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中的几个专题

2015-03-28魏丽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传统文化鲁迅

·文学与语言研究·

2014年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中的几个专题

魏丽

(山东艺术学院 戏曲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摘要:2014年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持续发展,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主要集中为七个专题:鲁迅与孔子、鲁迅与佛学、鲁迅与禹墨、鲁迅与越文化、鲁迅与鬼文化、鲁迅与节日、鲁迅与汉画像石等,冯光廉、张松、蒋永国、张克、谭桂林、韩大强、杨义等的文章皆堪称优异之作。

关键词:鲁迅;传统文化;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18

作者简介:魏丽(1975-),女,山东日照人,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讲师, 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10.96文献标识码:A

2014年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持续发展,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笔者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特意从中概括、梳理出有关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中的几个专题。现述评如下,以与学界同仁共同探讨。

一、鲁迅与孔子

鲁迅与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伟人。如何理解他们思想的关系,如何对待他们的文化遗产,现已成为吸引并困扰我们的一个重要问题。与王得后专注于鲁迅与孔子的重大差异和根本分歧不同,冯光廉[1]则着重论述了鲁迅与孔子思想的通连性。他认为,孔子的仁爱思想与鲁迅的人道精神是相通的,他们都积极入世,并且都特别重视人的道德品格修养。我们应摆脱鲁迅与孔子一去一来二元对立思维的束缚,正确面对鲁迅与孔子我们都需要的重大命题。我们应该积极吸收孔子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制衡社会结构、稳定社会秩序的思维模式中的合理成分,并将其与鲁迅的不断革新、不断创造、不断发展的精神特质有机结合起来,在稳定中求发展求创新,在发展中求稳定求有序,将稳定性秩序性和发展性改革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我们的社会既稳定和谐有序,又充满生机活力。我们研究鲁迅与孔子思想的异同,其根本目的在于综合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就总体而言,我们在进行文化综合创新时,应以鲁迅等所倡导的中国现代文化精神为思想核心和发展方向,建设以广大民众为主体的独立平等、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的现代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格。在这种总的精神方向的指引下,积极吸收孔子学说的诸多有益部分。目前学术界对于鲁迅与孔子思想的通连性研究还较薄弱,论者就此发表见解,实际上是对鲁迅与孔子命题的一种补充。因为只有将异与同、对立性与统一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逐步通向对鲁迅与孔子的全面把握和完整认识。

本年度对孔子作出正面解读的还有董炳月的《论晚年鲁迅的孔子观——以〈出关〉及其关联文本为中心》[2]和亓凤珍的《从〈出关〉看鲁迅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超越》[3]。董文认为,鲁迅在193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出关》中塑造了正面孔子形象,并在《〈出关〉的“关”》一文中对小说主题进行解释。其所谓“孔老相争,孔胜老败”表达的价值判断,并非在思想与意识形态层面上进行,而是在人格与人生态度层面上进行。鲁迅《出关》的创作、鲁迅晚年的孔子观与章太炎的《诸子学略说》、林语堂的《子见南子》具有多方面的关系。青年时代“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的鲁迅在“后五四时代”重构孔子形象乃顺应时代潮流之举,晚年鲁迅努力将孔子从历代统治者建构的“白粉孔子”中剥离、恢复“原孔子”的形象,在坚持批判作为封建制度、封建意识形态代言人的“白粉孔子”的同时,将“原孔子”置于先秦诸子之中,通过褒孔贬老、援墨入儒建立了“人格孔子”。这种孔子观与鲁迅早年建立并一生坚持的“立人”思想一脉相承。亓文亦认为,鲁迅晚年,思想较前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态度上尤为明显。前期的鲁迅,是一个彻底的反传统主义者,在进化论的影响和启蒙主义的引导下,他坚定地走着“张个性”“扬精神”的“立人”之路,艰难地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表现出了思想的深刻和战斗的坚定;晚年的鲁迅,则秉持“拿来主义”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表示接受与肯定。他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实现了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超越,成为一个跨越时代的伟大思想家。这一点,在其晚年所著历史小说《出关》中有着鲜明、具体的表现。

二、鲁迅与佛学

鲁迅的密友内山完造曾称鲁迅为“深山中苦行的一位佛神”。张松[4]认为,鲁迅对佛教思想的基本哲学精神有着极为精准的把握,这也深刻地影响着其思想的内在哲学结构。自佛陀开始,佛教的哲学思考就采取了一种类似于现象学的纯粹先验态度;凭着这种先验态度,佛教哲学不仅拒绝承认任何纯粹的客观实在性,而且也拒绝承认有关存在的任何形而上学设定。这一点对贯穿着针对黑暗之抗争的鲁迅思想来说也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由于黑暗在鲁迅那里更多地是指掩盖在中国道德主义思想传统的那些形而上学化的道德言辞背后的实际人性状态,因而对鲁迅来说,只有在让一切道德——形而上学之物在他面前彻底失效的情况下,黑暗才能真正作为黑暗被揭示出来;因此,黑暗在鲁迅那里所具有的独特的哲学内涵及内在结构,就只有着眼于鲁迅对一切形而上学观念及各种建立在前者之基础上的意识形态的拒斥以及这种拒斥的思想后果,才能逐渐明朗化;而所有这一切则都与佛教的基本哲学精神有着某种极为重要的内在关联。

崔云伟[5]则对鲁迅与佛陀的同与不同展开了细致比较。他认为,鲁迅在《野草》中最终并没有通达佛陀所说的悟的彼岸,而是仍然站在了坚实的大地上,这是鲁迅与佛陀的最大不同。如果说佛陀的超越是对于涅槃寂静的执意追求,我们可以称之为“向上超越”,那么,鲁迅这种执意活在人间,在无物之阵中一直战斗到死的超越,则可以称之为“向下超越”。虽则鲁迅与佛陀在最终追求目标和超越模式上是根本不同的,但是在其他三个圣谛,即“苦谛”“集谛”与“道谛”上却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乃至相通。从鲁迅与佛陀的相同之处,我们看到的是鲁迅与佛陀的精神相遇,而从其不同之处,我们看到的则是鲁迅与佛陀各自的伟大。

三、鲁迅与禹墨

迄今为止,在鲁迅与禹墨研究中,很多研究并没有从鲁迅与禹墨的事实性联系出发,把禹墨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其与鲁迅的关系。因此,鲁迅与禹墨的事实性梳理尤显必要。蒋永国[6]认为,从鲁迅的生活经历来看,鲁迅与禹墨在事实上有多种渠道相遇,而禹墨精神作为绍兴的文化根脉在鲁迅儿时就已经植入其内心。以鲁迅与墨子的相遇为例,主要通过四个途径完成:一,和当时墨学复兴的背景及家学渊源有关;二,墨子及其精神通过对于越地方文化的影响而与鲁迅发生事实性接触;三,鲁迅接触了很多有关墨子的书籍;四,通过章太炎而与墨学产生事实性接触。该文通过全面的事实回归,使鲁迅与禹墨关系的特别之处逐渐呈现出来,这为深入分析鲁迅与禹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示,即:一,鲁迅看取了禹墨身上的叛逆性;二,鲁迅注重墨子的自然科学精神和逻辑力量。

四、鲁迅与越文化

“游民与越文化”是鲁迅与越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专题。张克[7]认为,从周氏兄弟对绍兴风俗中的“流氓风气的蔓延”的记忆来看,阿Q的行止做派实则根植于“游民”气氛浓郁的晚清越地风俗。阿Q作为一个“游手之徒”,其精神世界是一个文化溃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真正起作用的是人的动物本能、是弱肉强食的力量对抗,一切原有的文化符号都在溃败中走样变形,失却其原本的严肃性。阿Q生命的“微尘似的迸散”可以说正是越文化本身溃败的象征。小说最具刻骨铭心之处在于对阿Q这样一个失去任何文化庇护的卑微的游民难以挣脱“对他的整个存在怀着恐惧”这一根本生存处境的揭示。“游民与越文化”这一命题已是一个测量当下学院知识分子与底层民众之间精神距离的现实性命题,其中的幽暗与真相,对诸多学院知识分子来说都会是一个沉重的拷问,但这无疑是真正来自鲁迅特有的精神力量的挑战。

五、鲁迅与鬼文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独特的一支,鬼文化在鲁迅的文学世界中呈现出别样的形态。谭桂林[8]认为,鲁迅文学世界中的“鬼魂”叙事,充分体现了“鬼”文化在语义上的丰富性与形态上的多样性。鲁迅对乡间赛神、社戏这些民间节日中的鬼魂扮演中所显示的“狂欢化”特征的赞美,是因为他深切而独到地看到了底层民众在这些狂欢活动中所获得的心灵感觉的复苏与精神力的张扬。从鲁迅的“鬼魂”意象的描写,可以看到但丁《神曲》等西方文化的影响痕迹,而更多的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中丰富深厚的鬼魂叙事传统的继承,并在这种继承中体现出五四新文化的时代精神。

六、鲁迅与节日

20世纪初叶政府以融入世界现代化的名义,对传统民间节日尤其旧历年进行改造,出现了中国各阶层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碰撞与分化。韩大强[9]认为,作为时代思想先锋的知识分子们既响应政府的号召,力行新历法,又在行动上、心理上与传统节日习俗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藕断丝连;而普通民众尤其下层百姓,则依然以旧历节庆为生活实践,显示出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怀。通过检阅鲁迅日记中关于“阳历新年”与“阴历新年”的记录,可以窥视出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节日观念的变迁,以及精英知识分子们对传统节日习俗疏离与妥协的心路历程。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重要节日内容与仪式是民众的现实与精神的生活世界,而且代代相传,与他们的人生、家庭融为一体。简单、粗暴地否定与改造是难以奏效的。经过近百年的碰撞与交锋,各种力量更加理性地认识到:一种健康的多元节日文化格局应是互相尊重、相互融合、互相改造、和合而成。

七、鲁迅与汉画像石

鲁迅对汉石画像极为青睐,毕其一生,勤为搜集。从新古典学的研究视野出发,杨义[10]认为,民初鲁迅,以沉默排遭痛苦,也以沉默磨炼内功。他开始搜集汉代石画像拓片,认为美术功能可以“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惟,故亦即国魂之现象”,这种历史的和审美的体认延续到其晚年。“五四”以后鲁迅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因其金石学、考据学、画像学根底精深,变得风骨独具、元气充沛。汉画像展示着汉代经济、礼仪、娱乐的繁茂,折射着楚风、齐风、鲁风和谶纬之学的民俗风情,牵涉着西域文明、南亚文明的内传,彰显着汉人对世界一等大国的国力的自豪感。“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鲁迅以此思考如何激活东方美的力量,接通血脉,参证中西,融合创新。通过对其中许多器具、名物、众技百戏的辨析,以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解读,进入只有升仙、不见地狱的汉人仙界一历史一人间的“宇宙三界模式”,进入汉人的生活史、精神史。汉画像作为一面镜子,照见鲁迅的一种心愿,梦萦魂绕于东方之美的生命的复兴。鲁迅坚持不懈地搜集汉画像,实可看作是这位文化巨人对汉唐魂力的一往情深的遥祭。

参考文献:

[1]冯光廉.鲁迅与孔子研究的另一面[J].鲁迅研究月刊,2014(8).

[2]董炳月.论晚年鲁迅的孔子观:以《出关》及其关联文本为中心[J].现代中文学刊,2014(5).

[3]亓凤珍.从《出关》看鲁迅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超越[J].山东社会科学,2014(10).

[4]张松,张慧.佛教哲学之基本问题与鲁迅思想的内在结构[J].东岳论丛,2014(10).

[5]崔云伟.鲁迅与佛陀的同与不同:由汪卫东《〈野草〉与佛教》所想到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4(6).

[6]蒋永国.鲁迅与禹墨的相遇及其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4(4).

[7]张克.游民与越文化:《阿Q正传》的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14(4).

[8]谭桂林.鬼而人、理而情的生命狂欢:论鲁迅文学创作中的“鬼魂”叙事[J].扬州大学学报,2014(2).

[9]韩大强.疏离与妥协:鲁迅日记中关于年的意识[J].鲁迅研究月刊,2014(3).

[10]杨义.遥祭汉唐魄力:鲁迅与汉石画像[J].学术月刊,2014(2).

责任编辑:之者

Several Topics on the Research of Lu Xu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2014

WEI Li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Lu Xu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ustainably developed in 2014 and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t mainly concentrates on seven topics: Lu Xun and Confucius, Lu Xun and the Buddhism, Lu Xun and Dayu and Mozi, Lu Xun and Yue culture, Lu Xun and ghost culture, Lu Xun and festivals, Lu Xun and stone relief of Han dynasty, etc. The articles of Feng Guanglian, Zhang Song, Jiang Yongguo, Zhang Ke, Tan Guilin, Han Daqiang and Yang Yi are all excellent works.

Key words:Lu Xun; traditional culture; comparative study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传统文化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