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015-03-28宋宁宁

关键词:隐性政治思想

杜 防 宋宁宁

(1.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2.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浙江杭州310000)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其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地增强,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面说教的灌输教育方法产生了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不断地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应运而生了,并且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涵义及特点

(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涵义

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主要采用的“理论灌输”的显性教育方法。这种方法是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向大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这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了大学生的反感。这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应运而生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言的,它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对“隐性课程”理论研究。美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学者杰克逊在1968年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从此便拉开了“隐性课程”研究的序幕。[1]随着国内外的学者对隐性课程的深入研究,“隐性教育”随之产生。它把视野从校内拓展到校外,从教学扩展到德育,甚至扩大到整个教育学。20世纪后半叶,很多发达国家将隐性教育的原则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在大学教育中赢得普遍重视和认可。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曾给出不同的定义。综合他们的各种观点,所谓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的,它是指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显性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计划等以一种潜隐的方式隐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大学课程、校园活动和文化环境中,使大学生在不经意间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首先,具有教育目的的潜隐性,能够有效地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长期以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正面“理论灌输”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大学生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差异性和选择性的不断增强,这种方法日益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深入人心,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潜隐性特点正好弥补了显性教育方法的不足。它不是正面地、直接地向学生传授道德观念和理论知识,而是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的巧妙地隐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之中,从而使大学生在无紧张和无压力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地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大学生的抵触心理和逆反情绪,进一步调动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其次,具有教育内容的渗透性,能够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主要采用直接地、强制地向大学生灌输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这种方法的确使大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主体性的不断提高,这种方法日益引起大学生的反感。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恰巧弥补了这一缺点,它把显性的教育内容隐藏在课外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进而外化为行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最后,具有教育主体的自主性,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的是“我讲你听”“我灌输你接受”的显性教育方法,把大学生看做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对学生只进行单方面的理论说教,忽视了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自主性,从而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大学生隐性教育方法则与显性教育方法不同,它是一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的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差异,尊重大学生的主体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感受不到教师的居高临下,从而使师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对大学生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必要性

(一)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从国际上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不断地向我国大肆地宣扬西方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使我国的文化出现了多元化,主流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从国内形势上看,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文化也日益多样化,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文化产品相互碰撞。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思想的独立性、自主性及选择性不断增强,容易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单纯地依靠说教、灌输的教育方法肯定会引起具有独立意识和选择意识的大学生的逆反、反感心理。这就需要采用一种不被受教育者所意识到的隐性教育方法,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需要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而高校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方面需要确定合适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就需要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以往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正面的“理论灌输”方法,这种教育方法经常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灌输”和“说教”,而且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只对学生进行正面理论宣传,而对那些错误的思想和社会现象则避谈或掩盖,使得大学生产生困惑或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消除了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适应大学生思想特点变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首先,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他们不喜欢接受现有的理论和观点,而喜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其次,大学生思想的选择性不断增强。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具有独立意识的大学生在价值观念的选择等方面也日益多样化。最后,大学生思想的差异性不断增强。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必然导致多样化的价值选择,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因此,针对大学生这种思想特点的变化,迫切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种新的方法,它创造的宽松、自由、愉悦的气氛,恰恰适应了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体会到平等、自由、独立,使他们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消除了逆反心理。

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施路径

(一)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还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中。首先,要充分地挖掘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如在哲学类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还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意识到哲学家为寻求真理而无畏牺牲的伟大精神;在历史类课程中,教师在讲授历史事件的同时,要注意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大学生在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受到人文精神的感召。其次,要充分地挖掘自然科学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自然科学的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自然科学背后可能引发的伦理与道德问题,从而引发大学生对人生、社会、责任等问题的思考。同时,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奋斗历程以及价值选择,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态度,树立为科学而奋斗终身的伟大理想。

(二)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因此,高校一方面要营造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使校园建筑物和校园规划中融入人文精神,从而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创造出具有浓郁人文气氛的校园物质环境;另一方面,要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首先,要构建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3]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校风。”因此,学校领导要率先示范,给教师和学生树立榜样;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班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各个班级要把优秀学生作为榜样,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学风代表的是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只有具有良好学风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次,高校要积极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定期地组织“优雅宿舍”评选、社团艺术节等等活动,使校园里充满正能量,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是一种无行的力量,对学生的言行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教师要做到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老师对待事情的态度。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是教师在品德、学识等方面的吸引力,为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还要拥有渊博的学识,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以渊博的学识感染学生。

(四)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为“80”后、“90”后,他们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因此,高校要充分地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加强对网络的开发与管理,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4]比如,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宣传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还可以就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网上交流,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社会热点问题等等,从而使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董晓东.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7-139.

[2]高永生.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王禹,孙宝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23):60-61.

[4]徐卓亚.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79-81.

猜你喜欢

隐性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