享动机主要基于互惠支持。
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最终发生于不同个体之间的信息和知识交流。现有的研究文献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个体参与知识共享动机和行为加以解释。经济交换理论认为,个人行为受理性的自我利益引导,人们进行知识共享的动机在于人们参与知识共享所获得或感知的经济利益大于其实施行为的成本。社会交换理论则认为,人们社会交往的动机和行为往往体现出社会交换的特征和过程,它是一种没有明确定义价值的、内在的奖励,[3](p92-96)未来的互惠预期、社会关系的拓展和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承诺的好处则构成人们愿意参与知识共享的主要动机。[4]经济交换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同样可以解释政府组织人员的知识共享动机和行为。
调查显示,公职人员参与跨部门知识共享的首要动机源于部门间的相互支持,有76.9%的受访公务员认为获得部门间的相互支持是推动其积极参与跨部门知识共享的重要而且是首要的动机。其次是高效完成工作,有75.3%的受访公务员认为参与跨部门知识共享是出于高效完成工作的需要。此
外,拓展人际网络也得到了66.3%的受访公务员的认可。而经济性动机如获得物质奖励则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参与知识共享的动机。调研结果表明,在当前的政府实践中,社会交往中的非经济动机对政府公务员跨部门知识共享行为中更具有解释力。公务员参与跨部门知识共享,主要在于获得互惠支持和拓展自身的人际网络,从而更高效地履行自身的职责,完成自己的工作目标。
(四)政府跨部门间知识共享强度处于中等水平。
知识共享强度主要通过知识共享主体双方知识交流和共享的频次加以反映。一定时间内频次越高,意味着知识共享强度越强,反之则越弱。因此,把握部门间知识共享强度客观上能够真实反映我国政府组织跨部门知识共享现状,为进一步探讨其知识共享不足的动因提供现实基础。本文运用三个题项对部门间知识共享强度进行测量,分别是“部门间的知识交流情况”、“本部门提供信息和知识的主动程度”和“合作部门间针对工作思路、方式和经验的交流”。
测量结果显示,政府整体跨部门的知识共享处于一般水平。无论是合作部门间的知识交流情况、本部门提供信息和知识的主动程度以及合作部门针对工作方式、思路与经验的交流,均值都在3-3.1之间,频数分布稳定。表明部门对于信息和知识的提供在合作情境下并未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更多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状态。而部门间针对工作思路、方式和经验的交流也处于一般水平,知识共享并不足够和充分。显然,当前政府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状况尚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公共事务领域日益普遍的跨部门合作治理需求,不利于提升决策绩效水平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
二、地方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不足的成因分析
为深入分析受访者对于地方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不足成因的看法,本文实证调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选取部分武汉大学MPA学员进行访谈,初步得到了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不足的11项成因;第二阶段,以第一阶段获得的11项成因为基础设计调研问卷,选取武汉、昆明、佛山市政府的多个政府部门进行问卷调研,获得有效问卷512份。对问卷进行隶属度分析的结果表明,地方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不足的主要成因表现为:
(一)政府官员缺乏知识管理和共享的理念。
调查结果显示,有358位受访公务员认为“政府官员缺乏知识管理和共享的理念”是造成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不足的主要原因,隶属度值0.699219,在所有选项中排在第一位。
知识管理是全球化、知识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强调通过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分享、整合、存取和创新等过程,达到推动组织知识持续创新的最终目的,提高组织的综合竞争力。政府官员知识管理理念的匮乏,意味着不能充分理解向其他部门获取信息和知识确保决策有效的必要性;也不了解是否有必要或何时与其他部门共享自身所拥有的信息和知识,无法充分获悉知识共享与管理可能为组织带来的收益;也缺乏必要的知识管理机制确保知识的获取、分享、整合和创新。在实践中,这通常会导致一些重大事项决策方案未经调研论证,或情况不明、论证讨论不充分而引发的决策失误;或者对跨部门任务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协作,疏于对问题的总结、分析、调整而出现的执行低效的现象。当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公共事务的治理日趋复杂而多变,单一政府部门普遍缺乏加强有效治理所必需的多维知识和能力结构,因此,逐步树立知识管理和共享的理念,加强政府内部以及和其他公共组织间的跨部门知识共享和协作将是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
(二)横向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
调查结果显示,有335位受访公务员认为“横向协调沟通机制不健全”是造成知识共享不足的主要原因,隶属度值0.654297,在所有选项中排在第二位。
我国政府的组织体制按照功能化的组织架构设计,在纵向结构上实行严格的层级管理,横向结构上实行专业化分工,呈现出规范性、稳定性和科层化的组织特性。这种典型的科层制的组织体系权力集中、统一指挥和分工明晰,然而,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这种条块分割的组织体制的弊端日益凸显。严密的层级控制和权力集中使得上下纵向沟通困难,过细的专业分工使得横向协调事务日益增多。官僚组织的水平化形成的专业职能不可避免地会给不同部门间的知识共享造成障碍,因为不同的部门职能目标、责任、需求、工作流程以及期待千差万别,这些不同也将部门间的利益逐渐条块分割
对应起来[5](p337-349)。由此,横向沟通协调机制有必要加以完善。实践中,为了满足复杂公共事务治理的需求,我国政府逐步在健全正式的多部门横向协调沟通机制,力求促进多部门间的信息和知识交流,促进跨部门协作任务的有效完成。处于较高组织层级,这类协调机构大多以领导小组或委员会的形式成立,针对某一领域的问题加强决策协同和统筹协调。譬如,国家能源委员会是由发改委、财政、商务、国土环境、交通、水利、科技、工信部等部委高层组成的能源领域的最高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然而,对于承担执行职责的基层政府而言,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协调不畅的问题依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基于工作需求的跨部门交流往往依赖制度化的正式公函,费时长,信息传递不及时,再加上缺乏垂直层级的职权影响,以及部门化的利益思考和行为,导致对其他部门的信息和知识需求未能及时有效地作出回应,这直接影响到跨部门信息和知识获取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因此,调研表明,横向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依然被认为是导致跨部门知识共享不足的第二大原因。
(三)跨部门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缺失。
调查结果显示,有318位受访公务员认为“跨部门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缺失”是造成知识共享不足的主要原因,隶属度值0.621094,在所有选项中排在第三位。
跨部门合作中的知识共享活动最终依赖部门参与者个体的动机和行为。参与者知识共享动机越强烈,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越倾向于表现积极主动的知识共享行为,反之,则知识共享行为越被动消极。根据社会认知理论,组织层面上影响参与者知识共享动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组织氛围和组织激励等,其中,实施跨部门知识共享激励显然是激发个体参与知识共享动机和行为的主要因素。[6](p18-19)我国政府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以横向的各个部门作为被考核对象,以各部门职能目标为基础,依据其年度关键任务目标的完成和岗位主要职责的履行程度予以考核,并实施相应的物质激励和荣誉激励。而在参与复杂公共事务治理需要的跨部门合作时,由于缺乏刚性的考核机制和考核业绩目标的约束,部门领导及其成员却往往缺乏有效的激励,跨部门知识共享动力不足。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跨部门公共治理事务的开展,有必要建立跨部门知识共享的公共监察和绩效评价机制,以此考核成绩作为部门领导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综合信息系统网络的共享平台建设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有284位受访公务员认为“综合信息系统网络的共享平台建设不足”是造成跨部门知识共享不足的主要原因,隶属度值0.554688,在所有选项中排在第四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分析和传输变得更为便利。促进部门之间的信息和知识共享以挖掘信息和知识资源的价值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工具。在席卷世界的信息化和知识化浪潮下,我国各级政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契机,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加快建设和发展电子政务,促进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实现业务协同和服务融合,在电子政务建设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然而,实践中,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不同政府部门在其业务活动中采用不同的硬件、软件、数据标准和信息系统[7](p61-65),信息平台架构不同,兼容性不高,信息难以有效整合。调研发现,目前许多政府部门的IT业务往往采用外包的形式,外包服务商可能没有很好地编写和保存信息系统的设计规范细节,也会导致后期信息系统整合困难。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健全以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为主体的信息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
(五)整体政府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缺失。
调查结果显示,有263位受访公务员认为“政府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缺失”是造成跨部门知识共享不足的主要原因,隶属度值0.513672,在所有选项中排在第五位。
政府组织体系庞大而复杂,纵向层级节制,横向部门林立。信息和知识能否以及在什么层次和在多大范围内进行系统化的编码、存储、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跨部门知识共享的广度和深度。而知识管理战略规划正是对组织内外信息和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的一系列战略、策略、方法和工具的集合,通过战略规划及其一系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将公共治理不同环节涉及的信息和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编码、存储、共享和运用,提升不同政府层次不同部门人员获取和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调研显示,目前基于业务协同的基层政府知识共享更
多地依托于两种载体展开,一是依托于组织内部的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信息和知识在其内部的交流和共享,主要是政府OA系统的建设;二是依托于各类政府网站实现各类政务信息、业务审批事项和政策传递的公开化、透明化,以此促进政府和社会主体之间的知识互动和传递。调研显示,围绕复杂的公共治理问题,政府不同部门之间能够展开一定的信息和知识交流,但自发性和主动性的跨组织知识共享明显不足,知识共享的频次也处于一般水平。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基层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不足的现状,有必要立足于组织全局视角,综合考虑复杂的职能、制度和技术因素的基础上建构整体性政府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有机系统,它既应包括政府部门自身的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政府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传播、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的知识互动与传递,制定中长期的跨部门知识管理和共享战略,促进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统筹协调和协同规划。因而,政府高层对于知识共享的支持以及IT策略在其中的应用对战略规划显得至关重要。[8](p105-122)
三、地方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的促进策略
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活动无疑具有知识共享活动的共性运作特点,而政府自身的组织特性、制度、技术和文化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跨部门知识共享的难度。基于以上因素的分析,促进地方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活动的开展可采取以下主要举措:
(一)树立知识管理和共享理念,为跨部门知识共享提供理念支撑。
世界银行早在2001年在北京发布报告《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报告认为,知识和信息正在成为全球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全球化的开放环境中,提升驾驭全球知识经济的能力,中国政府需要加强协调多部门的行动,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治理模式与基础设施。可见,将知识和信息视为提升政府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向知识管理与共享的理念的转变已成为政府制度和治理模式创新和行为方式转变的内在推动力。这一理念的匮乏,不仅会阻碍组织的智力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地开发和使用,不利于组织内现有知识存量的激活和高效利用,而且阻碍更大范围内知识的共享和整合,影响跨部门协作任务的有效完成和复杂的公共事务治理活动的开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了一股持续的政府变革与创新的浪潮,其主要举措就是通过引进商业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来提升政府绩效,从而更高效地回应外部公共事务的治理需求。政府知识管理模式也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顺应快速发展和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变迁的重要管理创新。因此,树立知识共享和管理的理念,意味着政府决策制定和执行运作应建立在知识资源的获取、共享、整合和创新的基础上,最大化地挖掘组织内外的信息和知识资源,更加科学地制定决策和选择行动,从而提高组织整体知识管理和业务协同的能力。
(二)制定政府知识管理的战略规划,为跨部门知识共享提供顶层设计。
跨部门知识共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涉及组织、人、技术等多个要素的有机体系。对于科层制的政府组织而言,其权威与权力都集中在更高一层的管理层级上。从某个角度来讲,科层制的“唯上”倾向,使得科层制变革动力往往来自于上层压力。因此,创新政府知识管理模式,促进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变,必须依赖于政府知识管理系统的顶层设计与规划。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能够为跨部门知识管理和共享提供了总体方向、实施原则、战略重点、具体的行动方案和执行策略。根据知识管理活动的内容和特点,组织知识共享战略是组织知识管理战略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如前所述,当前基层政府跨部门知识共享不足,一定程度上源于战略层面上对跨部门知识管理和共享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因此,战略层面上有必要研究制定基于整体性政府框架下的知识管理和共享规划,不仅强调政府各部门知识的搜寻、存储、交流、分析和运用,而且也用以指导跨部门知识选择、共享和协调运用,从而共同致力于跨部门合作治理任务的完成。此外,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快制定一系列有关促进跨部门政府信息和知识资源共享法律、政策和制度,[10](p61-65)减少合作关系构建中的风险和建立信任。一方面,需要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政府部门知识共享行为加以约束,明确政府部门必须提供和应该提供的用以共享的信息范围、内容和标准规范以及各相关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也应出台政策保障参与信息提供部门的合法权益,保障信息共享过程中的信息隐私和信息安全。由此,才能为政府信息和知
识资源共享建立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机制。
(三)完善横向沟通机制,为跨部门知识共享提供机制保障。
权力的高度集中化对多部门组织的跨部门边界的知识共享具有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科层制的功能化的组织架构加剧了部门化倾向导致共享动力缺乏。[11](p171-190)组织理论和调研实践都清晰地反映出,横向沟通协调机制的不健全是导致跨部门知识共享不足的重要原因。首先,可以借鉴矩阵式管理经验,成立跨部门知识共享的项目团队。矩阵式组织结构的特点是在职能式垂直组织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横向的领导系统,结合了职能式与事业部式两类组织结构的优点。通过矩阵式组织架构,可建构基于工作任务的跨部门知识共享团队,根据任务性质从而把不同部门的人通过正式的横向组织机制集中到一起交流学习,以促进跨部门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其次,可在组织设置专门的知识主管职位,负责协调来自横向部门的信息和知识需求,确保跨部门知识共享活动能够顺畅运作。主管可以通过亲自参与、行政命令以及非正式的指导对组织间知识共享加以帮助。[12](p121-133)再次,在横向合作部门之间倡导形成非正式的任务小组,通过培育基于信任的社会网络,逐步形成开放、包容、沟通和交流的学习氛围,以促进不同部门之间隐性知识的分享和创新。
(四)健全跨部门知识共享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
从根本上讲,参与知识共享活动的主体的动机和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跨部门知识共享的强度和质量。而组织成员在做出对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方面的决策时是会受到组织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影响。[13](p242-261)组织文化无疑是影响参与知识共享活动主体动机和意愿的重要因素。Buckman Labs和M.Koskiniemi明确指出,“一个组织在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因素,90%源于正确的组织文化”。而政府组织相对封闭的组织文化,以及部门之间潜在的利益冲突,使得政府部门的知识共享不可能主动、自觉地发生。
研究发现,在基于绩效的奖励系统下,组织内部成员分享知识的意愿是增强的。[14](p370-385)针对地方政府公务员参与知识共享动机的调研结果显示,作为理性人,公务员参与知识共享首先是为了高效地完成跨部门的合作任务。因此,有必要建立基于任务绩效的跨部门知识共享考核激励,明确参与信息和知识共享的多部门角色和各自责任,激励多部门在合作治理过程中积极参与信息、知识、经验和方法等的交流,寻求更有效地途径解决现实问题。其次,作为“社会人”意义上的个体,公务员在组织中期望构建良好的伙伴关系,获得互惠性支持和工作中他人的尊重等心理愿景。调研结果显示,公务员参与跨部门知识共享的其他动机包括拓展人际网络、获得部门间相互支持和赢得同事尊重等。遵循这一驱动力,政府应努力构建开放、信任、尊重和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培育基于信任的部门间社会网络,激励公职人员在协作性任务完成过程中借助会议、网络以及面对面的交流等多元化的渠道进行跨部门的信息和知识共享,使其从中获得工作成就感、认同感和自我满足感。
(五)健全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为跨部门知识共享提供技术保障。
我国政府组织条块分割的组织管理体制增加了跨区域、跨部门和跨层级的信息和知识共享的难度,而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建设有助于降低信息和知识共享成本,实现政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集约化运营。因此,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是直接关系到信息和知识能否得到集约化和高效化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知识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性技术支撑体系。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各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当前,有必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的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和高扩展性等优势,加强政府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中的顶层设计,提高基础设施资源的利用率,减少重复浪费。2013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发布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要求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与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明确鼓励、指导各地方政府开展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具体运作层面,一方面要加强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软硬件整合,技术平台的搭建应统一,从而扩大参与信息和知识共享的范围,不仅支撑各部门自身的应用发展,而且也促进跨部门的信息和知识共享。另一方面,应统一数据库和知识库建设标准,确保数据、信息和知识能够
以统一和结构化的方式进行编码、存储、检索和利用,从而促进跨部门的知识共享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美国的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早在1994年就通过并发布了第一代地理元数据内容标准来促进地理数据的协同开发、使用、共享和分发。
[1]McGuire,M.(2006),Collaborativepublic management:assessing what we know and how we know it,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6(special issue).
[2]Helmastadter E.The Economics of knowledge sharing:A New Institional approach[M].Cheltenhem &Northhampton,UK,MA:Edward Elgar,2003.
[3]文鹏,廖剑桥.国外知识共享动机研究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4]Davenport,T.H.,and Prusak,L.(1998). WorkingKnowledge:HowOrganizationsManage What They Know[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MA.
[5]Linda Argote,Henrich R.Greve,(2007).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40 Years and Counting:IntroductionandImpact[J].Organization Science,18(3).
[6]吴迪.公务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动机初探[J].人才资源开发,2012.8.
[7]龚立群,高琳.跨部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4).
[8]Pai,J.-C.(2006)."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Sharing and Is/It Strategic Planning[J]."Management Decision,44(1).
[9]Hall&Tolbert,2004.
[10]龚立群,高琳,跨部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4).
[11]WenpinTsai(2002),SocialStructureof Coopetition”Within a Multiunit Organization:Coordination,CompetitionandIntra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har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3(2).
[12]Gil-Garcia J R 1,Chengalur-Smith I 2, Duchessi P 2.Collaborative E-Government:Impediments AnBenefitsOfInformation-Sharing Projects In The Public Sector[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7,volume 16(2).
[13]Jian,Guowei;Jeffres,Leo W.Understanding employees'willingness to contribute to shared electronic databases-A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J]. Communication research,33(4).
[14]Kim S,Lee H.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Employee Knowledge-Sharing Capabilitie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6,66(3).
责任编辑 申华
D63-39
A
1003-8477(2015)11-0032-07
常荔(1976—),女,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谢淼(1992—),男,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公共组织跨部门知识共享机理、绩效激励与实现机制重塑研究”(7150319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公共组织跨单位知识共享对公共组织合作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14JYC6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