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的后殖民解读

2015-03-28殷丽萍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第三空间翻译

《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的后殖民解读

殷丽萍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山西 太原030002)

摘要:基于后殖民翻译理论,对印第安族裔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长篇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进行解读,我们看到,虽然白人文化的翻译试图把印第安文化变为附属文化,但作者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反抗,使得印第安文化也能从主流语言中进行逆向翻译,发出边缘文化的响应,从而构建了新时代的印第安人形象。

关键词:后殖民语境;第三空间;翻译

收稿日期:2015-05-01

作者简介:殷丽萍(1976-),女,山西汾阳人,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美国印第安文学的崛起

20世纪初以来,美国印第安人少数族裔文学开始崛起,但在之前美国文学历史从未记录印第安人创造的本土文学。从印第安语角度来看,印第安人的口头文学早于美国所谓的白人文学达一千年之久,不仅有丰富的历史和英雄故事,还有印第安人的传统仪式和词曲,充分说明印第安人有着丰富的文学底蕴。但在18世纪后,由于英语作为书写语言,同时由于印第安语言不统一,影响了印第安文学的流传,印第安文学开始走向弱势。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印第安的本土文学一直寂寞无闻,被主流出版行业和文学评论界漠视。从20世纪初起,印第安人后裔开始使用英语进行创作,并体现了印第安人的文化特征,笔锋中的印第安人风格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著名的印第安作家代表之一,谢尔曼·阿莱克西,就非常关注印第安人当代生活状况,其代表作《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在2007~2008年连续获得美国国家书卷讲、纽约时报年底好书奖、华盛顿图书奖等各种奖。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这一典型著作。[1]

二、殖民视域下的翻译理论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对处于文化边缘性的少数族裔来说,但虽然有自己的母语文化,但他们面临着主流语言是英语。因此他们不得不借助于主流语言来进行母语文化的创作与批评,他们试图在以英文文学的层流中,努力表达出一些文化与民风的差异性,表达自身的特质,同时对世界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印第安民族的审美情趣进行有效的编码,从而实现自身对世界的认知与感悟,这有效成就了印第安文学的崛起。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正是探讨了这一问题,为少数民族的文学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开拓者霍米·巴巴( Homi Bhabha)指出,生活在主流文化的中少数族裔处于第三空间,它跳出了对主体语言的对抗,也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文学偏见观念,试图寻找一种调和二者的第三空间,它试图打破主流文学与边缘族裔文学之间的隔阂,强调在两者之间重新塑造一个新的文化角色。[2]

三、作品中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翻译的解构探究

《日记》中的阿诺与其他印第安裔美国人一样都面临着少数族裔自我身份建构的问题。他们是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形成的产物,面临着社会疏离与自我认同的矛盾,《日记》真实地通过英语形式翻译了母语文化下的印第安人的身份认同的危机、追寻的迷茫,以及用翻译理论来解构自身身份的诉求。谢尔曼·阿莱克西把这位印第安少年用书写的形式进行表达,此人也是他人生真实的折射。

(一)主流文化的翻译解构

就主流文化而言,作品中充满了英语文化对少数族裔文化控制的现象,这些现象实质就是英语文化对少数文明的统治与暴政。这种主流文化的强制性侵蚀了印第安人的文化,使得印第安文化成为从属文化。

在作品中,主人公阿诺到白人学校入校时,白人同学对印第安人的印象就是躲在丛林里中进行捕杀的猎人。在阿诺遇到白人少女皮尼洛佩时,这位女孩的耸动鼻子的行为,表现了她对印第安人心理上的优越感,甚至是一种藐视。

同时,面对着教育问题,阿诺住在原住民的保留区,在一次上课时,他发现使用的课本是居然30年前自己母亲的课本,这引起了阿诺的愤怒,他把书扔向了老师。这正是他对主流文化翻译歧视的抗争。

种族文化的翻译隔阂,使得主人公在学校中除他自己以外,他只能通过自身的翻译抗争来争取尊重,在学校中阿诺不仅被歧视而且被白人小孩团伙殴打,这个过程是主流殖民文化的翻译影响的结果。

在印第安人的康复中心里,白人牙医认为印第安人与白人不一样,在拔牙手术时,只给了阿诺一半的麻醉剂。白人教育文化试图把欧洲文化强加给印第安儿童,让他们忘掉自己的本族文化,达到同化的目的。

主人公本身的形象也使得在主流文化的翻译中更容易被打击。这个少年自称生来脑子有水,头和脚大得超出比例,身子瘦得又让人担心,他自嘲自卑又自强。从印第安保留区转移到白人小镇上学,他最好的朋友离他而去,却又在这里遇到了最漂亮的女孩。这个自小喜爱画画、想学建筑学、又多愁善感的家伙,心里犟,外表软弱,行为老是犯错误,但结果总是瞎猫撞上死耗子——所以一边计划落空,一边有了额外的收获。

(二)族裔文化的翻译解构

作品中作者融入了印第安人的口语文化如:“哦,那不是我经常做的事情吗?……呵呵,这句话说得经典……唔,如果你让人家稍微走进你的生活里一点点,他们真的可以变得非常神奇……。”[3]

小说的主人公在被主流文化转化过程中,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翻译,他的翻译有暴力性又有非暴力性。在与学生帮派头领的对抗中,主人公用拳头获得了尊严,他用行为翻译了印第安人群体是不可以不被尊重的。

主人公经历过手术,他长相怪异、视力不佳、口吃,但他通过自身文化的翻译,坚强活着,在白人学校这样陌生的环境中,面对主流文化的歪曲翻译,他进行了有力的逆向翻译来突破。

三、印第安作品翻译的启示与思考

《日记》典型地体现了少数民族在翻译解构上的特点——儿童视角的选择。以少年成长的视角进行翻译,有其特殊的目的。小孩单纯且不会掩饰,他们的世界观是平等的,少了成人世界的顾虑和偏激。他们往往直面现实中最为真实的一面,他们因为年青而且无畏,对于不公平的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对负面的可能情况又充满恐惧,而这些往往是成人无法表达出来的。在美国以白人为主的社会背景下,很多少数族裔在各个生活工作领域遭受各种不公平和隐形歧视,即使他们生气害怕,却难以找到合理的路径来表达这种情绪,而孩子们缺少成人世界的束缚,对于他们来讲更能直面这些惨淡的人生。由此,他们成为印第安族裔作家最好塑造的人物结构,以便为他们的族裔代言,获得主流社会的正视。

少数族裔文学作品对少年成长如此关注,有其特殊目的。孩子们看到在《日记》中,阿诺在一次万圣节中,对美国政府放弃无家可归的印第安族裔的行为进行了声讨,从潜意识中的印第安族裔的使命感和归宿感使他进行了非常积极的非暴力性翻译。文中主人公没有选择沉默,他选择了抗议。在与白人同学的交往中,阿诺也主动地翻译了印第安人的思想。人与人之间充满和谐、了解,这是白人世界所没有的人文关怀。[4]

阿诺以孩子的视角进行文化翻译解构,从而有力还原事物的真实面貌,让主流白人与其它族裔理解印第安的文化,从文化的共性进行翻译,从而获得与白人同等的主流社会中的话语权。

总体上看,《日记》是印第安人文学崛起的一个成功典范,它代表着沉寂的印第安边缘文学作品一页的翻开,在印第安族裔的民间口头文学传承的翻译过程,嫁接了西方文学的语言表达,充分体现了后殖民文学翻译理论的第三空间的创新和发展。[5]

参考文献:

[1]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中国翻译,2003(4).

[2]罗伯特·扬.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M].荣新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3]谢尔曼·阿莱克西.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M].张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4]魏涛.跨越权力差异的翻译:国际新闻翻译的后殖民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8(4).

[5]邹惠玲.19世纪美国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J].外国文学研究,2006(5).

责任编辑:之者

猜你喜欢

第三空间翻译
探究第三空间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水平的关系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在文化改写中建构第三空间
探求文学创作的“第三空间”
隐性知识、知识情境与图书馆空间建设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