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党员提高自身修养的现代价值
2015-03-28杨丹阳
杨丹阳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定从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党员同志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添砖加瓦。习近平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164党员同志提高自身修养,也应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
一、党员提高自身修养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如果任由这些问题蔓延开来,那么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因此,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的修养,就显得至关重要。党员提高自身修养应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历久弥新的精华部分,凝结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在很大程度上,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超越时代局限,具有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它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体的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反复强调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同时,要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164习总书记的讲话虽然不是针对党员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提升自我、提高自身修养提出来的,但本质上也体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与党员修养的标准是内在契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党员自身修养有着多层面的现实价值。因此,党员提高自身修养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员提高自身修养提供丰富养料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历史,孕育了灿烂丰富的文化。而这种植根于本土的民族传统文化又蕴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党员提高自身修养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利于提高党员的宗旨意识
中国自古就有“民本思想”,“民为邦本”的思想最早出现在夏朝。继“民为邦本”思想后,孔子提出了“爱人、爱众、重民”的思想。而孟子通过对当时社会情况的分析,得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69的重要说法,对统治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荀子对民本思想的表述则更为形象生动,他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152这可以说是对“民本思想”的重大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
中华民族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其思想不仅对巩固封建统治者的传统地位起到过积极作用,在当代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思想实际上就是“民为邦本”思想在今天的新发展。“民本思想”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从古至今,这种思想熏陶着每一位志存高远、心系民生的中华儿女。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员,也应从中汲取养分,更加深刻地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增强宗旨意识并自觉践行,能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更不是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人民的利益之上,唯利是图、腐化堕落。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正已”思想有利于提高党员的使命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强调要有理想人格、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孔子曾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将“仁”作为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进而提出了“仁义礼智”的道德诉求和道德规范,要求君子应当“养吾浩然之气”,形成崇高的人格追求。《大学》也提到了三纲八目,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纵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它要求“君子”先要修身正己,从而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治国者想把国家治理好,首先要自己谨守善道,搞好个人的道德修养,然后再推行道德教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党员作为领头人,应首先提高自身修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当前中国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以及深化发展的复杂局面,时代呼唤着具有理想信念和优秀品格的共产党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正已”思想恰好有利于提高党员的使命意识,共产党员应当从传统文化“修身正己”的思想中汲取养分,使自己具有“复兴中华”的伟大抱负、修养“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并以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省精神”有利于党员的作风建设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内省”,即通过自我批评、自我反省来提升个人品格。儒家十分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孔子曾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思孟学派也重视自我反省,提出了“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意识。荀子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这是说君子应当广泛的学习,并且要经常把学到的东西用来检查自己的言行,这样就可以不做傻事,行为也没有过失。心学开山祖师、南宋著名理学家陆九渊也提出了“切己自反”的命题,指出应该结合日常生活,深入的反思,从而达到自明本心、改过近善的目的。
由此可以看出,强调修身自律,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贯追求。历经时代变迁,在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的当代中国,我们不但不应忘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省精神”,而更应当从其中汲取精神,利用好传统文化中的“内省精神”来加强党员的作风建设。应像习总书记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那样,共产党人要敢于开展自我批评和相互批评,从而保持党员的政治本色,加强党的战斗力。当前形势要求党员同志们必须这样要求自己,将“吾日三省吾身”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党员自身修养的现代价值路径探析
(一)强化党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了党建新常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从严治党的指导思想,必须扎根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被党员所掌握。习近平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学,以学益智,以学修身。”[1]405普通党员也是如此,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修养,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修身正己”的思想、“内省精神”等都是党员应该不断深入学习的重要内容。中华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孕育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在漫长的阶级社会,也产生了文化的“糟粕”。例如“因循守旧”、“官僚主义”、“唯上为书”和“官本位”等,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的消极思想,也会对党员自身建设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强化党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应有思辨精神,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
(二)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与党员修养的内在契合
党要从严治党,党员“既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1]381简单地说,党员就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人正直、为事认真、为政廉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中华儿女不断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信念、崇高品质,与党员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修养是内在契合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等理念是内在契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正己”提出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与中国共产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定从严的理念是内在契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省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区别与其他一切党派的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内在契合的;古人还说到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抱负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党员标准是内在契合的。因此,我们还应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阐发,使之成为党员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文化滋养。
(三)将创新传统文化与落实四个全面有机结合,强化党员的使命意识
2015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仪式上讲话中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这是新一届政府治国理政理念的崭新布局,也为党员提高自身修养提供了理论导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全新的发展理念,但其背后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因,党员修养的提升必须将落实四个全面与创新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党员的使命意识。“四个全面”的提出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是传统文化在当今中国的创新性表达,党员在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将创新传统文化与落实“四个全面”有机结合,强化党员从严自律、崇德尚法、推进改革以达到实现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的使命意识。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朱熹.孟子集注[M].北京:中国书店,1984:69.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