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否定副词考察

2015-03-28王全喜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考察孟子

王全喜

(淮北市教育局,安徽 淮北235000)

摘要:否定副词作为副词中一个重要类别,通常只用在谓语前表否定或禁止。考察与研究《孟子》中出现的否定副词及其使用规律的,可以使此类副词易为人们理解和掌握,亦利于人们对古代文言文的研习。

关键词:《孟子》;否定副词;考察

收稿日期:2015-03-24

作者简介:王全喜(1985-),男,安徽淮北人,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为古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H141文献标识码:A

在词类中,副词主要修饰谓语,表示行为或状态的各种特征。副词在句中多当状语,也作补语。尽管如此,但由于动词谓语在古汉语中的运用较发达,因此副词的使用也相对普遍。

否定副词作为副词中一个重要类别,通常只用在谓语前表否定或禁止。它出现较早,“在殷代以前已经产生,在甲骨文时代最后形成,在周秦时代获得了巨大的发展”。[1]本文旨在通过对《孟子》中出现的否定副词及其使用规律的考察与研究,以便使此类副词易为人们理解和掌握,亦利于人们对古代文言文的研习。

《孟子》中的副词有65个,但否定副词仅7个,即“弗”“不”“勿”“无”“未”“非”“否”①。

一、“弗”

否定副词“弗”在书中仅有38例,且多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前,否定动作行为。如:

饥者弗食,劳者弗休。(《梁惠王章句下》)

此外,“弗”表否定,还可同“克”“敢”等助动词连用;表双重否定,亦可与无定代词“罔”连用。此用法在今文《尚书》中较多,而《孟子》中则无。

二、“不”

“不”是书中使用最多、否定范围最广的否定副词。几乎所有形容词和动词都可用其否定。全书用“不”字1066次,用法如下:

1.位于动词、动词性结构、介词结构及部分副词前,对动作行为表否定,共135例(去重)。书中几乎所有的动词都可和“不”组成固定形式。如:

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梁惠王章句上》)

2.修饰限制形容词,对性状特征否定,共69例。如:

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梁惠王章句上》)

3.“不”通常不否定数词或名词,凡能被“不”修饰的数词或名词语法地位必定发生了改变,从而具有了动词性含义。此用法共19例。如: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章句上》)

此外,书中的“不”有固定搭配出现。如:“不可”“不能”。

“弗”与“不”的区别:都可对一般动作或某情况表否定。但就主语情况说,“弗”句主语基本上为名词性主语,而“不”句主语可为任何对象;就否定程度讲,“弗”是较深的否定。但随语言的发展,二者区别渐小,且“不”的应用向取代“弗”的趋势发展,《孟子》一书便体现了这点。在《孟子》中,“弗”的用例远少于“不”,且由“弗”所组成的否定结构均可由“不”组成代换。如:

饥者弗(不)食,劳者弗(不)息。(《梁惠王章句下》)

三、“勿”

书中的否定副词“勿”,共24例,用法如下:

1.表劝戒和禁止,共22例,通常在祈使句中作状语,修饰动词谓语,相当于“别”“不要”。如: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梁惠王章句上》)

2.在动词性谓语前,表一般性否定,译为“不”,仅1例,即: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告子章句上》)

此外,“勿”字用法的一个固定格式也出现了,即与助动词“敢”连用。“助动词‘敢’的基本意义是表示有胆量做某事,指对方时,往往带有命令语气;指自己时,往往表示谦逊。所以,‘敢’指第二人称时,往往同带命令语气的‘无’‘勿’搭配;指第一人称时,往往同带叙述语气的‘不’‘弗’搭配。”[2]但仅此1例,即:

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公孙丑章句下》)

四、“无”②

书中用“无”字共270例,但多以动词身份出现,其后的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则当其宾语。“有时候这个宾语的位置上也可能是个动词或形容词,如像‘无用’‘无厚’‘无穷’等,不过它们都同名词一样了。”[3]此用法共224例,而作否定副词的“无”仅46例,用法如下:

1.在动词前表对动作行为的一般性否定,有“不”意,共17例。如:

持其志,无暴其气。(《公孙丑章句上》)

2.表禁戒的否定,同“毋”,共29例。如: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章句上》)

此外,书中“无”也有习惯用法流传,如:“无有”“无所”“无以”。

五、“未”

否定副词“未”主要是对“已然”的否定,否定事实已构成。书中共90例,用法如下:

1.表动作行为还没有发生,主要否定动词、能愿动词、动词结构及形容词,相当于“没有”,共86例。如: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梁惠王章句上》)

2.表一般性否定,修饰动词或少数的形容词,相当于“不”,共3例。如: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公孙丑章句上》)

3.特殊用法,即修饰名词时,受“未”否定的名词通常都转变了词性,活用为动词,书中仅1例。如:

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离娄章句下》)

此外,“未”字也有习惯用语形成,且形成的习惯用语修饰的动词所跟的宾语不可前置插入习惯用语中,如“未尝”“未可”“未有”。这说明《孟子》中的部分习惯用法已较稳定。另外,还有一种习惯格式也出现在书中,即当代词“之”充当由“未”构成的否定句中的宾语时,发生宾语前置现象,形成“未之……也”的格式,共14例。如: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章句上》)

六、“非”

“非”字在书中出现共145例,多用作动词(125例)和形容词(14例),而作否定副词的仅6例。它主要是用在判断句中,否定谓语结构对主语的判断关系。用法如下:

1.否定动词或动词性词语的,如: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梁惠王章句上》)

2.否定名词或名词性词语的,如:

一民,莫非其臣也。(《公孙丑章句上》)

3.否定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语的,如: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公孙丑章句下》)

此外,书中“非”还可位于动词或形容词性谓语前,否定动作行为或性状特征,相当于“不”。如: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章句上》)

书中,“非”也有习惯用语及固定句式出现。如:

是非: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章句上》)

非……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公孙丑章句上》)

七、“否”

书中“否”字出现共27例且用法特殊,从语法功能上分析,似乎不应算作副词。“否”字用法有二:

1.作应对否定副词,在对答中表示对前述事实的看法相反,共25例。如:

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告子章句下》)

此用法上“否”与“不”的区别:“‘否’与‘不’都可表叙述否定,但‘不’多作谓语的修饰成分,而‘否’常独用,和谓语的作用相当。‘否’的具体含义多视上文而定,因肯定的意思上文已说出,‘否’下的成分便承上省略了。”[4]328

2.在谓语后表否定,从而形成肯定与否定相并列的选择问句,通常句末带有语气词“乎”。此用法仅2例,如: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公孙丑章句下》)

诸如“莫”“亡”“罔”“休”“别”“末”等字,在《孟子》中均不以否定副词的身份出现。而“靡”出现2例,虽为否定副词,表 “不”“无”,但都是引用《诗经》的语句,不能算《孟子》中的否定副词用法。

此外,像否定副词中的“匪”“蔑”等字,在《孟子》中也未有,而在战国末期的其他典籍(如《韩非子》)及后世著作中也罕见,都多见于之前的典籍(如《尚书》)。从语言的发展运用角度说,这些字词的使用正逐步衰亡,将由新词取代。

八、结论

从上述对《孟子》中否定副词的分析研究上不难看出,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否定副词已较之前有了极大发展,基本成熟。一些否定副词由于失去了生命力而退出了历史舞台,没有出现在《孟子》中。一些否定副词虽出现在《孟子》中,但却并不是当否定副词来用的。

此外,在这一时期,否定副词之间的区别及严格性较之前已明显变弱,并且表示未然的、禁戒的、一般否定的及否定判断的否定副词,均有向“不”转化的趋势。这也是语言发展上精确性与简约性要求的体现。尽管在这一时期, 否定副词不论是在分工的明确上,还是在其使用的规范化上,都取得了进步,并有习惯用语与固定句式形成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有些用法还不太严格清晰,总体上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注释:

①本文的统计数据及文本依据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附录有《孟子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②“无”与下文的“否”在《孟子》一书中的用例次数,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词典》中的统计数据分别为268次和25次,而笔者统计的分别为270次和27次。

参考文献:

[1]梁国均.略论否定副词的形成和发展[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88(1).

[2]许敏云.今文《尚书》中的否定副词[J].宜春学院学报,2005(3).

[3]车淑娅.《韩非子》否定副词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4]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木生

猜你喜欢

考察孟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
百色起义期间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组织的系统考察
从实地考察课改实验区透视中专新课改
艺术设计考察与创作课的探索与思考
解析南顿故城
拓展国际视野提振创新精神
陕甘苹果生产考察及发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