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综述
2015-03-28张正中王伟奇姜辉友
张正中 王伟奇 姜辉友
(1.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湖南长沙410016;2.冷水江市一中,湖南 娄底417500;3.冷水江市七中,湖南 娄底417500)
信息技术催生了手机的飞速发展,手机成为继电视、互联网之后现代人的“新宠”。手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目前,手机依赖及相关问题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
一、大部分研究将研究对象集中在大学生和白领阶层
在百度搜索输入“大学生手机依赖”可获得搜索结果4320000条,输入“中学生手机依赖”可获得的搜索结果只有3090000条。不难看出,目前的研究更多的是将对象集中在大学生身上。思纬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最高的年龄段集中在25-34岁受访人群,这其中白领阶层成为主要的群体。[1]
二、手机依赖的界定
关于手机依赖的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称“手机成瘾”的,也有称“问题性手机使用”的、“过度使用手机”的,国内比较常见的说法是“手机依赖综合症”。
手机依赖概念的不同,一方面体现了研究者认识的丰富和手机依赖内涵的丰富,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研究者不同的研究标准和研究角度,这给研究手机依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外研究者也没有给手机依赖一个明确的定义。Brod认为所谓“手机依赖”其实是一种技术压力,它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二是在公共场合不顾他人感受,无忌惮地使用手机。[2]这些说法都只解释了手机依赖的基本现象,但忽视了其本质和产生的后果。
也有一类研究者将手机依赖归结到心理问题,着重强调手机依赖的心理和行为特征。Toda等人借助行为依赖和躯体依赖的部分理论,将手机依赖定义为“过度使用和间歇性的渴望使用移动电话”。[3]2008 年,英国研究机构 YouGov在对手机用户进行调查时发现,在通讯不畅的情况下某些用户会产生恐惧心理,他们用“无手机焦虑症”来描述这部分用户。
自此,手机依赖不只是一种过度行为,人们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如Lee发现73%的受访者在面对不得不关机或离开手机的情况时,会出现程度不等的烦躁和不安;Katharine的调查同样显示,53%的人遇到手机没电的情况时会有焦虑异常的情绪表现;Bianchi和Phillips也有类似的看法,他们认为存在手机依赖的人对使用手机的时间难以控制,在面对其他任务时常常会出现因使用手机而分心的情况,严重的还可能产生人际冲突。Sanjay等人从无手机状态来对其进行定义:手机依赖是指无手机状态的焦虑症。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手机没有信号或没电的情况下,会出现焦虑不安的情形,严重的甚至会影响个体的生活。[4]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当前国内学者对于手机依赖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界定方式。
1.从医学角度出发,手机依赖会导致生理、心理出现问题或相关功能受损。如韩登亮、齐志斐结合手机综合症的精神病学标准,将其界定为:过度地滥用手机而使手机使用者在生理或心理上出现不适应的一种病症。[5]师建国将其界定为:因使用手机行为失控而导致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6]目前这一概念被采用的频率比较高,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手机依赖被看作一种心理疾病。在对80后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的调查中,梁娜、杨烁把手机依赖界定为一种情绪依赖症,具体表现为心理依赖和心理渴求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在手机使用过程中会表现出一种焦虑或期待的情绪状态。[7]徐华等人则在“行为成瘾”这个框架之下研究手机依赖,将手机依赖与通常意义上的成瘾行为同样看待,尽管其中也许并不直接涉及某些具有具体生物效应的物质,但反常地从事这类活动却会导致个体痛苦甚至受到伤害。[8]这也是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中的主流观点之一。黄林娟通过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探讨,发现手机依赖与毒品成瘾、赌博成瘾、酒精成瘾以及饮食疾患等类似,属于“冲动控制失序”范畴。她参照成瘾行为的有关概念,将手机依赖定义为:因反复过度使用手机导致个体出现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9]屠斌斌等人编制了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问卷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手机成瘾定义为:由于重复地使用手机而出现的一种慢性或者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同时产生强烈的、持续性的需求感以及依赖感的心理与行为。[10]王小辉在参照相关界定之后,联系网络成瘾的有关概念,对手机依赖作了如下定义:由于手机使用行为失控,个体呈现出的一种痴迷状态。个体对手机依赖的程度如果较轻的话,就会表现出明显的认知、情绪以及行为等的改变;如果程度严重的话,则也许会造成个体社会功能损伤,更为甚者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11]
3.从社会学角度入手,手机依赖被看作一种社会现象而非病理现象,这种看法目前并不属于主流。宫佳奇等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心理疾病,他们对手机依赖作出的界定是:某个群体在使用手机(短信息)作为其人际互动主要手段时,出现的强烈且持续的需求感以及依赖感的心理与行为。[12]
综上所述,可以将手机依赖看作一种和网瘾相类似的心理疾病:即个体过度使用手机并且无法自控,而导致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功能等明显受损,影响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精神心理疾病。
三、手机依赖产生的影响
(一)对自身所产生的影响
医学研究证明,手机辐射会对人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除此以外,刘红、王洪礼认为,过度使用手机会让手机使用者产生更多的焦虑感、孤独感、抑郁等不良心理,影响使用者的学习和社会交往。[13]葛续华在对中职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的调查中发现:手机成瘾比较高的学生,比不使用手机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倦怠、沮丧以及情绪低落的问题,学习倦怠情况也更为严重。[14]林金瑛的调查显示:手机使用对中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使用手机降低了高中生对所读材料中错误用语的发现和纠错能力,降低了高中生对所阅读材料的思考能力,降低了高中生在书写过程中使用长短句子的频率,降低高中生的自主性学习动机,降低了高中生的学习成绩。[15]黄时华在对广州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手机依赖和自我接纳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也就是说,手机依赖也许会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认知、记忆、接纳自我和孤独感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16]
国外学者针对手机依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有大量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和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都认为手机依赖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学习和心理的健康。
(二)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手机依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越来越严重,在最近的新闻报道中,因手机依赖而出现的各种事故频频出现,例如看手机的“盲人”所带来的交通事故。
林金瑛认为,手机使用会减少高中生与父母的交流,甚至引发各种情感危机。沉醉在手机的虚拟空间中,消解了社会伦理,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冷漠、隔阂。
四、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
对于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不同的研究者选择了不同的研究角度,归结起来,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
现代社会,手机使用已经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特别是在社会网络的构建中呈现出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体必须借助手机来维持社会关系。个体的趋同和从众心理促使人们使用手机。有人认为:手机依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在现代社会的高压力下人们所产生的“信息焦虑”。对于大多数的青少年来说,他们虽然还没有融入社会,但已经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为了维护这种社交圈子的稳定性,必须使用手机。这是手机依赖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原因。青少年容易因为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孤独感,从而通过使用手机来满足情感上的支持和满足。
当然,不能排除某些电信运营商、色情网站以及一些SP供应商,以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为目的,“三位一体”走上冒险之路,用色情文化等不良文化来引诱青少年,导致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的出现。
(二)学校原因
潘祝英的调查显示,中学生手机依赖与学校也有一定的关系。对于那些缺乏学习自信心、害怕竞争、害怕考试、在学习中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来说,考不上大学使得他们养成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玩手机既不影响别人,也排除了自己的无聊情绪,自然成为他们理所当然的选择。除此之外,学校课程的索然无味,老师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不够,对后进学生的关怀不够,以及惩罚过于强烈等,都可能导致学生转而从手机中寻找情绪发泄,手机依赖自然就出现了。[17]
(三)家庭原因
青少年手机依赖程度与其父母对手机的态度和家庭教养方式有关。有调查显示,青少年的手机依赖情况与父母长时间使用手机的态度及行为呈现显著正相关。如果父母长期使用手机或者父母认为手机的辐射不大,那么青少年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会更严重。同时还有研究结果表明,溺爱型和放纵型家庭的孩子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严格型家庭更为严重,城市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农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严重。[11]因此,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干预不能单纯依靠学校或社会,家庭干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自身原因
1.手机依赖与手机使用者人格特质的关系。徐成芳和顾林发现,大学生产生手机依赖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从众心理、特殊的人格特质、心理诉求以及不稳定的情绪四个方面。王碧英则认为性格外向活泼、热衷交际的人相比性格内向、不喜欢交际的人更易导致手机依赖。[18]
2.手机依赖与手机使用者心理需求的关系。黄林娟、林丹华在对福州中学的调查中发现,中学生的手机依赖与中学生手机心理需求关系密不可分。他们结合网络成瘾和使用与满足理论等相关理论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中学生存在四种心理需求:信息、认知需求,个性、时尚需求,放松、娱乐需求,沟通、归属、情感需求。[19]
综上所述,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原因的研究还只停留在某个简单的层面上,还不够成熟。这些因素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随着时间发展,各因素的变化情况如何,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怎样,还有待后续研究。
五、手机依赖的相关干预策略
陈秀清针对高职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提出两个方面的解决办法:一方面从学校的管理入手,将手机的正确使用纳入日常教育范畴,倡导文明使用手机,提出在课堂上、在图书馆、在就餐时、在集体活动室等不与手机为伴的要求,营造健康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以个体的心理咨询或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华盛、曾云燕针对高中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这种特殊性,从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干预策略。首先从学校教育的层面来说:学校可以通过为学生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健康的手机使用态度;学校也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各种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沟通或交流,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社会认同感;同时,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及时对学生的手机依赖症状进行干预,帮助他们摆脱手机依赖所产生的困扰。其次从家庭教育的层面来说:作为父母,最好的办法是禁止子女使用手机,当然手机的普及也是一种社会的潮流,家长如果不能禁止子女使用手机,那么必须帮助孩子形成手机使用的合理态度,并加强当面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第三从高中生个人层面来说: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要和老师、同学、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及道德约束能力,增强自己对各种网络诱惑的抵抗能力。
葛续华则根据中职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提出在生涯规划、学习竞赛、心理疏导和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进行系列干预,引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降低他们手机成瘾的几率。
徐华、毕鑫强提出应更多地使用问题解决性的应对方式来缓解中学生手机依赖,借助应对方式可以被习得的特点,通过传授良好的应对方式来改善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症状,预防和早期干预中学生手机依赖。
黄林娟等针对手机依赖与中学生心理需求的关系,提出可以利用手机便携、快捷、拥有率高等特点,把丰富的校园生活与健康使用手机的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尝试开展手机铃声设计大赛、节日手机短信大赛等相关活动,营造绿色手机校园文化;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转移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形成健康的手机使用态度。
六、亟待研究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研究者对于手机依赖的对象集中在大学生群体,对于中学生群体的研究虽有所涉猎,但还很不够。随着手机低龄化现象的出现,中学生必将成为手机依赖的庞大群体,因此重视中学生手机依赖,是有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手机依赖的心理机制研究尚不足。尽管目前的研究者试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探索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停留在医学的层面,真正将研究视角伸向手机依赖所产生的心理机制的还很少。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入手,探索青少年手机依赖产生的心理机制,能更全面地了解青少年对手机产生依赖的深层原因,更有利于解决青少年手机依赖的问题。
手机依赖的干预策略依然没有得到落实。尽管有部分研究者在手机依赖的原因的基础上,开始对手机依赖的干预策略进行研究,但对于复杂的青少年群体来说,这样的干预策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从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出发,从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手机使用者自身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策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合理使用手机,从而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
[1]李鹏.白领人群中毒最深[N].北京科技报,2011-6-20.
[2]Brod C.Technostress:The human cost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M].Reading,MA:Addi-son-Wesley,1984:162.
[3]Ezoe S,Toda M,Yoshimura K,et al.Relationships of personality and lifestyle with mobilephone dependence among female nursing students[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9(2):231-238.
[4]Shapira NA,Goldsmith TD,Keck Jr PE,et al.Psychiatric features of individuals with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0(1):267-272.
[5]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6]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症[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2):138-139.
[7]梁娜,杨烁.80后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程度调查报告[J].东南传媒,2009(4):13.
[8]徐华,吴玄娜,兰彦婷,陈英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26-27.
[9]黄林娟.青少年手机依赖症防治探析[J].健康必读,2010(4):87.
[10]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4):48-50.
[11]王小辉.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12]宫佳奇,任玮.兰州市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分析[J].新闻世界,2009(10):141-142.
[13]刘红,王洪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6):145-146.
[14]葛续华.中职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5):74.
[15]林金瑛.高中生手机使用对其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6]黄时华,余丹.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J].卫生软科,2010(7):91.
[17]潘祝英.高中生使用便携式媒体的现状调查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1.
[18]徐成芳,顾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2011(6):33.
[19]黄林娟,林丹华.中学生手机心理需求与手机依赖的关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11(5):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