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寿县八公山民间故事类型调查与研究

2015-03-28余敏先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公山孙叔敖异文

余敏先

(淮南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八公山史称淮山、楚山、淝陵、北山、寿春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早在西周时期,淮河流域的淮夷部族,建立了一个名曰“州来”的诸侯国,都邑就在今天的八公山下。“八公山”的山名本身就是一则带有浓厚仙道色彩的故事。《太平环宇记》中载:“昔淮南王与八公登山埋金于此,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舔之,皆仙。其处后皆现人马之迹,犹在,故山以八公为名。”这也是典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由来。八公山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北的淮河中游地区,由48座主体山峰叠嶂而成,大大小小的山峰峦丘一百多座,方圆一百二十余公里。行政区划共属寿县、凤台和淮南市三地。山上风景优美,环境静谧。山顶的主峰四顶山上至今还保留着道家的道观,有道士道姑在此修炼。每逢农历的三月十五日,祭祀碧霞元君的庙会活动依然兴旺。因此,寿县八公山从古至今故事不断,且异文众多。笔者在几年的调查中搜集整理了部分经典故事类型,并做了相关研究,述之于文,以飨读者,并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

一、地陷型故事的异文——安丰塘的传说

地陷型传说在中国是一个经典的故事类型,属洪水神话的一个亚型。丁乃通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将其归为825A“怀疑的人促使预言中的洪水到来”,收录了异文近50余篇。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是:一老妪因行善事,受到神仙(或梦中受托)的指点,预知城隍庙石狮子的眼睛出血便会地陷。老妪每日往视,杀猪者知其故,以血涂狮眼。妪见,奔走,身后陷为湖。这一故事类型最早而比较完整的形态,是战国末年吕不韦编纂的《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种记载的一则传说“伊尹生空桑”:

有优氏好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

西汉时《淮南子·俶真训》中记载了发生在安徽境内的“历阳没为湖”的传说,东汉时期高诱撰《淮南子注》,为“历阳没为湖”作注时,也引述了一则发生在安徽境内的地陷型传说;旧题三国魏·曹丕撰《列异记》中记载的的一则异文,以及南朝齐·祖冲之撰《述异记》、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均有“历阳没为湖”的记载。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记载的两则异文,情节虽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但是其中一则故事的发生地也在安徽。“历阳”在今天的安徽和县。由此可见,史籍所载的“地陷型”传说在安徽境内发展的形态较为完备。

在距离寿县八公山约40公里处的安丰塘,本是春秋时楚国相国孙叔敖主持修筑的大型水利工程,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然而,关于安丰塘,当地老百姓却将地陷型传说附会其上,形成了以安丰塘为中心的传说,故事梗概如下:

(1)天上一只幼龙受伤掉在地上;

(2)人们都去割龙肉吃,唯独李姓母子没去;

(3)天上神仙化成乞丐,挨家挨户查问;

(4)神仙变成的乞丐告诉李姓母子,城隍庙前石狮子眼睛变红将要有洪水淹没,要赶快逃跑,不能回头看;

(5)杀猪的人将石狮子的眼睛涂红;

(6)李姓儿子见石狮子的眼睛变红,回家带上锅碗、背上老母亲逃跑;

(7)他回头看时,身后就沦陷为湖了。

以这则传说为中心,又衍生出三个情节:一是李姓儿子逃跑中随身带着的锅碗砸碎了,成了今天的地名——戈店,戈店也称“锅砸店”,寿县方言“锅”、‘“戈”不分;二是衍生了相应的歇后语,即安丰塘起雾——现城的(现成的),传说每到烟雨迷蒙的时候,安丰塘上空就会出现城郭的模糊映像;三是神仙见李姓母子可怜,就赠送给他一颗神草,就是今天的席草,直到今天,戈店、板桥、迎河等镇都在广泛种植,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

相比其他地方的地陷型传说,这则传说要丰富饱满得多。由这一传说衍生出来的不仅有当地地名“戈店”的传说、地方经济作物“席草”的由来,还有歇后语“现成的”。这些衍生的故事和语言,使这则传说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内涵。这一类型的传说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禁忌母题即“勿顾”①万建中:《地陷型传说禁忌母题的历史流程及其道德话语》,《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60页。。这一禁忌是通过神的警告发出来的,因而,“陷湖”是一个既定的灾难,所幸的是李姓母子从灾难中逃生了。而他们能够逃生的潜在原因当属他们“见幼龙可怜,没有吃龙肉”。因此这一传说包含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善有善报”。万建中先生认为,杀猪的固然有足够的猪肉可以吃,但要想延长生与死之间的距离,就要进行精神上的修炼,行善是修炼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最高的境界②万建中:《中国民间文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1页。。因此,李姓母子能够从地陷的灾难中逃生,是其行善的结果。但是,在这则传说中,李姓母子的善是一种“小善”,是建立在人性最基本的本能之上的“善”,远远达不到“惠及众生”的“大善”之高度③余敏先:《寿县地方传说的报恩主题》,《皖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24页。。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史》“仙话及佛典中的神话”一章中说:“仙话的出发点,终究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它和古神话所表现的神人们的奋斗牺牲、拯民济世的精神是有差异的。”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到当地的道教文化的影响。公元前164年,刘长之子刘安被立为淮南王。淮南国地处淮河中游,因有战国时期楚人的基础,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是一个天然的粮仓。淮南王刘安在此“招宾客著书”,又“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开始了他在八公山中求取登仙之道的生活。刘安在此不仅研制丹药,还写出了《淮南子·原道训》这一论道名著,把黄老学说推到一个新的理论阶段。黄老思想对后世的道教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八公山也因此在历史上成为道教名山。寿县八公山地陷型传说虽不是仙话作品,但是带有鲜明的道教神仙思想。

二、兄弟分家型故事的异文——香香屁的故事和猫狗犁田的故事

兄弟分家型故事在我国流传十分广泛,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讲两个兄弟分家,弟弟只分得一条小狗,小狗帮助弟弟耕田。哥哥见了,依样去学,最终失败。这一故事类型初见于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旁 ”。丁乃通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将其归纳为“狗耕田”型(508E型),收录异文40多篇,和“卖香屁型”(500M),收录异文20多篇。

寿县八公山地区也长期流传着这一类型的故事。笔者在调查中共发现了两则此类型的故事,一则是“香香屁的故事”,一则是“猫狗犁田的故事。”“香香屁的故事”是“狗耕田”和“卖香屁”两个故事的有机融合,故事梗概如下:

(1)兄弟分家,弟弟分得一条小狗;

(2)小狗帮助弟弟犁田;

(3)哥哥去借弟弟的小狗犁田,将小狗打死;

(4)弟弟将小狗埋起来,狗坟上长出一棵树;

(5)弟弟用树枝编了一个篮筐挂在门前,得到了许多鸟蛋;

(6)哥哥借了弟弟的篮筐,得到了一筐鸟屎。

(7)哥哥将篮筐烧掉,弟弟去找,得到了一粒炒熟的黄豆;

(8)弟弟吃了黄豆会放香屁;

(9)弟弟用香屁给人熏衣服,挣了很多钱;

(10)哥哥也吃黄豆,放出来的却是臭屁;

(11)哥哥给人熏衣服,被人在屁眼里插了木桩。

第二则异文“猫狗犁田的故事”内容大致和“香香屁的故事”差不多,但少了“卖香屁”的情节,却增加了对淮河两岸柳树林来源的解释:

(1)淮河岸边的八公山脚下一对兄弟分家,弟弟分得一只猫和一条狗;

(2)猫狗告诉弟弟它们可以帮助他开荒;

(3)哥哥知道后借了弟弟的猫狗,把猫狗打死了;

(4)弟弟将猫狗的尸体埋了起来;

(5)不久以后猫狗的坟上长出了两棵柳树苗;

(6)弟弟用柳枝编了一个筐挂在自家门前,让那些被打的大雁来避难;

(7)弟弟收获了很多大雁蛋;

(8)哥哥借了弟弟的筐,得到的却是一筐雁粪;

(9)小猫小狗变成的柳树越长越多,形成大片大片的柳树林,每到清明时节,八公山淮河岸边的人们都要插柳戴柳。

这一类型的故事涉及到一个民间普遍关注的问题即家产分配。中国很多地方在家产分配上习惯实行“长子继承制”,即长子比其他子女拥有更多的继承权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种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久而久之便会对那些在分家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弟弟们产生同情之心。同情弱者,惩罚恶者是人们普遍的心理,故事中的弟弟因分家不均,却意外得到一条神犬的帮助,最终摆脱穷困,哥哥因行恶不善,落得了被人耻笑的下场。寿县长期以来都是以长子为尊,长子在家庭责任的承担以及对外事务的处理中拥有较大的决定权,在家产的分配上也享有相对的优越性。而幼子往往受到父母更多的爱宠,这种情况难免让长子或长媳产生妒忌,当年迈的父母双双离世后,长子对幼子的不待见或者虐待也便顺理成章。寿县田地广阔,是典型的农业生产区,畜力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当幼子没有分到老牛这个生产工具时,家养的猫狗等动物便成为富有灵性或神性的帮助者,让处于弱势地位的弟弟得到了佑护。这类故事之所以在全国各民族都有异文,是以上述社会制度和习俗为背景的。当这种分配制度不能有效地改变时,人们通过故事的描绘,表达自己均分家产的愿望和要求。当然,也有的地方是幼子继承制,晚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的“旁 ”,俗称“长鼻子的故事”,即是幼子继承较多财产而引发的矛盾。

这两则异文的结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嫂子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第一则中,嫂子因为帮哥哥拔插在屁眼里的木桩而被稀屎喷了一脸,第二则中,嫂子因踩在哥哥的肩膀上去看檐下的筐里有无雁蛋而被浇了一身雁粪。故事往往将兄弟分家引发的矛盾转移到嫂子身上,将嫂子描述成兄弟反目的离间者。而事实上,嫂子之所以成为哥哥的帮凶,是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嫂子是这个家庭中的后来加入者,帮助丈夫争夺更多家产,取得丈夫的的好感和信任,建立自己在男权家庭中的地位,是她必然要做的事。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将会面临被休回家的危险。

两则异文都是由分家析产引发的矛盾,都同样表达了对作为弱者的弟弟的同情与关爱。第二则异文是相对单纯,但是这则异文却又和淮河两岸种柳树的习惯结合在一起,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三、狼外婆型故事的异文——门闩子门鼻子门聊条子的故事

在中国普遍流传这一类型的故事,只是故事的细节不同,因而就产生了诸多异文。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将这一故事归纳为“老虎外婆型”(333C),并列举异文100多篇。

在寿县八公山地区,这一故事被讲述成“门闩子门鼻子门聊条子”的故事:

(1)门闩子门鼻子门聊条子的娘要回娘家,她告诉三个孩子,不要让陌生人进门;

(2)他们的娘路上遇到一个狼变成的女人向她问话,然后吃掉了她;

(3)狼变成的女人化装成孩子们的外婆去往女人的家,取得孩子的信任后进入家里;

(4)狼外婆带最小的孩子门聊条子睡觉,并吃掉了他;

(5)门闩子门鼻子知道后,装作出去解手,爬到了一棵大树上;

(6)狼外婆也想上树;

(7)孩子们告诉她将肚子上抹上油就可以爬到树上了;

(8)狼爬不到树上,孩子们用绳子拴在它身上,吊到半空摔死了它。

这个故事中三个小孩的名字非常有趣:门闩子、门鼻子和门聊条子。在寿县当地,家里的大门上一般都有这三件东西,门闩子是插在门鼻子里的一根细长的小木棍(大约有小手指那么长那么细),门聊条子是栓门闩子的麻绳。出门时或晚上睡觉时,把这三样东西用好了,一般就不会有人能够进到屋里。因此,这个故事是一则典型的安全教育的故事。狼外婆型的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有着深广的社会背景。纵观我国传统的家居习俗,可以看到,我国传统的家居结构型式多体现为封闭式的特点。无论是乡村民居还是城市住房,无论官府宅邸还是皇家大院,多是壁垒深严,封闭严密。这种建筑和居住的习俗或许就是狼外婆型故事产生的民俗依据。寿县地处平原,土地辽阔,居住房屋宽敞,一般都是前后两到三进的房子,中间是大院子。为了保证安全,大人出门干活一般会把孩子留在院子里玩耍,并告诫孩子把门闩好,不要给陌生人开门。

四、人心不足蛇吞相型故事的异文

“人心不足蛇吞相”是一个普遍的故事类型。故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情节单元:农夫或书生救蛇→养蛇→求蛇→被吞。这个故事在中国流传的范围及其广泛,在已经问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陕西、福建和浙江等4个省的卷本中,附录异文达86篇。丁乃通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将其归纳为285D:蛇拒绝复交,收录了近30篇异文。笔者在寿县八公山地区采录了一则此类型的故事,梗概如下:

(1)从前寿州城内一个穷秀才梅生,救了一条受伤的小蟒蛇,伤好后将其放回郊外;

(2)蛇临走前对梅生说以后如果遇到困难自己可以帮助他;

(3)梅生在城内看到皇榜,昭告能够救治皇太后重病的人。如能医治好,有重赏;

(4)梅生找到蛇,割了一块心肝,治好了皇太后的病;

(5)皇太后又生病了,还需蛇的一块心肝,如能治好就封赏宰相的职位;

(6)梅生又去找蟒蛇,被吞食。

这个故事在寿县境内,附会在寿县东城门内的一幅石刻上,石刻上一个头戴官帽的人,站在一条张开巨口的大蛇面前。

这个故事最早当源于《山海经·海内南经》中记载的“巴蛇吞象”的神话。《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巴蛇吞象,三年而出其骨。”后经几番演变,成了经典的民间故事类型,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

此类型的传说往往采用对比的手法使故事情节富于变化,跌宕起伏。起初,主人公是一个善良的施恩者,面对一条小蛇的受伤能够伸手援救,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心,但当他当官以后或者为了当官,却又表现出贪婪、暴戾的一面。这种前后对比,使得故事的道德训诫意味更加深厚。同时,故事中的蛇与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蛇受到书生的救治后,用挖眼睛或者割心肝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可谓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作为施恩者的书生却因一己之私利,过分索恩,与民间所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行善观背道而驰,被吞是必然的结局。同时,人与蛇的形象上的对比暗含着这样的民间道德理想“人不如兽”。

但是,笔者在的调查中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即异文中的主人公变成了楚国名相孙叔敖,以下是笔者根据录音材料整理的故事梗概:

(1)少年孙叔敖在安丰书院读书,上学路过安丰塘时救了一条受伤的小蛇;

(2)伤好后将其放生到安丰塘;

(3)孙叔敖当上楚国宰相;

(4)被救的小蛇在安丰塘祸害一方;

(5)孙叔敖从京城回来惩罚那条蛇,蛇主动要求挖去一只眼睛作为惩罚;

(6)蛇眼原来是一颗夜明珠,皇帝知道后,占为己有;

(7)皇后知道后也想要夜明珠;

(8)孙叔敖奉命回家挖蛇的另一只眼睛;

(9)蛇拒绝再次挖眼,将孙叔敖吞食。

这则故事将刘向《新序·杂事一》所载的“孙叔敖杀双头蛇”的故事和“人心不足蛇吞相”的故事结合在了一起。故事中的孙叔敖因救蛇的善举而得到善报,却又因协助王后贪婪而遭到厄运。故事中的“相”即孙叔敖,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他所得之物无一属于自己,却因此而遭到被吞的命运。老百姓在附会这个故事时对其抱有同情之心,即“蛇因疼痛难忍而吞掉了他”。惩罚恶者,尤其是那些贪得无厌、鱼肉百姓的官僚是老百姓集体的心理诉求。孙叔敖为官之时虽造福于民,深得百姓爱戴,但是为虎作伥也会遭到老百姓的诅咒。

此类型的故事在寿县流传久远有其深厚的文化、地理原因。寿县北临淮河,西接淠水,沟塘河渠众多,水源丰富。又八公山上森林密厚,气候湿热,水蛇等水生生物比较常见,人们对蛇既畏惧又崇拜。畏惧的是怕被蛇咬伤,崇拜的是人们认为蛇是龙的变体,是有灵性的。因此寿县当地关于的蛇的故事异常众多。人心不足蛇吞相的故事中的“神蛇”便是一个典型代表。

寿县八公山一带故事众多,内容丰富。除了上述四种经典的故事类型外,还有“戚秀芳返家的故事”(巧女型故事)、老虎怕漏型故事、呆女婿型故事、笨媳妇型故事等等,不一而足。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历史故事如孙叔敖的故事、时苗留犊的故事、刘安的故事、赵匡胤困南唐的故事、刘金定招亲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灵动地体现着寿县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意趣。这些故事同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搜集整理研究的工作中来。

猜你喜欢

公山孙叔敖异文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木公山之恋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孙叔敖砸蛇
孙叔敖勇斗两头蛇
孙叔敖识宝
李白诗歌异文浅谈
摆摊翻杯
川中公山庙油田大安寨段致密储层特征研究
四川盆地公山庙油田大安寨段致密油刻度区地质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