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院校思政课强化德育效果的探索与实践

2015-03-28朴联友

关键词:师范院校思政课师范生

朴联友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辽宁沈阳,110032)

师范院校思政课强化德育效果的探索与实践

朴联友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辽宁沈阳,110032)

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是我国未来教育领域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教育的质量和命运。如何加强师范院校思政课德育效果是当前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文章从加强高校师范院校思政课德育效果的必要性、具体途径两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与实践,以此促进今后的教学实践。

师范院校;思政课;德育效果;教学实践

师范院校培育的师范生是未来我国教育的主要预备军,他们的品德将影响着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培养专业知识过硬、品德高尚的高校师范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未来教育的质量和前途,而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是思政课的主要任务。

一、师范院校思政课强化德育效果的必要性

(一)从国外重视德育方面分析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重视德育是有目共睹的。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非常重视德育,美国前任总统乔治·布什在《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强调:“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老牌的发达资本主义英国历来重视德育是他们的优良传统,英国教育大臣贝克曾指出:包括德育在内的教育改革将“创造出一个能够提高水准、扩充选择、造就一个更有教养”的新的英国;日本在“加强道德教育全国大会”上提出“德育工作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德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首位”。

在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强调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法律、价值观的教育。明确要求,要“通过提供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条件,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和协调的发展”。

由此可见,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德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他们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德育看成决定国家兴亡的关键因素。

(二)从国内重视德育方面分析

首先,江泽民早在2001年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紧接着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学校是系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1]其次,党的第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再次,党的十八大还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这里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是我国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所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各类学校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思政课教师应树立学校是德育的重要阵地,教师是德育的主力军,德育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务,思政课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战场意识,重视思政课教学在高校学生道德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强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德育效率。

(三)从师范院校培养未来教师队伍的方面分析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是师范院校开设思政课的很重要的目标。能否帮助师范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对于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每一言行都在影响着各类学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形成。培养专业知识水平高、品德高尚的师范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未来教育的质量和命运,而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是思政课的主要任务,但目前师范院校思政课普遍注重理论传授,忽略道德的熏陶和内化。北师大的林崇德教授认为,教师素质涵盖三个方面:师德、知识、能力。师德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最根本、最基本的条件。从目前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来看,一些教师不道德的言行经常在媒体上曝光,所以为了防范于未然必须加强师范生的道德建设,在师范生的思政课教学中应重点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师范生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师范院校思政课德育效果的具体途径

(一)强化思政课的社会实践

近来思政课教学中虽然增加了社会实践部分,但我认为远远不够。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学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使课本上学到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理论运用到实际的一个过程,也是品德升华的重要过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他们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创新能力、生存能力,使之从中受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强化社会实践是加强思政课德育效果非常重要的途径。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来组织和安排,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比如组织学前教育学生到幼儿园参观考察或顶岗实习,到孤儿院参加公益活动等,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的生命力,因此适当增加实践课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率也是加强思政课德育效果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高度重视师范院校学生在教育见习、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中的品德教育。学校应选品德高尚、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师范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把德育工作深入到这些实践中去,把德育教育“进行到底”。师范院校大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边疆、农村、贫困地区幼儿园和中小学,引导和教育师范生树立为教育献身的崇高理想。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师范生支援边疆、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

(二)改革思政课学业评价体系

思政课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课。但目前师范院校的思政课学业评价侧重于考试,评价方法简单,评价主体单一。它只能测出学生所掌握的政治理论水平以及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及日常行为表现,这不符合思政课本身的要求(即它决定了一方面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教育),更不符合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思政课的学业评价应采用全方位、主题多样化、开放化的方式,突出其全面性和透明性的评价。一个好的思政课学业评价体系是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各种能力,又对促进形成高尚的品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因此,思政课学业评价体系的改革是思政课课程改革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思政课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做改革与探索。具体做法是思政课学期总成绩包括作业、单元测试、期末考试、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辩论会或讨论会中的表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写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试讲成绩、参加公益活动中的品德表现、见习和实习中的品德评价、社区或镇乡村对学生品德的评价、父母对子女的评价、学生互评、自评、学校的操行评定、各科任老师的评价、辅导员或班主任的评价。这样社会、学校、家庭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学生和教师相结合,才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评价每位学生的思政课学业成绩,构成比较完整的思政课学业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避免了思政课过去传统的侧重于对理论方面的评价,即没有能够教育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上,不注重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评价和实践中的品德表现而导致的知与行相脱节的弊端。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思政课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法改革,打破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思政课的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所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启示法、案例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习法、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法等多种方法可以灵活地结合,达到最佳效果。比如本学期讲《形势与政策》,根据内容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学法,采取情境导入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辩论法、参观法、案例法,也结合师范专业特点让学生先准备教案和课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试讲,学生积极性普遍有所提高,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学习,深入学习,最可贵的是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也真正受德育教育,提高了综合能力。

教学手段也要灵活多样,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例如使用视频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等。特别是利用校园网络开展互动式教学。目前,网络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对于不懂或不清楚的知识,学生可以上网进行查询,老师也可以从网上查询一些新的知识,补充教材知识的落后性。同时,学校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主页,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如课外知识、补充材料、视频等发布到网上供学生学习和参考,今后大量开发网络教学模式,如网上答疑、网上作业、网上答题等。

相对而言,现代媒体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抽象的概念可以具体化,更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传媒教学的方式在各类学校中发展迅速,实践结果表明,现代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采用多媒体,使课堂更活跃、更生动、更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对思政这门课程的兴趣并满足学生学习上的各种需求。所以,教师应及时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并对落后的教学手段进行大胆的改革。

(四)及时更新知识优化教学内容

21世纪是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学应及时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的知识。知识的演变和进化是无止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研究结果:“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而进入新世纪,已缩短至2-3年。”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所以不断及时更新各类知识和信息对学生学习具有更多的现实感。

在教学中得知,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为思政课的内容与教学过于抽象,脱离现实生活。理论与现实有差距,使学生产生距离感。所以,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优化势在必行。应改革书本上脱离实际的理论,加强其应用性。

1.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时代感。思政课教学内容必须紧跟着时代步伐,适时增添反映近期社会现实的有关内容。例如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增加2014年美国反恐战争、乌克兰危机中美俄博弈、安倍政府修改和平宪法、2014年北京APEC会议、2014年G20峰会等内容。这样才能加强教学的时效性,解决时代提出的新问题,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政课“学而有用,学以致用”。

2.教学中强化职业特点。师范院校进行的是职业教育,因此思政课的教学应提高和加强师范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使师范生成为一名符合教师要求的未来教师。以目前师范院校教学状况来说,学校对学生培养职业道德的力度还不够,学生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应该增加教学实践的次数,为学生将来成为执教者提供更多的宝贵经验。

(五)加强师德建设常态化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9月29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3]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但近几年个别高校极少数教师失德言行,严重地破坏了教师的形象和职业声誉。为更好地加强我国的师德建设,教育部制定了该《意见》,可见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因此教师首先当品行之师,应该拥有高尚的师德。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没有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实现德育目标只是一句空话。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并完善自己,高校建立和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以培养高品质的下一代,也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德育实效性。

教师的德育能力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思政课教学中提高德育效果的前提和关键,直接影响着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程度。要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首先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其次掌握和创新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最后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能实施的可操作性的德育目标。教师具备较强的德育能力才能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01-10-2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

[3]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J/OL].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2014-10-09].

(责任编辑:李 莉)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nhancing the M or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Normal Colleges and Schools

PIAO Lian-you
(Department of Public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Junior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Liaoning 110032,China)

Sinc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rained by normal colleges and schools are themajor reserve force in the future educational field of our country,theirmoral character will largely affect the quality and destiny of futur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How to enhance themor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normal colleges and schools is a pressing issue to be studied and solved for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be into enhancing themoral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normal colleges and schools in terms of their necessity and specific ways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future.

normal colleges and school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themoral effect;teaching practice

G416

A

1674-5310(2015)-04-0137-04

2014-12-18

朴联友(1963-),女,朝鲜族,吉林延吉市人,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思政课师范生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