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众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

2015-12-06张润枝陈艳飞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群体思政教学模式

张润枝,陈艳飞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分众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

张润枝,陈艳飞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分众教学模式在有效把握“90后”大学生群体学习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普遍存在的大班教学带来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将学生按照同质性问题分为多个小众群体,针对不同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形成了“面向所有学生的课堂教学体系”、“面向小众群体的课下交流体系”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引领团队培养体系”的三级教学体系。在思政课中运用分众教学模式并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因材施教、强化师生交流和实施多元反馈。

分众教学;思政课;同质性;小众群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努力建设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但是,目前在大班教学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吸引力不大、实效性不高等现状使得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总体上仍相对较弱。如何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思政课教学面临的现实难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经过不断的改革与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团队初步构建起了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该模式基于分众传播理论,以因材施教和主体性教学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原汁原味的问题,并以问题区分受众,进而对不同群体施以不同的教育引导,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分众教学模式是为了应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高校思政课大班教学状况而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实验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思政课课堂规模一般不应超过100人,鼓励小班教学。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进,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当前各高校由于师生比的限制等原因,仍普遍以大班教学为主,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主要表现在:

第一,师生交流不足。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在师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而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是影响师生交流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成果显示,教师在教学中视野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度一般小于10

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当注意的对象超过这个数量后,则无法有效地掌控”。[1]班级规模的扩大增加了课堂控制的难度,限制了互动教学方式的运用,导致师生之间很难开展有效的交流互动。

第二,有效反馈缺失。反馈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及时深入的反馈是教学活动进一步展开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身处百人教学环境下的教师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得到教师关注的份额相对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对于不同学生产生的疑问和困惑也无法全面掌握并及时给予反馈,导致所讲授的知识、理论无法满足学生的差异化诉求。

第三,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是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面对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大班授课形式极易产生“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困境,教师极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轻视甚至对“基础”课学习持有逆反心理,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在无法彻底改变现有大班教学的情况下,要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是要科学分析和有效把握教育对象,抓住和适应当前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应学而教,教以促学,突显学生个人需要和兴趣在课程组织和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当前以“9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对象是异质多元的群体,整体上呈现出早熟、独立、自信、张扬、务实的鲜明轮廓,这种群体特征反映到学习上则表现为学习动机的实用功利倾向、学习内容的务实化和问题化、学习方式的参与化与团队化、学习渠道的多样化等。分众教学模式就是从“90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进行整体改革的一项尝试。与现有的教学模式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尊重学生在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个体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性,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对象群体,着重发现学生在理论认知和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并以此为导向,区分受众,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建构起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体系,以求最大限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从而将单向度教学转变为双向实时反馈,将单一方法转变为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

二、分众教学模式旨在建立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不同教学方式的多层级立体化教学体系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团队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主要载体开展教学研究与实验,逐步建立起包括“面向所有学生的课堂教学体系”、“面向小众群体的课下交流体系”、“面向优秀学生的引领团队培养体系”的三级教学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分众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第一级:面向所有学生的课堂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致力于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讲授,关注学生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采取专题教学轮班授课制,并辅以学习档案和微信平台,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专题化、学生反馈实时化、学习延展网络化。

课堂教学专题化。“基础”课涉及大学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从个体到群体到国家无不涵盖,其中必然会发生诸多疑问与困惑,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模糊或错误认识。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课堂学习档案、问卷调查和辅导员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实际问题和真实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问题类型和教材要求进行专题的归纳和整合,将“基础课”教学设置为16个专题,所有任课教师均在本班讲授绪论、两个主讲专题和视频教学以及互动答疑,然后呈梯次顺序分别到其他教师的班级循环上课。

问题反馈实时化。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方利用相应的教学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各自的行为及其方式,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2]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反馈越及时,教学效果就越明显。为及时掌握学生在每一堂课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我们制作了学习档案,要求学生随堂记录“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课堂感悟”、“疑问与困惑”三个栏目,由助教负责及时、统一收回,汇总学生的疑惑并及时汇报给各专题的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在了解这些问题之后可以及时回应学生,并完善专题教学内容。这些第一手的材料也是进行分众式教学改革最基本的依据。

学习延展网络化。“90后”大学生是网络的“土著民”,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样态。虽然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网络的普

及使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学习方式呈现出多途径、多渠道和多方式性。此外,有限的课堂时间也很难将每个专题涉及的问题一一讲清楚,很难对每一个学生的困惑做出回答。因此,我们开通了公共微信平台,每周围绕一个讲授专题推送相关阅读材料,如针对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我们向大学生推荐了《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同时,这个平台还用于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如果某位学生有问题(特别是比较偏激或涉及隐私的个人问题)可以在这个平台里私信教师,进行单独交流,既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又做到尊重学生,实现了课堂学习向网络世界的延伸。

2.第二级:面向具有同质问题的小众群体的课下交流体系。

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需要课堂课下的有效配合和多方教育力量的通力合作。在分众教学模式中,我们依据“学习档案”以及师生交流的情况,以讲授专题为单元,选择那些关注同一专题并提出问题的学生,组成多个同质性小众群体,邀请任课教师、相关学者和辅导员等为他们解疑释惑。

思想沙龙。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采用午餐会的形式,请任课教师以专题讨论的方式进行深度解答。例如,在“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一讲时,学生在学习档案中写下了自己多方面的困惑,如“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怎样形成的?”、“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哪一种理想可以完成,需要多久?是跨越还是无限追求至无限接近?”、“现在人们的理想信念大多浮躁,大多不脱离将来赚大钱,买大房子,有一份好工作。这样的理想信念与几十年前老一辈人年轻时的理想信念大大不同,这两者是否有矛盾?”等等,这些原汁原味的问题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对此,我们通过思想沙龙,邀请提出问题的学生与专题主讲教师面对面进行交流讨论,在深度交流中解开学生的思想困惑。

研究性成长小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的,而是积极主动地对教育影响进行理解、筛选和吸收”。[3](p357)当前的大学生思维独立,不喜欢教师高姿态说教、命令式的教育方式;不喜欢单纯的倾听,而要参与其中发表意见;热衷于问题的争论和思想的碰撞。为此,我们组织了多个同质性困惑研究小组,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自主研究。这些话题往往与学生息息相关,主要涉及生活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两大层面,前者围绕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诸如求学、交友、求职等现实问题;后者着眼于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和社会现象。例如,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我们组织了探究大学生活成长小组,引导小组成员开展相关调研活动,形成了包括“大学的阅读”、“我们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道德现状”等调研报告,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团队辅导。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教育模式是“一个涉及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学组织能力、进行教学资源动员和整合等内容的系统工程”,[4]必须以“各方协同”作为支撑。当面临学生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时,思政课教师往往需要借力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老师和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发挥团队辅导的优势。例如,“基础”课首先要解决大一新生面临的自我定位和成长困惑,为此我们邀请相关专业的老师和辅导员,通过自我探索教育、沙盘辅导、团队建设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指导。

3.第三级:面向优秀学生的朋辈引领团队培养体系。

根据传播学的观点,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它是足以改变群体发展方向的关键人物。在学生中,优秀朋辈群体就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对普通学生来讲,身边的优秀朋辈远比传媒包装出来的偶像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教学实验证明,朋辈之间的影响,特别是在思想观念层面的正向引导,往往能够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分众教学模式中,我们始终注重充分发挥朋辈群体的情感共鸣、思想认同和行动带动作用。

在教学实验中,我们每学期通过课堂“学习档案”,结合任课教师和学生所在院系的推荐,选拔对理论和时政问题有浓厚兴趣,且有较强思维能力的学生组成朋辈引领团队。该团队是由“基础”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以相关学者和辅导员为顾问具体指导的学生理论时政类社团,主要配合“基础”课教学,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宣传党的理论政策,解读国内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为主

要内容,并采取多种形式将学习成果适时反馈至课堂和同学之中,起到朋辈正向引领的作用。

朋辈引领团队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三种途径:一是理论学习,即邀请有关教师和专家,结合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讲解理论、解读政策,分析社会现象,提升成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二是开展调研,包括校园调研和社会调研,其中校园调研立意“以学生的视角看学生”,反映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社会调研立意“走进广阔天地倾听民生民意”,深入了解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加深对“基础”课教学相关内容的理解。三是学习回馈,“以学生教育学生,以学生引领学生”,通过课堂讲授和时政宣讲等形式,将学习成果回馈课堂,实现朋辈引领。

图 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

三、分众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因材施教、强化师生交流、实施多元反馈

在我们的教学实验中,分众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无论从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还是认知参与维度看,都有明显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逐年上升。在课程后测的主观题“希望今后仍然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吗”一题中,97.1%的学生表示愿意继续参与这样的学习。

通过前提的实验探索我们认为,在思政课中运用分众教学模式并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始终重视如下几个环节:

坚持问题导向是核心。教学的本质在于对问题的解决,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回答问题,如果教师忽略对问题的揭示而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话,学生就无法对理论和知识产生透彻的理解和正确的运用。很多教师认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即可以判断学生的问题,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过去的教师有很多学生经验而非学生知识,学生经验停留在个体层面”。[5]系统准确的“学生知识”要求教师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以获得学生中存在的原汁原味的疑问与困惑,而不是教师经验性设想出来的问题。我们在分众教学模式中,通过设置学习档案来发现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并以问题划分受众,形成不同层次的教学,同时以问题展开交流、以问题进行辅导、以问题实现朋辈引领。由于能够及时获取学生的思想状况,教师在讲授中能够准确把握学生问题,分析得到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规律、差异发生点等,进而从问题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更具吸引力。

注重因材施教是关键。坚持因材施教是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和原则,也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必然要求。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凸显。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观念价值的背景下做到因材施教,是提升教学效果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分众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并根据学习档案、微信交流平台等实现了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实时追踪,进而针对不同的

学生群体进行系统性规划,选择和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层次、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设计,能够很好地解决大班教学带来的困境,实现为每一位学生的“私人订制”。

强化师生交流是基础。人际交往是面对面指向人的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思政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知、情、意的辩证统一,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受教师的个人魅力和学习氛围影响较大,师生间交流因而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应然不等于实然,大班教学极易拉开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制约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分众教学模式下,师生借助微信平台、学习档案、午餐会等多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关系,拓宽师生交流沟通的渠道,变师为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个性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能够相互理解、尊重、认同。亲其师而信其道,充分的师生交流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和思维,给予其愉悦的情绪体验,并在这样的知识习得、情感认同中接受教育者传递的理论、价值和观念。

实施多元反馈是保障。任何信息传递系统只有通过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才能使自身得以不断优化,对于思政课来说,现有的教学反馈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期末考试和网上评教来实现,这种反馈更多的是终结性反馈和知识性反馈,具有滞后性,且难以获得学生的情感信息,整体上呈现出单一性、静态性、平面性的特点。而缺乏有效、及时的学生反馈信息的注入,必然导致教师自说自话,难以企及学生的思想深处。相较而言,分众教学模式借助学生档案、微信平台等,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学生的信息反馈,实现了及时反馈;通过对部分学生的成长追踪,进一步延伸教学工作,真正做到长远关注学生发展,实现了追踪反馈;学习档案、微信平台较为私密的空间有助于大学生敞开心扉,教师饱含真情的评语进一步鼓励学生的情感流露,实现了情感反馈;既借助书面形式获取反馈、又通过网络平台、人际交流、朋辈反映等形式,实现了立体反馈。如此,及时全面有效的教学反馈保证了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1]钱艳芬.大班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升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3).

[2]彭豪祥.有效教学反馈的主要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9,(4).

[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赖恩明,王春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与中班教学的比较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6).

[5]老师们来看看,现代化课堂,你hold得住吗?[N].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2015-03-11.

责任编辑 张豫

G641

A

1003-8477(2015)11-0185-05

张润枝(1972—),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艳飞(1988—),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思政课对象化教学系统构建研究”(15JDSZK001);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群体思政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