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音色彩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015-03-28刘田
刘 田
(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海南 海口571158)
提高课堂吸引力的关键是思想,是深度,但外在的形式如声音、色彩、情感等也是激人心灵的重要因素。教师声音的动听、声音所处的位置,视频或歌曲的美妙,教师的服饰妆容,ppt 和视频的图像色彩,教师对课堂的感情、对学生的感情等,直接影响学生课堂的心境和对这门课程的心情。声、色、情三者的核心即以身走近,以美吸引,以情灌注。
这里不说内在的深刻(那是各人私下的修炼和绝活),单说外在的形式。
一、声——润色声音和以声走近
声音是一个人的另一重灵魂,一个人一开口说话或一开口歌唱,你就感觉不一样:或磁性,或沙声,或粗声,或细声,或女声(男性),或男声(女性)。后两者在生活中不美,但在歌唱中则另有一番神韵风情,如梅兰芳、李玉刚等的旦腔,女包拯等的声腔。中国人的声音大体接近,但仅仅在戏曲领域就唱出了那么多的戏曲剧种、戏曲声腔。那些歌唱家和戏曲表演艺术家,他们说话和大家一样,但他们歌唱时却唱出了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风韵:如邓丽君美妙绝伦的声音、京剧的京腔京韵、评剧的圆润甜脆、秦腔的粗厉高亢、越剧的抒情柔婉、高甲戏的粉红旖旎、昆曲水磨调的婉转悠扬等。大家都爱磁性的声音或圆润、甜美的声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标致的声音。天生的好嗓子自不用说,若没有极致的嗓音,也要有意发声、运腔,学会一定的发声技巧(如气沉丹田等),有意加工润色,就可将声音的共鸣腔扩大,传递美和圆润的声音。老师的“歌唱”亦如歌者一样,也要有意为之(如以情带声或用技巧、用心灵演绎每一细节的情等),以使听者感到愉悦轻松,被知识和声音(美妙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节奏等)双重吸引,带入胜境。
课堂上除有意发声外,还要以声走近,即以身走近学生。以身走近学生,这原是老外的讲授方式,既亲和,又警醒注意,防止学生注意力的飘忽和怠惰。以身走近学生的身,也走近学生的心,学生的身心被老师警醒和牵引,注意力达到高度集中,思想紧跟课堂。同时,老师的走近也把声音“带入”学生心中。老师的声音虽不能像歌唱家那样深入人心(天然的优美嗓音除外),但走近学生却可发生另一奇妙的效应:声音走向学生心中(入学生耳、入学生心),声音又被带向教师中心(教师所处的位置)——学生的注意和情感被牵引。现在有了多媒体,老师走向学生的机会少了,因为声音的高低转换而使其显得不便了(当然,有方便携带的扩音器除外)。虽然多媒体的声音效果很好,但老师的亲近和警醒注意,仍是必要和不可替代的。
课堂上声音的作用还包括视频或歌曲的美妙声音。它们或在课中(内容的需要)或在课间使学生的精神得到舒缓或振奋。
二、色——以美吸引
色,即老师的服饰妆容、ppt 和视频的图像色彩等。色是外美,外美是吸引学生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个人的服饰、妆容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第一眼的吸引力(课堂上老师的服饰妆容亦是如此)。人人都喜欢美,向往美,美的服饰、妆容能振奋精神,激人心神。正如波德莱尔《赞化妆》一文所说,一个女子用脂粉搽面,把眼圈涂黑,是一种“使自己超越自然的手段,以便更好地征服人心和震惊精神”。同时他又认为时装“是一种对于理想的某种接近”,“这种理想在人的头脑中漂浮在自然的生活所积聚的一切粗俗平庸与邪恶的东西之上”。[1]美的服装是一种对于理想的某种接近,对于观者来说,也是他们对自己的理想、美和梦的某种接近。学生喜欢美,喜欢老师美(何况老师是学生课堂上必须面对的视觉落点),正如人人喜欢美,无论是美本身的赏心、清心、激心的愉悦,还是美所带来的理想和梦的飞翔——使人振奋,使人向上。
年轻的女老师化一些淡妆会使自己美得有模有样。中年、老年的女老师化妆也不一定怎样,但适度妆之也可改变颜色。也许,一个老师不愿意化妆,但可通过服装或配饰改变形象。老师的服装一定要有型有样,有美丽的“色”,而不能随意、松垮、暗淡、“灰色”,没有亮点。这一点,男女老师都一样,尤其是中老年的老师,更应从服装上为自己增添亮色。天生丽质、青春奕奕的自不必说,但也不能太随意、无型。我曾见一堂堂君子、博士穿着大而稍显不当色彩的松垮衣裳,就想给他建议或形象设计,以配合他君子和博士的形象。
现在是图像时代,美的泛滥和养眼已形成人们的渴求习惯。相比之下,再让学生看到老气乌灰或随意拖沓的老师,学生的“劲头”(非学识)可想而知。
课堂色彩的另一体现是ppt 和视频。不可否认ppt 和视频图像、色彩的冲击和震惊精神的作用。当初,我不用ppt,一个学生就离开到别的教室去看。后来,我制作漂亮的ppt,一个学生在考察卷子中专门提到,她说贝隆夫人美的图片使她在烦热的天气获得定力。ppt 各种美感的设计制作、视频的选择等在此不必细说。
美的服饰、色彩、美的图像等就是灵魂的兴奋剂、课堂的兴奋剂。给学生更多的兴奋剂,使他们既愉快又能取得好“成绩”。天天都有一个好看头,天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天天都有一个好成绩。
三、情——以情灌注
情,即教师对课堂的感情、对学生的感情。认真、负责、亲和,走到学生中间,温柔的话语,激昂的情感,点名、提问等,都是情的体现。以情灌注,使课堂激情四溢,暖情融融。
认真、负责——教师对课堂的感情,直接影响学生听课。学生喜负责的老师,恨不管的老师。“很感谢负责认真的老师交给我们那么多,上课认真不马虎,我不少同学的选修课他们的老师极不负责,我很庆幸选修了这门课程,它给我的并不是象其他人一样无聊,而是给我知识,让我学会如何去寻找一定的方法学习,在学英语的课程中,老师交给我的方法让我事半功倍,同时我知道了无论学习什么都不能死学习,要学会寻求方法。”(小教数学2012 本1 班杨煜军)这个学生说的是否含有水分,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反映,但可看出学生对老师负责的渴求。
负责是教师的第一师德,除对教学内容的认真负责外,更有对课堂管理的负责,包括点名、管理课堂等。老师管理学生、管理课堂,使想逃课者不能(也因此不会失去学习的机会,失去未知的知识),使想听课的学生听得更好,使无意中开小差者变得听课有心和集中精神。正如那个咬掉母亲奶头的罪犯对母亲的憎恨,当初也许很高兴,回首却很生气或愤怒。记得上大学时上文学的选修课(我本科是英语专业),那个中年女老师只管讲课,也不点名,也不管学生,我当初很高兴,可以自由逃课,因此只听了很少的课。但多年之后想起来很后悔,也很气那老师不管,因为我听的有限的课中听到了汉皋解佩的典故,后来用到时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如果老师强硬地点名和管理课堂,我不是听得更多、学得更多吗?所以,老师的不负责任就是玩忽职守,对学生造成的损失是无形的,是不可估量的,是知识的遗漏和缺失。值得庆幸或欣慰的是,今日课堂中的学生对老师的负责、老师的好已经有所认识,而我却是在过了多少年(直到研究生毕业,直到到了海师中文系[原]工作备文学的课时)才意识到后悔。但今日依然也会有很多学生对自己逃课、不认真听课等行为不认识、不觉悟,等到多年之后,后悔已太晚了。所以,老师,不能再让他们后悔了。
走到学生中间(即前述以声、以身走近),是情的体现,是老师亲近学生的方式,也是学生的渴望,如前述学生的诗所反映的。今又有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到:“提前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做足准备,上课前与学生们一起聊聊天,哪怕只是站在那听学生们聊天,那也是了解学生的一种好办法。同时,老师早到教室本身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老师对学生有什么期望,以身作则去引导、影响学生,远比老师说千遍万遍来得实在、自然且有效。”(小教中文2012 本1 班袁萍萍)学生希望老师与他们聊天或听他们聊天,实是学生对老师怀有渴望。原以为大学生不再需要老师,其实不然,他们从高中严密的管制到大学突然的无人关问,心里一度很难适应,相对的自由中也会感到很多的失落和“漂泊”。其实人在任何时候都渴望有他人的走近和关切,微笑的面孔、温柔的话语如春风化雨。而在课堂上就连点名、提问如此细节的事情,都没有想到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都可见情之作用。如那些被提问过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大不一样(课堂上更敢于表达,课下也会主动跟你问话)。这令我很纳闷,只不过是随意地提问,而这提问却让学生感到自己被老师注意了,重视了。也许每一个学生都期待被关注,尤其是来自老师的关注。你以为自己只是一个大学老师(没有中学老师的职责和被需要),只管授课不管其他,其实不然。对于学生来说,你依然是老师,依然被需要,而且,你不仅是老师,还是来自“上位”的力量,正如领导的力量——走向群众,而老师的力量——走向学生。所以,不要忽视你的力量,请给予你的力量,给予学生你“强大”的力量,在他们或许正弱弱的心情或弱弱的成长之中。
一个学生曾说我温柔地点名,“温柔地给我们点名……恰恰又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表现”(袁萍萍,同前)。我原本无意,也没有感觉到温柔,以后则将有意温柔(也许那将是真温柔)。点名(公选课是必要的,专业的班级有纪检委员,何况又是专业课,但有时也许也是必要的),是法律,也是醒脑,更是情的交流与呼唤。也许每次起始的温柔呼唤使他们一开始就有一个好心情,将他们的精神唤醒。这也使我想起了一次我独自一人在教室里埋头改卷子,有人突然从身后轻声呼唤我的名字(带着我家乡人呼唤的儿化音),他也因此走入了我的诗中(当然也是那样的一个人,也是他后来给予我的帮助。记得有一次集体阅卷,我的任务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他就让我们全教研室的老师帮我一起改。这让我感到很意外,很感谢也很忏愧……)。也使我想起了我曾经被温柔地介绍,那一个场景,那一个声音给了我温暖的梦,永远不复的声情和梦。原来每一个人都潜在地渴望温柔,时时刻刻,包括课堂。一首歌《再见,我的爱人》唱的也是对温柔的极度追忆:“Goodbye my love 再见,我的爱人/Goodbye my love 从此和你分离/我会永远永远爱你在心里/希望你不要把我忘记/我永远怀念你 温柔的情/怀念你永恒的心/怀念你 甜蜜的吻/怀念你 那醉人的歌声/怎能忘记这段情/我的爱再见/不知哪日再相见。”令人念念不忘的就是情,温柔的情、普通人给予的暖情等。细节的情在人的心中点燃温暖的灯。想起哪个哲人说过:“请善待那个与你擦肩而过的人,那个人也许正经历磨难。”即使不是磨难,也许是小小的挫折,失意的心情,无一物的心境,但你的温暖改变了它,以欢乐和暖意将它充盈。这是陌生人的美德,也许不复重来的美德,但却会永远留在人的心上。虽不可重来,但可令其重复上演,如果每一个人都这样地给予。而对于我们课堂中的学生,我们自己的学生,那无数家长送给我们的无数孩子(我们自己的孩子也送到别的地方、别的老师那里),我们的孩子,我们何尝不应该更多地给予,给予他们“陌生”中的暖情,青春摇篮里的暖情,人生起始的暖情。
课堂教学是内在深刻与外在形式的结合。内在的深度和感染力是实质,是内美,是核心的吸引和震撼力量。外在的声音、色彩、情感,是外美(也是内美,如声、情;或是内美的外化),是“超越自然”、摄人心魄、“震惊精神”的力量。一切都要努力,一切都要有意为之。内外兼修,课堂才能内秀兼外华,相得益彰,每一次的课堂都是一次华丽的转身和崭新的期望。
[1]〔法〕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